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986~1990年对9~10年生板栗低产园进行改造试验。试验后连续5a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比开始前3a平均增加410.5%,1990年平均产量达到1339.2kg·hm-2,是开始前3a平均产量的9倍。低产园改造主要技术措施是:高接换种,缺株补植,深翻改土,施足基肥,因树修剪,以及套种、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2.
海南荔枝栽培面积约2.7万hm^2,产量约3万t,按照收获面积计算,平均单产仅3—4.5t/hm^2。从1990年至2000年,平均单产几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每年收获面积仅占应投产面积的15%-24%。从90年代以来,海南荔枝生产持续出现数年小年乃至大面积不结果的现象。荔枝频繁出现不结果、低产等问题,严重挫伤了农民种好荔枝的积极性,且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特别是1993年以来大面积种植且应进入盛产期的树几年不结果或一直未结果,使低产且不稳产成为当今海南荔枝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对荔枝低产园改造综合技术进行了3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荔枝低产园改造关键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桐柏县是河南省木瓜重点产区,木瓜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但由于长期沿用实生繁殖,粗放管理,低产园面积大,平均单产低。为此,近几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增产技术措施,并对低产木瓜园进行了技术考察,系统分析了低产园的成因。总结出了木瓜低产园改造增产配套技术,现报道如下,仅供参考。1高接换头更换良种实生栽培木瓜,结果晚且产量低,对这类树进行高接换头,更换良种,第2年开始结果,4~5年后进  相似文献   

4.
对成龄低产梨园丰产改造试验结果表明:科学的丰产改造技术可有效提高成龄低产梨园单位面积产量。在改造前的2003年平均产量为19.50t/hm2,产值2.34万元/hm2。而改造后的2004~2006年,3年平均产量为38.01t/hm2,产值6.08万元/hm2,分别比改造前提高18.51t/hm2和3.74万元/hm2。特介绍成龄低产梨园丰产改造技术,主要包括土肥水管理、树形修整、花果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黔东南是贵州省的柑桔重点产区,柑桔总面积1.5万hm2,其中低产柑桔园所占比例高达40%左右,对该地区的柑桔业造成了严重影响,由于产量低,品质劣,部分柑桔果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较差.为提高低产柑桔园的产量和品质,1990~1992年黔东南地区进行低产柑桔园的改造试点,取得成效后,于1993~1995年将"低改”技术在全州应用推广,推广面积2 130 hm2,单产水平从改造前3年的平均单产369.4 kg/667m2上升到886.7 kg/667m2,增长140.0%.优果率从20.5%提高到58.6%,经济收入从486.5元/667m2提高到1 064元/667m2,增长118.7%,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青梅为永泰县第二大名果,1996年面积为2660hm2。由于沿用传统栽培技术,连年产量都较低。我县经过多年来的试验、摸索,总结出一套克服青梅低产的措施。1996~1997年,实施省定低产青梅园改造项目,收到了显著成果,提高了果园的土壤肥力与经济效益。据中心示范片4个乡镇103 hm2统计,平均增产450~720kg/hm2,全县总增1000t。其综合改造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7.
板栗低产园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生繁殖、经营管理粗放是造成板栗产量低、品质差的重要因素.通过采取良种高接换冠,结合树体修剪、抚育施肥、栗粮间作、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技术措施,对10~12年生低产栗园实施改造,产量由改造前的108.6kg/hm^2提高到1260.45kg/hm^2;2年生幼树经过嫁接改造提早2~3a结实.  相似文献   

8.
绿竹低产林改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福安市绿竹地产林改造的技术措施,在现有的低产林中,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法,对绿竹低产林进行施肥、扒晒、绿竹竹竿年龄调整试验。结果表明,绿竹低产林改造对绿竹产笋量影响极显著,对竹材产量影响不显著;绿竹低产林改造后比低改前竹笋产量提高了358.67%~372.67%。绿竹经营保留1~2年生绿竹10丛左右,每年最好施肥2次,第1次在3~4月,第2次在9月中旬。每年3~4月扒晒20~30 d,有助于提高地温,促进芽目分化、早发育和笋个体的增大,有利提高绿竹单株的产笋量。  相似文献   

9.
<正>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杨梅是庆元县的特产果树,到2005年,北门村杨梅栽培面积已发展到139hm2,其中投产面积73hm2,产量1396t,成为庆元县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高接换种是加快杨梅品种结构调整,改造低产果园的重要手段。庆元县从1995年开始对10~15a生水晶杨梅、生水梅及野生杨梅进行黑炭杨梅高接换种试验。据北门村的试验结果,高接后第3年开始结果,第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登岗镇西淇村的26年生荔枝园面积为125亩,共有荔枝树3000株,主要品种为黑叶和金钟。由于该园建在土壤较瘠薄、有机质含量低、酸性较强的红壤土坡地上,再加上管理不当,历年来产量低而不稳,2001及2002年总产各为28t和35t,平均株产不足12kg。同时由于产量低、枝梢乱,造成了果园郁蔽。为了改变该荔枝园的低产状况,同时探索改造荔枝低产园的技术,从2002年7月开始,在西淇村的支持配合下,我们为该村荔枝园制订了一套改造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林分生长数据的时序分析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时间序列分析的一些理论及方法用于林分生长的建模和收获预估。利用Box-Jenkins方法对9个短叶松同龄林分的直径生长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对于1a(年)为间隔的短叶松林分平均直径生长序列,提取其趋势函数,使其平稳化后,为MA(4)模型。做未来4a(年)以内的直径生长量预报,相对误差小于3%。(2)对于5a(年)为间隔的短叶松林分平均直径生长序列进行模拟,ARIMA(1,2,0)为最好的模型。对未来20年以内的直径生长量做预报,相对误差小于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油松建筑材的最适主伐龄林分为研究对象,从密度效应入手,以期探明不同林分密度林木生长表现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机制,确定影响林木出材的限制因素,提高河北地区油松建筑材林培育技术,为实现林分可持续经营提供指导。  方法  以河北省平泉市油松建筑材50年、52年、56年生主伐龄期林分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密度梯度:低密度450 ~ 750 株/hm2、中密度750 ~ 1 050 株/hm2、高密度1 050 ~ 1 350 株/hm2,研究3种密度条件下的林木生长表现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并对各生长表现指标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结合林分生长表现和土壤质量,计算各密度油松建筑材林分综合得分后进行排名,并对其可持续经营潜力进行评价。  结果  (1)林分单位面积出材量不受林分密度的显著影响,但其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而减小,高密度林分的单位面积出材量最高,为107.87 m3/hm2。(2)低密度油松建筑材林的平均单木出材量为0.256 4 m3,单位面积树干生物量为148.02 t/hm2,均极显著高于中密度和高密度(P < 0.01),且超过中密度和高密度1倍以上。低密度林分的单木出材率和树干生物量占比分别达到了84.12%和68.56%,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3)在土壤物理性质中,密度效应对土壤密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有极显著影响(P < 0.01),对土壤总孔隙度有显著影响(P < 0.05);在土壤化学性质中,密度效应仅对土壤速效钾有极显著影响(P < 0.01)。(4)单位面积出材量与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平均单木出材量与树干生物量占比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 < 0.01),与非毛管孔隙度显著负相关(P < 0.05)。树干生物量占比与土壤密度显著正相关(P < 0.05),与饱和持水量和总孔隙度显著负相关(P < 0.05),与非毛管孔隙度极显著负相关(P < 0.01)。(5)750 ~ 1 050 株/hm2的密度条件下林分综合质量最高,最利于油松建筑材林的可持续经营。  结论  低密度(450 ~ 750株/hm2)林分内林木可作为大径级建筑框架材,中高密度(750 ~ 1 350 株/hm2)的可作为中小径级拼接材、家具等。土层主要影响土壤化学性质,林分密度主要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单位面积出材量与林木生长表现和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相关性,树干生物量的积累能促进单木出材量增大。实现油松建筑材林可持续经营的最佳保留密度为750 ~ 1 050 株/hm2。   相似文献   

13.
俞平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18-221
通过对舒城县南港镇2002、2003年度退耕还林的全面调查,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已发挥的效益评价。结果表明,南港镇2002、2003年退耕还林坡耕地造林403.8hm2,小班368个。退耕还林8~9年以来,2002年度杨树林分平均胸径、平均蓄积量分别达13.5cm、151.8m3/hm2;2003年杨树平均胸径、平均蓄积量分别达到12.3cm、117.0m3/hm2;2002、2003年度板栗林分平均产量(2010年度)分别达3 600、2 880kg/hm2。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年涵养水源1.6×106m3、滞留泥沙6 865m3、累计吸收CO2约5.23×108kg、释放O2约3.81×108kg;创造直接经济价值2 585.2万元;累计享受政策补助1 157.3万元,其中人均受益910.1元,占退耕以来平均人均收入3.3%,同时转移1.6万劳力到二、三产业中。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益。  相似文献   

14.
GS豫麦21号在1983-1993年黄淮流域三年区试和河南省两年生产试验中产量均居首位。地区、省、国家三级6年85点次试验,平均亩产416.2kg,比4个对照种平均增产11.67%。其中,1992年黄淮流域11处试验,平均亩产506.9kg。  相似文献   

15.
建立在固定样地上的林分生长线性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描述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两期固定样地因子之间的关系,该文分析了两期林分生长变量间的关系,以固定样地的两期(1990和1994年)观测变量为资料,在Borders模型基础上,引入标准地位指数和变量的线性变换,分优势树种构造出间隔期为5年的林分生长线性联立方程组模型簇YB+xΓ=ε,并获得该模型待估参数矩阵B、Γ的无偏估计.该模型是可识别且误差结构矩阵不是对角矩阵的联立方程组模型.它表述了样地期末断面积和蓄积是林分标准地位指数、年龄、期初断面积的隐函数,较深入地描述了两期固定样地林分因子相互依存、从属的关系.通过模型的外检验,蓄积平均精度可达90%以上,林分纯生长量的估计精度可达80%以上.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并可在今后若干个离散的时间点上预估同类林分的收获量,为研究在固定样地上两期林分自然生长规律提供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杂交稻Ⅱ优1511的推广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Ⅱ优1511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数据为材料,分析Ⅱ优1511的高产结构。[结果]Ⅱ优1511的平均产量为8 620 kg/hm2,最高产量达9 930 kg/hm2。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最稳定,变异系数为5.14%;有效穗数变动幅度较大,变异系数达10.51%。Ⅱ优1511的产量构成因素间表现为负相关,各产量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表现为千粒重>有效穗数>穗实粒数。通径分析表明用产量三因素估测水稻产量,可靠程度达76.46%。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千粒重>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论]Ⅱ优1511的千粒重最为稳定。要充分挖掘Ⅱ优1511的生产潜力,关键在于保证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17.
大豆杂交种杂交豆5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豆5号是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不育系为JLCMS84A,恢复系为JLR1。杂交豆5号的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品质较好。全省预备试验平均公顷产3 473.2 kg,比对照增产14.1%;两年区试平均公顷产2 962.9 kg,比对照增产12.2%。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3 227.6 kg,比对照平均增产19.7%,籽粒脂肪含量22.25%,蛋白质含量38.79%,蛋脂合计61.04%。该品种适于吉林省中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棉花天然制种合适的父母本比例,提高制种产量,降低制种成本。[方法]利用核不育两型系进行杂交棉天然制种,设置1∶5、1∶6、1∶7、1∶8、1∶9的父母本行比,研究行比对异交结铃率和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父母本行比为1∶6的平均结铃率最高,1:5的次之,1∶9的平均结铃率最低,平均结铃率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1∶6>1∶5>1∶7>1∶8>1∶9。各个父母本行比间的平均结铃率在0.01水平上存在差异,单株产量在0.05水平上存在差异。父母本行比为1∶6与1∶9的结铃率和单株产量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在供试的各父母本行比中,父母本行比为1∶6的结铃率、单株产量最高,父母本行比为1∶9的结铃率和单株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9.
华北落叶松蓄积量及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分每木调查研究了林龄、立地条件、初植密度、林分保留密度、整地方式等因素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蓄积量的影响,分析了河北省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产力,并对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5个省(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产力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蓄积量随林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39年生林分蓄积量最大为193.5 m3/hm2。2)曼甸、阴坡厚土、阳坡薄土3种立地条件下华北落叶松林分蓄积量为:曼甸(98.55~288.90 m3/hm2)阴坡厚土(59.10~263.10 m3/hm2)阳坡薄土(45.60~176.10 m3/hm2)。3)初植密度为4 995株/hm2的林分蓄积量(53.94 m3/hm2)显著高于初植密度3 330株/hm2(24.89 m3/hm2)。4)不同林分保留密度下,林分蓄积量随着林分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975株/hm2林分(98.68 m3/hm2)1 500株/hm2林分(122.37 m3/hm2)1 950株/hm2林分(128.51 m3/hm2)2 475株/hm2林分(137.57 m3/hm2)3 150株/hm2林分(138.02 m3/hm2)。5)机械、人工2种不同整地方式下林分蓄积量差异不显著(P0.01),机械整地的林分蓄积量为150.70 m3/hm2,略高于人工整地林分(150.68 m3/hm2)。6)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分生产力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以26~30年生林分的生产力最大,为5.72 m3/(hm2·a),11~15年生林分生产力最小,为3.22 m3/(hm2·a),45年以上林分为3.92 m3/(hm2·a)。7)不同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分生产力为:山西6.78~16.57 m3/(hm2·a)、河北6.13~9.74 m3/(hm2·a)、内蒙古5.20~9.90 m3/(hm2·a),3个地区显著大于陕西的2.41~4.59 m3/(hm2·a)及宁夏的1.83~3.92 m3/(hm2·a)。该研究明确了林分蓄积量对各影响因子的响应,展现了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产力概况以及不同省(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产力的差异,为华北落叶松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