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宇  夏庆利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9):239-241,24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农村土地征收的规模不断扩张,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而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作为城镇化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关系着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鉴于此,以荆州市华中农高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进而系统分析了华中农高区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因素,并从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三方面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题的治理策略,以期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就业质量是衡量失地农民生活状况、就业能力以及城市融入度的重要指标,提高就业质量是保障失地农民生存发展,实现市民化转型的关键。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系统归纳,发现失地农民就业质量较低,就业稳定程度不高,职业地位层次较低、职业获得感缺失、薪酬福利保障不到位,失地农民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受制度政策、经济发展和个体因素的影响,从这些层面深入探讨,提出深化户籍改革、构建公平就业市场、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完善安置制度、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等对策,以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城镇化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3.
《天津农业科学》2017,(4):44-49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不仅是制约天津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的瓶颈,也是影响天津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天津市失地农民的实际就业情况,本研究共选择了4个典型区域7个村的80户失地农民进行了抽样调查,对调查样本个人及家庭的基本信息情况、失地农民安置与就业情况、失地农民就业能力与自我发展意识3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是城镇化进程中新出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就业受诸多因素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失地农民就业受自身因素、社区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限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失地农民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从社区支持角度构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文章通过对江苏苏南地区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如就业结构不平衡、转移费用昂贵、乡镇企业疲软和巨大心理压力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本文中,笔者介绍了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总结了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如地方政府缺乏高度重视、社会就业环境对失地农民就业不利以及就业培训机制不完善等。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我国应针对失地农民就业在制度、资金、渠道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从而多角度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为失地农民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帮助其更好地就业。  相似文献   

7.
在新农村建设和"四化同步"高速发展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调查河南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和就业情况,分析了失地农民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变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必然产物。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笔者对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的实证分析,提出扫除制度障碍,强化政府责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失地农民就业模式,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开辟新的路径。并将扶持集体经济的发展作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非农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日益增加,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日趋紧迫.基于此,试图从失地农民非农的就业现状入手,阐述失地农民就业的障碍,重点分析影响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融合,成为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最终目标。要实现失地农民社会融合必须首先解决其就业问题,通过对陕西省渭南市204位失地农民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就业中存在就业渠道窄、层次低、就业培训缺失、就业现实与就业期望差距大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多元就业模式及服务支持体系,即自主创业模式、本地资源开发模式、社区自我服务模式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