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10个种源地的82个家系江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var. cyclolepis)初选优树子代为研究对象,进行苗期试验。初步选择出江南油杉优良种源及家系。结果表明:参试的江南油杉家系/种源的千粒质量、苗高和地径生长量达到极显著水平。1年生江南油杉家系苗高、地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 949 5、0. 913 5;种源苗高、地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 972 7、0. 9730。相关分析表明,江南油杉苗高、地径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苗高、地径的标准化值,初步选出FZ、LY为优良种源,所选出优良种源苗高、地径生长性状均值与种源总体平均值比较,苗高、地径分别提高12. 54%、15. 05%;最优种源与种源总体平均值比较,苗高、地径分别提高11.36%、27. 18%;初步选出LY4、FZ6、LL5、LL10、FZ5、WM8、TE2、FN4、TE9、FZ2、WM9、TL6、BB5、FZ7、FZ9、JX1、LY2、TE3等18个优良家系,其苗高、地径生长性状均值与CK平均值比较,苗高、地径分别提高24 03%、22 82%;最优家系与CK平均值比较,苗高、地径分别提高60. 28%、21.84%。  相似文献   

2.
对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江西种源的12个优树家系1年生实生苗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从子代苗期测定方面进行半枫荷优树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半枫荷不同优树家系苗期的苗高、地径生长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5号优树家系的苗高最大,为72.04 cm,高出苗...  相似文献   

3.
从广西、广东和湖南3个省份收集湿地松优良家系种子,采用大田育苗和容器育苗两种方式培育实生苗,对不同种源种子质量及苗期生长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的种子千粒重及发芽率均无显著差异,其中广东种子千粒重变异程度最低,发芽率最高;(2)不同种源间1a生大田苗和1a生容器苗的苗高和地径均无显著性差异,相比较而言,广西种源的苗木生长最好;(3)1a生大田苗的苗高和地径均高于容器苗,二者之间达显著差异,说明不同的育苗方式对苗木生长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以木荷种源商品种为对照,利用来自木荷无性系种子园子代34个自由授粉家系,开展轻基质容器苗培育试验,研究其主要生长性状家系遗传变异并开展优良家系早期初选。结果表明:木荷无性系种子园子代自由授粉家系间的苗高、地径、叶下高、叶片总数、最大叶片的长和宽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且具有较高的家系遗传力;以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同时大于全部参试家系和当地普通商品种平均值为标准,初选出10个速生的半同胞家系,选择强度达28%,入选速生优良家系群体苗高和地径均值为38.04cm和5.19cm,分别超过参试家系总体平均值的6.33%和3.42%;各木荷家系苗高和地径呈现出相对一致的生长规律,即苗木于7月初实施分盘分隔培育后,8—10月快速生长,随后放缓;而地径生长量在9—10月达到了一个生长高峰,且在苗木分盘培育之前,家系间幼苗生长已出现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5.
对北非雪松5个种源1年生播种苗的苗高和地径生长进行研究,5个种源的苗高都符合"S"型生长曲线,苗高生长可采用Logistic生长曲线拟合,同时可把生长期划分为4个阶段;地径生长规律与苗高生长不同,Logistic生长曲线拟合程度不高,不能作为生长期划分的依据。5个种源的苗高和地径生长规律相似,但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美国加利福尼亚种源和亚利桑那种源苗高、地径生长量均高于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种源。  相似文献   

6.
对来自闽南的红锥24个初选优树子代和1个母树林子代进行苗期生长测定与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参试优树子代的苗高、地径遗传变异均较大,遗传力均较高。从种源变异看,来源华安金山林场和安溪的优树子代苗木生长量和遗传增益较高,1年生苗高、地径平均可达31.5~33.1cm和0.30~0.31 cm,苗高、地径遗传增益分别达8.16%~11.84%和9.24%~11.52%;从参试的优树子代中初步选出优良家系有华安2号、华安3号、华安4号、华安5号、华安6号、华安7号、池塘底A326和安溪A311、安溪A316和安溪A320,其中尤以来自华安的优良家系遗传增益最高,苗高、地径的遗传增益分别达17.30%~28.53%、13.56%~26.00%。初选出的10个优良家系苗木生长的增产效果较好,1年生平均苗高、地径分别可达32.0~40.0 cm和0.31~0.37 cm。  相似文献   

7.
2013~2015年对38个江南油杉(Keteleeria cyclolepis)优树子代球果性状和苗期生长性状进行了调查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优树子代家系之间的生长性状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家系苗高为7.22~16.35 cm,地径为0.11~0.19 cm,苗木成活率为24.44%~85.87%,苗高和地径的家系遗传力均在0.80以上,其苗期的生长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种子千粒重与子代苗木的成活率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果长和果径均与种子千粒重有着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的相关性。通过综合分析,初步选出了6个苗期表现较好的家系,入选率为15.8%,其苗高、地径和成活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3.96 cm、0.18 cm和59.50%,苗高遗传增益和地径遗传增益均值分别为16.54%和14.76%。  相似文献   

8.
笔者以日本落叶松二代优树嫁接苗为对象,对嫁接成活率和嫁接苗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二代优树嫁接成活率平均值为36.40%;无性系间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差异较大,无性系内各单株生长差异大,变异系数最大达到72.49%;家系间嫁接成活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生长量差异不显著;第3 a生主梢长度与2 a苗高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用2 a苗高对第3 a苗高生长进行校正后发现家系间第3 a苗高生长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树龄母树穗条的嫁接成活率及嫁接后苗木生长情况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采穗母树年龄为10~12 a的嫁接苗嫁接成活率、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均大于采穗母树年龄为14~17,18~20 a的嫁接苗。  相似文献   

9.
对29个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家系苗期6年生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苗高和地径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基础。苗高的家系遗传变异系数为16.6%,地径家系遗传变异系数为11.8%。综合评价苗高地径生长性状后,选择了4个优良家系:8-101,8-104,8-72和8-14。这4个优良家系的苗高遗传增益达17.4%,地径遗传增益达8.4%。苗高生长量最大的家系为8-72,比苗高生长量最小的家系8-36高90.0%,比全部家系苗高平均值高26.5%。各家系苗高与地径、新梢生长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 2和0.9242,各性状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0.
毛红椿播种苗苗期生长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定期观测的基础上,对不同种源苗木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和苗高生长节律对比分析;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拟合了毛红椿不同种源不同播种期的苗高与时间的相关关系,构建了苗木生长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不同播种期1年生毛红椿播种苗苗高生长高峰期均出现在7—9月,春播苗苗高大于冬播苗;(2)不同种源播种苗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宜丰种源优于龙南种源;(3)用Logistic曲线方程对毛红椿苗木高生长过程进行模拟,模型参数R2为0.950~0.969,表明模型拟合与实际观测值较接近,可用该模型估算1年生毛红椿播种苗在不同生长时期的高生长量。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河西走廊干旱荒漠区文冠果不同种源造林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选择适宜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干旱荒漠区造林的文冠果种源,在红沙窝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文冠果林木良种基地进行了不同种源的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红沙窝试验区种源地文冠果种子培育的苗木造林成活率较河南灵宝、三门峡种源地的苗木成活率分别高59.26%和50.88%,较内蒙古赤峰的苗木成活率高24.15%,较甘肃庆阳的苗木成活率高10.51%;不同种源地文冠果种子培育的苗木在试验区造林后苗高、地径、主根生长量、侧根数及生物量指标由大到小均依次为红沙窝试验区种源、甘肃庆阳种源、内蒙古赤峰种源、河南三门峡种源、河南灵宝种源;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干旱半干旱地区建设文冠果能源林时,应尽量选用本地种源或与造林地气候条件、立地条件等基本相似地区种源培育的苗木。  相似文献   

12.
油松种源/家系苗期生长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自4省11种源区的341个油松家系种子进行了苗期试验,结果表明:油松种源间以及种源内家系间苗高生长呈极显著的差异,山西浑源种源苗高生长量最大为9.24 cm,内蒙种源苗高生长量小。千粒重与大多数家系苗高相关紧密。油松苗高性状的家系和单株遗传力均大于0.8,呈强度遗传。在不同种源内进行家系选择,预期遗传增益均大于17%以上,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摘要:笔者以日本落叶松二代优树嫁接苗为对象,对嫁接成活率和嫁接苗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二代优树嫁接成活率平均值为36.40%;无性系间嫁接成活率和生长量差异较大,无性系内各单株生长差异大,变异系数最大达到72.49%;家系间嫁接成活率存在极显著差异,生长量差异不显著;第3 a生主梢长度与2 a苗高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用2 a苗高对第3 a苗高生长进行校正后发现家系间第3 a苗高生长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树龄母树穗条的嫁接成活率及嫁接后苗木生长情况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采穗母树年龄为10~12 a的嫁接苗嫁接成活率、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均大于采穗母树年龄为14~17,18~20 a的嫁接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引进的10个种源北美白云杉、3个种源的内陆红皮云杉3个年龄段苗木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的苗木高生长差异显著,自云杉种源间、红皮云杉种源间及各种源之间3a生苗木地径生长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白云杉3a生苗高和地径生长表现最佳的种源是3^#、9^#和7^#,红皮云杉种源为CK2的地径及苗高生长量最大,其次是CK3和CK1,而且白云杉3^#种源苗高生长略超过红皮云杉CK3。  相似文献   

15.
对41个闽楠(Phoebe bournei)家系1年生苗木的生长节律进行观测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9月为苗高的旺盛生长期,大部分家系苗高生长速率在8月最大,苗高生长量最大值为41.75±6.56 cm,且各家系间差异较大。地径旺盛生长季则出现在10-11月,大部分家系生长峰值出现在10月,地径生长量最大值为4.12±0.51 mm,各家系间差异较小。对不同闽楠家系苗高和地径综合评价和排序,表现最优的家系为13号,其苗高比参试家系平均苗高(30.46 cm)高37.06%,比平均地径(3.77 mm)高4.48%。按10%的入选率,筛选出13号、12号、15号、10号、14号等5个家系为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16.
以30个桢楠优树的半同胞子代家系1.5 a生苗木为研究对象,测定苗高、地径和当年生新梢长度等生长量,分析各家系苗期的生长状况,初步筛选适宜四川复杂立地环境及气候条件的优良桢楠家系,为桢楠遗传改良及后期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苗高、地径、当年生新梢长等3个性状在家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3个性状均受到强遗传控制,且3个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苗高、地径生长量,筛选出6个苗期生长较快的优良家系,其中崇州古寺2号家系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7.
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种源和家系存在着较为丰富的变异,选育潜力大,苗期评价可为台湾桤木优良家系早期选择提供参考。本研究对台湾桤木的5个种源、65个家系7个月生苗木的生长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源和家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表现较好的是双流和卫子种源。采用改良后的布雷金多性状综合评定法,并以苗高、地径和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初选出13个优良家系,其平均苗高69.60 cm、平均地径4.19 mm,分别比群体平均值高12.44%和10.85%。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容器(10cm×10cm营养钵)和田间苗床2种播种育苗方式,进行了半枫荷不同产地种源生长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田间苗床播种苗的生长量较大,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主根长度、≥5cm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分别比容器(营养钵)播种苗高出43.0%、58.5%、34.4%、47.8%;福建宁化县种源的苗木生长量较大,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主根长度、≥5cm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分别比江西大余种源高出95.5%、19.3%、52.5%、50.0%、4.5%。  相似文献   

19.
以1、2、3年生的云南松苗木为材料,探讨超级苗选择的基础和方法。结果表明:①同龄级个体间的苗高、地径生长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新梢生长量和分枝数也存在较大差异;②同龄个体间高生长量较地径生长量变异大,且苗高、地径生长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因此云南松超级苗以苗高生长量为主、结合形质特征进行选择;③按照平均高生长量加上2倍标准差作为超级苗选择标准,经初选、复选,最终在78 200株1、2、3年生苗木中选出2 825株超级苗,平均入选率为3.6%,且选择结果以2年生苗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为发掘榉树良种资源,用优良家系林内的自然下种幼苗,研究不同移植密度、圃地条件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及培育技术。结果表明,1年生苗高101.1cm、地径1.09cm,Ⅰ、Ⅱ级苗出圃率达77%,分别比春季播种育苗增加13.21%和29.76%。苗木质量也优于春播苗,提高11%。育苗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比春播苗增加9.89%和31.52%。地势高、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圃地1年生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比地势低洼、土质较黏重、排水不畅圃地高25.83%和8.33%,Ⅰ、Ⅱ级苗出圃率增加21%。供试3种移植密度的苗高生长排序为:15cm×15cm>10cm×15cm>5cm×10cm。15cm×15cm密度移植自然下种苗能培育较多健壮苗木。试验共移植培育40万株自然下种苗,3年生时(移后2a)平均树高3.36m,地径4.3cm,显示出可观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为榉树优良家系良种壮苗扩繁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