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坡耕地聚流覆盖型改造利用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耕寺是半干旱山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农耕地,也是山区的低产田,本提出了聚流与覆盖相结合,果粮间作立体开发的坡耕地改造利用模式,达到了治理和开发同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目的。研究明确了果粮间冠下区,近冠区和远冠区的立体植被覆盖儿不同坡度下隔坡水平沟聚流工程模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岷江上游3种代表性的果粮间作模式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特征。由于结构不合理,辅助能投入效率仅1.15 ̄1.52。3种模式光能利用率为0.661% ̄1.205%,较对照单作高、潜力较大。应采取果粮间作模式生态系统组分及其结构优化,辅助能投入结构和水平改善,非可食产品就地滞留还田及食物链循环利用等措施进行优化调控。  相似文献   

3.
<正> 隔坡水平沟,是坡耕地改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具有修建方法简单、速度快、投工少的特点,而且保水保土保肥和增产效益十分显著,深受群众欢迎。 一、修建方法 经试验,隔坡水平沟的规格以隔坡宽为1.5~2.0m、水平沟宽为0.8m,沟内活土层厚大于0.5m,修好后沟深为0.3m为宜。但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隔坡的宽度也应因地制宜。如人少地多的地区,因劳力少,需改造的  相似文献   

4.
丘陵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林永如 《水土保持研究》1997,4(1):120-123,128
通过小试验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耕作措施推广表明,耕垦指数较高的丘陵地区,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坡耕地每公顷年径流量达1865.1m^3,泥沙流失量达492.9t。改传统顺坡种植为横耕间作套种,地表径流减少48%,泥沙流失减少62%,养分流失减少16.5%,粮食单产增加20%,耕作措施是丘陵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5.
在冀北山区,强风化岩坡面是最不易治理、侵蚀最为严重的干旱坡面。按照现状的地表植被覆盖度,将强风化岩坡面划分为裸坡、低覆盖坡、高覆盖坡3种类型,对其分别采用水平沟编篱技术、隔坡生物篱技术、小鱼鳞坑整地技术,栽植沙棘、油松两个优选树种进行综合治理,实现了强烈剧烈侵蚀劣地的坡面绿化。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红壤坡耕地上大豆单间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和固土能力的影响,选用大豆单作、大豆玉米间作两种模式,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中土壤含水率、土壤团聚体、大豆根系和固土能力的特征。结果表明:大豆成熟期土壤含水率在10°坡上间作比单作高0.32%,20°坡上间作比单作高4.06%,30°坡上间作比单作低3.81%;大豆玉米间作与大豆单作相比,0.25 mm稳定性团聚体在10°和30°坡分别增加了6.61%,2.63%,在20°坡减少了4.46%;平均重量直径间作后在10°和30°坡分别增加了32.84%,9.09%,在20°坡减少了89.87%;分形维数在10°,20°坡上分别增加了2.85%,3%,30°坡无差异;固土能力在10°,30°坡上间作高于单作,20°坡上间作低于单作。大豆间作根系指标均单作有降低趋势。10°坡耕地单间作模式根系指标无显著差异时,大豆间作的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增加,固土能力高于单作。20°坡耕地大豆间作根体积显著降低,固土能力低于单作。30°坡耕地大豆单间作根系指标和分形维数都无显著差异或趋势时,间作的分形维数影响强于单作,间作固土能力高于单作。综上所述,大豆间作对根土复合体固土能力主要受根系的影响,同时间作在坡耕地能增强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的作用,增加根土复合体固土能力。  相似文献   

7.
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针对云南山地种植措施不合理、水土资源流失严重的现状,进行了玉米间作蔬菜和草带等不同种植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8月份玉米间作马铃薯的径流量比玉米裸地单作减少37.4%;7月、8月份玉米间作白菜的土壤侵蚀量比玉米裸地单作分别减少46.7%和58.2%;7,8,9,10月份玉米间作混播草带(处理G)侵蚀量分别比玉米裸地单作显著减少68.9%,74.6%,84.5%和82.1%(P〈0.01);玉米间作白菜、间作马铃薯、间作辣椒总侵蚀量分别比玉米裸地单作显著减少47.O%,43.8%和10.2%(P〈O.01);玉米间作草带(处理D,G)总侵蚀量分别比玉米裸地单作显著减少60.8%和70.0%(P〈0.01),玉米间作马铃薯的总径流量比玉米盖膜单作减少21.0%;在低雨强、中雨强和高雨强下,玉米间作处理的平均侵蚀量分别比玉米裸地单作减少35.7%,61.4%和70.2%。说明玉米间作蔬菜和牧草能有效减轻坡耕地水土流失,在高强度降雨中,其水土保持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陕北丘陵沟壑区坡地不同耕作法综合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在陕北丘陵沟壑区坡耕地不同耕作法试验7 a的资料为依据, 论述了不同耕作法的水分利用、土壤水分平衡及单位面积产量和水土保持等综合效益. 作物生长主要依赖生育期内自然降雨;作物耗水量与每年生育期降雨量及土壤供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耕作法之间变化不大,作物主要利用0-120 cm土层内的水分.同一年内不同耕作法的综合效益从优到劣、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宽梯田>窄梯田>水平沟>平播>水平阶>隔坡梯田.而水土保持效益排列顺序为:梯田>水平沟>隔坡梯田>水平阶>平播>裸地. 认为坡耕地确实应尽快退耕还林还草,以加速陕北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9.
云南干热河谷不同坡面整地方式对土壤水分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云南干热河谷高温少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水分严重亏缺,人工植被“土壤干化”现象严重。通过在坡面采用不同的整地方式.对微地形进行塑造,强化降雨入渗.结果表明,不论是雨季还是早季,水平台和水平沟整地后,水平台、台间坡面、水平沟、沟间坡面的土壤水分环境均比同一等高水平上自然坡面好,旱季水平台和水平沟与自然坡面的差距从分水岭到坡脚逐渐减小,雨季差距最大值出现在坡的中部.水平台整地后,西坡的含水率比北坡和南坡高。在一定的坡度范围内,坡度越缓.水平台整地改善土壤水分的效果越明显.偏粘性土壤水平台整地后,改善土壤水分环境的效果要比偏沙性的土壤好,水平台和水平沟整地后,增加了水分在土壤中蓄存的时间.对植物的吸收利用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退耕还林实用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省退耕还林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适合山西省退耕还林的几种实用技术,即径流林业技术、干旱区节水造林技术、ABT生根粉的处理树根技术、提高陡坡地退耕还林成活率技术、覆膜造林技术、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有限顺坡耕作坡耕地表土颗粒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峡库区忠县境内选择水平沟模式、埂坎模式、地埂植物篱模式以及无措施的4种典型坡耕地采集了48个表土(0 ~ 20 cm)样本,利用分形维数研究不同模式有限顺坡耕作坡耕地的表土颗粒组成、分形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4种模式坡耕地土壤颗粒黏粒体积分数均较低(均值8.03%~11.47%),粉粒较高(均值62.39%~83.24%).无措施、水平沟模式、埂坎模式坡耕地的砂粒体积分数为22.95% ~29.58%,而地埂植物篱模式坡耕地的砂粒均值仅5.29%.4种模式坡耕地表土的粒径体积分形维数分别为无措施2.579 ~ 2.708、水平沟模式2.603~2.706、埂坎模式2.581 ~2.701、地埂植物篱模式2.610~2.827.粒径分形维数均值表现为地埂植物篱模式(2.737)>水平沟模式(2.674)>埂坎模式(2.659)>无措施坡耕地(2.654).4种模式坡耕地表土的粒径分形维数与黏粒(<0.002 mm)体积分数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与砂粒(>0.05 mm)体积分数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但与粉粒(0.002 ~0.05 mm)体积分数线性关系差异较大.其中,无措施、水平沟模式、埂坎模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地埂植物篱模式二者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表土可蚀性特征,为水土保持措施空间配置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方法]以无措施坡耕地为对照,选取紫色土区埂坎、水平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土测试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利用EPIC(environmental policy-integrated climate)模型计算可蚀性指标,比较3种坡耕地表土的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和可蚀性指标。[结果]①紫色土坡耕地表土粉粒含量较高,黏粒含量较低,分别为45.78%~76.29%和6.05%~10.58%。坡面尺度内,埂坎坡耕地上地块下坡位表土粉粒含量明显高于紧邻的下地块上坡位,砂粒含量则相反。地块尺度内,上坡位砂粒含量较高,中下坡位粉粒含量和黏粒含量较高。②紫色土坡耕地表土有机质含量为0.61%~1.48%。坡面尺度内,埂坎坡耕地上地块下坡位表土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紧邻的下地块上坡位。地块尺度内,有机质主要在中下坡位富集。③紫色土坡耕地表土可蚀性K值介于0.043 8~0.059 2之间。坡面尺度内,埂坎和水平沟坡耕地下地块上坡位表土可蚀性K值分别比紧邻的上地块下坡位低16.55%和6.30%。地块尺度内,中下坡位的表土可蚀性K值较大,且最高值出现在坡面的3/4处。表土可蚀性K值与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表土抗蚀能力较弱,埂坎和水平沟均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对提高坡耕地抗蚀性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区旱坡地栽培芦笋,土壤侵蚀量较空白地(CK1)减少93.5% ̄96.2%,较谷子地(CK2)降低91.4% ̄93.1%;平均每hm^2芦笋年纯收入4055.70元,分别是陕此坡旱地传统经济作物马铃薯、大葱、向日葵、芝麻及籽瓜等纯收入的2.1倍、1.4倍、5.0倍、2.4倍和2.1倍。以上试验品种均能适应当地生态条件,其中以UC157在坡旱地表现最好,根系发达,生长茂盛,抗旱性较强,栽后4 ̄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山东省鲁南山区针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从治理水土流失入手,与发挥山区优势相结合,按照不同地形部位,科学地配置了经济林草;兴建了“三合一”梯田;在未修梯田的坡耕地上推广了横坡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水平沟及作物轮作、密植等耕作技术。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和一批果品、食品加工厂。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的治理、开发成效。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岷江上游3种代表性的果粮间作模式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特征。由于结构不合理,辅助能投入效率仅1.15~1.52。3种模式光能利用率为0.661%~1.205%,较对照单作高,潜力较大。应采取果粮间作模式生志系统组分及其结构优化、辅助能投入结构和水平改善、非可食产品就地滞留还田及食物链循环利用荨措施进行优化调控。  相似文献   

16.
隔坡水平梯田是高效农业与水保林的有效措施梁荣森,曹学森(山西省吉县水利水保局,042200)山西省吉县地处黄土高原,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总面积1779.67km2,耕地面积3.16万hm2,其中坡耕地1.68万hm2,占耕地面...  相似文献   

17.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坡地集流水平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现行集流水平沟设计方法缺乏合理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从理论分析入手,研究了这类工程的内涵及断面参数,并对集流水平沟工程的集流蓄水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8年的6a中,在整个生长季3—9月内,集流水平沟的土壤贮水量均明显高于隔坡的土壤贮水量;在试验雨强和降雨量条件下,25°坡面水平沟在3个雨强条件下拦截坡面径流量分别为4.41,64.23,104.13mm;35°坡面水平沟在2个雨强条件下拦截坡面径流量分别为5.25和72.39mm,而且单位时间内水平沟拦截坡面径流的潜力也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表明高强度降雨对坡地改造后水平沟的水分补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南方红壤坡地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应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为解决南方红壤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采用野外标准径流小区试验方法对南方红壤坡地常见的顺坡间作、横坡间作、果园清耕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5 a时间水土保持蓄水保土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小区相比,各试验小区减流率优劣次序为:横坡间作小区(75.33%)>顺坡间作小区(59.56%)>果园清耕小区(21.73%),减沙效应优劣次序为横坡间作(80.57%)>顺坡间作(65.11%)>果园清耕(38.08%),且4-9月的径流量占到全年径流量的85%以上,流失泥沙量占全年流失泥沙量的90%以上。因此,套种作物增加果园覆盖是防治果园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且横坡间作优于顺坡间作。  相似文献   

19.
彭阳县造林整地技术总结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了彭阳县各种造林整地模式的适用特点、优缺点,探讨了造林密度、苗木选择与栽植技术。经综合分析与比较后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隔坡水平阶与"88542"隔坡反坡水平沟造林整地模式,注重造林后期管护与抚育,确保造林效果,为生态彭阳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农田秸秆覆盖节水效应研究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利用秸秆覆盖农田,是减少棵间无效蒸发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有效措施。在封丘3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秸秆覆盖麦田可有效地降低耗水系数8.1% ̄23.2%,覆盖后减少棵间蒸发量26.3%,节约灌溉水量270m^3/hm^2。其节水机理主要是覆盖麦田可产生调节地温,蓄水保墒,提高了田间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