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取北京市怀柔区白河的部分河段为研究对象,用2010—2014年5年时间对其河流水文形态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4年期间河流水文形态状况逐年变差,到2014年研究区河段保持自然河流水文特性的河道长度只占研究区总长度的14.7%。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柽柳的生物学特征,笔者提出了以栽植柽柳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护岸模式,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自20世纪80年代断流以来,永定河下游河道被侵占、破坏严重,2019年和2020年永定河实施生态补水工作。本文选取永定河宛平湖至黄良铁路间河段,模拟不同生态流量和洪水脉冲流量设定下河流形态特征,目的是将补水流量变化与河流形态变化联系,为河流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方法  (1)运用Tennant法计算永定河下游生态流量,并选取3种不同等级的生态流量作为后续模拟输入;(2)使用CAESAR-Lisflood 模型模拟3种生态流量和4种洪水脉冲流量下的形态特征。  结果  (1)模拟得到3种生态流量下河道内年平均水面面积为439.29 ~ 462.74 hm2,水面高度在40 ~ 52 m之间,最大流速为1.49 ~ 2.24 m/s。河道内侵蚀区域面积为52.18 ~ 77.94 hm2,沉积区域为61.70 ~ 101.39 hm2。4种洪水脉冲流量下,河道内年平均水面面积为637.58 ~ 769.25 hm2,水面高度在42 ~ 55 m之间,最大流速在3.92 ~ 5.85 m/s之间。(2)根据不同河段的形态特征,河道内侵蚀/沉积区域范围和5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提出不同河段修复策略,并确定河道内弹性空间范围。  结论  在生态补水工作的促进下,研究河段以及整个永定河北京段断流河段的修复应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需要预留充足的河流空间,允许河道形态变化,发挥河道自我修复能力。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人工监测和策略调整,逐渐恢复断流区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及自然河流景观。   相似文献   

3.
基于江阴市2012~2013年4条应用不同综合治理措施的小城镇河道的监测数据,建立具有河流水文、河流形态、河岸带状况、水质理化参数、河流生物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河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河道治理后的恢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4条河道的健康状况级别在差~一般~亚健康之间,冬季低温、枯水期差于夏季高温、丰水期。按照健康指数恶化序列,依次为沿山河、团结河、华士河和花家浜。河流形态、河岸带状况、水生生物是河流健康主要的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4.
河流作为重要的地貌与生态系统,是影响河网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降低区域生态发展质量.以吴江区6条河道作为研究对象,以政府管理和公众反馈为指导目标,构建包括河流水质、水文、河床地貌、水生生物以及河岸带形态5个方面、15项指标的河流健康快速评价体系,并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居民反馈与综合评价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清水盪菀南、钱家甸东港以及肖家桥河段健康处于良好,浦家埭和打弓湾河段处于中等,照家湾河段处于亚健康;限制河段健康的主要原因是流速低、河床地貌硬质化以及河岸带被侵占;与居民调查结果对比显示,河流评价结果与公众感官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该体系具可操作性,适宜在吴江区域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崇明村镇河道的特点,构建了包括河道结构形态、生物多样性、水质环境、水利水文及河道社会功能5个方面共30项指标的生态河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崇明岛陈家镇4号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陈家镇4号河当前的评价等级分布在“合格”和“较差”之间,其中属于“合格”的河段约占71%,属于“较差”的河段占29%。以锦陈公路河段为例,结合各指标的权重排序发现,底栖、水生植物、河岸带宽度等指标是此次村镇生态河道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提出的生态河道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适用于村镇级河道的现状评估和规划建设,用以指导河流生态化构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永定河作为北京西北部水源涵养区河流主脉,经过近年来一系列修复措施后,河流生态状况恢复显著。但由于对河流生态本底模糊不清,导致河流目前仍存在河道断流、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影响了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为摸清其生态本底状况和生态服务功能,本研究开展了永定河北京门头沟河段本底调查,并对河流水生态质量进行了评价。  方法  基于分区分类分级的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涵盖水文、生境、水体、水生物和社会服务5方面14项指标的水生态质量评价体系。针对山峡段和平原段指标间重要程度的差异,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赋予了两套权重值,来对河流水生态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本底调查结果表明:永定河门头沟段存在个别地区水质指标超标、底泥营养物质含量普遍较高的情况。其中下游雁翅—三家店段、三家店—卢沟桥段在一年内断流时间较长,分别达到324和309 d;上清水—斋堂段处于全年无水的状态。评价结果表明:各有水河段均处于“较健康”状况,河流整体生态状况较好。  结论  山峡段基本满足生态涵养功能区的要求,平原段在维持其基本生态功能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整体来看,河流水生态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变异特征,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7.
张亮  潘伟斌  蔡建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862-14864
建立了以河道形态、河岸带状况及河床形态为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的河流形态学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在广州市鸟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河流形态学指数高的河段其水体自净系数也高,河流形态评价得分最高河段的自净能力是评价得分最低河段自净能力的2.9倍。运用该指标体系能够从形态学角度反映河流健康状况,为河流改造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流域不同特征,构建浐灞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为河流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浐灞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水功能定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同特点,构建了由生态结构与功能、水文特征、水环境状况、社会经济和生态服务功能5个方面要素,11个单项指标组成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浐灞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影响浐灞河流域上中游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以及人口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影响浐灞河下游城市段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河流水质污染。浐灞河上中游区域和下游城市段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度分别为0.803 7和0.760 9,可知浐灞河流域上中游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下游城市段为临界状态。【结论】浐灞河流域上中游区域生态结构与功能欠缺,下游区域受水文特征和水环境状况的影响较大,是浐灞河进行流域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化学完整性评价是河流健康评价的重要准则层之一。本文以青弋江(陈村水库坝下—入江口)为研究对象,采用指标评估体系,对评估河段的水化学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评估河段整体处于理想状态,但随着人类对青弋江的开发利用和破坏,对青弋江的生态健康保护不容松懈。  相似文献   

10.
黄晓明 《甘肃农业》2009,(11):77-78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增多,河道引水发电工程也逐步多了起来,这些引水工程的建设,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引水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上下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水文数据的收集以及对天然河流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尤其是拦河引水式水电站枢纽的修建和运行,不仅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态,使该河段及下游的水沙状况发生了改变,甚至对该段河道的自然环境也产生了影响。作者以大夏河折桥水文站为例,分析了引水式发电站对该站友河道断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江河源区地域界定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通过现有的各种文献资料、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考察,确定江河源区主要包括江源地区和河源地区,江源地区主要指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其流域面积约为19.4578万km2;河源地区主要指黄河源区,其流域面积为12.3612万km2(不包括甘川大转弯);江河源区流域面积在青海省境内为31.8190万km2。  相似文献   

12.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了解目前国内外对青藏高原研究,尤其是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现阶段关于江河源区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江河源区生态地理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气候—地貌—植被模式,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因素的基础上,将江河源区划分为黄河东部河谷高原暖温半干旱农牧交错水土流失生态大区、高原凉温带大区、高原冷温带大区、高原寒带大区4个大区;再分别以降水、植被和人类活动为主要因子,将其划分为7个二级区,11个三级区。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社会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这个指标体系就四道河水库对老牛河区域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四道河水库的建设将会促进老牛河区域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江河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区域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温湿变化的差异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影响。探讨江河源区气候变化趋势,是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江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2年来该区域不同站点和整个区域的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江河源区全区及各站点的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升幅随站点位置、季节的不同而变化,气温最高年份大多出现在最近十多年间;1980年以来,源区和大多数站点的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暖季降水量普遍减少,冷季降水量则有不同程度增加;蒸发量年际间波动大,变化规律复杂,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区大多数站点和整个源区的平均年蒸发量均表现为上升趋势。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使江河源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对海河、永定新河、独流减河河口实地采集的水样和沉积物中的CODMn、TN、TP及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永定新河、独流减河河口水质污染非常严重,多超过V类水质标准;对"三河口"沉积物污染进行分析,重金属的综合污染特征显示,Cu、Zn、Cr处于中污染水平,Pb、Hg、Cd和As都处于低污染水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顺序依次为Cu>Cr>Zn>As>Hg>Pb>Cd。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研究沉积物重金属的相关性及来源,8种重金属污染物可由3个主成分反映84.93%,贡献率分别为47.53%、21.86%和15.54%;Cu、Zn、Hg、Cd具有较强相关性;海河河口沉积物重金属多因子污染度最大(Cd值为7.66),其次为永定新河(Cd值为6.18),独流减河重金属多因子污染度最小(Cd值为4.83)。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河流湿地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基于统计资料和遥感影像资料,运用定性分析和景观指数分析的方法对长江干流湖北段河流湿地的时空变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干流湖北段河流湿地遭到严重破坏,面积明显减少,湿地类型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81-2001年水文数据,分析了黄河兰州段河床演变规律;通过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黄河兰州段泄洪宽度300m的河道整治方案,得到了设计流量为5600m3/s,6500m3/s,7920m3/s,8350m3/s下的相应水位和水面线。在此基础上预测:1)黄河兰州段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仍然存在;2)兰州河段泥沙淤积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