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潘高  张合平  潘登 《草业科学》2015,(12):2094-2106
生态位是解释自然群落中种间共存与竞争机制的基本理论,对了解植物群落构建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方红壤丘陵区3种森林群落内主要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运用Lcvins生态位宽度、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生态位相似性公式,分析了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主要草本物种的生态位宽度以及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相似性,并从生态位角度探讨了不同森林群落内草本种群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3种森林群落内草本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针叶林(0.572)>针阔混交林(0.508)>阔叶林(0.424),且针叶林中崖爬藤(Tetrastigma formosanum)、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鳞毛蕨(Dryopteris sp.)以及六月雪(Serissa japonica)等草本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均大于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的;生态位重叠度与生态位宽度之间不是绝对的正相关关系,生态位宽度小的物种与其他种群也可能发生较大的生态位重叠,甚至出现完全重叠的现象;针叶林和阔叶林内主要草本植物的生态位宽度与其重要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58和0.918;3种森林群落内草本种群的生态位宽度与其重要值变异系数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67和-0.963.在现阶段植被演替过程中,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草本种群的重叠程度较高,环境资源存在着高度的空间异质性,群落结构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
巨桉人工林草本层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野外6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应用Levins、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巨桉人工林草本层13个主要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结果表明,里白和芒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生态位宽度较大(或较小)的种群,它们所构成的种对间生态位重叠既有较大的,也有较小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程度无相关性。总体上看,巨桉人工林草本层物种间生态位重叠相对较低。从生态响应速率来看,里白发展性最强,可能形成少数种独占巨桉人工林草本层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对祁连山区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人工林草本层植物群落的60个样方进行调查,运用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及Pianka 生态位重叠度指数,对该人工林下草本层各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度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和东方草莓(Fragaria orientalis)的生态位宽度最大,是青海云杉人工林下草本层的优势种,表明这2种物种在该人工林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生态位重叠指数表明:在青海云杉林下生态位宽度较大或较小的草本种群,他们之间的生态位重叠既有较大的,也有较小的,草本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无相关性,可能是由于该区草本物种分布的斑块性和环境资源的高度空间异质性造成的。总体上看,青海云杉人工林下草本层的生态位重叠相对较低,对资源利用的相似度较低;从生态响应速率来看,高山老鹳草(Geranium pylzowianum)和马先蒿(Pedicularis)的发展性最强,在今后的演替过程中将会发展为青海云杉人工林下草本层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4.
根据野外11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应用Levins、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对甘肃亚高山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下30个种(包括15种灌木和15种草本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灌木针刺悬钩子(Rubus pungens)、箭竹(Sinarundinaria nitida)、秀丽莓(Rubus amabilis)、草本东方草莓(Fragaria orientalis)、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紫花碎米荠(Cardamine tangutorum)的生态位宽度较大,表明这些物种适应能力强,分布范围广,倾向于泛化种。生态位宽的种群可能产生较小的生态位重叠,生态位较窄的种群间也会产生较大的生态位重叠,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程度无相关性。总体上看,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下物种间生态位重叠程度均较小,种间竞争并不激烈。从生态响应来看,灌木层的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幼苗和草本层的老鹳草(Geranium wilfordii)发展性最强,今后可能会发展为云杉人工林下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5.
巨桉人工林草本层优势种的种间关系及生态种组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野外6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运用χ2检验、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研究了巨桉人工林草本层16个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草本层优势种种间联结性不强,种间关系较为松散,种的分布相对独立,呈负联结趋势,群落还处于演替之中,物种的组成还会发生变化。研究种间关系时,种间关联结合种间相关得出的结果较好。根据分析结果将16个优势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生态种组内的种其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相似,而组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生态种组的划分能为巨桉人工林林下草本层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土区典型人工林草本层生态恢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黄土区典型人工林树种小叶杨(Populus simonii)、白榆(Ulmus pumila)、青海云杉(Picea crassi folia)、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分析林下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数量特征和稳定性,通过比较人工林林下草本与对应天然草地,综合评价不同人工林林下草本生态恢复效应.结果表明:各人工林样点与对照草地的优势种显著不同,人工林样点林下草本层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种,而对应天然草地多以多年生菊科为优势物种.除白榆样点外,其他4个样点的林下草本各类植物组成与对照草地相近,均表现为其他科>禾本科>豆科;白榆样点林下草本数量特征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低于其他样点.刺槐和华北落叶松林下草地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对照草地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人工林,但二者均匀度差异不显著;各人工林样点的稳定性参数均与稳定值20/80相差较远,说明人工林草本层群落还未达到稳定.综合评价表明,白榆和刺槐样点的生态恢复性高于其他样点.经过近40年生态恢复,调查区人工林林下草本层仍未达到对照草地水平,有待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促进人工林林分草本植物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王昱  毕润成  茹文明 《草业科学》2018,35(2):276-285
以山西浊漳河北源湿地草本植物群落调查为基础,通过生态位指数测度、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AC、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对16个优势种群进行了生态位和种间关联的分析。结果表明,1)藨草(Scirpus triqueter)、头穗莎草(Cyperus glomeratu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的生态位宽度值相对较大,在研究区域内具有泛化种倾向;2)120个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低,55%的种对之间不存在重叠,种间竞争弱;3)群落内植物整体关联度为显著负相关(P0.05),χ2检验与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的正负关联比(分别为0.52和0.15)均小于1,负关联的种对数多于正关联,且大多数种间关联程度不显著(P0.05),说明浊漳河北源湿地草本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物种间相互作用较弱,处于演替初期阶段;4)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与联结系数AC、Pearson相关系数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且Pearson相关系数的拟合效果优于AC联结系数。本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优势种种间的相互关系及群落的动态特征,了解浊漳河北源湿地利用现状,为湿地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不同放牧强度如何影响物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本研究设置三种放牧强度,采用"Levins"方法计算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以及使用方差比率法(VR)、卡方检验、联结系数(association coefficient,AC)和Ochiai(OI)指数分析了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中度放牧和禁牧增加了优势种的...  相似文献   

9.
灌木、半灌木的分布面积在干旱半干旱区持续增加,显著改变了原有植被景观及生态学过程。本研究以宁夏云雾山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2×2列联表的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物种联结系数等计算物种间关联性,从而揭示灌木扩张过程中群落内物种总体间及种对间的联结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物种总体关联性在轻度扩张强度下表现为正联结,其它扩张强度下表现为负联结;随扩张强度的增大,半灌木-草本间正联结物种对逐渐增加,草本-草本间负联结物种对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间的种间联结性趋于无关联,白莲蒿-甘肃蒿(A.gansuensis)间的种间联结性趋于负联结;白莲蒿-草本间的正联结物种对随扩张强度增大而增加。综上,灌木扩张强度和物种自身属性会改变物种间联结性,这种改变是种间竞争、种间互利以及物种对周围环境趋同或分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尹正辉  陈新丰  拉多 《草地学报》2023,(5):1302-1313
为了探明增温和放牧对群落中物种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的影响,本研究设置全年增温、放牧、放牧全年增温和对照组4种处理。采用“Levins”方法计算优势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使用方差比率法(Variance ratio,VR)、卡方检验、联结系数(Association coefficient,AC)和Ochiai(OI)指数分析了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全年增温、放牧和放牧全年增温处理在总体上增加了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全年增温和放牧全年增温处理使主要物种生态位重叠值降低;χ2检验表明11个优势物种所组成的55个种对在四种处理下,分别有45.5%,41.8%,47.3%和45.5%的种对表现出正联结性;联结系数AC值表明,四种处理下分别有54.5%,58.2%,52.7%和54.5%的种对呈负联结;OI指数表明,全年增温和放牧处理使得主要物种OI值增大。通过种间联结分析发现,全年增温和放牧使群落内种间竞争加强,种间关系变紧密,呈现逆向演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兰州南北两山侧柏人工林下草本层植物的 α 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方法】以兰州南北两山侧柏人工同龄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林下草本层植物的 α 多样性进行研究。 【结果】1)兰州南北两山侧柏人工林下草本层植物共有 39 种,其中在两山均出现的有 13 种,在南山区出现的有 30 种,在北山区出现的有 22 种;2)兰州南北两山侧柏人工林下草本层植物 α 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海拔、坡向及坡度,且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随坡向变化表现为阴坡>阳坡,物种均匀度随坡度增大而减小;3)兰州南北两山侧柏人工林下草本层群落整体呈正向演替,且南山区林下草本层群落的演替进程快于北山区。【结论】兰州南北两山侧柏林下草本层植物的 α 多样性较低,但发展趋势良好。  相似文献   

12.
不同退化梯度下大尤尔都斯高寒草原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BL_i)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Q_(ik)),测定不同退化梯度下巴音布鲁克大尤尔都斯高寒草原17种主要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未退化阶段,优势种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的生态位宽度较高,轻度退化与中度退化阶段其生态位宽度减小,重度退化阶段又上升,其它物种根据群落结构变化生态位宽度发生变化。在不同退化梯度下均出现生态位较窄的种群生态位重叠较大的现象,物种间生态位重叠的变化是由种间生态学特性差异与草地退化对种间关系影响共同造成的。研究显示,在巴音布鲁克大尤尔都斯高寒草原,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物种生态位重叠总体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样地、样线调查法,对青海省大通县的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林为草本、灌木的发育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提供了必要的场所。针叶林如紫果云杉纯林、华北落叶松纯林及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的林下植被以耐荫植物为主;阔叶林如青杨纯林、白桦纯林的林下植被类型为喜光性植物;混交林如青杨×沙棘混交林、青杨×青海云杉混交林、白桦×青海云杉混交林的林下植被以喜阴性植物为主。阔叶纯林及阔叶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对较大,而针叶纯林及针叶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拉萨河流域植物群落间的组成及种间关系。本研究利用100个草本层样方分析群落物种的组成、多样性、种间联结性及生态组。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共有25科58属90种。(2)不同类型的湿地优势种具有明显差异,具槽秆荸荠(Eleocharis valleculosa)、蕨麻(Argentina anserina)、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为主要优势种。(3)甲玛湿地多样性指数最大,江夏湿地次之。(4)X2检验、AC(联结系数)、PC(共同出现百分率)和Ф(点相关系数)表明,优势种间联结性不强,各物种相对独立。(5)雅让湿地总体联结性呈显著负关联,塘嘎郭湿地与甲玛湿地总体联结性呈不显著关联,其他2种类型均为显著正关联,说明雅让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较少且物种之间分布不均,湿地总体均处于不稳定演替阶段。(6)根据群落的聚类分析和种间联结测定的结果,把16个主要种划分为3个生态组。为研究区湿地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氮(N)和磷(P)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元素,而植物氮磷(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研究植物的养分利用状况提供了有效途径.研究林下草本优势种叶片N,P元素含量,可为判断其生长限制性元素及探索提高其生产力的途径提供参考依据.以秦岭松栎混交林内优势草本为研究对象,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内草本优势种,分析优势草本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林内草本偶见种较多;优势草本叶中N,P含量和N∶P比的均值分别为(17.51±3.01) mg·g-1,(1.74士0.79)mg·g-1和(11.67士4.01);优势草本叶片中N与P的含量间存在线性关系;随着草本叶片中P含量增加,N∶P比总体呈下降趋势;研究区松栎混交林内草本优势种披针叶苔草(Carex lanceolata)和野青茅(Deyeuxia sylvatica)生长受土壤中可利用的N限制,升麻(Astilbe chinensis)不受土壤中可利用的N,P含量限制;开展森林抚育,促进凋落物分解有利于提高松栎混交林内草本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x2检验、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山西太行山峡谷区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灌丛植物群落的种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6个优势种构成的525个种对,其中极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分别为5、14、15,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分别是10、6、13。种对间的正关联或正相关,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相近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和相互重叠的生态位所致。种对间负关联或负相关,则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对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性和相互分离的生态位所致。  相似文献   

17.
宋红艳  孙彩丽  柴宗政 《草地学报》2022,30(10):2764-2771
本研究以黔西北铅锌矿废渣场为研究区,对矿渣堆及周边区域16种优势草本植物共有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矿区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知风草(Eragrostis ferrugine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细柄黍(Panicum psilopodium)、鼠尾粟(Sporobolus fertilis)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等禾本科和艾蒿(Artemisia argyi)等菊科植物有较高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分布相对广泛;禾本科植物如知风草、狗尾草、细柄黍、鼠尾粟和牛筋草等,因生态位相似且对重金属适应能力强,故生态位重叠度较高;矿渣堆和周边区域优势草本植物共有种总体均呈显著正联结,但种对间却以负联结为主,表明该矿渣场植物群落演替总体呈现进展演替,但演替进程缓慢,仍处于演替初期阶段。综上,矿渣堆因富集重金属而影响着区域植物群落构建;生态治理中,应将禾本科知风草、狗尾草、细柄黍等植物作为先锋植物,促进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8.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陕北黄土丘陵区17个不同撂荒年限的群落样方数据,分析了撂荒演替中20个主要种的演替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3种生态位宽度指数以Levin和Shannon-Wiener指数适用性较好,2种指数表明演替前期主要种的生态位宽度较窄,后期较宽;演替各阶段优势种生态位较宽,伴生种较窄。根据演替生态位重叠指数,利用种的极点排序和系统聚类法分析了种的演替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4种生态位重叠指数以Morisita和Pianka指数在演替生态位的研究中适用性较好,种的极点排序与种极点分析和实际观察结果基本一致,指示了种的生态对策连续统,说明种的演替方向和相对竞争能力;系统聚类中类内种的生态学特性基本一致,3类的划分结果表明第1类为定居优势种,位于演替序列前期;第2类为竞争优势种,位于演替后期;第3类为定居-竞争相对平衡种,位于演替中期。  相似文献   

19.
张伟  何俊皓  郝文芳 《草业科学》2016,33(7):1391-1402
以吴起县杨青川流域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封育(Enclosure)、放牧(Grazing)、施肥(Fertilization)、刈割(Clipping)、灭鼠(Deratization)5种管理方式的草地群落进行调查,并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5种管理方式下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赖草(Leymus secalinus)、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和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的种群总生态位宽度较大,封育放牧施肥刈割灭鼠管理模式下,生态位宽度最大的分别是达乌里胡枝子、赖草、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达乌里胡枝子和猪毛蒿,生态位宽度值大于4的物种数分别为6、6、3、4和3种。不同管理方式下各种对间的重叠指数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封育放牧施肥刈割灭鼠。施肥管理中,种群间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它管理方式中种群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生态位分析表明,封育和放牧管理下种群间对资源的需求趋于相同,彼此间通过竞争共存,有利于群落演替,草地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恢复,施肥、刈割、灭鼠管理使群落物种竞争排序发生变化,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竞争机制,导致群落向简单群落演替。从牧草发展角度出发,封育、施肥和刈割有利于优质牧草生长。  相似文献   

20.
围封对昭苏马场春秋草场种群生态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不同围封恢复年限种群生态位及生态位重叠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围封自然恢复进程中,建群种针茅的生态位宽度较大,主要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呈减小趋势,其余大部分种群生态位宽度逐渐增大.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不一定是群落的优势种,生态位宽度与种群的分布均匀程度有很大关系.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间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随着围封时间的延长,种群间生态位重叠系数平均值呈增加趋势,反映了植被在恢复过程中种间竞争增强和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