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银安 《河南农业》2009,(12):10-11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和国家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统揽全局。面向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世纪工程。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改善,进一步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民长远生计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确保了农民减地不减收,更有利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2.
论退耕还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实施退耕还林是根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改变传统落后耕作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被誉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德政"、"民心"工程。镇安县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后续产业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减少风沙危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践表明:彭阳县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旺”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以延安市1999—2016年退耕还林期间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在分析退耕还林实施后土地利用现状、年动态变化率和变化强度的基础上,对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实现了延安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延安市打破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和途径,较好地解决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和农民要增收之间的矛盾。退耕还林后,农村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7.
自1999年开始试点的国家重大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7年来,中央已累计投入资金1 080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投资1 377亿元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似根本上扭转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为了解决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广大农村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富民工程。自2000年以来,积石山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机遇,依托退耕还林惠民项目,大力发展以花椒、核桃、啤特果等为主的林果产业,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壮大特色林果产业之路。  相似文献   

9.
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重大举措,青海省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一年多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成绩显著。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影响林草建设的质量和成效。本文主要就政策、技术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和国家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统揽全局,面向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和世纪工程.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改善,进一步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民长远生计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确保了农民减地不减收.更有利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11.
<正>退耕还林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惠民济民的一项重要措施。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结构调整,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立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一、工程建设成效1、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步伐加快,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工程实施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  相似文献   

12.
正退耕还林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惠民济民的一项重要措施。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结构调整,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立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1工程建设成效1.1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步伐加快,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工程实施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  相似文献   

13.
站在退耕还林措施的时空角度上,本次研究针对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 探究。退耕还林工程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开始朝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产业架构因此而受到 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是国家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率,恢复我国原有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不仅有利于对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扩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而且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最近几年,山西省平遥县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效,地区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退耕还林成果差,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滞后,农民群众对退耕还林法律政策认识不够等几方面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相似文献   

15.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拥护和积极响应。如何继续加强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现阶段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对全面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师月英 《河南农业》2016,(23):37-38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工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退耕还林受到了广大退耕农户的普遍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7.
中国20世纪末开展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政策性最强、与农民关系最密切.工程实施以来,在产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与农村社会运行的关系如何,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沽源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地调查,从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口素质、农村社会生活4个方面实证分析工程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村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文章针对一些现实问题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风沙和干旱两大自然灾害极大的影响了当地的农林牧生产、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工程和“三北”四期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柠条种植,是抵御干旱和风沙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富裕、民生、和谐、美丽盐池”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三年退耕还林(草)工程示范小区建设,分析了工程对土地利用状况、种植结构、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的影响,对退耕还林(草)工程进行了效益评价,认为退耕还林(草)工程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经济建设建立在稳定的生态环境基础,不会导致农村经济衰退或农民减收,而且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惠民济民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宣威市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思路及建议,从而推动即将实施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