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应用方差分析方法,提出了安徽省马尾松大田育苗栽根的最佳时间和最佳深度。通过3a的试验初步得出:截根深度以9cm和10cm较好,截根时间8月中旬至9月中旬较好,造林成活率为97%。  相似文献   

2.
湿地松大田良苗截根处理,能促进苗木根系的发育;主根变短,侧根,须根量增加,吸收营养面增大;地下与地上部分生长趋于平衡,从而提高一级苗率,提高造林成活率。初步得出截根的最佳深度为9-10cm,时间为8月上旬至9月中旬。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杨桃对各种整形修剪措施的响应、以大棚栽培的马来西亚1 号甜杨桃为试验材料、于5~9 月研 究回缩尧短截尧疏枝尧拉枝对杨桃芽体萌发尧新梢生长及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院5~7 月回缩尧短截后侧芽萌发率达到 40%~50%、5 月中旬回缩和7 月中旬短截后发出的新梢80%可当年开花、而7 月中旬回缩尧疏大枝后萌发的强枝仅 有35%左右可当年开花。回缩尧疏枝处理能显著提高单果重和果实硬度、而短截处理能显著提高果实硬度。9 月上旬 采取拉枝措施可以极显著地促使直立枝开花、开花枝条比率较对照提高60%。因此、杨桃不宜修剪过于频繁、对于确 需修剪的大棚杨桃、应选择5 月进行回缩、适当抹除侧芽和不定芽、疏除弱枝尧阴枝;7 月后应以适度短截尧抹芽尧疏除 弱枝为主;9 月上旬采用拉枝方法促进直立枝开花。合理修剪后杨桃树体光照条件及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果实品质明 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Hartigi)在黑龙江省鸡西地区1年1代。8月中旬以茧内老熟幼虫在枯枝落吉层3-5cm表土层下越冬。翌年6月初开始化蛹,7月中旬为盛期,8月上旬结束。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7月中旬为盛期,8月中旬结束。成虫于6月下旬产卵,7月中旬为盛期,8月中旬结束,卵期平均6d。卵于7月上旬开始孵化,7月下旬为盛期。幼虫其5龄,雌雄比20:1,该虫6%的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玉米田鸭跖草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鸭跖草为一年生晚春杂草,从5 月中旬开始出土,出土时间为70 d ,到6 月中旬进入开花盛期,9 月份大部分种子成熟并脱落。研究结果表明,鸭跖草种子一般分布在0 ~5、6 ~10、11 ~15 、16~20 和21~25 cm 土层中,平均为9~18 粒/ 。最适的出土深度为2 ~6 cm ,最适的发芽温度为10 ~15℃。用左丹2-0 ~2-5 kg/h  ,在玉米4 叶期茎叶处理,防效可达74-2 % ~90-1 % ,而且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经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是以迁入为主的稻田前期虫量,其制约因子是降雨量等气象因子。其中,早稻是6月中旬至7月初田间长翅型成虫数量和6月上中旬降雨量及6月中旬晴雨指数;晚稻是8月下旬至9月初初田间总虫数量和8月上旬最低温度,这为组建预测模式提供了最佳因子。  相似文献   

7.
大豆褐纹病的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于6月中旬始见病斑,始发病期与当时气象因素有关。病情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增长较快,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增长较慢,8月中旬至9月初迅速增长,9月中旬以后病情逐渐趋于稳定。耕作栽培措施对病害流行有一定影响。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6月20日至8月31日的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8.
毛百合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当地中5~10cm处的平均温度达0℃左右时,鳞茎开始萌动,地下根系也开始活动,并随气温、地温、降水等指标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地上部分的株高也随之增加。6月中旬至8月中旬各因素均处于最高水平,毛百合的地下部分也生长发育最快,鳞茎形成新生长锥、基根总长达最大值,地上茎基部形成上根;地上部分正值开花结果盛期。8月中、下旬后各气象因素指标开始下降,毛百合  相似文献   

9.
冯迎娥 《北京农业》1998,(10):42-42
绿菜花利用日光温室进行越冬栽培,9月中旬播种,12月中旬至翌年5月中旬供应市场,既丰富了菜篮子,又可以给菜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将绿菜花温室越冬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选择优良品种绿岭较一般品种生长势强、品质好、丰产抗病、耐寒性强,适于日光温室越冬栽...  相似文献   

10.
草地群落物种花期分布与多样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草地群落物种物候期定位观测,研究了植物的花期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植物种间开花峰值其在时间轴上为聚信型分布,主要集中于3个季节,即春季(4月中旬前后)、盛夏(6月中旬~7月中旬)和夏一秋初(7月末~8中下旬);植物科间开花峰值期为随机型分布;优势科--禾本科内种间也为随机型分布。这说明草地群落植物种间在生殖方面的资源况争不明显,或种间竞争对各个种的开花时间无明显影响;在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中,花期分化不起主要作用,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闽甜107”适宜播种期及需氮量的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适宜播种期春播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播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且秋播鲜穗产量高于春播;最适施氮量为240~270kg/h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广西澳洲坚果木蠹蛾类害虫主要种类及其年生活史和习性,为澳洲坚果木蠹蛾类害虫的监测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3月~2016年12月,在广西澳洲坚果主产区果园设置定点标准地对木蠹蛾类害虫进行调查,并于每年3月上旬~4月上旬在澳洲坚果树上采集越冬代幼虫作为第1代虫源,在实验室内对第1代虫源进行饲养,以获得第2、第3代害虫,观察各虫态生活习性,结合野外调查,绘制年生活史.[结果]荔枝拟木蠹蛾(Arbela deaSwinboe)和相思拟木蠹蛾(A.baibarana Matsumura)在广西一年发生1代,前者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15~25 d,成虫见于4月初~6月初,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后者以大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4月上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约20 d,成虫出现在4月下旬~6月下旬,幼虫5月上旬开始孵化.咖啡豹蠹蛾(Zeuzers coffeae Niether)在广西一年发生2代,以第2代大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15~20 d,第1代成虫出现于4月上旬~6月上旬,第2代成虫出现于8月中旬~10月上旬,第1代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第2代幼虫于8月底开始孵化.[结论]荔枝拟木蠹蛾、相思拟木蠹蛾和咖啡豹蠹蛾是广西澳洲坚果树的主要蛀干类害虫,其以幼虫蛀人枝干为害,防治难度较大,生产中可采取剪除虫枝、药剂涂刷树干或灌注孔洞、诱杀成虫及利用天敌等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浙南地区甜菜夜蛾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4年研究,明确了甜菜夜蛾在浙南地区大田一年发生5~6代,第6代为不完全代,越冬蛹在设施栽培蔬菜地越冬。4月下旬~5月初陆续羽化,6月上旬~7月上旬为大田第1代,7月上旬~8月上旬为大田第2代,8月上旬~8月底为大田第3代,9月初~9月下旬为大田第4代,10月初~10月下旬为大田第5代,11月上旬~翌年4月下旬为大田第6代,为不完全代。一年中在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中旬、9月中旬有明显发蛾高峰。研究还明确了甜菜夜蛾不同世代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并利用历期法对甜菜夜蛾发生期进行预测,利用黑光灯发蛾量对甜菜夜蛾的发生程度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4.
采用连续10 a的资料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发生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2和5月的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6、7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8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295 3和0.493 8。三代棉铃虫发生最适宜的月平均气温为25.8~26.7℃;8~9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四代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375 9和0.4798;10~12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353 3、-0.151 8和-0.301 0。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逐旬平均气温均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月上中旬的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8月和9月上中旬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四代依次呈负相关和正相关。8月中旬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与棉铃虫四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逐日≥30℃的日数与棉铃虫四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10月下旬和11月中下旬逐日最低气温≤0.0℃的日数均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初霜日与次年终霜日之间≤0.0℃的天数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初霜日与次年终霜日的日数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中旬逐旬日最低气温≤-10.0℃的总日数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其中2月中旬最低气温≤-10.0℃的日数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建立了4个气温因子与棉铃虫相关达显著以上水平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5.
黑角直缘跳甲1年发生1代,附着于盐肤木枝干上的越冬卵块于4月中,下旬孵化,幼虫群聚取食盐肤木幼嫩叶片,共3龄,末龄幼虫5月上,中旬老熟,转移至地面钻入表土层营造土室化蛹。  相似文献   

16.
以甜菜象虫的优势种甜菜象为主要对象,重点研究了它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结果表明:甜菜象的生活史为一年一代,以成虫和少数幼虫与蛹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当气温达10℃左右时开始出土,4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生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6月至8月中旬未为幼虫盛发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蛹盛期,8月下旬第一代成虫盛发。  相似文献   

17.
18.
19.
佛肚竹枯萎病病原鉴定为:有性阶段为鲜红丛赤壳菌NectriaditissimaTul ,无性阶段为半裸镰孢霉FusariumsemitectumBerk &Rav 病菌平时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在佛肚竹遭受冻害后,借风雨传播,从竹秆基竹节伤口侵入 病害于2月下旬至3月初开始发病,3月上旬~4月中旬霉雨季节为发病高峰期,5月中下旬停止蔓延 冻害是诱导枯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东北地区大豆蚜、有翅蚜及天敌昆虫的种群动态。[方法]采用棋盘式样点取样法对东北地区大豆蚜种群及其天敌昆虫种群进行了田间系统调查。[结果]大豆蚜于6月中旬出现在豆田,9月中旬消失,大豆生长季内共有3个发生高峰,分别在6月下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有翅蚜在6月中旬出现,8月中旬开始迁飞到冬寄主越冬,并在8月末至9月初完全消失。有翅蚜共有3个发生高峰,分别在6月末、7月末至8月初和8月中旬。天敌昆虫在田间发生较早,跟随现象明显。[结论]大豆蚜及有翅蚜在大豆田共有3个发生高峰,天敌昆虫对大豆蚜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