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茶籽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焰 《经济林研究》2009,27(4):117-120
为给油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油茶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述了有关油茶籽、茶籽粕和茶籽壳综合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现状,具体内容涉及茶油、茶皂素、茶籽多糖、茶蛋白、糠醛等产品在医药、保健、日化、建材等行业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皂素广泛应用日用化工、橡胶工业、饮料工业、灭火材料、农药和医药工业中。茶籽经提取食用茶油后,剩下茶籽饼粕转为无毒饼粕,又是很好的饲料。从茶籽饼粕中提取皂素主要的工艺技术是: 1、浸泡及分离:将茶籽饼粕研成粗粉,将2.5倍的热水加入粗粉中,在80℃温度下浸泡1.5小时,并经常搅拌。浸泡后用布袋趁热进行滤液分离。残渣可连续浸泡3次,将三次的滤液混合在一起。尔后,将滤  相似文献   

3.
黄琼 《湖北林业科技》2013,(6):79-80,90
油茶Camelliaoleifer以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生长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高山及丘陵地带,是一种特有的纯天然高级油料。其种子含油30%以上,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远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和豆油,维生素E含量比橄榄油高一倍,并含有山茶甙等特定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茶籽粕中含有茶皂素、茶籽多糖、茶籽蛋白等,是化工、轻工、食品、饲料工业产品等的原料,茶籽壳还可制成糠醛、活性炭。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影响油茶产油量和茶油品质的因素有遗传、环境、营养、茶籽成熟度、茶籽后熟处理和加工工艺等。其中,茶籽成熟度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茶籽采收的季节性很强,采摘过早直接会降低出籽率、含油率和茶油品质;采摘太迟会使油酸水解、酸败、酸值增高,造成茶油品质下降。基于此,提出了加强油茶果采收管理、适时采收茶果等相关建议,以期为油茶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贵州西部高海拔地区是多个油茶物种的分布中心,为发展其油茶产业,对其特色油茶物种怒江山茶和西南红山茶的经济性状及其茶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怒江山茶果型和种粒较小,平均果重5.0 g,籽千粒重640.9 g,籽含油率32.3%,冠幅产果量和产油量分别为455.8 g/m2和62.0 g/m2,综合经济性状良好;西南红山茶平均果重10.87 g,籽千粒重899.7 g,籽含油率27.7%,冠幅产果量和产油量为406.7 g/m2和37.3 g/m2,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状。2种油茶的种仁含油率和不饱和酸分别为,怒江山茶54.0%和87.32%,西南红山茶49.3%和87.29%。本研究表明两种油茶物种可作为贵州西部高海拔地区发展油茶产业的首选树种,并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油茶收摘是油茶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收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当年的产量和质量。我省油茶大面积栽培的品种主要是“寒露籽”和“霜降籽”。它们的成熟期因分别在其定名“节气”的前后而得名。油茶收摘的季节性很强,一般从成熟到开裂只有10多天时间,收摘务必适时,过早,茶籽未充分成熟,油分转化不完全,水分多,含油率低,油质差;收摘迟了,含油率下降,茶果开裂,茶籽散落,既收捡费工,又会造成霉烂损失。因此,油茶的收摘期应在茶果完全成熟时为佳。这时油茶出籽率和含油率最高,水分最低,油质最好。据观测,“寒露籽”10月3日和10月13日采收,茶籽含油…  相似文献   

7.
我省栽培油茶的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间(1514年)就有“茶籽可以榨油”的记载,所以油茶一直是我省主要木本食用油树种,在食用油料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经验证明,种植油茶投资少,收益大,一次栽植,百年受益,且不与粮棉争地,又能绿化荒山、净化环境、保障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8.
夏季高温干旱严重影响了油茶(Camellia oleifera)产量,通过对不同立地类型油茶进行不同材料覆盖研究,分析油茶落果及产量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在红壤区对油茶覆盖遮阳网、在未垦区覆盖黑膜、在砂砾区覆盖白膜,油茶落果较少(落果率依次为8.93%、25.14%、0%);在红壤区和未垦区覆盖黑膜、在砂砾区覆盖谷壳,可以提高油茶单果重量(单果重依次为29.23、32.65、26.08 g);在红壤区覆盖木屑、在未垦区覆盖黑膜、在砂砾区覆盖白膜,茶果鲜出籽率较高(鲜出籽率依次为50.29%、47.32%、49.85%);在红壤区和未垦区覆盖黑膜、在砂砾区覆盖遮阳网,油茶茶籽重量较大(籽重依次为4.26、4.8、3.98 g);在红壤区覆盖黑膜、在未垦区覆盖谷壳、在砂砾区覆盖木屑,油茶茶籽含水量较低(茶籽含水量依次为43.8%、48.13%、43.02%);在红壤区覆盖黑膜茶籽出仁率较高(56.20%),在未垦区和砂砾区覆盖木屑可以提高茶籽出仁率(籽出仁率依次为62.3%、62.89%);在红壤区覆盖白膜、在未垦区覆盖黑膜、在砂砾区覆盖木屑,油茶仁出油率含量较高(出油率依次为48.37%、50.25%、52.42%)。  相似文献   

9.
油茶蒲是油茶果中包裹在油茶籽外面的部分,约占茶果的25%;茶籽壳则是指包裹籽仁的部分,占油茶籽的30.5~34%。茶蒲及茶壳都可提制化工产品。1.从油茶蒲中提取单宁(栲胶)。茶蒲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0.
油茶果及其副产品的氨基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油茶果壳、茶籽壳、茶籽仁、茶枯饼、浸提茶皂素后的茶枯饼及发酵茶枯饼中的氨基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含有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在内的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的次序为:发酵茶枯饼(38.19%)>茶籽仁(20.52%)>茶枯饼(9.90%)>浸提茶枯饼(8.89%)>茶籽壳(2.65%)>油茶果壳(2.21%)。在氨基酸含量和配比上,发酵茶枯饼与豆饼十分接近。在发酵茶枯饼中,17种氨基酸含量、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限制性氨基酸含量都比发酵前的茶枯饼中的含量分别提高2.86倍、1.86倍和1倍以上。  相似文献   

11.
油茶(Camellia oleifera)在我省经济林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我省分布最广的油料树种之一,全省82个县均有其分布。发掘、保存和繁殖油茶优良无性系,是提高茶籽产量的重要途径。水文主要从28个普通油茶无性系鉴定着手,对幼林期的五个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初步鉴定了28个无性系的优劣,其结果拟文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子平 《湖南林业》2008,(11):18-18
根据林业科技人员测试,不同油茶品种,采收时间不同,茶籽出油率截然不同。即使是同一油茶品种,在不同时间采收,出油率也大有差异。就拿油茶品种霜降籽来说,在“寒露”前10天采收,种壳占46.3%,种仁占53.7%,茶籽含油率只占17.9%:而在霜降后5天采收,种壳占37.6%,种仁占62.4%,茶籽含油率可达28.5%。宁乡县夏铎铺镇村民谭冠军承包的25亩油茶霜降籽,通过3年不同时间的采收,出油率比较明显。第一年计划作播种育苗,霜降后几天才采收了6担籽(后因育苗改变计划)榨油70公斤;  相似文献   

13.
从表型性状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小果油茶农家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小果油茶农家品种在果实、叶和花性状上的变异极为丰富,每500 g鲜果数的变异系数最大(76.9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异系数最小(3.31%);果实性状的变异程度高于叶和花性状;果纵径和果横径与叶长、叶周长和花冠直径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农家品种宜春白皮中籽表型性状的总变异程度高于龙眼茶、羊屎茶和珍珠茶。利用25对AFLP引物组合在4个小果油茶农家品种和普通油茶中共扩增出92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06条,多态性条带比率达75.7%;羊屎茶与宜春白皮中籽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698 2),龙眼茶与普通油茶的相似系数最小(0.558 1)。AFLP标记和表型性状的聚类都可将小果油茶农家品种和普通油茶分开,但对小果油茶农家品种间的归类并未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油茶副产品中天然抗氧化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从油茶副产品中分离和提取天然抗氧成分,经初步分析,油茶蒲、壳和茶籽饼中的含量分别为1.39%、0.51%和0.47%;提取率分别为7.3%、4.2%和3.6%。同时还作了抗氧性能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从油茶副产品中提取的抗氧成份比化学合成的抗氧化剂PG、BHA、BHT等具有相同或更高的抗氧化力,其抗氧活性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与V_E、V_C、柠檬酸等增效剂有相乘作用。此外还通过紫外图谱分析初步鉴定油茶副产品中的抗氧有效成份为茶多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茶籽象危害与不同品种油茶果实物理性状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品种油茶的物理特性对茶籽象寄主选择的影响。[方法]调查茶籽象对相同种植条件下的不同油茶品种的危害情况,通过聚类分析评价抗虫性,同时测定茶果质量、果皮厚度及果实大小等物理性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茶籽象对不同油茶品种的危害率存在显著差异,危害率在12.4%49.7%之间,而落果中茶籽象的危害率在13.23%91.83%之间,茶籽象是造成落果的主要因素。11个油茶品种分为抗性较高、抗性中等、抗性较差3个类群,3个类群的油茶品种受害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抗性较高类群平均抗虫率达82.23%±5.00%,而抗性较差类群仅为52.47%±6.00%。茶籽象危害与茶果质量、果皮厚度及果实大小密切相关,茶果质量越大、越薄,果径越大,危害越严重。[结论]茶果质量越大,越薄,果径越大,受到茶籽象的危害越大。选育抗性品种是控制茶籽象危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基于茶皂素含量差异的油茶抗性无性系是否影响茶籽象存活量和肠道菌群结构;进一步明确茶皂素在抗茶籽象方面的作用,为油茶抗虫品种选育工作以及开发新的茶籽象绿色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将茶籽象回接于茶皂素存在含量差异的5个油茶无性系,待幼虫发育成熟后,测定不同无性系上幼虫存活量,并与茶果茶皂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16S rRNA扩增子测序,比较分析油茶无性系对茶籽象肠道菌群物种组成、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以及标志物种的影响。【结果】茶籽象存活量与茶果果仁内茶皂素含量的相关性为y=0.252 5x2–10.096x+107.47(R2=0.718 9),茶籽象存活数随着茶皂素含量上升而下降;对茶籽象肠道菌群结构分析发现,长林166和长林40号这2种高含量茶皂素无性系中茶籽象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均与长林55号、53号、3号茶籽象肠道样本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51个差异OTUs在高含量茶皂素组的茶籽象肠道内显著富集,分别属于黄杆菌属、固氮螺菌属、阪岐肠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不动杆菌属,...  相似文献   

17.
南方山区发展油茶潜力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别名茶子树,为山茶科木本油料植物。油茶为我国南方所特有,主产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广西、广东等省区。油茶具有产量高、寿命长、适应性强的特点,通过加强科学栽培和管理,可实现稳产、高产,增产潜力大。茶油色清味香,每100kg茶籽可榨油23~30kg,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8.9%,  相似文献   

18.
油茶综合利用浅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从充分利用油茶资源,提高油菜总体经济效益的角度阐述了茶油、茶枯和茶壳等油茶主、副产品的化学成分及其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的开发价值和途径,揭示了油茶资源的巨大潜力以及利用的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9.
广西龙胜县年产油茶饼2000多吨,该县农药厂对茶饼开展综合利用试验已近两年,其综合利用的主要内容是:①用6号溶剂提取油茶饼中的残油,一次提取率可达残油量的85%;②用有机溶剂提取皂素,得皂素浆,提取率可达95%,③精制皂素浆;④应用皂素浆或精制皂素浆和其他掺合剂配制洗发香波,所配香波的泡沫量和稳定性均达到市售一般合成香波的质量要求,⑤进行了提皂残渣喂猪的短期试验。  相似文献   

20.
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下养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对蛴螬Popillia spp.(主要为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的幼虫形态),油茶织蛾Casmara patrona和茶籽象甲Curculio chinensis 3种主要害虫危害率和杂草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茶林下养鸡能显著降低蛴螬、茶籽象甲和油茶织蛾对油茶的危害,与对照样地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试验样地内杂草也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适度开展林下养鸡可明显提升对油茶林害虫和杂草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