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枣和火龙果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分析了2种水果中残留量差异,并对最终残留量进行长期膳食摄入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样品中吡唑醚菌酯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进行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检测;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软件分析2种水果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差异,长期和急性膳食摄入评估采用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枣(全果)、枣(果肉)、火龙果(全果)和火龙果(果肉)中吡唑醚菌酯在最后1次施药间隔7 d时残留量分别为1.27~1.99、1.36~2.13、0.097 5~0.163 mg/kg和0.01~0.017 3 mg/kg;在最后1次施药间隔14 d时残留量分别为0.931~1.68、0.999~1.80、0.057~0.15 mg/kg和0.011 4~0.018 9 mg/kg。吡唑醚菌酯的普通人群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1.83 mg,占每日允许摄入量的97%。枣(儿童)、枣(成人)、火龙果(儿童)和火龙果(成人)中吡唑醚菌酯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分别为0.001 07、0.006 10、0.000 675、0.000 939 m...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啶氧菌酯在葡萄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了葡萄果实和园地土壤中啶氧菌酯的残留检测方法,研究了啶氧菌酯在葡萄果实和园地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样品中啶氧菌酯经乙腈提取,HLB小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结果】啶氧菌酯在葡萄果实和园地土壤中的最低检测质量分数均为0.01 mg·kg~(-1),最小检出量均为4.0×10-13g。当添加质量分数为0.01~5.0 mg·kg-1时,添加回收率为85%~100%,相对标准偏差为2.1%~4.4%。啶氧菌酯在葡萄果实和园地土壤中的降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5.9~12.6 d和2.2~10.7 d。【结论】该方法能用于检测啶氧菌酯在葡萄果实和园地土壤中的残留。啶氧菌酯在葡萄果实和园地土壤中降解较快。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建立了香蕉全果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测定方法,香蕉样品经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分层后,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去除杂质后,以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内标法定量,研究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在云南和福建香蕉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0.002~0.500 mg/kg范围内,高效氯氟氰菊酯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线性关系。在添加水平为0.005、0.050、0.500 mg/kg下,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回收率为75%~96%。相对准偏差为3.3%~8.7%,可满足香蕉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检测的要求。云南和福建两地的田间试验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在香蕉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5.7 d和17.2 d,较易降解。在推荐剂量18.77 g/hm~2和1.5倍剂量28.15 g/hm~2,施药2~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后21 d采样,香蕉中高效氯氟氰菊酯最终残留量为0.005~0.146 mg/kg。建议使用推荐剂量18.77 g/hm~2施药,施药2次,采收安全间隔期为21 d。  相似文献   

4.
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在大白菜上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大白菜中杀菌剂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对吡唑醚菌酯在河北、湖南两地大白菜中的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4 mg?kg-1,残留量在0.04~2.00 mg?kg-1范围内的添加回收率为70%~106%,变异系数为6.6%~10.0%。两地残留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在大白菜上的半衰期分别为2.97 d和3.34 d|按推荐剂量12.50 g?(667 m2)-1和1.5倍剂量18.75 g?(667 m2)-1施药3~4次,距最后1次施药7 d,吡唑醚菌酯在大白菜中的残留量为0.96~2.70 mg?kg-1。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氟啶虫酰胺和联苯菊酯在桃上的残留行为,评估两种农药的长期膳食摄入慢性风险,推荐两种农药在桃上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RL),计算推荐值和国际标准值对中国普通消费者的保护水平。【方法】建立乙酸乙酯QuEChERS-GC-ECD同时测定桃中氟啶虫酰胺和联苯菊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分析两种农药在桃中的残留消解及最终残留量,进行膳食摄入风险评估,计算慢性风险商(RQc)及MRL对中国普通消费者的保护水平(CPLc)。【结果】氟啶虫酰胺和联苯菊酯在桃中的消解速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2.5~5.6 d、1.6~6.7 d,属易消解农药。推荐采收间隔期(PHI)为14 d,普通人群对氟啶虫酰胺和联苯菊酯的RQc分别为18.0%、45.1%,桃的贡献率分别为0.09%、0.2%。桃上氟啶虫酰胺和联苯菊酯的美国MRL对中国普通消费者的保护水平分别为5.37、2.06,试验推荐MRL的保护水平分别为5.53、2.19。【结论】采用改进的乙酸乙酯QuEChES-GC-ECD方法,可简便、快捷地实现氟啶虫酰胺和联苯菊酯的同时检测。按照推荐PHI,两种农药的长期膳食摄入慢性风险均处于可接受水平。推荐MRL严于美国MRL,但二者对中国普通消费者慢性膳食风险起到的保护水平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检测法,对长沙、杭州、广州三地自然条件下柑桔施用7.5%高氯·啶虫脒微乳剂333~500倍液1~2次后啶虫脒及高效氯氰菊酯在果实中的消解动态和残留情况进行研究,并据此对啶虫脒和高效氯氰菊酯残留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啶虫脒及高效氯氰菊酯在柑桔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药后21d啶虫脒和高效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均在90%以上,半衰期分别为4.93~9.83d和4.02~5.31d。不同施药剂量和施药次数,末次施药后21d及以后啶虫脒及高效氯氰菊酯残留量均未超过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儿童,其长期膳食摄入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在柑桔生产上,遵循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使用7.5%高氯·啶虫脒微乳剂对我国居民的膳食安全不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7.
探明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荔枝果肉及果皮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状况,对其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采用气相色谱对荔枝田间试验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在荔枝果肉和果皮中添加氯氰菊酯和毒死蜱0.01~1.00 mg/kg,平均回收率为87.1%~101.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5.2%。两种农药在果肉和果皮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10 mg/kg。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果肉和果皮中的原始沉积量与施药剂量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其残留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氯氰菊酯在果肉和果皮中的半衰期(T_(0.5))分别为6.2 d和7.9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_(0.99))为41.3 d和52.6 d;毒死蜱在果肉和果皮中的半衰期(T_(0.5))为2.6 d和10.4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_(0.99))为17.1 d和69.0 d。不同施药量和施药次数,末次施药21 d后,荔枝果肉中毒死蜱未检出,氯氰菊酯30 d后未检出,45 d后果皮上的氯氰菊酯和毒死蜱残留量均未超过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无论儿童还是老年人,荔枝果肉中氯氰菊酯和毒死蜱的膳食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综合最终残留量和膳食风险评估,建议安全采收期为施药后45 d。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不同地区苹果中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残留分析方法,通过苹果树1年12地的田间试验,监测了2种农药在苹果主要产区的消解态势,并评估不同人群对其膳食暴露风险。【方法】QuEChERS-HPLC-MS/MS法的建立,用于检测苹果中的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的残留,并且分析2种农药在苹果中的最终残留和消解动态,计算6类典型人群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ational Estimated Daily Intake,NEDI)和风险指数(Risk Index,RI)。【结果】根据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苹果中的消解动态,可知2种农药在苹果中的半衰期分别为9.4~21.7 d和10.3~23.8 d。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苹果鲜果中膳食暴露RI值均小于100%,膳食暴露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针对6类典型人群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膳食暴露量随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结论】采用QuEChERS-HPLC-MS/MS法可同时快速检测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2种农药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人群对于苹果鲜果的膳食暴露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对于农药安全使用和膳食摄入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ECD检测方法,研究了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云南、海南和广东香蕉中的半衰期为17.2~22.4 d。最终残留量与苯醚甲环唑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和采收至最后一次施药间隔时间有关。苯醚甲环唑25%乳油按推荐剂量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间隔42 d,收获的香蕉全果中苯醚甲环唑留量小于0.33 mg·kg-1,蕉肉中残留量小于0.046 mg·kg-1,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值)1.0 mg·kg-1。栽培措施香蕉断蕾后套袋能显著减少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10.
氰霜唑和咯菌腈在番茄上降解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液相色谱法,研究了氰霜唑和咯菌腈在番茄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氰霜唑在番茄上的平均回收率为84.42%~96.44,变异系数为5.78%~6.82%;咯菌腈在番茄上的平均回收率为81.85%~92.43%,变异系数为3.68%~7.90%。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氰霜唑和咯菌腈在番茄上施药7天后,其残留量分别为0.39mg/kg和0.26mg/kg,小于欧盟最新食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0.5mg/kg。  相似文献   

11.
调查了浙江省金华市葡萄生产中农药使用情况,并对在金华市生产基地抽取的80批次葡萄样品进行了101项农药残留检测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金华葡萄生产上存在使用未登记农药的现象;80批次葡萄样品中有75批次共39种农药残留检出,有1批次超标,农药残留情况总体较好;检出的39种农药对儿童和成人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百分比最高值分别为0.04%和0.02%,对儿童和成人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百分比最高值分别为33.51%和27.38%,均低于100%,风险完全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柑桔果实和土壤中阿维菌素的残留消解规律和明确阿维菌素的安全间隔期,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结合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对重庆北碚和湖南张家界两地田间施药[33%联苯肼酯·阿维菌素悬浮剂(3%阿维菌素)]后柑桔果实和土壤中阿维菌素的残留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检测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试验准则的要求,对阿维菌素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05mg/kg。阿维菌素残留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在柑桔果实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0~10.7d和8.8~10.0d,属于易降解农药。建议33%联苯肼酯·阿维菌素悬浮剂的使用浓度为3 000倍液,最多连续施药2次(间隔7d),食用安全间隔期为30d。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乙酰甲胺磷在银耳上使用的安全性,研究了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在银耳子实体和银耳培养料中的消解残留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在降解过程中可转化为甲胺磷;乙酰甲胺磷和甲胺磷在银耳培养料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0.7d、0.6d;按推荐剂量低浓度直接对银耳子实体施药,乙酰甲胺磷和甲胺磷在银耳中降解半衰期分别为4.5d、2.1d,银耳采收时乙酰甲胺磷的残留量为2.26mg.kg-1,甲胺磷残留量为0.25mg.kg-1;菌袋扩穴后按推荐剂量高浓度对菌袋施药,乙酰甲胺磷和甲胺磷在银耳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6d、7.9d,银耳采收时乙酰甲胺磷残留量别为0.74mg.kg-1,甲胺磷的残留量为0.1mg.kg-1。两种施药方式,银耳中乙酰甲胺磷残留量均超过我国规定的MRL值(0.2mg.kg-1),而甲胺磷均不符合不得检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苹果中氯氟氰菊酯残留降解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解苹果生产过程中氯氟氰菊酯的残留污染及其在苹果中的降解规律,用气相色谱法动态检测了大田苹果中氯氟氰菊酯残留量。结果表明,最后1次施药后苹果中氯氟氰菊酯的残留量顺序为:37.5g/hm2喷施3次>37.5g/hm2喷施2次≈18.8g/hm2喷施3次>18.8g/hm2喷施2次,喷药总量是影响农药残留的主要因素;施药后到采收前,果皮残留浓度是果肉的9~40倍,氯氟氰菊酯的降解为一级动力学模型,半衰期为17.6d,苹果果肉降解速率(T1/2=22.7d)比果皮(T1/2=16.9d)慢。以37.5g/hm2浓度喷3次,30d后苹果中氯氟氰菊酯残留量(<0.02mg/kg)远低于我国和欧盟等国家的最大残留限量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防治香蕉叶斑病的效果及其对香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以20、13.3、10 mL的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对水60 L分3次喷雾施药,第2次施药后14 d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60.43%~66.52%,第3次施药后14 d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75.72%~80.72%,并对香蕉的单株产量有明显增产效果。其中尤以20 mL的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对水60 L喷雾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硝苯菌酯是从敌螨普中分离出来的具有最高生物活性的异构体之一。GB2763-2016中规定了敌螨普的临时限量,但缺少相应的检测方法,因此对于硝苯菌酯的风险评估也很难开展。试验建立了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油桃中硝苯菌酯的方法,把粉碎后的油桃样品用乙腈提取,固相萃取柱浓缩净化,以硝苯菌酯的特征碎片离子建立气质联用检测条件,外标法定量。结果发现,在0~4μg/mL浓度范围内,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003 mg/kg,定量限为0.03 mg/kg,回收率为77.9%~85.3%,精密度的RSD为3.3%。该方法操作简便,定性定量准确,灵敏度高,适合油桃中硝苯菌酯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敌敌畏、乐果、万灵、阿维菌素、氟虫腈、氟铃脲和溴氰菊酯在棉籽壳培养基及草菇子实体中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棉籽壳培养基中阿维菌素的半衰期最长,为7.15d,溴氰菊酯的半衰期最短,为3.21d。在草菇生产流程的第8天喷药,7种农药只有阿维菌素在草菇上检出残留,但残留量比较低,只有0.03mg/kg。阿维菌素和丁硫克百威在草菇生产流程的第3天施药与在流程的第8天施药对草菇产量的影响不明显,与空白对照相比较则效果显著,分别增产29.40%和28.06%。但提前施药可降低草菇农药残留的风险,拓宽可供选择的农药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金华市杨梅农药残留状况和膳食摄入风险,2008-2020年随机抽样检测了67批次杨梅的农药残留,分别用%ADI和%ARf D进行农药残留慢性、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67批次样品中检出15批次有农药残留,共检出农药9种,均未超标。检出的9种农药残留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0.0000%~0.0042%,检出的7种农药残留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 D)0.047%~4.957%。因此,金华杨梅的农药残留情况较好,膳食摄入风险低、可接受。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评价苯氧威在甘蓝和土壤中的安全性,指导其在甘蓝上规范使用,2014年在山东烟台、江苏南京、天津等地进行了苯氧威在甘蓝、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试验和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苯氧威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1.6~1.9d和1.9~2.3d;苯氧威有效成分剂量为90g·hm~(-2),分别分2次和3次喷施,最后一次施药后3、7、14、21d的甘蓝和土壤中均未检出苯氧威(0.02mg·kg~(-1)),因此建议苯氧威在甘蓝上施用的安全间隔期为3d。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百菌清、多菌灵在苹果采收前的使用安全性,采用日本岛津GC-2010气相色谱仪及液相色谱仪检测了25种不同处理苹果的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采后苹果中百菌清检出率最低,均低于我国及欧盟标准1.0 mg/kg.多菌灵检出率最高,除采收前30 d处理没有检出外,其余均有检出,采前10 d加倍处理的“嘎啦”、“富士”苹果中多菌灵最高农残含量分别为0.637、0.984 mg/kg,均高于我国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GB18406.2-2001)的限量指标0.5 mg/kg;三氟氯氰菊酯和甲氰菊酯检出率居中,三氟氯氰菊酯农药残留量检出范围(0.165~0.784 mg/kg),且在苹果中残留量主要受施药总量的影响;甲氰菊酯农药残留量检出范围(0.271~0.342mg/kg),均低于营养标准委员会规定的限量标准为5.0mg/kg.因此,可以认为甲氰菊酯在苹果采前使用,对苹果的质量安全影响残留污染性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