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云南河口地区香蕉黑星病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及温度的异常变化对香蕉黑星病的发生危害影响最大。河口县香蕉黑星病从4月底5月初开始发病.7月份开始迅速扩散,9~10月份达到高峰值,发病率为80%~100%,且高发病率维持至12月份;不同栽培地区香蕉黑星病的危害率及病情指数差异较大,危害率依次为河口东部地区=65.5%〉中南部地区=51.44%〉西部地区:48.78%.不同海拔高度的危害率及病情指数呈现出海拔越高危害性越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市场影响,我市棉花连茬现象比较严重,连茬4~6年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地块甚至达10年左右,而且近年棉花播种后阴天多,气温低,严重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棉花苗期病害发生严重,棉苗死亡.往年我市棉苗死亡率在1.20%左右,较重年份达4%以上,较重地块达到12.40%,甚至有无出苗现象发生.危害棉花苗期的病害主要是棉苗立枯病,且常与棉苗炭疽病、红腐病混发.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系)赤霉病病情调查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生情况近年来,山东省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呈上升趋势。1997年病穗率一般在01%~2%,1998年一般麦田病穗率为5%~10%,重病地块达30%~50%。鲁西南地区发病普遍较重,产量损失30%左右。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优势小种为禾...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人工栽培薄荷病虫害发生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针对人工栽培薄荷的病虫害,分别在两种栽培模式下通过灯诱、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两年监测。结果表明露地栽培薄荷的常发虫害为棉铃虫、烟青虫,设施栽培薄荷的常发虫害为温室白粉虱、红蜘蛛。露地栽培模式下害虫为害高峰期为7月,设施栽培模式下害虫为害高峰期为6~9月。薄荷的常发病害为薄荷病毒病、薄荷灰霉病、薄荷叶枯病,薄荷叶枯病在露地栽培模式下发病主要集中在7~9月份,设施栽培条件下发病主要集中在8~10月份,其间以8月发病较重。薄荷病毒病、薄荷灰霉病只在设施条件下发病,病毒病主要集中在6、7、9月份,病株率基本在6.7%~13.3%,病情指数最高达0.67%;灰霉病主要集中在4、5、10月份,其间以4月发病严重,病株率基本在16.7%,病情指数最高达1.4%。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在遂平县突出表现为暴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受不良天气的影响,2016年遂平县小麦赤霉病大面积流行,全县普遍发生,田间病穗始见期在4月24日,发病盛期在4月27日至5月20日,发生面积3.29万hm^2,病田率58.7%,最高病田率96%,病穗率平均19.3%,最高病穗率98%,病情指数平均27.2,最高病情指数76.4,达到严重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6.
李子红点病是李子树发生比较普遍的一种真菌病害,为做好该病的流行预报和综合防治,于2017年9月对吉林省长春地区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李子红点病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哈尔滨地区的李子红点病发生危害比较严重,发病率为98.2%,病情指数为63.90;而长春地区发生危害相对较轻,发病率虽为86.6%,但病情指数仅为26.90。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富锦市大豆灰斑病发生较为普遍。但不同地区发病程度不同,尤以2009年发生较重,发生在大豆封垄后,尤其田间湿度大极易发生:该病除危害叶片、降低光合作用,致使提前落叶,发生早衰,造成产量损失,一般损失率在5%~15%之间.严重时达30%~50%.同时还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灰斑病不仅使受害子粒变小,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8.
对天门、潜江、仙桃3市的棉花枯、黄萎病的调查结果表明,2007年湖北省棉花桔、黄萎病为大发生年,病株率达16.7%~80.4%,病情指数迭15.5~55.0,病害混合发生普遍且严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连年种植带菌棉种,使棉田积累了大量菌源,缺乏抗耐病品种以及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根据病害暴发流行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栽培管理的变化及小麦品种的更换,近年来小麦叶枯病在新乐市麦区危害较重且有上升的趋势。一般麦田病情指数为8.26~15.48,减产6%左右,重者减产26%以上,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此,下面为广大农民朋友详细介绍小麦叶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0.
云南河口地区香蕉褐缘灰斑病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河口地区香蕉褐缘灰斑病(BananaSigatokaLeMSpotDisease)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主要受温度和降雨量的影响;春季气温回升时开始发病,10~11月危害达到高峰值;不同地理环境危害程度有明显差异.病情指数东部地区(11.81)〉中南部地区(10.40)〉西部地区(7.94),但危害的基本规律是低海拔地区比高海拔地区先发病.且发病程度比高海拔地区严重,病情指数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棉花黄萎病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棉花黄萎病抗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棉花黄萎病抗病机制是很复杂的,既有棉株体固有的抗性,又存在病菌侵染诱发的抗性。棉株遭受黄萎病菌侵染后,以其内部形成一些胶状体、侵填体等物理障碍或产生一些植保素等生化障碍或两者同时发生的反应形式来表现抗性。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区试棉花品种的枯黄萎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评价了近年来河北省区域试验棉花品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 :84 9%的参试品种抗枯萎病 ,65 41 %的品种达抗枯耐黄水平 ,抗黄萎病的品种很少 ,双抗品种更少 ;年度间参试品种抗病性表现为抗枯萎病性达到较高水平后趋于稳定 ,不同类型品种有明显差异 ,杂交种优于常规品种 ,非抗虫棉好于转基因抗虫棉 ,低酚棉抗病性最差。  相似文献   

13.
新疆陆地棉转基因抗病品系材料的获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odia antifungal protein 简称GAFP)是从我国传统中药天麻(Gastrodia elata Bl.)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蛋白质,它对许多植物真菌病的致病菌离体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研究将所获得的转GAFP基因的陆地棉经Southern点杂交,证实得到了2株高抗枯、黄萎病的转基因植株.其后代经过进一步的抗病性筛选、PCR鉴定、选育和扩繁,发现转基因陆地棉后代具有稳定的、较强抗枯、黄萎病能力.研究为新疆陆地棉通过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方法进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兼抗枯萎病和黄萎病高产棉花新品种冀棉616的选育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育抗枯萎病、抗黄萎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可以解决棉区枯萎病和黄萎病严重发生且逐年加重、化学防治又很难凑效的难题。利用海岛棉、陆地棉及野生棉种间杂交选育的冀棉20号为母本,转基因抗虫棉596系为父本杂交,在多年病、虫胁迫条件下,选育出了兼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高产棉花新品种冀棉616,2007年通过了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07001号)。该品种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枯萎病指4.9,黄萎病相对病指17.6,是河北省审定的第1个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兼抗品种;(2)高产,稳产:2004年籽棉产量,2005年籽棉产量、霜前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以及2006年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居参试品系第1位;(3)抗早衰:叶功能期长,上、中、下铃重差异小;(4)纤维品质优良:上半部长度31.2 mm,比强度29.5 cN/tex,马克隆值4.9。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和病原菌鉴定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0年在山东沂南县调查发现烟草枯萎的病株,分离到细菌菌株。经对各菌株致病性测定,格兰氏染色反应,细菌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测定和血清学反应鉴定,结果表明,这5个菌株均属于青枯假单胞杆菌Pesudomonas solanaceariumE.F.Smith。  相似文献   

16.
以棉花新品种冀1316为试材,2009~2010年在河北省棉花不同生态亚区(中熟亚区、中早熟亚区、早熟亚区)的6个试点进行了2 a多点试验,研究品种主要性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冀1316抗病性强,产量高,稳产性好,纤维品质优良,枯萎病指数2.9,黄萎病指数15.6,平均皮棉产量1 778.9 kg/hm2,纤维长度31.0 mm,比强度30.3 cN/tex,马克隆值4.6,整齐度84.6%,伸长率6.4%;并且果枝数、株铃数、单铃重、衣分等主要产量性状,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等纤维品质性状,以及枯萎病指数和黄萎病指数均比较稳定。该品种适于在河北省各植棉亚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7.
刘树青 《北京农业》2012,(30):33-34
黄萎病是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此次研究针对山东地区棉花所患黄萎病情况。以及防病措施进行分析。以寻找能够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措施,来增加棉花产量提高棉农的收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新疆北部棉花主要病原菌及其分布,为新疆棉花数据库的建立提供数据,为棉花主要病害的高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针对棉花主要根茎部病害从新疆北部9个市县级(含附近团场)采样区域中广泛采集病株,利用4种病害(枯萎病、立枯病、黄萎病和红腐病)各自的病原菌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从9个采样区域,共72份以村(连)为单位的混合病样中,普遍或较普遍地检测到4种病害的病原菌,但各病原菌检出率有较大差异。其中,尖孢镰刀菌的检出率较高,为84.72%;立枯丝核菌次之,为56.94%;大丽轮枝菌和串珠镰刀菌检出率相对较低,分别为45.83%和37.50%。【结论】在所有采样区域中尖孢镰刀菌及所引起的枯萎病分布最为普遍,立枯丝核菌及所引起的立枯病次之,2种病原菌及所致病害在各采样区域的大多数村(连)都有分布;大丽轮枝菌及所引起的黄萎病在各采样区域以及近半数的村(连)有分布,串珠镰刀菌及所引起的红腐病分布不广,有明显的区域性,仅个别采样区域有较高频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危害严重、世界性的土传性维管束病害之一,棉花黄萎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立足国内外现有的棉花黄萎病防治措施如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常规防治方法,结合时下新兴的生物有机肥防治、不同防治试剂之间混配等方法对棉花黄萎病防治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综合评述,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棉花温度适宜度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山东省近49年(1960~2008)19个站点逐旬、逐月气温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构建了棉花的温度适宜度模型,并计算各站点的温度适宜度变化。结果表明:山东省棉花的温度适宜度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不同地区温度适宜度变化速度有地域差异,并对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建议未来适当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以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