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析云南松不同择伐方式下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对不同择伐方式下的云南松针叶表型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针叶性状在不同择伐方式群体间、群体内均具有极显著差异;云南松针叶性状变异系数波动于14.28%~22.04%,平均为17.83%。云南松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11.38%,群体间变异小于群体内变异,即群体内变异是云南松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群体间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小。因此,不同择伐方式对云南松针叶表型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云南东方蜜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分化,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云南不同地理东方蜜蜂群体线粒体的COII部分序列(1~259 bp)进行测序,并分析其遗传分化情况。【结果】在6个云南东方蜜蜂群体的线粒体COII部分序列中发现有5个变异位点,并确定存在7种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度为0~0.644,核苷酸多样度为0~0.00420,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0966~0.69753。从基于mt DNA COII单倍型的东方蜜蜂NJ系统发生树可以看出,云南东方蜜蜂群体mt DNA COII序列的7种单倍型与我国境内其他地区及邻国日本的单倍型聚为一类,而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单倍型分开。【结论】云南东方蜜蜂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不同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尤其是武定东方蜜蜂群体的整齐度较差、遗传结构较复杂。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遗传结构分化和亚群特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大豆育成品种总群体的遗传结构分化及其地理生态亚群和育成时期亚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异性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国大豆育种主干亲本遴选提供遗传背景依据。【方法】从1923-2005年育成的1 300个品种中抽选378份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组成代表性样本,选用大豆核基因组64个SSR标记,采用Structure Version 2.2软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亚群体分化分析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特异性分析。【结果】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由7类血缘组成,遗传上明显分化为不同的地理生态亚群和育成时期亚群,各有其不同的血缘构成特点;各地理生态亚群具有其特有、特缺和互补等位变异,体现了其遗传来源的相对生态特异性;随着品种育成时期的推进,不同时期有不同血缘的种质加入,各育成时期亚群具有其特有、特缺和互补等位变异,体现了育种发展的特点。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与中国地方品种群体、中国野生大豆群体相比,其遗传基础因源于有限祖先亲本数的瓶颈效应而相对狭窄;分省亚群中黑龙江、江苏亚群的等位变异数可以向其他亚群提供的补充等位变异数均依次最多,其亲本来源较宽、遗传基础较广。分时期亚群平均等位变异数随着时期的推移各亚群等位变异数增加,遗传多样性程度增高,近期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宽于历史上前期育成的品种。【结论】研究结果证明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存在遗传结构上的地理生态分化和育成时期分化,因而各亚群具有相对遗传特异性,体现在血缘构成和特有、特缺及互补等位变异上,这构成了未来大豆育种中亚群间种质或基因交流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4.
亚洲大豆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特异性和群体分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军  赵团结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1):3511-3520
【目的】研究亚洲大豆栽培品种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特异性和群体分化。【方法】应用大豆基因组64对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亚洲216份栽培大豆品种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亚洲大豆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地理群体(中国东北、中国黄淮、中国南方、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间存在较多互补等位变异数,最多的在中国黄淮与南亚群体间;各地理群体拥有各自特有或特缺的等位变异。亚洲大豆全群SSR标记遗传距离聚类(聚成6类)与地理群体分类间有极显著相关性,地理分群有其相应的遗传基础。亚洲全群由2类血缘组成,分别占中国国内和国外2大类群的绝大部分;地理群体间2类血缘组成的差异明显。国内与国外各群体间以中国南方与东南亚群体间分化最小;国外群以东南亚与朝鲜半岛群体间分化最小;国内群以中国黄淮与中国南方群体分化最小。【结论】亚洲大豆栽培品种地理群体间具有位点和等位变异的特异性,各群体间可以相互补充的位点及其等位变异甚丰富,利用国外栽培品种可以拓宽中国品种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是以腐殖质、有机碎屑为饵料,兼食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的淡水经济鱼类,是浙江省自然水域鱼类增殖放流的主要品种之一。了解人工繁育对黄尾鲴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可为自然水域黄尾鲴的增殖放流策略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对浙江长兴、八里店、双浦和湖南醴陵 4个黄尾鲴养殖群体的线粒体 DNA(mtDNA)D-loop 序列进行 PCR 扩增和测序,通过序列分析研究 4 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黄尾鲴线粒体 D-loop 序列长度为 1 038~1 093 bp,碱基 A+T 含量(65.3%)显著高于 C+G含量(34.7%),平均转换 / 颠换比值(TS/TV)为 4.6。在 128 条黄尾鲴的 D-loop 序列中共检测到 101 个变异位点,包括 97 个简约信息位点;界定了 19 种单倍型,其中长兴、双浦、八里店和醴陵群体的单倍型数目分别为5、12、4 和 2;单倍型多样性(h)介于 0.226~0.915 之间,核苷酸多样性(π)介于 0.00640~0.01433 之间。4 个黄尾鲴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具有一定差异,不同养殖群体间遗传距离为 0.03782 ~ 0.88756,遗传分化系数为0.78903(P<0.01),群体内变异占整个遗传变异的 21.10%,其中长兴群体和八里店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最低,双浦和醴陵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最高,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间。【结论】4 个黄尾鲴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具有一定差异。黄尾鲴遗传变异和种群结构的信息可为其遗传多样性变化的研究提供参考,有助于黄尾鲴的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滇西北深纹核桃(Juglans sigillat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该区域深纹核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滇西北13个群体共332份深纹核桃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分子方差分析(AMOVA)揭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状况;用Mantel检验估算群体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1)滇西北13个核桃群体的期望杂合度介于0.456 5~0.630 0之间,平均为0.528 6;Shannon信息指数介于0.852 9~1.336 7之间,平均为1.026 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在0.442 1~0.622 5之间,平均为0.528 6,遗传多样性属于中等水平,遗传多样性呈由西北群体(迪庆和怒江)向东南群体(丽江和大理)逐步降低的分布格局。(2)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101 1,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AMOVA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群体内的分化是该区域种质资源变异的主要来源。(3) UPGMA聚类结果显示:13个群体在遗传一致度为0.85时被聚成了4组;Mantel检验结果表明: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显著(r=0.644 1,P=0.002 0)。【结论】长期的自然选择及人为影响,导致了滇西北核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及特有的分布格局,该区域核桃资源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资源选育和保护时,在选择遗传多样性高的群体基础上,应侧重于群体内家系和单株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不同海拔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天然分布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巢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调查云南省丽江、宁蒗和元谋3个地点不同海拔群体的针叶表型性状。结果表明:云南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丽江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29.96%,小于群体内变异(70.04%);表型变异系数(CV)为24.93%,变化幅度13.63%~35.09%。宁蒗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6.74%,小于群体内变异(73.26%);表型变异系数变化于11.96%~37.19%,平均24.18%。元谋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79%,小于群体内变异(72.21%);表型变异系数波动于14.28%~41.3%,平均23.41%,群体内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9个不同群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940 3,表明云南松群体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云南松针叶表型性状及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试验以云南松天然林中茎干通直型和扭曲型的植株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茎干类型及其总体针叶表型多样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林分总体与通直、扭曲类型的比较分析中,林分总体的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均为最大。在林冠层内的比较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林冠层总体,以林冠层扭曲类型较低,以林冠层通直类型的变异系数最高。在更新层内的比较中,更新层总体的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均最高,其次是更新层扭曲类型,以更新层通直类型最低。通直类型的比较中,林冠层的多样性指数稍低于更新层,而变异系数大于更新层。在扭曲类型的比较中,更新层的多样性指数与变异系数均大于林冠层。综合来看,云南松各林层总体多样性指数较高,以总体保存方式为宜;择伐中以去劣(弯、扭)留优(通直)较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河西走廊苹果蠹蛾不同地理种群间的联系,分析地理种群间的序列变异、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方法】采用PCR和基因测序技术,扩增并分析了河西走廊8个地理种群132个苹果蠹蛾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片段,应用DnaSP 5.10计算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核甘酸多样性指数(Pi)和Tajima’s D值,采用ZT软件包进行Mantel检验,分析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利用软件Arlequin 3.11计算成对种群间的固定系数(Fst)。【结果】在获得的132条序列中共发现了8个变异位点和5个单倍型,其中3个单倍型为种群共享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578,种群内单倍型多样性为0.000~0.700。各种群的Tajima’s D值中性检验符合中性突变,说明河西走廊苹果蠹蛾在历史上没有出现群体扩张,群体大小稳定。Fst值表明,河西走廊苹果蠹蛾种群间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而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河西走廊苹果蠹蛾遗传多样性较低,且地理种群间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0.
黄河沿岸酸枣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酸枣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为酸枣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5对SSR引物对来自陕西黄河沿岸3个自然群体的50个不同酸枣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验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共检测到64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8~16,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2.8。供试酸枣群体观测杂合度(Ho)为0.580~0.940,期望杂合度(He)为0.670~0.884,平均Ho和He分别为0.812和0.805;群体内变异(97%)远大于群体间变异(3%);群体间基因流指数(Nm)较高,平均为9.125。在遗传相似系数为78%时,供试的50个酸枣样品聚为3个类群:树性为乔木,枝、叶及果实表型类似于栽培枣的过渡型;树性为乔木,枝、叶的一种或二者皆与栽培枣形态一致,果实是酸枣性状的半过渡型;普通灌木型酸枣。【结论】陕西境内黄河沿岸的酸枣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程度较高;亚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很低,基因流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关系与表现型特征关系密切,而与地理区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野生大豆群体特征和地理分化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从分子标记等位变异水平上探讨中国野生大豆群体的遗传特征、连锁不平衡特点和地理生态分化的遗传机制,并以重要生态性状全生育期为代表解析性状地理分化的遗传基础。【方法】从全国24个省区不同地理生态型的野生大豆材料中抽选174份组成代表性样本,选用204个SSR标记,利用TASSEL及STRUCTURE 2.2软件进行群体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群体的地理分化、亚群体特异性及全生育期位点等位变异的地理分化进行遗传分析。【结果】中国野生大豆群体蕴含丰富的遗传变异,20条连锁群中,I和C2连锁群有相对较多的位点平均等位变异和遗传分化。不论是共线性组合,还是非共线性组合,都有一定程度的LD存在,说明历史上发生过连锁群间的大量重组;野生群体D ′平均值为0.34,高值多,比栽培大豆高,说明野生群体发生过更多的重组,保留下较高的LD。采用H-W平衡模型将野生群体聚成4类,模型聚类亚群划分与地理生态分类相关、有交叉,推测各地理亚群体发生过材料的迁移。各地理亚群经长期自然选择,各位点等位基因的频率发生变化,还有新生的与绝灭的,因此,各地理亚群间产生明显的等位基因分化。与地理生态性状全生育期关联的有15个位点160个等位变异,其中,亚群特有等位变异共58个,来自14个位点,同一位点可以在多个亚群体产生不同的特有等位变异,其效应从南至北逐渐下降,这说明生态区间不仅有强烈的遗传分化,而且是有规律的遗传分化。【结论】中国野生大豆群体遗传多样性高,共线、非共线位点间连锁不平衡程度高,4个生态亚群体间位点高度遗传分化,产生大量地区特有等位变异,全生育期还表现由南向北降效的规律性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全面了解新疆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为后期选种、保种和种质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新疆13个地方绵羊品种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 cytb)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除和田羊外,其余12个品种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中性检验显示和田羊经历过种群扩张;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显示和田羊与策勒黑羊遗传距离最近,与巴尔楚克羊遗传距离最远,其它品种与巴尔楚克羊的遗传距离均较远;单倍型网络图分析显示,13个地方品种分为3个分支;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群体内变异占91.33%,群体间变异占8.67%,品种间分化不明显。【结论】新疆13个地方绵羊品种有3个母系起源,其亲缘关系与育成史和地理分布基本一致,和田羊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需要加强遗传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3.
东亚及南亚固有绵羊群体的遗传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东亚及南亚固有绵羊群体的遗传结构。【方法】以多座位电泳法检测中国4个绵羊群体结构基因座上的变异,同时引用11个绵羊群体的同类资料作为参考。【结果】15个群体结构基因座平均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2746和1.559;平均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都是蒙古国绵羊群体最大,蒙古国、中国、越南、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绵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依次减小。绵羊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在0.0126~0.3083之间,平均为0.148,说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占总变异的85.2%。群体地理位置的远近与遗传距离间无相关性;大多数群体间基因流通畅,使得群体间地理位置的远近与遗传距离不完全一致。东亚及南亚15个固有绵羊群体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群:一类包括了中国和蒙古国的部分群体,另一类则包括了中国云南绵羊、尼泊尔以及孟加拉国的部分群体,其余群体逐步汇入这两大类群。【结论】东亚及南亚15个固有绵羊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相对不高;地理隔离不是影响群体间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亲缘关系聚类分析可将15个绵羊群体大致分为两大类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明贵州省水稻纹枯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组成与分布,为水稻纹枯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1个SSR荧光标记对源自贵州9个地区的277株水稻纹枯病菌进行检测,利用POPGENE32计算其遗传参数,NTSYS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GenAlEx软件进行AMOVA方差分析。【结果】共检出92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s信息指数香农指数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8.363 6、2.277 7、1.064 6和0.510 2,铜仁地区水稻纹枯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稍高于其他地区。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省内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变异主要是由不同地区群体内菌株间差异引起,占比91%。地区菌株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不一,变幅为0.028~0.176。基于Nei’s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表明,贵州省水稻纹枯病菌可划分为2个主体类群和7个小类群,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但与地理来源关系不明显。【结论】贵州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区间病菌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其遗传分化主要来源于地区内菌株间,贵州省水稻纹枯病菌聚类为较明显的主体类群和小类群,不同群体的遗传分化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川西云杉天然林分布特点和种内群体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揭示川西云杉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方法】以川西云杉天然分布区内12个有代表性的群体、每个群体的30个单株为试材,测定其球果、针叶、种鳞和种翅12个性状,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川西云杉球果、针叶、种鳞和种翅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值分别为39.69%,34.19%,27.20%和45.82%,以种鳞的最小,其性状稳定性较高;群体间变异(36.53%)小于群体内变异(63.47%);以川西云杉全分布区内的地理气候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5个小生态分布区;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川西云杉的12个群体划分为3类,白玉群体单独聚为一类,九龙、雅江和色达群体聚为一类,其余8个群体聚为一类。【结论】川西云杉天然林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多样性,群体内分化明显高于群体间,因此在遗传改良工作中进行优良群体选择和利用时,应该加大对优良个体选择和利用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开展对沅水五强溪水库大鳍鱯(Mystus macropterus)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了解水电开发影响下的鱼类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洞庭湖水系沅水五强溪水库野生大鳍鱯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8个ISSR引物在30个大鳍鱯群体样本中共获得1 162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 141个,多态位点比例98.19%,表明五强溪水库大鳍鱯的遗传多样性丰富;水库大鳍鳠群体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84~0.129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13,根据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构建UPGMA聚类分支树状图,结果显示,30个大鳍鳠样本聚类成两个群体。【结论】沅水五强溪水库大鳍鱯群体内的遗传差异明显,至少存在两个种群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东省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群体遗传结构、基因流、菌株分化、遗传变异和寄主类型,以及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为筛选优良生产菌株提供后备种质资源。【方法】采用SSR分子标记对广东省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DHS")采集的81株球孢白僵菌进行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结果】使用8对SSR引物扩增81个菌株产生多态位点数为58个,多态位点比率为100%,其中,引物Ba12多态位点数最多(10个)。通过Popgene 32软件包分析发现,DHS球孢白僵菌种群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12 6,Shannon信息指数(I_s)为0.348 7,可见其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群体异质性较强。将群体分别按照寄主和土壤、不同寄主目划分为不同亚群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亚群遗传多样性水平(h=0.192 5,I_s=0.309 9)略高于寄主亚群(h=0.176 9,I_s=0.278 3),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弱(N_m=1.662 9,G_(st)=0.130 7);不同寄主目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小且基因流明显。基于UPGMA聚类分析发现,各分支菌株的分布趋势与分离基质、不同寄主目均没有相关性。【结论】DHS球孢白僵菌遗传谱系与分离基质和寄主来源均无明显相关性,不同生态环境和寄主类型的影响共同维持了DHS球孢白僵菌种群内遗传变异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陇南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SSR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甘肃陇南地区是小麦条锈菌最主要和最大的越夏区,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该地区的小麦条锈菌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探索其分子遗传变异规律。【方法】采用TP-M13-SSR 荧光标记技术,对甘肃省陇南地区8个种群409个小麦条锈菌分离株基因组DNA进行SSR标记分析。【结果】陇南地区小麦条锈菌的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1.95,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e)为1.43,Nei's (1973)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7,Shannon 信息指数(I)为0.41。武都、文县和秦城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徽县、成县和西和种群相对较低。AMOVA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2.5%,群体内遗传变异占87.5%。地区间的基因流Nm =1.83。【结论】陇南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很丰富,但地区之间有一定的差异;群体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不同地区间存在基因的交流和病原菌的移动。  相似文献   

19.
华北生态群普通杏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华北生态群普通杏在不同地理来源间的遗传多样性、特异性和群体结构差异。【方法】应用21对SSR引物对67份华北生态群普通杏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行分析。【结果】21个SSR位点在67份华北生态群的普通杏材料中共检测出301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范围为8—24个,平均为14.33个。每个位点Shannon’s多样性指数(I)变异范围为0.65—2.67,平均为1.934。通过不同地理来源间比较,发现来自西北黄土高原区域的杏种质多样性丰富,拥有较多的等位变异。不同地理群间存在较多的互补等位变异;各地理群体拥有各自特有等位变异。基于混合模型的Structure2.2群体结构分析显示,将华北生态群普通杏划分为7个组群,且不同地理来源的材料均被划分到3个或以上的聚类群体。当K=4时,除仁用杏外华北生态群普通杏可以划分为西南亚群、华北平原亚群和东部丘陵亚群(包括山东丘陵地和辽南丘陵地的普通杏)3个亚群,与传统生态亚群划分相似。【结论】华北生态群普通杏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来自于西北地区的普通杏多样性最为丰富,有较多的变异类型。仁用杏种质遗传基础狭窄,但具有较多的特有等位变异和独特的血缘关系。华北生态群普通杏可以划分为3个亚群,但地理来源相同的种质不一定属于同一类群。  相似文献   

20.
利用荧光SSR分子标记评估中国栗属植物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中国栗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群体遗传结构的特点,为栗属植物的资源改良、种质创新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不同产区的12个板栗品种对330个SSR分子标记进行筛选,获得高质量的12对SSR引物。随后在高分辨率的毛细管电泳上对栗属4个种的96份资源进行位点信息检测。用Power Marker 3.25、GenAlEx 6.51、FigTree v1.4.3和Structure 2.3.3对全部资源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相关分析。【结果】对96份资源进行检测,共获得129个等位变异,每个标记平均有10.750个位点变异。位点多样性(GD)变幅为0.656(CmSI0396)—0.877(CmSI0930),平均为0.800;观察杂合度(Ho)变幅为0.329(CmSI0742)—0.769(CmSI0702),平均为0.615;期望杂合度(He)变幅为0.489(CmSI0742)—0.789(CmSI0922),平均为0.672;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586(CmSI0396)—0.868(CmSI0930),平均为0.774。从不同栗属植物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来看,茅栗种群的观察位点数(Na)、有效等位变异(Ne)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板栗种群,最低是日本栗种群。从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可知,栗属植物种间的遗传分化值在0.077—0.180,整体种群间存在中等以上程度的分化,板栗种群、锥栗种群与日本栗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值分别为0.165和0.180,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分化。同时,栗属植物种群的基因流(Nm)为1.580>1,也说明种群间存在较频繁的基因交流,由此降低了由基因遗传漂变所引起的各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占总变异量的73%,种群间的变异占27%。UPGMA聚类分析、主坐标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较一致,各资源的遗传背景存在明显的种间界限,部分资源在世代遗传中继承了不同祖先种的遗传信息。例如,资源65、71和82号为混合类型资源,包含有茅栗和日本栗的遗传背景,而现在的两种间存在地理隔离。在相同生态区域的栗属植物种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没有形成完全的生殖隔离。48号资源‘广东矮生’同时含有板栗和茅栗的遗传背景,在地理分布上该资源原生地正处于板栗和茅栗资源的重叠生态区。【结论】筛选的12对SSR引物能够准确地评估中国栗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综合聚类分析可确定栗属植物的类群划分与种间信息高度一致且种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