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户国  谷伟  王炳谦 《水产学杂志》2011,24(4):9-11,66
本研究以建立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全雌全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受精卵在12℃避光孵化至上浮,上浮后设置了四个温度处理组进行饲育,分别为12℃、15℃、18℃、20℃和水温4~7℃之间(平均水温约为6℃)常规涌泉水流水养殖对照组。30d后,所有处理组均转入与对照组相同条件的流水养殖。生长性能数据采...  相似文献   

2.
试验设计3个温度处理组分别为8~10℃组、12~14℃组和16~18℃组,每组设3个平行,试验期40天,研究水温对全雌虹鳟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温度下,全雌虹鳟稚鱼各温度组体长、体重差异显著(P<0.05).以16~18℃组体重增长优势最为明显,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显著高于8~10℃组(P<0.05),日增重DWG极显著高于8~10℃组(P<0.01).研究显示,16~18℃为全雌虹鳟稚鱼较适宜养殖水温,全雌虹鳟稚鱼在该温度范围内将获得理想的生长优势,有望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设计7个水温(12℃、14℃、16℃、18℃、20℃、22℃、24℃)组,根据虹鳟幼鱼初始体重细分3个体重组(0.6g、1g、2g),共计105尾鱼苗,研究水温对虹鳟幼苗血糖值与存活率。结果表明:虹鳟幼苗血清血糖含量随水温升高而升高,在水温20℃时血糖含量最高,2g组虹鳟幼苗血糖含量最高;当水温处于12℃~20℃时,虹鳟幼苗成活率随着水温升高而升高,而水温达22℃~24℃时,其成活率有所下降,并于20℃、24℃时各有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4.
美洲鲥鱼苗种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Ⅰ.稚鱼培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经过营养强化的卤虫作为开口饵料,采用配合饲料驯化养殖,水温控制在18=20℃,经30d培育,鲥鱼稚鱼规模化培育成活率达到74.6%,敏感期培育成活率达81.7%。稚鱼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个体差异小,平均体长3.8cm,平均体重0.047g。  相似文献   

5.
使用DS-2000全自动化分析仪,测定水温15℃、16.5℃、18.5℃和22℃时虹鳟血清酶活性。结果表明:谷氨酸脱氢酶(GLDH)活性在水温15℃~16.5℃小比率降低,16℃~18.5℃大比率升高,18.5℃~22℃较大比率降低;a-羟丁酸脱氨酶(a-HBDH)活性在水温15℃~16.5℃小比率降低,16,5℃~18.5℃较大比率增加,18.5℃~22℃较大比率降低;脂肪酶(LPS)活性在水温15℃~16.5℃小比率升高,16.5℃~18.5℃小比率降低,18.5℃~22℃小比率升高;淀粉酶(AIMS)活性在水温15℃~16.5℃较小比率降低,16.5℃~22℃小比率升高。本文为揭示虹鳟热致死及耐热机理提供有关数据,为冷水性鱼类虹鳟温水驯化养殖提供基础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6.
电子标记辅助虹鳟家系建立及快速生长家系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选育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优良品系G1世代为基础群体,开展了电子标记辅助的大规模虹鳟家系构建工作,建立了G2世代全同胞家系72组,并初步进行了快速生长家系的筛选工作。对不同家系鱼种进行电子芯片植入后放在同池进行生长比较,本研究中虹鳟上市日龄(约为850日龄)体质量、体长的总体家系效应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01);通过对不同家系间850日龄体质量和体长的家系效应显著性检验与最小二乘均值的多重比较分析,获得了682BABB、6717B7A、6828308、682A50A、6829C24、6829DC7、682A382、68284DA这8个体质量和体长性能优良的家系。上述家系将作为优先入选家系进入组建G3世代的储备亲本群体。本研究结果可以与本课题组先期开展的基于个体育种值BLUP分析的多性状复合育种工作相互印证。这将有助于提高对虹鳟生长性状进行遗传选择的准确性,同时对其他水生动物数量性状的遗传选育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将平均体质量(30±5)g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饲养在循环水族箱(0.90m×0.50m×0.45m)中,投喂添加柴胡(18g或12g/50kg体质量)、藿香(15g或9g/50kg体质量)和茵陈(20g或30g/50kg体质量)水煎剂制成的药饵15d后,在水温15℃、缓慢升温至20℃和25℃下尾静脉采血,测定血浆中皮质醇(COR)和肾上腺素(E)的含量及肝脏中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切片,探究中草药对虹鳟抗热应激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热应激期间,低浓度藿香组鱼血浆中皮质醇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20℃和25℃持续升温后,高浓度藿香组血浆中肾上腺素含量高于对照组,藿香组肝脏中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在热应激期间,柴胡组和藿香组肝脏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不明显(P0.05)。20℃时虹鳟肝脏开始出现病变,随着水温升高,肝脏组织结构破坏严重,中草药组缓解了虹鳟肝脏组织受热应激的影响。25℃持续升温后,藿香组鱼肝脏组织的破坏程度最小,表明藿香能有效缓解热应激对肝脏的损伤,提高虹鳟抗热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全同胞家系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早期幼苗在4个不同温度(15℃、17℃、19℃和正常养殖温度21~25℃)条件下,水温对其生长性状和雌雄性别组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培育温度越低,鱼苗生长速度越慢。对照组(正常养殖温度21~25℃)的幼苗生长最快,其次依次为19℃、17℃和15℃。30~90日龄,不同温度处理组绝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标具有相似变化趋势。70日龄前,正常养殖温度组的绝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标最高;80~90日龄,19℃组最高。统计180日龄各温度组雄性和雌性个体比例,利用组织学切片法辨别雄雌。15℃组雄性和雌性比例为86.67%和13.33%,17℃组为70.00%和30.00%,19℃组为56.67%和43.33%,正常养殖温度组为53.33%和46.67%。低温能够有效提高红鳍东方鲀家系雄性个体比例,15℃组为最佳诱导温度处理组。  相似文献   

9.
王诗瑶 《科学养鱼》2000,(12):40-41
上浮稚鱼是指孵出后,卵黄囊吸收 2/3,开始上浮到开口摄食人工饵料,全长 18~ 28毫米,体重 70~ 250毫克的虹鳟鱼苗。上浮稚鱼的培育是虹鳟苗种饲养过程中难度最大、技术性最强、成活率较低的阶段,成活率一般为 60%左右。经生产实践,现对提高虹鳟上浮稚鱼培育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仅供同行参考:   一、培育池结构   培育池并联设置在接近水源的上游,注入的新水只能一次利用,不宜重复使用。一般为长方形水泥池,面积 30~ 60米 2,进水口设置闸网,防止野杂鱼进入和鱼苗逃逸,排水口与培育池等宽,用 12目网眼的铁丝网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人工催产和全人工授精技术对细鳞鱼进行繁殖,对受精卵进行流水孵化,孵化水温6℃~9℃,积温达到t40.150度日受精卵发眼率为90%。积温达到180~213度日发眼卵开始破膜孵出仔鱼,孵化率为84%~96%,仔鱼经10~12d的发育开始上浮平游成为稚鱼,采用生物饵料(水蚤)对仔鱼进行开口,转口期采用水蚯蚓+饲料糜团进行驯化,稚鱼期利用全人工饲料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和苗种标准化培育方法建立16组金鳟(Oncorhyncus mykiss)日本品系全同胞家系。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分析不同家系不同时期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各组家系间平均体长、体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在5月龄阶段,J7家系增重最快,绝对增重率比全部家系的均值高38.83%,比增重最慢的家系J25高98.66%,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9月龄阶段,J7家系增重最快,绝对增重率比全部家系均值高25.93%,比增重最慢的家系J27高85.37%;12月龄时,J7家系增重最快,绝对增重率比全部家系均值高27.68%,比增重最慢的家系J25高58.27%,但不同月龄阶段各组家系的绝对增重率及体重值排序并不一致;金鳟日本品系个体体重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体长性状的变异系数,1月龄、5月龄、9月龄、12月龄体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4.34%、30.60%、27.91%、27.06%,体长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34%、10.31%、9.91%、9.40%。在整个生长测量过程中,J7、J11、J15三个家系,无论是体长还是体重都表现出较优的生长速度和增长量,生长优势明显,可以判断J7、J11、J15家系为优秀家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选育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渔业动态     
红点鲑和虹鳟杂交成功最近,日本北里大学水产系用红点蛙和虹鳟进行杂交获得成功。所用亲鱼是雄红点鲑和雌虹鳟。1985年11月中旬到12月进行了受精试验,受精后将受精卵浸入28℃的温水中使之孵化。浸泡时间为5、10和15分钟三种,结果以浸泡10分钟效果最佳。培育获得的“新杂交种”具有虹鳟母本的二组基因和父本红点鲑的一组基因,其体色、体型和斑纹等性状与红点鲑极相似。现在稚鱼体长达4~5厘米,生长良好。此“新杂交种”具有抗病性强、生长快的优点,若味道亦佳,则期望可与红点鲑和虹鳟并列成为养  相似文献   

13.
鲟鳇杂交的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8~13℃水温下,对达氏鳇、史氏鲟亲鱼注射DOS(自行研制)、17α-羟基-20β双羟基孕酮(17α-20βp),在水温16~18℃时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流水刺激,诱导亲鱼排卵、排精。效应时间为8~18h,催产率100%、杂交受精率93.7%。采用全人工饲料进行开口试验和苗种培育试验,并获得85.7%开口成活率和77.33%的育苗成活率。生长曲线表明:不论是体长还是体重,50日龄前增长缓慢,50~100日龄则速度增长较快。经100d饲养,平均体长达29.5cm,平均体重达72.54g。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主要对标记枪注射法植入电子标记的水温条件与鱼种规格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本文通过对大、小两种规格的虹鳟,在不同水温条件下电子标记过程中生长和存活情况进行了评估,以期获得利用该方法植入电子标记的最佳时机。研究结果表明:12℃水温条件下,大规格鱼种在生长、成活率上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别;小规格鱼种在成活率上与对照组差异显著。7℃水温条件下,大规格和小规格鱼种在成活率上与对照组均差异显著。水温12℃,体重50g,体长16cm以上的虹鳟是电子标记最佳的植入时机。  相似文献   

15.
田永胜 《水产学报》2006,30(4):433-443
利用大西洋牙鲆冷冻精子与褐牙鲆卵授精,培育出了生长健康的杂交鱼苗。并对杂交后代的胚胎发育、胚后发育和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OLIMPUS显微镜连续观察和描述了冷冻精子受精杂交胚胎的发育,在水温15~17.1 ℃,其受精卵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胚孔封闭、肌节胚、尾芽胚、心跳胚、出膜胚等时期的发育,经历65 h 57 min完成胚胎发育进入胚后发育,发现胚胎搐动15 min后心脏开始跳动。利用OLIMPUS解剖镜每天观察和记录一次鱼苗的生长形态,并测定其体全长;将杂交鱼苗的胚后发育划分为卵黄囊吸收期(出膜后1~6 d)、变态前期(出膜后7~25 d)、变态期(出膜后25~30 d)和变态后生长期(出膜30 d以后)4个时期。对16~17 ℃、18~19 ℃、20 ℃和22~23 ℃4个温度环境下胚胎发育的研究结果显示,杂交胚胎宜于在16~20 ℃的水温下发育,鱼苗在22~24 ℃孵化出膜后2~3 d大量死亡。对18~19 ℃、20 ℃、22 ℃、和24 ℃ 4个温度下稚鱼的生长研究结果显示,变态期稚鱼在22~24 ℃水温下饲养时变态和生长速度较18~19 ℃快。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漳河水库水资源丰富,库容量22亿米~3,水质好、污染源小,水温常年在7~15℃之间,调控到16~18℃并不困难,符合养鳟标准。漳河水库水电站利用水库30米以下发电进水闸的冷水,于1989年4月从密云引进11000尾虹鳟稚鱼,饲养届满一年存活8861尾,成活率80.6%,总重量1532公斤。单尾增重最快的由9克增至900克,平均尾重20~50克。 1990年2月购进受精卵11万粒,3月24日开始上浮,4月2日全部上浮,孵化率70%,人工孵化顺利成功,从而结束由外地购运苗种,降低养殖成本,目前贮备亲鱼,将  相似文献   

17.
匙吻鲟仔鱼(全长0.78~5.70cm)、稚鱼(全长5.71~16、40cm)生长阶段全长(L,cm)与日龄(T,d)具显著的线性关系,日均增长稚鱼(均值0.243cm/d)略大于仔鱼(均值0.205cm/d),回归方程为仔鱼L=0143+0.211T(n=6,3≤T≤25,r=0.998P<001)、稚鱼L=-0.754+0.245T(n=6,26≤T≤73,r=3.999。P<0.01),二回归方程差异显著(t=2.31P<0.05);体重(w,g)与日龄(T,d)保持幂函数关系,日均增长(g/d)稚鱼(均值0.215)明显大于仔鱼(均值0.037),回归方程为仔鱼w=0.052×10(-3)×T(2.1154)(n=6,3≤T≤25r=0998,P<001),稚鱼w=2.036×10(-4)×T(2.5280)(n=6,26≤T≤73,r=0.999,P<001),二方程差异显著(t=316P<0.05)。仔、稚鱼期全长(L、,cm)与体重(w,g)回归方程为仔鱼w=0.0128L(2.575)(n=6,r=0.995,<0.01),稚鱼w=0.0142L(2.412)(n=6,r-0997,P<0.01),二方程差异显著(t=2.38,P<0.05)。重庆地区夏季水温(26~30℃)显著高于适温(20-22℃)条件下匙吻鲟仔、稚鱼生长速度仍能接近原产地,表明匙吻更具较强的适温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分别进行水温和密度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幼鱼的生长影响实验,旨在探索大鳞鲃适宜的放养密度和生长温度。水温实验设计为6个梯度值15℃、18℃、21℃、24℃、27℃、30℃,幼鱼初始体重为9~12 g,投喂75 d后,结果得出:在水温15~27℃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终末体重会逐渐增加,27℃时最大值为(44.47±9.54)g,水温达到30℃时,终末体重开始下降。24℃、27℃和30℃组体重增长无显著差异,但温度达到30℃时,体重变异系数最大,为(29.82±11.36)%。密度实验设计为4个梯度值20 ind/m3、15 ind/m3、10 ind/m3、5 ind/m3,幼鱼初始体重为0.6~0.7 g,投喂60 d后,结果得出:随着放养密度的下降,体重增长的速度越快。体重、特定增长率、日增重变化在密度为5 ind/m3时最高,密度10 ind/m3与15 ind/m3没有显著差异,达到20 ind/m3时会显著下降。综合考虑,大鳞鲃适宜的养殖温度在24~27℃,静水池塘的放养密度建议在15 ind/m3左右。  相似文献   

19.
将孵出30d、平均体质量0.043g的黑斑原(鱼兆)Glyptosternum maculatum仔鱼常规饲养在4个循环水养殖系统(长1.8m×宽0.6m×高0.6m)中,水温保持在9℃、12℃、15℃和18℃下,每个温度组设置3个平行,研究不同温度对黑斑原(鱼兆)仔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35d的饲养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黑斑原(鱼兆)仔鱼的生长加快,死亡率增加,其中18℃组黑斑原(鱼兆)最早开始死亡,9℃组黑斑原(鱼兆)存活率最高。在整个饲养期间,水温9℃组与12℃组黑斑原(鱼兆)全长和体质量生长最快,死亡率最低,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因此,9~12℃为黑斑原(鱼兆)仔稚鱼的适宜培育温度。  相似文献   

20.
虹鳟从上浮稚鱼开始至大规格鱼种阶段,其培育技术难度较大,为虹鳟养成的重要阶段。其生长成活因环境条件、水温、饲料和养殖技术而有较大差异。我国各地虹鳟苗种的生产技术水平不一,目前苗种成活率仅10~15%(牛鲁祺1987)。我们试图通过本试验,研究苗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我省虹鳟养殖技术及其经济效益,积累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