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双尾蚜种群动态及天敌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根据新疆塔城麦田的系统调查资料,探讨了麦双尾蚜Diuraphis noaxia Mordvilko及其天敌种群动态,应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寻找影响麦双尾蚜数量变动的关键天敌种类。结果表明,麦双尾蚜在麦田为聚集分布;影响冬麦田麦双尾蚜数量的天敌主要有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意大利豹蛛Pardosa italica等;影响春麦田麦双尾蚜数量的天敌主要有白足蚜小蜂Aphelinus albipodus、燕麦蚜茧蜂Aphidius picipes和环足灰斑腹蝇Leucopis annulipes等。  相似文献   

2.
小麦抗虫品种对麦长管蚜种群及蚜茧蜂寄生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不选择性为主的小麦抗蚜品种(系)KOK-1679、L1和小白冬麦可显著降低麦长管蚜的种群增长率,对燕麦蚜茧蜂的抗害作用没有负面影响。燕麦蚜茧蜂的控害作用可使小麦植株的株高增长率和叶面积显著提高,但使叶绿素含量提高幅度不大。以2龄麦长管蚜接蚜9日后,低感品种红芒红上该蚜的种群增长率为94.21%,而高抗品系KOK-1679仅为18.05%。对僵蚜及成蜂的观察表明,抗性品种(系)中的成蜂羽化时间缩短,羽化率升高,寿命延长。尽管其寄生率较红芒红低,但可能是麦长管蚜在不选择性抗蚜品种(系)上的定殖率低所致。  相似文献   

3.
麦双尾蚜是一种世界性的麦类害虫。本文就小麦抗麦双尾蚜资源筛选、抗性机制、抗性遗传、抗蚜基因染色体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了抗蚜株率、感蚜指数和改进的感蚜指数3种评价方法对14个苜蓿品种抗蚜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抗蚜株率为标准,'甘农9号'抗性最好;以感蚜指数为标准,'阿尔冈金'抗性最好.而采用改进后的感蚜指数评价方法可将14个苜蓿品种分为7个等级,其中'WL-319,为高感品种,'巨能II,为感虫品种,'新牧4号'甘农5号...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种耐蚜害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蚜量比值和千粒重降低比值法测定了小麦品种的耐害性。各品种蚜量排位和受害减产多少,反映出5种情况。耐害品种的耐害程度减产率低于各品种平均损失15%,比感虫品种低35%~50%;田间蚜量增长慢,高峰期蚜发生量低1级。对指导药剂防治,控制种群数量,降低危害有一定作用。耐害性的大小与蚜虫摄取小麦氮素营养的难易有关。开展对蚜虫耐害性品种的选育有很实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拓展和获取对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表现稳定的小麦抗源,以我国146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2020年麦田蚜虫发生严重的机会,采用有蚜株蚜害级别计算抗蚜指数,采用耐蚜值(调查株蚜害级别/千粒重损失率)计算耐蚜指数,以此评估小麦的抗蚜性水平和耐蚜性水平;2022年利用人工辅助接蚜的方法对2020年表现稳定的部分小麦品种(系)的评估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自然感蚜条件下2个试验点6次调查中仅山农116、泉麦31和濮麦116表现稳定的抗蚜性,在人工接蚜时仅郑麦132表现稳定的抗蚜性;中育1220、泰禾麦2号和瑞华1408在自然感蚜时蚜量较低,千粒重损失率低于5.00%,人工接蚜亦表现良好的耐蚜性,表明其兼具耐蚜性和一定的抗蚜性;泰麦601、瑞华592、轮选166和中农麦4007在自然感蚜的高蚜量情况下和人工辅助接蚜时均能保持较低的千粒重损失率(小于15.00%),表明成株期小麦的抗蚜性减弱是一种普遍现象,耐蚜性是比抗蚜性更稳定的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7.
不同小麦品种资源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鉴定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小麦苗期和成株期与麦长管蚜抗性的关系,2010—2012年采用蚜量比值法对9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麦长管蚜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3个品种连续3年在成株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8个,低抗品种33个;45个品种在苗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5个,中抗品种16个,低抗品种24个;30个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同时表现抗蚜,占供试品种的31.91%,其中C273和兰麦(陕西柞水)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高抗;小麦品种在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的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表现一致的共有66个品种,占供试材料的70.21%。研究表明温室苗期人工接种是快速鉴定小麦品种麦长管蚜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组建豆蚜在抗感虫绿豆品种上连续3代的种群生命表,研究了抗感品种对豆蚜种群参数的影响,为科学评价和制定综合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抗性绿豆品种长荚王上,随着世代的增加,豆蚜的世代历期明显延长,存活率逐渐降低。对比不同世代的蚜虫的生命参数发现,在抗虫品种长荚王上豆蚜的种群增长率(R0)在F3代为17.87头/雌,与感虫品种大明绿2号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内禀增长率(r_m)在F_3代为0.30,与感虫品种存在显著差异。绿豆抗虫品种对豆蚜有明显的抗生作用,且其抗生性在蚜虫世代间可能存在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9.
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球孢白僵菌(Beauweriabassiana)的6个菌株(bbsg8702、bbsg8701、bb-sg8801、bbdnu8803、bbdn8804和bbdn8806)对桃蚜(Myzuspersicae)的生物测定证明,所测朱对桃蚜具有毒力。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分析死亡率随时间和剂量的变化趋势,菌株bbsg8702对桃蚜的毒力最强,其次是bbsg8801、bbdn8806、bbdn8804  相似文献   

10.
油菜品种抗蚜性多目标模糊综合决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采用模糊统计回归法,建立了油菜品种的自然感蚜量、蚜虫在品种上的“累积存活率”,平均发育历期、平均产仔量、内禀增长率及品种耐害性、干扰效应等抗性指的模糊隶属函数,建立了品种抗蚜性的模糊综合决策模型。结果表明,12个品种抗性强弱为:红叶芥>咸阳74-1>甘油5号>88631>7211>75-1>波力木耳>88638>德国15选株>华油9号>秦油3号>秦油2号。同时作者提出的一套衡量品种抗性的指禁  相似文献   

11.
大豆品种对斜纹夜蛾的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肉室人工接虫条件下研究大豆3个高抗品种吴江青豆3、通山薄皮黄豆甲、赶泰-2-和3个高感品种皖82-178、山东大豆及Morsoy对斜纹夜蛾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抗感材料间以叶面积损失率为指标的抗虫性差异极为,而对斜纹夜蛾产卵排趋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小麦旗叶和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抗麦长管蚜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 8个小麦品种 (系)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结果显示 ,高抗、抗、中抗、感虫品种 (系 )分别有 1、1、3、3个。进而研究了不同抗蚜品种 (系 )小麦旗叶和穗部的吲哚生物碱含量及其与抗蚜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大多数抗蚜品种 (系 )的旗叶和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均高于感蚜品种 (系 ) ,尤其穗部。不同抗性级别的小麦品种 (系 )吲哚生物碱含量与蚜量比值的相关分析显示 ,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蚜量比值的相关系数为-0.8633,而旗叶的相关系数为-0.3983,表明小麦旗叶吲哚生物碱含量与抗麦长管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而穗部则呈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冰草麦蚜     
徐文忠  李建如 《植物检疫》1992,6(6):428-430
1990年6月,我们协同著名蚜虫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广学、高级工程师钟铁森先生对世界性危险害虫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Mordvilko)调查中,在宁夏首次发现了一种为害小麦的新害虫(新种),经张广学先  相似文献   

14.
麦套稻田条纹叶枯病重发原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麦套稻是水稻栽培的一种方式,具有省工,节约成本的特点,但麦套稻田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virus(RSV)比其它类型水稻发病早、发生重。本文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麦田灰飞虱数量大、带毒率高,并就近在原地传毒和繁殖,加之水稻品种感病,生态环境恶劣。提出应用抗病品种,及时治虫防病,必要时调整种植方式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用萝卜苗作桃蚜植物寄生主繁殖烟蚜茧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用萝卜苗作桃蚜寄主植物繁殖烟蚜茧蜂的技术。结果表明,在温度20-25℃、湿度75%的条件下,桃蚜的繁殖速度最快,10d内即可获得大量的桃蚜。用不同虫龄的蚜虫接蜂,蚜龄越低寄生率越高;在不同温中,25℃下寄生率最高。桃蚜的密度能影响烟蚜茧蜂的寄生率,密度在100-200头时接蜂1对(雌:雄),寄生率最高,可达80%。经连续10代分别在不同蚜龄时繁峰,虽然寄生率均随代数的增加而降低,但对低蚜龄时开始寄生的蚜茧蜂生长发育影响不大,其寄生率仍较其它蚜龄为高。在繁蜂室内用萝卜苗饲养桃蚜繁殖烟蚜茧蜂取得满意的结果。该技术设备简单,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量的烟蚜茧峰,供防治桃蚜之用。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不同棉花品种游离脯氨酸与抗蚜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不同棉花品种游离脯氨酸含量与抗蚜性的关系,为早期鉴定棉花抗蚜性和抗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新疆棉区主栽的9个棉花品种进行了蕾期抗蚜性鉴定,测定了不同品种非受害与受蚜害条件下的游离脯氨酸含量.正常棉株与蚜害棉株蕾期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高抗品种‘新海21号’和抗蚜品种‘新杂棉2号’的游离脯氨酸含量较高,棉株在受蚜虫刺吸胁迫后,游离脯氨酸含量大幅度增加,感蚜品种增加的幅度不如抗蚜品种明显,游离脯氨酸含量与蚜害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可以认为棉株中的游离脯氨酸是重要的抗蚜物质,在棉花品种固有抗蚜性及诱导抗蚜性中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云南籼稻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抗虫性及其影响产量的水稻关键生育期,为抗虫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利用苗期和分蘖盛期单株接虫鉴定、成株期(移栽期—乳熟期)田间自然种群发生鉴定等方法,测定了云南籼稻区31个水稻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虫性及其产量。结果表明,苗期有7个品种表现高抗,23个品种表现中抗—中感,1个品种表现高感;分蘖期有20个品种表现高抗,有11个表现中抗—中感;成株期田间自然种群鉴定,31个品种成株期白背飞虱田间自然种群的累计虫量都超过了对照品种TN1,均表现为感虫。单株接虫鉴定多数品种表现抗虫,而大田期自然种群鉴定则全部表现为感虫,一定程度说明了云南籼稻区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具有耐害性而无抗生性。移栽期、孕穗期、抽穗期百丛虫量与有效穗数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移栽期、孕穗期和抽穗期的百丛虫量是造成有效穗数少和产量低的关键因子。移栽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是防治白背飞虱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兼抗麦长管蚜和大麦黄矮病毒的小麦种质田间鉴定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鉴定筛选兼抗麦长管蚜和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的小麦种质,采用自然感蚜/感病系数法,对36个外引和远缘杂交选育的小麦种质材料进行了2年的田间鉴定,并分析了感虫性与感病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年中均兼抗麦长管蚜和BYDV的种质仅有KOKIPPCAS、KOK、Amigo-3和PI137739共4个材料,占总鉴定材料的11.11%;对二者均敏感的有98-10-35q-9、186Tm39、Tam200e12-14a、Tam200(27)7、小偃22、西农1376和小偃6号共7个材料,占19.44%。其它材料仅抗虫或仅抗病,或仅在一年中表现抗病或抗虫,如材料98-10-30和98-10-35a8抗麦长管蚜,但对BYDV敏感;材料Tam200(13)G和PIG23(2)C感蚜,但对BYDV有抑制作用。BYDV发生普遍率(发病株率)和严重度(病情指数)与有蚜株率显著相关,严重度还与感蚜指数显著相关,但感病植株的病级均值与有蚜株率无显著相关性。表明自然界长期的进化和选择使许多抗病虫基因得以保存下来,但较多抗性基因只在抗病或抗虫的某一方面表现有效,需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9.
小麦蚜虫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变目前防治麦蚜农药品种少,用量大带来的多种弊端,测定了4种药剂在不同浓度下对麦蚜和天敌的杀伤作用。经方差分析,蚜螨特400倍,ECt-170杀蚜霉素250倍,50%辟蚜雾120g/hm和40%氧乐果2000倍的4种药剂浓度,均能有效防治麦蚜,并较少杀伤天敌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小麦主栽品种条锈病发生情况调查及抗条锈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河南省南部条锈病流行区连续两年大田调查及对调查资料的聚类分析,对目前河南省主栽小麦品种对条锈病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郑麦9023、豫麦34、小偃54等品种抗条锈病,豫麦47、豫麦70、高优503等品种也较抗病,豫麦18、豫麦69、豫麦54、豫麦62等品种感条锈病,豫麦49、豫麦58等品种高感条锈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