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和对我国思想、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幅射作用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在道教的道理,又从个人人生价值、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道教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道教文化养生”就是一切有益于健康生活的文化资源向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技术转化的综合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与实践技术,道教文化养生的形成与发展与道教组织形态同步。将近五千年来,道教先后经历了三大形态:元初道教、古典道教、制度道教。这三大形态的道教都充分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建构养生理论,开展养生实践。其代表性的养生体式有:斋醮养生、金丹养生、伦理养生、治世养生、文艺养生、环境养生。  相似文献   

3.
道教音乐是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崂山道教音乐是道教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一大分支,本文拟从崂山道教音乐的历史发展、崂山道教音乐的风格特色,以及崂山道教音乐文化和存在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整理研究,深入挖掘崂山道教音乐文化的特色,为在当今环境下继承和发展崂山道教科仪音乐,全面深入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尽到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刘倩  朱勇 《北京农业》2013,(6):49-50
道教文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在形成之初就已经传入云南省,并与云南省本土的民族宗教文化相结合,对云南省乡土园林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此从云南省特殊的文化背景入手,分析了云南省乡土园林发展状况及道教文化的特点与传播情况,并以中国传统道教文化思想为出发点,结合云南省道教园林的代表真庆观,从园林空间和文化意境、建筑形式与结构和园林植物三方面分析剖析道教文化对云南省乡土园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道教文化日益走出圣殿、与世俗文化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今天,这一独具中国特色又极具旅游价值的文化产物已被旅游业开发和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和影响。在挖掘楼观台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紧扣"道教文化养生"特性脉络,立足于"天下第一福地"的区位优势,以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景观表达为文化中心,以化女泉、延生观、道温泉和楼观印象为旅游陪衬,全方位梳理道教文化旅游景观体系,以充分认识道教文化景观表达对主题文化旅游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醒世恒言》与道教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源远流长。本文全面深刻的分析了《醒世恒言》与道教文化的关系,深刻揭示了蕴含于《醒世恒言》中的道教理念。旨在通过于此,让学生更加深刻具体的认识和了解《醒世恒言》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正平凉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生态良好,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33.4%,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岛"。在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平凉大地孕育了以道教文化为主体的伏羲始祖文化、崆峒道源文化、西王母道教文化、大云寺佛教文化、皇普谧中医文化、泾河文化、关山边塞文化、黄土农耕文化、龙文化、陇东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博大精深、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昆明黑龙潭道教宫观园林的景观特色及所体现的道家美学思想:1)选址、整体布局上既体现了道人追求"洞天福地"的修仙思想,也体现了道教的阴阳与风水观;2)建筑群有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的特点,也展现了道家朴素的生态观;3)庭院空间朴素安静、文化氛围浓厚;4)外围园林空间因地制宜,颇有江南园林之风;5)小品雕塑等细节装饰多为道教文化符号,精致雅观。整体上来看其景观怡人,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下的道教自然山水园。  相似文献   

9.
酆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经中,是济世度人之阴间天宫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注重神学理论的创建,道教已初步建构起系统的酆都地狱理论。在道教斋醮科仪法术中,酆都有着济生度死的多重功能,历史上酆都道教的长期传承,致使酆都地府惩罚形成民间信仰习俗。通过史籍道经中酆都文化内涵的解读,道教史上酆都平都山道教历史的重构,可知酆都神学理论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胡长春 《农业考古》2006,(5):210-213,228
道家是以先秦时期老庄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教则是两汉时期神仙方士把老庄思想宗教化、神秘化的结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文化中的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与教义修为,对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道教独特的服食炼养方式,促进了茶的发现、利用和向民间普及的过程。道家思想和道教的教理教义,不仅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生机和灵气,而且是国人饮茶之“道”的最直接的来源。这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中,道家与后来的道教最早与茶文化发生关联,其加于茶文化的影响、作用也最深…  相似文献   

11.
<正>古人非常重视道教的文化,在道观建设选址过程中,对建设地点要求极其严格,对道观外围环境需要四方都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景。所以,道观建筑大多建立在中国地势中风景宜人的名山大川之上,将道观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形成一种浑天独厚的自然建筑景观。观内不可缺少松柏、竹、梧桐等植物的点缀,充分体现出古人对道教文化的崇尚之情。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国务院有关部门具体落实了道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龙虎山     
正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区南郊二十公里处,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神仙所都"、"人间福地"之誉。龙虎山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历史悠久、出土文物丰富的古崖墓群构成了龙虎山  相似文献   

13.
汉代镜铭中的长寿吉语内容丰富,就文辞而言,既有“千秋万岁”、“延年益寿”等常见内容,也有“上有仙人不知老”、“寿敝金石西王母”等罕见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镜铭长寿吉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汉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既表现了人类祈福长寿与长生的朴素幸福观,同时又反映了汉代社会特殊的民间信仰和早期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李泉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8157-8158,8190
从分析儒教文化、道教文化对胶东民居的影响入手,着重分析了"中庸之道"对胶东民居建筑格局的影响、仁爱礼制对胶东民居空间序列的影响,指出儒教文化强化了空间的等级秩序和内外界域以及庭院布局的对称格局和有序节奏;同时还分析了道教文化在胶东村落形成方面的影响,突出了胶东民居"以天合天"、"自然而然"、"无为而治"、"顺乎天性"的自然哲学观。以对现存民居的实地调研为依据,挖掘传统民居中普遍而朴素的文化价值、现实意义及可持续性,以期为新民居设计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三台县云台观作为四川规模较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保存有完整的明代建筑和清代建筑。本文对云台观的建筑环境、组群布局建筑装饰等进行了探讨分析,指出云台观的建筑艺术是宗教文化的物态体现,蕴涵着丰富的道教思想和哲理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道观园林的概念,阐述了道观园林和道教的关系,提出了研究道观园林的意义。从道观园林文化和意境研究、道观园林宏观格局研究、道观园林建筑空间研究、道观园林植物研究四方面,总结了现阶段道观园林的研究成果。提出现状存在的五个问题:道教和道家的概念不清;侧重精神文化理念分析,实践指导性研究薄弱;缺乏多学科综合;道观园林要素研究不全面;研究方法单调,并提出道观园林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7.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很多传统艺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也是在其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道教中的"道法自然"、隐逸以及矛盾对立并生的思想都在文人园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道法自然"是指园林中的选材、布置都尽可能与真正的大自然相一致,园林是一个小自然;隐逸思想的影响使得园林中的景点布置大多曲径通幽,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矛盾对立并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中的意境,使其更具文人气息。文章从道教的中心思想出发,着眼于中国古代文人园林这个特殊的艺术形式,以文化为基点,试图找出道家思想对园林建设的影响,并最终对现代城市园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探究文化与建筑间的内在渊源。  相似文献   

18.
王丽  宁炯  余子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76-14877,14927
根据养生旅游及道教养生文化的相关理论,从区位条件、环境资源、客源市场3个维度剖析茅山的养生旅游开发背景,指出茅山风景区品牌效应初步形成、旅游"快餐化"问题突出的发展现状,总结了茅山开发养生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明确道教养生主题,营造和谐生态环境,开发特色产品,完善服务体系"的茅山养生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9.
括苍山,绚丽多姿,绵亘起伏,延伸数百里。主峰米筛浪,海拔1382.4米,雄奇秀拔,昂立于群峰之巅。这里,道家文化源远流长,有名列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的盖竹洞天。著名道教思想家、药物学家陶弘景曾在此结庐炼丹,采药著书。这里,茶文化底蕴深厚,远在汉代葛玄就植茗  相似文献   

20.
道观园林植物景观为道观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简要介绍道观园林发展史和道观园林特点的基础上,对道观常用造景植物的配置应用进行分析总结,得出道观绿化尽量使用有道教文化涵义的植物和乡土树种,与此同时也要考虑中国古典园林植物传统的配置手法和道观习惯性配置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