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为了探索南京地区小麦亩产千斤的高产栽培技术,并研究提高光能利用,增强光合效率,增花保花攻大穗、增粒重及有关营养诊断等高产关键问题,我们进行了小麦高产栽培试验研究。1977—1978年种植的五块小麦高产试验田,块块亩产超千斤,其中有两块田达到1100斤以上。丰产一号田,品种宁7317,1.38亩,亩产1137.9斤;二号田,品种宁  相似文献   

2.
丽江县大研公社红卫大队第一生产队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坚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探索小麦高产规律,连年不断地促进了全队小麦生产的发展。该队1974年高产试验田亩产600斤,从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运用到1975年的小麦生产上,取得了大面积平均亩产达643斤的成绩。1975年高产试验田亩产1,330.5斤的经验,运用到1976年的小麦生产上,又取得了大幅度的增产,全队200亩小麦平均亩产达964斤。红卫一队小麦生产发展的情况,充分说明了小麦高产试验田对促进大田生产所起的作用。今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高产小麦的合理群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云南省各地小麦丰产样板田中均配合种植了一些小麦高产试验田,这些高产试验田的平均亩产一般都超过了1,000斤,在大理、丽江等小麦生产先进地区,高产试验田的亩产水平已达到1,500—1,650斤。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水平,我们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群众运动推动下,我省小麦创千斤夺高产的群众运动蓬勃发展。近年来,三麦高产栽培取得了显著成果,产量纪录获得了新突破。我所小麦高产栽培亦取得了新进展。1975年小麦丰产田最高亩产达到了940.1斤,9.16亩小麦丰产田,平均亩产894.2斤;1976年小麦丰产田亩产达897斤;1977年虽受严重湿害、病害的影响,小麦丰产田亩产仍达到825斤。三年实践证明:在南方多雨多病地区,小麦也可以获得亩产千斤左右的高产;不仅丰年小麦可以高产,在严重的灾年亩产也能达到800多斤。这说明南方小麦生产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5.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院工农兵学员、农场工人和教师,在深入开展教育革命的过程中,坚持“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为了学习贫下中农小麦高产经验,探索淮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1972年以来开展了小麦高产研究.四年来,各试验田产量情况如下:1972年3.82亩试验田,平均亩产727.3斤;1973年7.2亩试验田,平均亩产737.4斤.其中有1.04亩,亩产812.0斤;1974年10.75亩试验田,平均亩产777.4斤,其中有4.93亩,亩产超过800斤;今年45.72亩试验田和丰产方,平均亩产829.6斤,其中900斤以上田块6.23亩,平均亩产965.1斤,有一块1.32亩,亩产1073.5斤.通过四年研究,我们对淮南稻麦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有以下认识:  相似文献   

6.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革命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把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广大贫下中农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科学种田,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我国小麦生产和整个农业生产一样,连年丰收,持续上升,小麦亩产上千斤再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特别是旱地小麦高产的出现,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显示了发展小麦生产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千斤小麦光合产物的积累、分配和运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合产物的积累、分配和运转是小麦高产栽培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千斤小麦提高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经济产量达到高产稳产的关键.因此,我们就本院1978~1980年连续三年小麦亩产超千斤的叶片生育特性与光合效率、干物质的积累和分配,植株碳氮营养与干物生产,以及提高生物产量、经济系数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进一步掌握南方小麦亩产千斤的高产规律.  相似文献   

8.
随着“沃土计划”在睢县的全面实施,土壤肥力大幅提高,施肥进一步科学,加之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小麦生产已开始由中产阶段向高产迈进,各乡镇涌现出大面积小麦亩产千斤田。为全面推厂其先进经验,2004~2006年对30户农民小麦亩产千斤田的肥力基础、品种选择及栽培技术进行了跟踪  相似文献   

9.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小麦历来是我省淮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70%,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35~50%,在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探索高产规律,以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对促进全区粮食生产、推动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改善人民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1975年以来,我们连续进行了小麦高产栽培试验与调查研究,首先在亩产四、五百斤的水平上摸索稳产八百斤的技术措施,继而在八百斤的水平上探索亩产千斤的栽培措施及其规律.自1976至1980年的五年间,除1977年外,其它四年本所的高产试验田亩产都在800斤以上,其中1979年2.81亩实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永城小麦生产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小麦单产、总产呈持续上升趋势,这是中央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多项惠农政策并举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永城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亩产保持千斤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升亳州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安徽省政府第二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在综合分析毫州市小麦生产的区位优势、高产基础、创建经验、增产潜力、发展机遇等因素的基础上,毫州市提出了从2010年秋种起,用两年的时间创建小麦亩产千斤市。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创建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达到预期目标。现将创建经验介绍如下。1创建成效2011年是毫州市创建小麦亩产千斤市的第一年,全市小麦平均单产达478.4 kg/667m~2,比"十五"末净增110kg/667m~2,连续6年居全省第1位,涡阳县、蒙城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南方多雨地区小麦高产的规律,我们原有教师和贫下中农教师、农场工人、工农兵学员一起进行了小麦高产栽培试验。1973年扬麦一号小麦试验田7.2亩,平均亩产737.4斤,其中1.04亩,亩产812斤。 一、高产试验田的产量结构和茎蘖动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稻亩产千斤和千斤以上,自1958年以来已有不少高产地区在大面积上出现(如江苏苏州地区、上海市郊区、广东潮汕地区);双季稻双千斤也不仅在闽广出现(如福建闽侯杨厝大队),在长江流城也已陸续出现(如湖北浠水十月大队)。与此同时,我国的小麦近  相似文献   

14.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为了攻克小麦亩产千斤关,去年秋播前,我区共组织了三十五个单位进行高产栽培协作研究,经过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今年有十二个单位、十八块田、十个品种、54.409亩小麦亩产超过了千斤,其中亩产最高的是地区农大第二号丰产田,品种为郑州741,亩产1100.7斤。  相似文献   

15.
<正>为进一步提升亳州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实施国家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发展规划,深入开展安徽省政府第二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在综合分析毫州市小麦生产的区位优势、高产基础、创建经验、增产潜力、发展机遇等因素的基础上,毫州市提出了从2010年秋种起,用两年的时间创建小麦亩产千斤市。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创建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达到预期目标。现将创建经验介绍如下。1创建成效2011年是毫州市创建小麦亩产千斤市的第一年,全市小麦平均单产达478.4 kg/667m~2,比"十五"末净增110kg/667m~2,连续6年居全省第1位,涡阳县、蒙城县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焦作市是全国闻名的粮食高产区之一。1999年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小麦亩产千斤市。几年来,从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小麦产量高、质量优、品种好三大优势,积极调整小麦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三优小麦"生产,大力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和推进小麦种子产业化经营,在小麦生产上成功地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高产到高效的战略转型,由全国小麦千斤市变成了小麦种子大市和优质小麦大市。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两年我们在全区组织协作攻关,开展对小麦高产、稳产、低成本的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区去年12个单位,18块四,54.41亩小麦亩产超千斤.今年(1979年,下同)经地、县科委分别验收的共有71个单位,95块田,302.863亩亩产超千斤,其中1000~1100斤的67块,214.983亩;1100~1200斤的23块,80.705亩;1200斤以上的5块,7.125亩,产量最高的1.207亩亩产达1270.37斤.今年参加地区协作的有10个单位,23块田,40.107亩亩产超千斤,平均亩产为1103.44斤.有些单位已连续三年亩产超千斤.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谷城县沈湾乡乐民农业社1958年全社1,047亩小麦,平均亩产1,501斤,其中第四生产队共种119.8亩小麦,总产量287,640斤,平均亩产2,401斤获得了双千斤队的称号。在这个双千斤队里,并有9.5亩平均亩产在3,000斤以上,另有0.9亩折合亩产达到4,075斤。 乐民农业社位于汉水南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作物以小麦、棉花、王米、芝麻、水稻为主,多为一年二熟。  相似文献   

19.
晋太170小麦课题组历经12年精心培育,终于筛选出亩产近千斤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晋太170,成为山西半个世纪来唯一一个能够跨区域种植的小麦品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希望和信心。晋太170小麦课题组倾心于农业科技,为农民致富、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无越冬期的夏秋小麦,最近在我国西南部贵州高原试种成功,被有关专家称为小麦史上一次重大突破。贵州农学院副教授李家修等栽培成功的夏秋小麦,7月底8月初播种,当年10月底11月初即可收割,1.6亩试验田亩产70~100公斤,若加强管理可达150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