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38个杂交晚稻新组合杂种一代主要性状的整齐度与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5个性状的整齐度与产量的简单相关均不显著,但株高整齐度与产量的简单相关接近显著水平。进一步通径分析发现:株高、穗长整齐度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达到显著水平,株高整齐度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穗长整齐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不显著;在产量构成因素和整齐性性状中,对产量作用的大小依次是: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株高整齐度、穗长整齐度。  相似文献   

2.
杂交早稻整齐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32个杂交早稻中、迟熟新组合的整齐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整齐度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长整齐度与单株产量接近显著正相关,而其它性状的整齐度对单株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各性状整齐度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仅单株有效穗数整齐度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其它均未达显著水平;在产量构成因素和性状整齐度中,对单株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株高整齐度、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整齐度。  相似文献   

3.
再生稻某些性状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给中稻再生稻的育种提供依据,以37个杂交稻组合和常规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再生率、株高及穗长整齐度等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杂交再生稻产量性状优于常规再生稻品种;单株再生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是影响再生稻产量的主要因子;再生稻的株高整齐度、穗长整齐度与其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e型杂交早稻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6和2007年连续2年4个e型杂交早稻品种分期播种资料,对单株有效穗、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播始天数等主要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e型杂交早稻随着播种期提早产量呈增加趋势;单株产量不仅与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且还与每穗总粒数和株高有显著的正相关;通径分析的结果则表明,单株有效穗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明显,其次是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作用不明显,株高和穗长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穗长则是通过每穗总粒数来影响产量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粳稻BT型不育系和粳型恢复系,按NCⅡ设计配制组合,分析亲本及F1代植株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和性状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株高、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千粒重等性状的加性及显性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等性状的加性×环境和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单株产量与株高、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秕粒数、千粒重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显性正相关,单株产量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间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5×7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了35个粳稻杂交组合,对9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个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父本穗长、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母本株高、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与株高、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的一般配合力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水稻产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88年吉林省水稻区试及北方稻区区试的30份早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抽穗期、株高、单株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穗长、着粒密度、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9个性状的遗传变异、遗传力和相关遗传进度、相关系数及通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每穗颖花数与单株粒重的遗传相关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颖花数、单株穗数和千粒重3性状间呈负相关,3因素相互制约,不能片面追求多穗、大穗和大粒,某一性状的增加是有限度的。单株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效应贡献较大。株高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效应值和间接效应值都较大,说明在高产育种中必须注意株高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以新质源(CMS-FA)杂交稻遗传系统的5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性一显性遗传模型和MINQUE (1)法,对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多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质源(CMS-FA)杂交稻产量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为;株高与结实率,剑叶长与生育期、结实率,生育期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千粒重与单株产量等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以基因的加性正相关为主;单株穗数与株高、剑叶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每穗总粒数等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以基因的加性负相关为主.株高与穗长、剑叶长、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穗长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等性状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显性相关.利用加性相关为主的性状进行间接选择可取得较好的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30份来自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种质资源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种质资源各经济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单株有效穗数与株高、穗长、不孕小穗数、穗粒重、千粒重负相关不显著;与穗下节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可孕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负相关不显著;与穗下节长、颈长、穗长、不孕小穗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呈正相关。穗下节长与不孕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颈长呈极显著正相关。颈长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穗长与可孕小穗数、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可孕小穗数与穗粒数、穗粒重、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孕小穗数与穗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粒数与穗粒重、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重与千粒重、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将68个杂交水稻的株高、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共7项性状指标分别作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株高、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之间的相关均达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均达极显著水平。提出杂交水稻高产育种应保持高的单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将千粒重控制在合适水平上。  相似文献   

11.
水稻产量与株型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5个杂交组合的F1、F2代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调查了25个水稻茎叶及穗部性状。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株高、分蘖数和倒二叶长、剑叶长和倒三叶张角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与穗曲度、穗长、穗重、二次枝梗优势节位、一次和二次枝梗粒数、千粒重、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均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株高、分蘖数、二次枝梗粒数、一次枝梗结实率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对产量产生较大的直接效应,而其他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小。以株高、分蘖、穗重、二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优势节位等5个性状所构建的选择指数,对产量有较高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12.
运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方法,对2006~2012年山东省审定的38个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三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产量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7年间审定的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水平比较稳定;简单相关分析,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单位面积穗数与产量呈不显著负相关,相关程度为:千粒重〉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偏相关分析,产量三因素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三因素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分析结果表明,在目前的土壤肥力和种植条件下,山东省小麦高产品种选育,应在稳定当前较高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注重对粒重的选择,兼顾对穗粒数的选择,但同时一定要注意三因素的相对协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谷子杂交种与亲本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为筛选亲本材料、组配优异杂交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6个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和10个抗拿捕净除草剂恢复系组配60个组合,2017年种植60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通过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初步鉴定和统计分析,从中筛选出用4个母本(谷3A、晋29A、51A和910A)、7个父本(K34、M22、K650、K154、K410、K391和K47)组配的7个优势组合。2018年种植7个优势组合及其亲本,测定其10个农艺和产量性状(分蘖数、株高、穗茎长、穗长、穗粗、穗重、粒重、千粒重、出苗至抽穗的天数和小区产量),对杂交种与亲本在相同性状上进行遗传相关分析,并对父母本各性状与杂交种产量性状(穗重、穗粒重)进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杂交种在穗茎长、抽穗期上有超亲优势,在穗长上超亲优势明显;杂交种与亲本的相关分析表明,杂交种与母本在株高、抽穗期、穗长等性状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据2018年分析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1、0.9117和0.8263,前两项达极显著水平;杂交种与父本在分蘖数、株高、穗茎长、穗粗、千粒重等性状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据2018年分析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7、0.9618、0.8234、0.7770和0.8404,其中在株高上达极显著水平;母本的分蘖数、株高、抽穗期与杂交种的单株穗重、穗粒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与单株穗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327、0.5439和0.4436,与单株穗粒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38、0.4642和0.3487,母本的穗长与杂交种的单株穗粒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698;父本的分蘖数、株高、抽穗期和穗粗与杂交种的单株穗重、穗粒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与单株穗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86、0.4598、0.3367和0.5348,与单株穗粒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68、0.4253、0.3659和0.4236,父本分蘖数与杂交种单株穗重、穗粒重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结论】父母本与杂交种在分蘖数、株高、穗茎长、穗粗、千粒重等性状上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可以通过对亲本这些性状的选择来间接选择杂交组合的优良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从而选育出优异高产杂交种。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态区谷子创新种质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来自不同春夏谷区的60份谷子创新种质在山东夏播,对12个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的谷子创新种质在山东的平均表现不同,选育新品种时应根据各地区农艺性状的特点进行。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与谷子单株产量相关的各农艺性状中,株高、主茎节数、主茎直径、主穗长、主穗直径、单株穗重、生物学产量、出苗—抽穗期天数、生育期等与产量性状呈正相关。其中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穗重、主穗直径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9、0.787,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穗重、主穗直径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中矮秆高粱杂交种杂种优势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改良恢复系与不育作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成15个中矮秆类型杂交种。对杂交种单株产量、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长、叶面积、开花期、成熟期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法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性状杂种优势的厌上在组合间的分布各不相同。可将组合的分布分为两大类,即中亲值类型和超高亲类型。(2)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成熟期,穗长,千粒重,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而叶面积、株高与产量呈负相关。(3)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较大的是千粒重和穗粒数。以这些性状作为选择指标直接选择,并协调好与穗长的关系,可以选育出高产杂交种。  相似文献   

16.
三系杂交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不育系:金23A、11-32A、优IA、珍汕97A;恢复系(品种):桂99、广陆矮4号、桂朝2号、窄叶青8号、特青、胜优2号、比四稻、常杂3号、晚三、培C311、明恢86、明恢63、南京11号、9311、金陵57、盐籼1号、93—9、贵辐籼3号、黔籼2号、IR36、IR24、IR72、密阳46、密阳54、密阳42、水源287、水源290。  相似文献   

17.
三系杂交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三系杂交稻谷的遗传动态,探索不育系和恢复系各自对杂交稻谷粒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华中地区常用的4个三系不育系与27个恢复系(品种)为供试材料,组成4×27NCⅡ交配设计,对三系杂交稻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及相关分析。[结果]谷粒长、粒宽、千粒重和长宽比等4个性状均为加性基因效应起主导作用;谷粒长、粒宽、千粒重和长宽比同时受到父母本的影响,但受父本的影响比受母本的影响大。谷粒长、粒宽、千粒重和长宽比都有很高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99.65%、98.31%、95.27%和98.81%。相关分析表明,粒长与千粒重和长宽比均达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粒长和长宽比均达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未达显著相关;粒宽与粒长和长宽比达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粒长、粒宽和千粒重对长宽比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6246、-0.5559和-0.0158。[结论]该研究系统分析了不育系和恢复系对杂交稻谷粒性状的影响,为杂交水稻高产、优质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云南粳稻育成品种(系)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云南粳稻新育成品种(系)主要数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和找出合理的选择方法,对48个粳稻品种的12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遗传力分析,并采用与单株粒重相关极显著的4个性状构建了综合选择指数方程。结果表明:株高、穗长、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剑叶角度、千粒重等性状遗传力较高,遗传变异系数较小。株高、穗长、穗实粒数与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力均大于单株粒重的遗传力;株高、穗长、穗实粒数、剑叶角度等性状对单株产量遗传贡献率较大。单株粒重与株高、穗长、穗实粒数3个性状构建的综合选择指数方程,相对选择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杂交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探讨三系亲本的配合力、遗传力等规律及参数。[方法]以5个千粒重介于23.5~27.4 g的BT型不育系和40个千粒重介于18.7~31.2 g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200个杂交F1为试验材料,对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母本一般配合力方差除单株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单株谷重3个性状外,其他6个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父本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在组合的单株谷重性状中以非加性效应为主,而其余8个性状均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组合的所有性状受恢复系的影响比受不育系的影响大。各农艺性状狭义遗传力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千粒重>株高>播始历期>结实率>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选择和利用这些不育系、恢复系及其配组F1杂种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