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目前推广的叶面肥品种中筛选出能对水稻产量显著增产的一品种,对推动我市粮食生产上台阶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明确叶面肥对不同库源类型水稻品种的增产效应,对大面积生产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按镇江市土肥站的设计要求,在1996年进行了水稻不同类型叶面肥、不同品种水稻喷施叶面肥试验。l材料与方法1.l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上种为马肝土,肥力水平中上,排灌方便,上连为扬麦匕人1.2试验处理设置:采用肥料。品种二因素二裂式设计,叶面肥品种为主因素,水稻品种为裂区因素.重复三次,单本栽插随机区组安排…  相似文献   

2.
大量元素水溶肥对黄瓜增产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大量元素水溶肥在黄瓜上的肥效,采用对比试验方法,研究大量元素水溶肥对黄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料使黄瓜增产明显,增产262 kg/667 m~2,增产幅度达7.1%。  相似文献   

3.
<正>本项研究进行了马铃薯"青薯9号"品种早春(冬)作3个种植密度根外追肥与不追肥处理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5.25万~6.75万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下降,商品薯率降低;根外追肥处理比不追肥处理产量平均增产5.5%,商品薯率平均提高4.4%;在本区域种植早春(冬)作马铃薯"青薯9号"以密度5.25万株/hm~2为佳,在现蕾至花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可以提高产量和商品薯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不同移栽密度与不同穗型品种对再生稻再生季发苗能力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移栽密度为主区(D1:15万穴/hm~2、D2:18.75万穴/hm~2、D3:22.5万穴/hm~2、D4:26.25万穴/hm~2、D5:30万穴/hm~2、D6:33.75万穴/hm~2),品种为副区(TYHZ:多穗型品种天优华占、HLY898:穗粒兼顾型品种徽两优898、YLY900:大穗型品种Y两优900)。【结果】穗粒兼顾型品种HLY898与多穗型品种TYHZ在D3处理下再生季产量最高,大穗型品种YLY900在不同移栽密度下再生季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穗型品种下,产量及产量构成、发苗能力、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再生季空蔸率(头季纹枯病导致再生季空蔸)整体效果表现为HLY898TYHZ=YLY900,其中穗粒兼顾型品种HLY898产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增产9.99%~11.70%。各密度水平下,D3处理结实率、每穗粒数及产量均为最高,其中产量显著高于D1、D5与D6处理,较其他密度处理增产5.4%~22.7%。单位面积再生苗数与苗桩比均以D3处理最佳,显著高于D6处理,成穗能力以D3处理与D4处理最佳,显著高于D1、D2与D6处理。地上干物质积累以D5处理最高,收获指数以D3处理最高。再生季空蔸率以中低密度最佳,显著低于D6处理。穗粒兼顾型品种HLY898产量及产量构成、发苗能力均优于多穗型品种TYHZ与大穗型品种YLY900,适应性更强。中密度处理产量与发苗能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产量构成因子更协调,能充分发挥品种产量潜力实现高产。【结论】穗粒兼顾型品种HLY898与22.5万穴/hm~2移栽密度组合模式再生季综合性能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德美亚12号作为试验材料,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吐鲁番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按照50 000~100 000株/hm2设计了6个种植密度进行试验。在收获后测定果穗长度、玉米果穗径粗、玉米果穗行数、空秆率以及玉米产量等指标和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各构成因素以及产量的影响。经试验发现,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主要构成因素以及产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种植密度为7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将种植密度控制在70 000株/hm2左右,以便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供试品种采用克新4号、费乌瑞他、黄麻子、中薯5号,试验采用混合水平正交设计,研究了16种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期明确马铃薯的最佳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处理10(株距30 cm、垄距80 cm、马铃薯专用肥施肥量2100 kg/hm2或2400 kg/hm2、覆膜、滴灌、喷施叶面肥)处理...  相似文献   

7.
“肥多力”是一种含有机质的氨基酸液肥。1995年,我们对大白菜进行“肥多力”液肥喷施试验。试验在润州区落乔镇乔家门进行,设喷“肥多力”叶面液肥(1:500倍液)和对照(喷清水)两个处理。供试大白菜品种──改良青杂三号.小区面积0.014亩,密度为1400株/亩。三次重复,随机排列。在整个生育期共喷三次。于9月16日、9月23日、10月1日各喷一次。其它栽培管理措施同大田。1.“肥多力”叶面液肥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分小区采收,测产结果表明(表1),大白菜上喷施“肥多力”叶面液肥,能明显增加产量,喷施的比不喷施的,每亩增加485.8…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适宜镇江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品种和合理的种植密度。选用耐荫抗倒、耐密早熟、直立宜机收的高产品种苏豆13、徐豆25、南农47号,每个品种分别种植3个密度,比较不同品种及种植密度下玉米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情况。苏豆13株高、单株荚数、每荚粒数、理论产量和实测产量最高,但其株型细长易发生倒伏;徐豆25的株高、单株荚数、每荚粒数最低,但其茎秆粗度、百粒重最高,株型矮壮;南农47的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各因素各项指标在苏豆13和徐豆25之间,但其最终实际产量较低。根据3个品种对密度响应来看,苏豆13和徐豆25每667 m2适宜种植密度为9 000株,而南农47更耐密植,每667 m2为11 000株仍能增产,同时要做好苏豆13、南农47号的化学调控株高,增产抗倒。  相似文献   

9.
文章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陇薯5号生育期喷施3次沼液在淀粉积累期具有最大的光合速率12.49μmol C02·m-2S-1,气孔导度0.275 mmol H20·m-2S-1,胞间CO2浓度264.6μmol·moL-1和蒸腾速率2.967 mmolH20·m -2S-1,浸种+生育期喷施2次和3次的处理叶片叶绿索含量较高.各处理间大中薯率、产量均无显著差异.相比对照而言,处理3和4有利于陇薯5号大中薯率的提高,处理2,3,5,8这4个的产量相对较高,增产1.92%~7.06%.贮藏6个月后,不论是浸种、喷施还是浸种+喷施,均不会显著改善陇薯5号的贮藏性能.  相似文献   

10.
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药肥混喷"同力牌含腐植酸水溶肥料能够改善小麦的生物学性状,主要表现为增加千粒重、实粒数、结实率,提高小麦产量,每667 m~2用量80~100 mL,与单用药剂(CK1)相比可增产9.10%~12.26%,增收85.48~93.08元;与清水(CK2)相比可增产14.26%~17.56%,增收98.64~106.24元,小麦穗期"药肥混喷"防病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不同商品有机肥与化肥不同配比对制种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在河西绿洲开展了制种玉米大田试验研究。试验设1个对照和6个处理,分别为CK(当地常规施肥)、T1(商品有机肥“星硕”2 500 kg/hm2+化肥减量20%)、T2(商品有机肥“星硕”2 500 kg/hm2+化肥减量40%)、T3(商品有机肥“丝路盛丰”2 500 kg/hm2+化肥减量20%)、T4(商品有机肥“丝路盛丰”2 500 kg/hm2+化肥减量40%)、T5(商品有机肥“三生元”2 500 kg/hm2+化肥减量20%)和T6(商品有机肥“三生元”2 500 kg/hm2+化肥减量40%)。结果表明,商品有机肥2 500 kg/hm2的情形下化肥减量20%处理可促进制种玉米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成熟期T1处理株高、茎粗、叶面积、干物质较CK分别显著增加4.38%、10.86%、10.85%、10.01%;T3、T5处理干物质较CK分别增加3.09%、3.53%;T1、T3处理玉米籽粒产量较CK显著增加11.25%、9.28%。因此,施用商品有机肥2 500 kg/hm2的情形下化肥减量20%的处理更有益于制种玉米的生长发育,可作为河西绿洲制种玉米培育中可行的有机肥配施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圆形喷灌机条件下不同灌水施肥量对冬小麦产量、耗水量、茎数等指标的影响,本研究在北京顺义地区开展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2个因素,3个灌水量水平S1、S2、S3(1 950、1 725、1 500m3/hm2)和2个施氮水平F1、F2(286.20、336.30kg/hm2),根据土壤含水率占田间持水量(FC)的百分率来设置灌水水平,在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的灌水下限依次设定为75%FC、80%FC、65%FC。结果表明:当灌水量一定时,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有效茎数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其耗水量、产量受肥料的影响不显著;当施肥量一定时,冬小麦产量在不同水处理下有显著性差异。试验测得最大产量的处理为S1F1,比对照组半固定式喷灌增产35%。水肥耦合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效应中,灌水量起主导作用,建议该地区冬小麦可以采用高水低肥的灌溉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求适宜的追肥方案,最大程度恢复受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方法】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6—9月,采用测坑模拟淹水的方法,在河南商丘开展了夏玉米淹水和排水后不同施肥方案的试验研究。夏玉米拔节—抽雄阶段,以淹水(W1)和不淹水(W2)为主处理,排水后施肥方案为副处理,分别为:不追肥处理(CK)、N 100 kg/hm~2处理(F1)、N 100 kg/hm~2+P2O575 kg/hm~2处理(F2)、N 100 kg/hm~2+K_2O 75 kg/hm~2处理(F3)和N 100 kg/hm~2+P2O575 kg/hm~2+K_2O 75 kg/hm~2处理(F4),试验小区重复3次。【结果】W1处理的玉米群体株高、株高整齐度、叶面积指数和产量比W2处理分别下降了4.6%、45.9%、10.9%和24.3%;对于淹水处理,排水后不同追肥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淹水对玉米生长和产量所造成的危害(P<0.05),其中追肥F3处理的玉米群体株高比CK、F1和F2处理分别提高6.6%、4.7%和3.3%,株高整齐度分别增加130.8%、94.4%和48.3%,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17.7%、9.7%和6.9%,产量分别增加20.9%、15.7%和13.1%,F3处理和F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淹水显著降低了夏玉米植株的干物质积累(P<0.05),在淹水条件下,F3处理和F4处理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受淹玉米在排水后,追施氮肥对生长和产量具有显著的恢复效应(P<0.05),同时增施钾肥对氮肥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的作用(P<0.05)。在夏玉米生产区,对于受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恢复,氮钾配施氮100 kg/hm~2+K_2O 75 kg/hm~2是较为适宜的灾后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寻适宜于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节水高效种植的水肥一体化模式。【方法】采用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3种灌水量(1 200、2 100、3000 m~3/hm~2)和3种施肥模式(味丹腐殖酸肥、中化大量元素水溶肥、常规NPK肥)组成的9种水肥一体化模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较基于腐殖酸肥和大量元素水溶肥施肥模式的水肥一体化模式相比,基于常规NPK配施施肥模式的水肥一体化模式马铃薯全株和块茎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间长、干物质快速积累期间积累速率快,茎、叶、块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多,茎叶和块茎干重平衡期适期出现,茎叶生长和块茎生长关系协调,产量分别显著增加38.95%~46.93%和35.40%~39.63%,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39.37%~42.96%和33.83%~44.25%。1 200 m~3/hm~2灌水量较2 100、3000 m~3/hm~2灌水量下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27.63%~37.56%、49.62%~57.62%,灌水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结论】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相似于本试验条件的马铃薯生产中,推荐使用1 200 m~3/hm~2与常规NPK肥结合的水肥一体化施用模式,既可提高产量,也能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15.
深施型液态施肥装置施肥过程高速摄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行星架转速110 r/min、液泵压力0.3 MPa、分配器阀芯孔直径3 mm和喷肥针孔直径2 mm的条件下,采用高速摄像对扎穴机构扎穴和喷肥工作过程进行拍摄。借助高速摄像及图像处理技术对扎穴和喷肥的运动规律进行分析后得出:喷肥针入土后开始喷肥到离土前停止喷肥的时间为0.1 s、液态肥施肥损失率为0.48%、喷肥针真实运动轨迹宽度变化256 mm和高度变化502 mm。结果表明:扎穴机构扎穴过程和喷肥过程具有较好的同步性,且施肥损失率远小于3.5%的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盆栽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冬小麦水分调亏效应进行了研究。设置3个施肥处理:不施肥(F0)、施复合肥(F1)和复合肥+有机肥配施(F2);2个水分处理:充分供水(W:75%FC)和水分调亏(D:50%FC~55%FC)。研究表明,在孕穗期,相同施肥条件下,调亏处理冬小麦的叶面积、株高和叶绿素均显著小于未调亏处理。到花期时,各水分调亏处理的叶绿素量与未调亏没有显著差别。F2处理的水分调亏小麦的叶面积和株高与未调亏小麦没有显著差别;F0和F1处理的水分调亏小麦的叶面积和株高均显著小于相应未调亏处理小麦。在拔节期,F0处理的水分调亏小麦的光合速率显著低于未调亏处理;F1和F2处理的水分调亏小麦的光合速率与未调亏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但复水后,到抽穗期,F2处理的水分调亏小麦的光合速率显著高于未调亏处理,表现超补偿效应。但F0和F1处理的水分调亏小麦的光合速率和未调亏小麦相比没有显著区别。抽穗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F0和F1处理的小麦,返青-拔节期水分调亏对产量有显著负效应。F2的调亏处理小麦的产量没有受到影响;在干旱条件下,F0和F1处理的小麦,返青-拔节期水分调亏对产量没有影响,但F2处理的水分调亏小麦的产量显著高于未调亏处理的小麦。在相同施肥条件下,水分调亏处理小麦的稳产性均高于未调亏处理小麦。在各调亏处理中,F2处理小麦的稳产性最高,F1处理小麦次之,F0处理小麦的稳产性最低。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精确农业合理采样与施肥间距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GIS软件平台下对采样点进行行列删减,人为减小采样密度,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制作养分分布图,并与原始采样方案进行形状和面积对比,选取合理的删减方案作为土壤养分的合理采样方案.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合理采样间距分别为64 m×51 m、32 m×76 m和32 m×25 m.为综合考虑多种养分,提出3条综合采样测土原则.提出了调整施肥间距的实现方法,自动变量施肥宜采用"大网格采样、小网格施肥",手动变量施肥则宜采用"小网格采样、大网格施肥".试验表明提出的方法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来研究土壤采样间距.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半干旱区苹果树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制度,进行了滴灌条件下北方半干旱地区水肥耦合效应对苹果幼树生长与生理特性影响的试验,灌水设4个水平,施肥设3个水平,其中灌水处理为田间持水率的75%~90%(W1)、65%~80%(W2)、55%~70%(W3)和45%~60%(W4),施肥处理为N、P2O5、K2O与风干土质量比分别为0.9、0.3、0.3g/kg(F1),0.6、0.3、0.3g/kg(F2),0.3、0.3、0.3g/kg(F3)。结果表明:不同水肥耦合处理下苹果幼树各生育期植株生长量、叶面积和干物质量最大值均出现在F1W2处理,最小值均出现在F3W4处理,植株生长量和叶面积在萌芽开花期、新梢生长期、坐果膨大期和成熟期较F1W1处理分别增加了6.9%、6.2%、11.0%、2.7%和9.3%、5.8%、5.0%、3.3%,生长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作物的生理特性。随着苹果幼树的生长,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苹果幼树叶片SPAD的影响越来越大,苹果幼树全生育期耗水量随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在F1W2处理下水分生产率均达到最大值(2.43kg/m3),且与F1W1处理相比增加了14.6%,耗水量却减少了12.2%。苹果幼树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最大值均出现在F1W1处理,F1W2处理与其相比分别降低了4.2%、9.7%和4.2%,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9%,最大值也出现在F1W2处理。综上,F1W2水肥处理为最佳的水肥耦合模式,是最佳的灌溉和施肥制度。  相似文献   

19.
咸水淡水轮灌模式及施肥量对玉米生长和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试验设置6种不同的灌溉模式,分别为淡-淡-淡-淡、咸-淡-淡-淡、淡-淡-咸-淡、淡-咸-咸-淡、咸-淡-咸-淡和咸-咸-淡-淡,并以淡水灌溉作为对照(CK),咸水灌溉采用矿化度为3 g/L的微咸水,结合灌溉模式设置2个施肥水平,研究了不同咸淡轮灌模式及施肥量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盐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咸淡轮灌模式及施肥量对玉米生育指标和籽粒的品质指标影响显著,增加施肥量可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微咸水灌溉可提高玉米籽粒品质,但影响玉米生长发育、降低玉米产量,特别是灌溉2轮咸水的处理,株高和叶面积受到的影响较大,产量降低较明显;咸水灌溉次数越多、施肥量越大,土壤盐分累积程度越明显。因此,采用咸-淡-淡-淡的组合灌溉顺序配合560 kg/hm~2的施肥方式为该试验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20.
采用污泥有机肥对紫花苜蓿草进行施肥作用,研究其对紫花苜蓿草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改变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未施肥对照小区,污泥有机肥对紫花苜蓿草的生长,如株高,茎粗,叶面积,分枝数和茎叶比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P<0.01)。通过对紫花苜蓿草进行分析,发现与未施肥作物相比,叶子中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N、P、K、Zn、Fe、Cu、Mn)含量均有所提高,且未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同时与土壤中相关元素呈正相关性,在叶子中未发现重金属元素(Pb、As、Cd、Cr)。污泥有机肥施用后,土壤中营养元素,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有所增加,其中除重金属Cd含量外(临近标准值),其他元素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同时土壤中pH、电导率、CaCO3、有机质等指标与未施肥土壤相比也有所提高。试验结果表明,污泥有机肥可以为作物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促进作物生长;同时在施用污泥有机肥过程中需要注意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d的富集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