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正玉米灰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又称玉米尾孢斑病、玉米霉斑病,近年来在各地玉米种植区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已经造成了严重损失。据资料介绍,该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于1991年在辽宁丹东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发生,2002年在云南大理州报道了玉米灰斑病发生,2007年在四川雅安市宝兴县发现了玉米灰斑病危害,以后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具有蔓延趋势,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上不可忽视的病害,对夏玉米常造成严重危害,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症状识别。玉米灰斑病主要发生在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德宏州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述了云南西南部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发生流行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提出了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并对玉米灰斑病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谭静  罗吉  孙彩梅  王文瑞 《种子》2019,(8):57-60,64
玉米灰斑病是全球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真菌性叶部病害,已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对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分化、抗性种质及QTL定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玉米灰斑病的抗病育种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病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生物逆境,培育抗病品种是玉米病害防控最为经济、有效和环保的策略。本研究以我国“十三五”期间国家东华北春玉米区域试验(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3个熟期组)中724份(次)参试品种的病害鉴定数据进行分析,病害包括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禾谷镰孢茎腐病、灰斑病和禾谷镰孢穗腐病。结果表明, 5种病害抗性级别以中抗和感病为主,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组的这2个级别分别占总数的82.94%、84.12%和72.46%;中晚熟组抗性强于中熟和中早熟,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组达到中抗(MR)以上的品种分别占总数的50.24%、56.37%和69.33%,其中,达高抗(HR)的分别占4.52%、4.41%和7.84%,达抗(R)的分别占8.73%、10.59%和18.88%;大斑病和灰斑病的抗原较为缺乏,均无高抗品种,中早熟组达到抗(R)以上水平的病害排序从高到低是禾谷镰孢茎腐病、丝黑穗病、禾谷镰孢穗腐病、灰斑病和大斑病,中熟组排序是禾谷镰孢穗腐病、禾谷镰孢茎腐病、丝黑穗病、灰斑病和大斑病,中晚熟组排序是禾谷镰孢穗腐病、禾谷镰孢茎腐病、丝黑穗病、大斑病和灰斑病;年际间鉴定结果受气候环境影响较...  相似文献   

5.
灰斑病菌入侵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一步揭示玉米对灰斑病抗性的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采用比色(酶活测定)法,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侵入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侵入后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体内的保护酶活性均发生一定的变化:POD活性增加、CAT活性降低,酶活增加(或降低)的幅度和提高(或降低)率与寄主的抗感性关系不密切;EST活性提高,抗病品种酶活增加的幅度和提高率比感病品种高;SOD活性增加,且感病品种SOD酶活增加的幅度比抗病品种高;PPO活性增加,感病品种酶活提高率较高,而中抗和高抗病品种酶活提高率较低.说明玉米在遭到病菌侵入时,体内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来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县多年来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流行情况进行观察,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初侵染源、品种抗性、气候条件、种植海拔、栽培管理及施肥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过程的寄主反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玉米灰斑病菌侵染后的显症过程的系统观察,可在组织水平上说明该病菌与寄主互作反应存在分化或多样性:玉米灰斑病菌不同菌株侵染后显症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玉米灰斑病菌在侵袭力上存在多样性,菌株间对同一种品种的致病性表现多样化,或者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侵染引起的寄主反应表现为多样性;病斑反应型的分化,玉米灰斑病菌侵染玉米品种或自交系后,主要有7种病斑反应类型,即RH型(长矩形具褪绿晕圈病斑)、RN型(长矩形无褪绿晕圈病斑)、IRH型(不规则形具褪绿晕圈病斑)、IRN型(不规则形无褪绿晕圈病斑)、SH型(斑点形具褪绿晕圈病斑)、RI型(长矩形与不规则形混合病斑)和RS型(长矩形与斑点形混合病斑),若发病严重,病斑连成片,而且这些反应类型出现的频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桂清  陈捷 《华北农学报》2006,21(3):100-104
从我国玉米品种资源中首次成功筛选出9个具有广泛血缘代表性的自交系,即沈137,78599-1,Mo17,478,C8605-2,E28,598,Va35,K12,作为玉米灰斑病菌的生理分化鉴别寄主;8个主栽品种,即沈试29,沈试31,铁单9,掖单13,丹413,丹玉18,沈农87,东单54,作为辅助鉴别寄主,从而确定了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鉴别寄主体系。采用田间成株期鉴定,高粱粒灌心法进行接种,根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发病等级,将采自北方玉米主产区的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划分成5个致病类型。研究表明,我国玉米灰斑病菌存在一定程度的致病性分化,通过病级评价可将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分成5个致病类型,其中致病类型I为强致病类型,致病类型IV为弱致病类型,Ⅱ,Ⅲ2组致病类型介于两者之间,而致病类型V属于不确定类型。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品种抗性鉴定、灰斑病流行监测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玉米粗缩病研究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粗缩病发生比较普遍,重病田病株率高达30%以上,是制约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996~ 1999年连续 4年 ,在玉米粗缩病的常发重病区河北省辛集市夏玉米区 ,对灰飞虱虫口数量、不同播期和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在灰飞虱大发生年和常发生年 ,6月 15日以后为河北省夏玉米区的安全播期 ;在灰飞虱的极轻发生年 ,不同播期对病情无明显影响。因此 ,播期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灰飞虱虫量是玉米粗缩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预测灰飞虱的发生情况 ,适期播种 ,可有效地防治玉米粗缩病 ,达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1.
玉米灰斑病的发病程度与品种抗性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8个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调查可知,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灰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对灰斑病中感(MS)品种为郑单958、谷育178和泰玉7号,对灰斑病中抗(MR)品种为天泰14、金海702、金穗18、五岳97—1、泰玉11、浚单20和鲁单6018,其余皆为高抗(HR)品种。  相似文献   

12.
1 发病条件 通过对我县多年来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流行情况进行观察,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初侵染源、品种抗性、气候条件、种植海拔、栽培管理及施肥水平有关. 1.1 初侵染源 选择抗病品种,秸秆还田、作物残体处理的,植株不发病;老病区,杜绝病源,搞好综防,也可不发病或病轻;病源丰富的地区,不做好秸秆还田、残体处理和综防工作,病害就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灰斑病抗性位点分布,探索利用分子标记筛选玉米灰斑病抗性种质,本研究以26份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材料,按照国家标准(NY/T 1248.11-2016)进行人工接种鉴定,选用6个与抗灰斑病主效QTL(或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经接种鉴定,抗性级别表现为中抗及以上的有15份,其中...  相似文献   

14.
张丽玲 《中国种业》2011,(Z2):78-78
近年,我国部分玉米品种均不同程度发生黑粉病,有的地区发病面积达数十万亩,如内蒙古的土右旗沿山区多种玉米品种发生黑粉病,发病面积达6667hm2左右,发病株率5%~15%,严重地块达到25%~45%,预计每667m2减产100~250kg,直接经济损失达2100多万元。玉米黑粉病又称瘤黑粉病、灰包病、黑穗病,由玉米黑粉病菌浸染所致,是我国玉米上极为普遍的一种病害,分布较广,危害程度因地区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讲,春播玉米区较夏播玉米区危害严重。该病除直接危害玉米果穗外,其他部位受害也会因病菌对养分的剥夺而导致果穗变小或空秆。  相似文献   

15.
<正>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病毒病的一种,从玉米幼苗期至抽穗期都可发生,发病越早症状越重,导致植株不结实,对产量影响大,麦田套作玉米地块尤为突出,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玉米植株一旦感病,几乎无法控制。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病毒的主要传播介体,2012年、2013年、2014年灰飞虱在虞城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个别田块严重发生。由于暖冬年份增多,气温偏高,灰飞虱越冬虫量加大,虫量发生趋势逐年上  相似文献   

16.
玉米抗灰斑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灰斑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此病的有效途径.1年内在3个灰斑病重发区选取64份我国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抗灰斑病鉴定,分别筛选出高抗、抗病和中抗自交系2份、15份和12份.采用集团混合分组分析法,分别以10个抗病和10个感病玉米自交系基因组DNA构建抗病基因池和感病基因池.从100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54对在抗感基因池间呈多态性的引物,进一步在组建抗池和感池的20份自交系之间检测到8个多态性片段.通过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将其中的P51M38-100扩增片段转化为SCAR标记(SCAR-100).利用SCAR-100标记分析64份玉米自交系的基因型,结合田间抗病和感病表型进行相关分析,卡方测验表明SCAR-100标记与抗灰斑病显著相关.采用Mo17×黄早四群体(190个F2单株)和X178×B73群体(181个F8家系),结合已构建的SSR和AFLP标记连锁图谱,均将SCAR-100标记定位于第3染色体上,分别位于SSR标记umc1399-bnlg1754和umc1320-bnlg1754之间.开发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莫洪雨 《种子科技》2001,19(6):362-363
1 玉米粗缩病的症状特点玉米自交系感染病毒后 ,叶片宽短僵直 ,叶色深绿 ,心叶不能正常展开 ,顶叶簇生 ,呈君子兰状 ;茎秆节间缩短 ,植株矮化。发病轻者雄穗发育不良 ,散粉少 ,雌穗短 ,粒少 ;重者雄穗不能抽出或无花粉 ,雌穗畸形不结实或结实极少。2 发病规律有研究调查发现 ,玉米粗缩病发生的轻重与当地灰飞虱的发生数量 ,玉米播期、品种和播种方式 ,种植结构、耕作习惯及当年的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其中灰飞虱的数量和玉米播期是决定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的主要因子。3 防治对策3.1 调整耕作制度 ,切断病源传播途经。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  相似文献   

18.
983—1986年对吉林、辽宁两省保存的大豆品种资源进行抗病鉴定。957个品种的抗病毒病鉴定中,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在1781个品种抗灰斑病鉴定中,免疫的81个,占4.5%;1330个品种抗霜霉病鉴定中,免疫的143个,占10.8%。没有对三病同时免疫的。兼免疫灰斑和霜霉病品种7个,占0.5%。农家种灌水铁荚青表现抗病毒病、高抗灰斑病、免疫霜霉病,可做多抗性抗源供抗病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9.
李静 《种子科技》2008,26(2):20-21
玉米粗缩病又称玉米条纹矮缩病,俗称“万年青玉米”、“生姜玉米”,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带病毒的灰飞虱吸食叶片汁液后,使玉米植株感病。从玉米苗期到抽雄期均可发生,但苗期最易感病。种子本身不带病,不传毒。因此,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种子质量无关。  相似文献   

20.
王晓鸣 《作物杂志》2005,21(3):38-40
1玉米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鉴别特征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发生在生长的中后期阶段,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在各玉米种植区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性水平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1.1叶部病害1.1.1大斑病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叶片受侵染后,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展,但不受叶脉限制,很快形成长梭型、中央灰褐色的大病斑,一般大小为50~100mm×5~10mm,有些病斑可长达200mm。叶片上病斑多时,常导致整叶枯死。在具有抗性的品种上,病斑呈萎蔫状、浅灰色。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1.1.2小斑病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但也侵染叶鞘、苞叶、果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