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审美特质是儿童文学区别于普通儿童读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儿童文学的创作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要,因此,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是至关重要的。文章旨在借鉴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以发现格式塔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围绕权力和翻译的关系探究翻译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并试图证实这一论点:唐朝的佛经汉译表明翻译活动,特别是宗教文本的翻译,在翻译政策、译者和翻译策略方面受制于意识形态。通过揭示翻译文本生成中的操纵机制和政治动因,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翻译,特别是宗教文本翻译的本质。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交际活动,而是权力控制下源语和译语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成语翻译一般分成两类:词典翻译和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成语的词典翻译往往是孤立静止的。文学语境下的翻译则必须服务于作品的“文学性”。英汉成语误译的原因主要在于:汉英两个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认知语境对同一文化意象的理解产生错位,以及独特的文化意象不为另一认知语境中的读者了解所致。  相似文献   

4.
《边城》是我国田园牧歌派小说的典型代表作,是一个时代和一片土地的标志,作者沈从文致力于湘西乡土人情的描写富有魅力地展现出了中国文学中独有的神韵和意境。该篇的英译本也是众多学者分析的语料,本文以我国特有的本土翻译理论,即茅盾先生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意境论)为理论基础,对《边城》的三个不同时代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阐释文学翻译中的艺术意境再现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界定"平行文本",分析其获取途径和挑选原则,结合旅游翻译实例探究平行文本在旅游翻译实践中的参考价值和示范作用,并指出平行文本在应用型翻译中的运用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认知角度下,基于意象图式理论对美国情景喜剧《查莉成长日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进行探析,分析发现为了达到激活源语观众和译语观众相似的意象图式的效果,可以针对其中的不同幽默类型分别采用意象传递、意象转换和意象再造的翻译策略,并指出译者应充分利用背景知识,不断积累相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以及修辞图式让字幕翻译接近或达到原文的幽默效果,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7.
"格式塔"智能化产房母猪管理系统自从2010年进入中国市场后,陆续得到了很多种猪场以及科研单位的认可。"格式塔"系统是利用电脑软硬件管理繁殖母猪采食行为,节约饲料,使母猪繁殖性能最大化,并使用了无线电技术的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格式塔"系统适用于产房母猪,使其采食量精细化,从而确保在不动用哺乳母猪体储的情况下给予乳猪最大化的乳汁,同时大大减少饲料浪费。下面对南方某场2012年第1、2、3个哺乳期使用格式塔系统和未使用格式塔系统的对比情  相似文献   

8.
重视细节、精于色彩描摹是张爱玲小说的一贯特色,对色彩意象敏锐的捕捉、细腻的呈现赋予其小说强烈的画面感。色彩意象是张爱玲小说意象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贯穿作家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大风格。《小团圆》是张爱玲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仅是作家一生情感经历的总结,也是其创作艺术的精彩呈现。在小说文本中,对色彩意象的重视一如既往。拟从色彩意象着手,通过文本细读,抽取出《小团圆》中关于色彩意象的描写,并分析这部小说所体现出的张爱玲在色彩使用上的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以及色彩意象所体现出的小说的自传性。  相似文献   

9.
勒菲弗尔的“操纵论”认为,翻译就是在意识形态和诗学操纵下对原语文本的改写。外宣翻译中的增添、删减、调整、重构,并非出于文本因素的考虑,而是基于中外意识形态和宣传诗学等文本之外因素操纵下的改写。这种改写是外宣译者为了在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中赢得目标受众,取得最佳传播效果而进行的语言转换与协调。  相似文献   

10.
文化意象的差异往往导致传递过程中的语义缺省和冲突.本文就文化意象的传递和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译者应提高跨文化意识,结合异化和归化两种互惠互补的翻译策略,实现文化传真.  相似文献   

11.
翻译单位经历了词层、句层和语篇层三个阶段,此过程体现了翻译研究从静态到动态、从形式到功能的发展趋势。笔者从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单位“句本位”的局限性及“篇本位”的合理性,指出只有从语篇的层面研究翻译,才能全面、忠实地传递原文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主流影像文本与正面价值如同一对孪生姐妹,似乎彼此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为此往往形成一种错觉,强调主流影像文本就必须把正面价值放于中心地位,以正面价值的表述作为衡量主流影像文本的重要尺度和砝码。但是,影像文本对价值观念的表述却依照自己的文本逻辑进行,并没有把正价值当成唯一的“标的”。把负价值植入叙事活动,通过叙事缝合,形成故事价值的“负向正”的转换,却是大多数中国主流影像文本所采用的仪式化立意与表达策略。  相似文献   

1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道德经》作为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中永恒不灭的经典,模糊美享悦了一代代读者。文学翻译中,精确性是相对的,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存在的。要将原文的美感真实地传递给译文读者,除了准确解读文本外,更要拥有模糊视野,运用模糊法则,视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本文以《道德经》中“道”和“无”为例,阐释模糊法则在实际翻译中的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造成一定的翻译困难,却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为实现文学作品翻译的交际功能,令译入语读者同样能够理解文学原著的文化内涵和原文的形美意美,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文化关联、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去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交际功能的基础上创作出文化翻译意义上的成功译本。  相似文献   

15.
《中国翻译》上刊登了黄国文和金春笙先生对《天净沙.秋思》英译本的分析和研究。针对金先生和黄先生相驳的两种观点,文章首先从语言学角度审视了“形式对等”的真正内涵、实用性以及可接受性;然后从文学角度——音律、情感逻辑、意象虚实等来探讨《天净沙.秋思》的Schlepp和翁显良两种英译本孰优孰劣;最后建议运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来理性思考,结合文学的印象式、感悟式和经验式的翻译批评可以使得译文更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文化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因此在进行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传递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中西方文化传统存在巨大差异的背景下,文化能否被理解是决定翻译是否成功的标准。文中以葛瑞汉所翻译的《道德经》第一章为例,以他对“道”的跨文化翻译为个案,试图探讨中英翻译过程中文化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在中英文翻译的过程中,有不少人将“少数民族”一词翻译为Nationality,或者采用其他译法,而不是使用Minority一词。文中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后,认为将“少数民族”直译为Minority更加准确合理。  相似文献   

18.
“形象战略”在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旅游目的地在激烈的客源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然而,官方、专家苦心打造出来的旅游目的地“策划形象”,可能并不一定是旅游者眼中的目的地形象,并且也不一定能被旅游者所感知,文中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后,发现重庆的旅游形象营销策略存在宣传不到位、政府与企业在宣传时步调不统一、缺乏对旅游形象的动态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由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冀为重庆旅游形象营销战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菌肽是当动物机体受到损伤或病原微生物侵袭时,能够在动物体内迅速诱导合成的一类具有抗菌或杀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类物质。从抗菌肽的概念、种类、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应用前景等几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鱼类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