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使用管碟法,采用对青霉素类药物绝对敏感的标准茵株,利用舒巴坦特异性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加入青霉素作为对照,通过比对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刺与未加入抑制剂的样品所产生的抑制圈的大小来间接测定样品是否含有β-内酰胺酶类药物.微生物管碟法不需做阳性确证试验,技术较为成熟,可以适用于大批量检测鲜牛奶中是否添加解抗剂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辽宁省原料乳中是否含有β-内酰胺酶抗生素残留,对其质量状况进行调查。采用《乳及乳制品中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验方法——杯碟法》检验方法对辽宁省送检的186批次原料乳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共检出23批次β-内酰胺酶阳性样品,原料乳阳性样品检出率高达12.4%。调查发现,辽宁省原料乳中β-内酰胺酶检出率较高,在原料乳源头上还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应加快国家标准的建立和规范管理措施,以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3.
为了快速测出牛奶中β-内酰胺酶,目前各检测部门主要采用β-内酰胺酶的试剂盒检测法与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验方法即杯碟法来确认.上述2种方法在检测过程中各有利弊,下面就此方法进行比较,期盼在使用过程中甄别对待,使检测结果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β-内酰胺酶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分泌的一种胞外酶,该酶可选择性分解牛奶中残留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水解使β-内酰胺环打开而失去抗菌活性,类型众多,底物不同,特性各异。β-内酰胺酶包括以下几种:(1)青霉素酶,主要水解青霉素类,能被克拉维酸抑制;(2)头孢菌素酶,能水解头孢菌素,但对青霉素水解作用很弱,  相似文献   

5.
王艳 《中国乳业》2010,(5):56-57
由于目前个别不法分子掺杂使假,在生乳中加入β—内酰胺酶类药物来抑制牛乳中残留青霉素的抑菌作用,使有抗奶无法正常检出,从而得以商品化,给乳品企业和消费者造成不利的影响。为了检测出此种不合格生乳,有关检测部门新开展了此类检测项目,采用了β-内酰胺酶试剂盒检测法与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验方法来确认。  相似文献   

6.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共价键与细菌细胞壁合成有关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选择性好,是很重要的一类抗感染药物[1].但近年来,耐药菌株的产生,使其疗效大大下降.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细菌对该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对于细菌因产生β-内酰胺酶而引起的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治疗中的严重问题[2,3].在对待产酶耐药菌的感染时,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将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保持甚至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不失为一快捷、有效的方法[4].  相似文献   

7.
比较杯碟法、碘量法-比色法在检测生乳中β-内酰胺酶的可靠性。杯碟法采用国家指定方法,藤黄微球菌(CMCC (B)28001)在营养琼脂上传代培养备用。碘量法-比色法用上海优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β-内酰胺酶定量检测试剂盒。两种方法在检测应用上都能提供可靠的结果,碘量法-比色法更适用于实验室快速筛检。  相似文献   

8.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菌株显著增加,成为预防和控制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障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它能水解氧氨基头孢菌素和氨曲南,但也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ESBLs产生的细菌,不仅对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9.
摘要:产β-内酰胺酶是大肠埃希氏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本文主要综述大肠埃希氏菌产ESBLs、AmpCβ-内酰胺酶的分类及各类型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水平传播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β-内酰胺酶是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其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β-内酰胺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用于抗耐药菌的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抑制剂快速筛选方法,本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以2%的琼脂为底层,1%的含碘试剂为上层,以青霉素为β-内酰胺酶的底物,克拉维酸作为体系验证的阳性对照,通过比较透明圈形成大小,优化反应体系,并对190个微生物发酵产物进行了初步筛选。研究最终确定的筛选条件为,pH7.0的PBS缓冲液体系,底物青霉素(160万单位)浓度为50 mg/mL,β-内酰胺酶浓度为10 U/mL,40℃孵育40 min。通过测量反应体系透明圈形成大小来筛选具有活性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结果证实该方法可以为耐药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提供快速简单、易行、稳定、可靠的研究平台,并初步筛选获得了具有较高β-内酰胺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酶非法掺入生鲜乳可分解其中残留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使常规检测方法无法检出有抗奶。为检测奶牛是否用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检测部门开展了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测工作;而为了提高质检单位对乳及乳制品中β-内酰胺酶类项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检测技术水平,农业部畜牧业司开展了对有资质的质量检测中心β-内酰胺酶类检测项目考核。本文即对历年考核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检测中需要注意事项进行分析阐述,以期为今后质量检测单位顺利通过考核及其他性能实验室准确检测乳及乳制品中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在对抗β-内酰胺酶耐药菌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直是药物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β-内酰胺酶变异体多元化及不利突变减缓了新型抑制剂的发展进程。诸多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深入了解β-内酰胺酶水解机制及活性位点关键氨基酸作用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或基于片段设计来筛选新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详细介绍了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以增强化合物与酶关键氨基酸互作为基础的创新药物筛选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1生物化学机理1.1细菌产生破坏抗生素结构的酶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由于β-内酰胺酶的产生,使其β-内酰胺环的酰胺键断裂而失去抗菌活性。该类酶可为染色体介导,也可为质粒介导。  相似文献   

15.
由于目前乳品行业出现个别掺杂使假现象,生鲜牛乳中加β-内酰胺酶类药物来分解牛乳中残留青霉素,使有抗奶无法正常检出。为了测出此种不合格牛乳,有关检测部门新开展了此类检测项目,基本上采用β-内酰胺酶的试剂盒检测法与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验方法来确认。本文主要研究乳及乳制品中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的检验方法,探讨检测过程中的具体步骤,以及时、准确地确认乳及乳制品中是否含有β-内酰胺酶类药物,达到最佳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由于β-内酰胺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在临床上出现了许多产生β-内酰胺酶的耐药菌株。为了消除细菌的耐药性和防止新的耐药菌株的出现,在80年代就开发出了β-内酰胺酶抑制药物,与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应用。如90年代上市的他唑西林(tazocillin)、阿莫维酸钾胶囊等制剂就是β-内酰胺类药物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临床应用效果很好。克拉维酸(clavulanicacid),又名棒酸,是由克拉维链霉菌分离到的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其本身的抑菌作用非常微弱,临床上主要用作β-内酰胺酶的抑制剂与β-内酰胺酶类药物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特征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在兽医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之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的研制和应用,开创了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光辉时代。但细菌的耐药性也因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而变得日益普遍,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制应用,恢复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有效性,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得以继续发挥其在临床上强大的治疗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β-内酰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的抗菌活性,以及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概况。为有效地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控制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用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从临床分离鸡致病菌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β-内酰胺酶(BLA)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同时测定了多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经鉴定9株致病菌中1株为沙门菌,8株为大肠杆菌;9株致病菌均为BLA阳性,其中有1株为ESBLs阳性;9株细菌对部分抗生素耐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荆或多种抗生素的联合用药能部分的恢复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旨在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奶牛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生鲜乳中抗生素的大量残留.不法人员将“解抗剂”β-内酰胺酶非法掺入生鲜乳,以掩盖残留的抗生素.而β-内酰胺酶属于违禁食品添加物,是管理机构及有关检测部门关注和打击的重点.笔者等就β-内酰胺酶的危害、现状及检测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应对非法添加β-内酰胺酶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