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半干旱矿区不同作物在不同阶段对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圆锥指数的影响.[方法]在对同一块耕地进行均匀施肥、统一耕作以及灌溉后,划分4个区域,分别种植黄豆、玉米、大豆、绿豆4种作物.分别于作物收割前22 d、作物收割前1 d以及收割后33 d对4种农作物种植区的土壤进行土壤圆锥指数和土壤质量含水率的测定,研究同一作物在不同阶段对土壤圆锥指数和土壤质量含水率的影响,以及不同作物同一阶段对土壤圆锥指数和土壤质量含水率的影响.[结果]种植作物可以增加土壤表层的土壤质量含水率,同时降低土壤圆锥指数;不同作物对土壤圆锥指数和土壤质量含水率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线性模型能够较好地表征土壤质量含水率与土壤圆锥指数的定量化关系.[结论] 该研究为半干旱矿区土壤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洁  谈成林  惠勇  郭凯  王友保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312+10316-10312,10316
[目的]了解铜陵凤凰山铜尾矿库区凤丹种植地土壤酶活性情况。[方法]对安徽铜陵凤凰山新、老铜尾矿矿区凤丹种植和非种植地以及凤凰山农田地区的土壤采样,分析4种土壤酶活性。[结果]新、老尾矿库凤丹种植地4种土壤酶活性大于非种植地土壤酶活性。老尾矿库的凤丹种植地的土壤酶活性大于新尾矿库区,但是低于农田地区土壤酶活性。[结论]经过十几年的复垦,老尾矿库土壤酶活性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研究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方法]以典型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天然林、杨树人工林、草地及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结果]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各不相同。与耕地相比,林地、草地表层土壤水解氮、有机质的含量增加,而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的含量降低。草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林地脱氢酶、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相关性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论]林地与草地有利于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累积,可为探讨黑土质量的演变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植被恢复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山西省霍州曹村煤矿矸石山复垦6年果园(OP)和复垦6年草地(GL)为样地,分析了2种农林用地类型煤矸山复垦重构土壤100 cm土层养分剖面差异,以期为煤矸山重构土壤选择合适的植被类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煤矸山复垦6年果园土壤养分含量明显优于复垦6年草地,其中养分改善程度较好的是土壤全钾、有效磷、全磷及有机质,较差的是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复垦6年果园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含量明显较常规果园低,但速效养分中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却优于或相当于常规果园;复垦6年草地除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常规草地外,其余土壤养分含量均明显低于常规草地。从两种复垦煤矸山100 cm土层养分含量的剖面差异来看,复垦6年果园土壤全钾和有效磷含量在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60 cm)和深层(60~100 cm)均高于复垦6年草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全磷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表层或中层,但2种利用形式复垦地土壤全氮含量在100 cm土层中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年行间种草对果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效应.[方法]在北京市大兴区20年生‘黄金梨'[ Pyrus pyrifolia (Burm.f.).cv.Nakai ](5 m×6 m)种植园,设置间作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清耕种植(CK)3个处理,于种植后第3和第4年分别测定果园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分析土壤有机质与矿质营养元素闻的相互关系.[结果]梨园多年种植白三叶和黑麦草均能增加土壤各层次的有机质,有机碳含量,调节土壤的碳氮比;提高土壤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的全N、全P含量,提高土壤表层和亚表层的全N、全P含量和部分亚表层的碱解N、有效P、有效K和有效Zn含量;而全K、有效Ca、Mg、Fe和Mn的含量在各土层中表现不一.多年种植黑麦草能调节土壤碳氮比,提高土壤全P、速效N、P、K、有效Mn、Mg含量;而种植白三叶更有利于全N,全K含量、速效Fe和Zn含量的提高.同种类行间种植4年比3年的土壤多数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析认为,土壤有机质与多数土壤矿质元素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在不同种植区,土壤有机质与各元素的关联度不同,白三叶种植区微量元素对土壤有机质的调节作用明显;黑麦草种植区土壤大量元素对土壤有机质的作用较明显.[结论]多年间作提高沙地梨园土壤表层和亚表层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供肥状况.在沙地梨园多年种植黑麦草和白三叶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相互作用不同,以多年种植黑麦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贵州木霉NJAU4742生物有机肥对番茄种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贵州木霉生物有机肥对番茄种植的促生作用及其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方法]试验于江苏盐城大丰设施盐土大棚内进行,以‘合作903’番茄和贵州木霉NJAU4742为试验材料,共设5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农户习惯施肥处理(CF)、75%的农户习惯施肥量配施木霉NJAU4742生物有机肥处理(BF)、75%的农户习惯施肥量配施普通有机肥处理(OF)、75%的农户习惯施肥量配施木霉孢子悬液处理(SS)。[结果]相对于CF处理,BF处理番茄增产15%以上,且番茄果实中蛋白质、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硝酸盐含量降低。接种木霉的BF和SS处理,根际土壤中木霉的数量显著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发生改变。BF和OF处理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此外,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也显著增加。[结论]减施25%的化肥同时配施功能木霉菌NJAU4742制成的生物有机肥可以通过调控土壤养分有效性、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区系来改善盐土的可耕种性,从而提高番茄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7.
王斌  张强  黄高鉴  李磊  孙捷  温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734-2736
[目的]研究施用脱硫石膏对内陆表层苏打型碱化土及典型作物的影响。[方法]在水盐胁迫条件下,通过不同用量的脱硫石膏施用对比试验,分析了其对表层苏打型碱化土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脱硫石膏可以显著降低表层苏打型碱化土pH值,抑制碱化度(ESP),降低土壤CO23-、HCO-3、Cl-、K+含量,但同时会增加根层Ca2+、Mg2+含量,提高土壤可溶性盐含量(EC)值。脱硫石膏也可以显著改善表层苏打型碱化土的物理性状,使土壤表层容重下降,土壤三相比中气相率增加,固相率降低,孔隙率增加,土壤硬度降低,活化了根际土壤养分,使土壤养分活性增强,植物吸收养分能力提高,作物生长环境得到改善。[结论]合理的脱硫石膏用量会提高苏打型碱化土上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8.
在日光温室单一种植体系中引入种植豆科绿肥,研究2种绿肥作物(黄豆、香豆子)还田前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日光温室休闲期,种植黄豆和香豆子均能显著提高土壤纤维素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种植香豆子相比种植黄豆能产生较多的干物质量。绿肥还田后,虽然黄豆处理土壤酶活性低于香豆子处理,但土壤中微生物总量、细菌数量和比例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高于香豆子和对照,且微生物量C/N比例也较为适宜,因此黄豆可作为日光温室短期休闲绿肥还田作物。  相似文献   

9.
我国工矿区大都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露天矿产开采所造成的以土地破坏为主的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通过对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不同复垦年限及复垦植被模式下采集的土壤进行土壤养分含量以及物理性状的分析测定,研究不同复垦年限及复垦模式对煤矿区复垦地表层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复垦时间及复垦植被配王方式各有其优势,复垦时闻越长乔木类植物混交林的生物群落越复杂,我们可以在复垦初期种植沙棘防风回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进而逐步增加油松、刺槐、榆树、杨树等树种,植被演替类型增加,从而得到长期稳定生长的植物,在搞好生态效益的同时,逐步向经济效益转化,以利矿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集成耕作模式对东北风沙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东北风沙土区开展耕作模式的田间对比试验,以传统耕作模式(CT)为对照,研究3种集成耕作模式(ITP1、ITP2和ITP3)对风沙土土壤酶(脲酶、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速效养分、有机质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与传统种植CT模式相比,ITP1模式显著增加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68.57%、74.04%、31.44%和20.44%;ITP2模式增加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但是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ITP3模式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与传统种植CT模式相比,ITP1模式增加土壤速效养分(N、P、K)和有机质含量,ITP2模式显著增加土壤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ITP3模式差异不显著。脲酶活性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从耕作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影响的角度分析,ITP1模式最适合风沙土区玉米种植,ITP2模式次之,而ITP3模式不适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粉煤灰复垦地最佳的复垦模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关系。[方法]以淮南市上窑灰场土地复垦地为研究区域,选取同一地块不同覆土水平的区域做对比研究,以土壤的容重、pH、含水率、有机质、总氮、有效磷和有效钾以及不同覆土厚度下的小麦生物量为研究指标,研究粉煤灰场复垦土壤养分含量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响应。[结果]粉煤灰复垦地,有效磷和含水率、总氮和pH、有机质和有效钾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响应;当土壤覆土厚度小于38 cm时,粉煤灰可以对复垦地的营养状况具有良好的改善,使小麦具有较高的产量,当覆土厚度大于70 cm时,不利于粉煤灰层对覆土层的改善,影响小麦产量。[结论]该研究为复垦工作和农业种植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枣棉套作农田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揭示枣棉套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时空分布规律,为枣棉套作模式合理施肥及土壤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和分析不同树龄枣棉套作模式下0 ~20 cm、20~40 cm、40 ~60 cm土层中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不同分异规律.[结果]随着种植年限(2 ~6 a)的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质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而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则相反,土壤速效钾含量在套作第6a时含量较2a、4a高.在枣树带区内,离枣树越近,土壤养分含量越低、在棉作区,离枣树越远,土壤养分含量越高.土壤养分的含量以表层含量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降低.随着种植年限(2 ~68)的增加,在垂直方向上各层次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均显著(P<0.05).[结论]在枣树带及近枣树带区(0~1 m)和棉作物区(1 ~2 m)形成双水肥系统管理,对枣棉套作系统进行水肥分区管理,有利于科学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酶的活性。[方法]通过采集流沙,自然植被区,1956、1964、1981、1987、1990年人工固沙植被的土壤表层样品(0~5 cm),对各类型土壤的脲酶、蔗糖酶、磷酸酶、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同固沙年代土壤表层(0~5 cm)酶活性大小依次为自然植被区〉1956年人工植被区〉1964年人工植被区〉1981年人工植被区〉1987年人工植被区〉流沙区;同一年代固沙植被区,不同地形之间土壤表层(0~5 cm)酶活性大小依次为迎风坡〉背风坡。[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提高人工植被固定沙丘工程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宁  余雪标  林培群  谢玉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192-13195
[目的]研究桉树一甘蔗复合系统土壤的化学性状及酶活性。为桉树林农复合经营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以林带为对照,研究间作带不同位置土壤化学性状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土壤化学性状及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pH值除外),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与林带相比,间作带(距林带3.0、4.5、6.0m处)土壤养分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但距林带3.0m处的提高幅度较小,部分指标呈现出下降趋势,这可能与人为因素、林木根系与作物的养分竞争等原因有关。[结论]总体上,实行桉树林农复合经营,间作带土壤化学性状得到了改良,酶活性也有改善,这为下一轮伐期桉树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煤矿区复垦后耕地系统的可持续性,在对赵固煤矿未沉陷区、稳定沉陷区以及不稳定沉陷区复垦耕地的土壤及作物指标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基于三角形面积法,将测定的13项指标划分并转换为土壤理化性质指数、土壤微生物特性指数及作物指数,计算不同复垦耕地的可持续性指数(即三角形面积)。研究发现:未沉陷区复垦耕地的可持续性指数(1.80)大于可持续性指数临界值(1.30),可持续性较好;稳定沉陷区复垦耕地的可持续性指数(1.24)接近可持续性指数临界值;不稳定沉陷区复垦耕地可持续性指数(0.88)低于可持续性指数临界值,为不可持续状态。综上,煤矿区废弃地复垦后耕地的沉陷状态越稳定,可持续性越好,越有利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探究种植不同作物对连作玉米田土壤总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的影响。[方法]在连作玉米田分别种植红芸豆(CRK)、大豆(CSN)、高粱(CSM)三种作物,并以连作玉米(CCN)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收获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颗粒有机碳含量,计算土壤总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层化率以及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除种植红芸豆在30~40 cm土层总有机碳含量增加外,其余处理的总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呈降低趋势。种植红芸豆在3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种植玉米增加23.55%,种植高粱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0~5 cm土层分别比种植红芸豆、大豆和玉米降低10.26%、9.70%、7.52%。种植大豆能增加表层(0~5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和10~40 cm土层土壤颗粒组分比例,而对于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颗粒有机碳含量不显著。其次,种植红芸豆增加了0~40 cm土层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其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种植玉米。[结论]在连作玉米田种植红芸豆较大豆、高粱显著提高5~1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耕层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和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对于土壤固碳和改善连作玉米田土壤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施肥模式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为黔北烟区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烤烟—烤烟—黑麦草连作+单施化肥(C-CF)、烤烟—烤烟—黑麦草连作+有机肥化肥配施(C-CFM)、烤烟—玉米—黑麦草轮作+单施化肥(R-CF)和烤烟—玉米—黑麦草轮作+有机肥化肥配施(R-CFM)4种种植施肥模式处理,通过常规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处理的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细菌多样性变化.[结果]经过13年的种植施肥后,C-CF、C-CFM和R-CF处理的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R-CFM处理的土壤pH和有机质无显著变化(P>0.05,下同);各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增加,有效氮含量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均以R-CFM处理相对较高.轮作和施用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的生态环境,使微生物种群增加、活性增强,细菌群落的丰富度指数(Chao1)、均匀度指数(Heip)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表现为C-CF处理C-CFM处理=R-CF处理>R-CFM处理.土壤细菌门类和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因种植施肥模式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各处理的主要优势种群基本一致,且绝对优势菌属均为厌氧绳菌(Uncultured Anaerolineaceae)、酸杆菌亚群-6(Acidobacteria Subgroup-6)、玫瑰弯菌属(Roseiflexus)和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结论]采用轮作和有机肥化肥配施的种植施肥模式,土壤pH稳定,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细菌多样性指数等较高,有益于作物高产优质,并保持土壤健康质量,是一种用养结合的种植施肥模式,值得在黔北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煤矸山复垦重构土壤剖面养分含量和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土壤养分状况不佳和重金属污染是煤矸山重构土壤植被恢复的两个重要限制因子。因此,分析煤矸山复垦地重构土壤剖面养分及重金属污染状况有助于查明煤矸山植被恢复的关键限制因子,为煤矸山植被复垦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研究以山西省霍州曹村煤矿复垦果园(OP)和复垦农田(FL)为对象,通过与当地普通果园(OP-CK)和普通农田(FL-CK)对比,分析了2种复垦地土壤养分和重金属(Cu、Pb、Cr和Zn)含量在1m土层剖面中的变化情况。【结果】(1)与当地的普通果园和普通农田相比,复垦果园和复垦农田1m土层中土壤养分含量较差,特别是有机质表现明显,从养分状况的剖面差异来看,复垦农田养分状况总体优于复垦果园,两种复垦样地中有机质在表层(0~20 cm)、中层(20~60 cm)和深层(60~100 cm)均偏低,复垦果园表层速效养分偏低,中层除速效钾外,其余养分均较差,深层全量养分含量偏低,复垦农田全氮含量在表层、中层和深层均较差,而碱解氮在深层较差。(2)从2种复垦地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当地普通样地的差异来看,复垦果园土壤中Cu和复垦农田土壤中Cu、Zn含量在1m土层中均不同程度的超过普通样地,Pb和Cr含量在某些土层也超过普通样地;(3)从单项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来看,复垦果园和复垦农田中Cu和Pb分别达到中度污染和轻度污染,复垦农田中Cr也达到了轻度污染。从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来看,复垦果园达到了中度污染,复垦农田达到了轻度污染。【结论】复垦样地的养分含量与普通样地相比较差,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复垦农田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状况优于复垦果园,复垦果园中Cu和Pb、复垦农田中Cu、Pb和Cr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累积状况,尤其是2种复垦样地中的Cu已达到了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9.
武夷山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武夷山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以武夷山5个海拔(312、687、1 153、1 775、2 186 m)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各个海拔不同土层的养分和酶活性变化。[结果]武夷山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分布差异明显,随着海拔升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而同一海拔,随着土层加深,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高度与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等各指标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5种土壤酶活性与3种土壤养分指标之间,除蛋白酶和全磷不显著相关外,其他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5种土壤酶活性之间,除蛋白酶与蔗糖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不显著相关外,其他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3种土壤养分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论]该研究为植被的空间选择及修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产品秸秆腐熟剂在还田模式下对后茬作物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秸秆腐熟剂的田间对比试验。[结果]秸秆腐熟剂能够加快玉米秸秆腐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结论]秸秆腐熟剂促进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的生长,作物产量增加;提高土壤中蚯蚓数量,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