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东拟丁鱼是西北太平洋的重要渔获对象之一,近年来渔获最持续增长,成为世界上单种鱼类渔获最最高的鱼种。据1983年的统计,在西北太平洋各海区,中、上层鱼类的渔获量已达7,077千吨,其中远东拟沙丁鱼独占4,222千吨,约占59%。目前,这一资源主要为苏、日两国及南朝鲜所利用。八十年代以来,远东拟沙丁鱼的异军突起引起了有关国家的关注,苏日两国开始合作研究远东拟沙丁鱼的洄游和分布。调查首先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和千岛群岛,北纬35°~47°,距海岸100~120海里的范围内展开。在调查海区的最南端,靠近房总半岛和偏北的金华山半岛,远东拟沙丁鱼  相似文献   

2.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资料,1984年日本渔业总产量为1.279万吨,首次突破1,200万吨,比1983年增加82.6万吨.各类渔业的渔获情况如下: 1.海洋渔业:渔获量为1.148万吨,比上年增加78.4万吨.其中远洋渔业226万吨;近海渔业693万吨,沿岸渔业228万吨. 从渔获构成看,远东拟沙丁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日本沿海的远东拟沙丁鱼资源呈不断上升趋势,年产量保持在350万吨左右,成为近海主要的捕捞品种。我国机轮围网和群众渔业流网七十年代在黄、渤海兼捕到一定数量的远东拟沙丁鱼,进入八十年代,该资源明显增多。今年4~5月,山东省组织两艘群众渔业流网船,分别携带不同规格的网具,在黄海的大沙、连青石、石岛、青海渔场进行了两个航次的生产性试捕,共投网37次,总渔获量32,500斤,其中远东拟沙丁  相似文献   

4.
日本农林省统计情报部最近发表日本1978年海洋渔业主要鱼种渔获量(见表)。在1978年总产量966.7万吨中,鱼类为829.8万吨,其中鲐鱼类163万吨(比1977年增加20%),沙丁鱼类188万吨(增加7%)。这两种鱼的总渔获占海洋渔业总产量中的36%,说明这两种在急增。其他产量增加的鱼类还有金枪鱼、鲣鱼、秋刀鱼。减产的鱼种主要有鳕鱼,  相似文献   

5.
狭鳕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整个北太平洋水域的冷水性底层鱼类,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在世界单鱼种渔获量中,其渔获量水平已远远超过远东拟沙丁鱼而跃居首位。1985年渔获量为600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当前,持续高涨的狭鳕资源已成为主要远洋渔业国家争夺的对象,十分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6.
<正> 山阴渔场拟沙丁鱼的渔获量,1983年27万吨,自此以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84年41万吨,1986年达59万吨,1987年为56万吨,1988年1~7月山阴渔场的拟沙丁鱼渔况良好,特别是2~3月拟沙丁鱼丰产,每  相似文献   

7.
国外简讯     
远东拟沙丁鱼资源量可望得到恢复远东拟沙丁鱼是太平洋西北部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多年来,它的资源量一直存在大的波动,年捕获量在2~3万吨至2~3百万吨之间。1936~1941年间年捕获量超过2百万吨,从1943年起长时期的处于衰退期,直持续到七十年代。近十几年来,远东拟沙丁鱼渔获量,从1960年的4.06万吨增到1976年的120万吨(据估计)。在主要产卵场(即黑潮流域),从1966年起,1~4月分对该海域经济鱼类的后代进行了调查,统计数字表明,从1971年起在浮游鱼类中沙丁鱼幼鱼的数量不断地增长,渔获量由2~3龄鱼组成。把所得到的远东拟沙丁鱼的幼鱼数量,与实际渔获量作了对比,可以看出,产卵结  相似文献   

8.
渔业动态     
1986年日本海境港外海拟沙丁鱼大丰收境港是日本鸟取县的一个渔业基地,面临日本海。境港1986年的总卸货量为58.1万吨,创开港以来最高记录,其中拟沙丁鱼渔获量为47.7万吨,(占总卸货量的82%),鲐鱼为3.4万吨)占5.9%),两者合占87.9%。表明境港外海中上层鱼类资源丰富,特别是拟沙丁鱼资源。由于拟沙丁鱼的大丰收,境港的拟沙丁鱼大跌价,平均每公为10日元(折合人民币为0.25元),为此一段时期还不得不停止生产。由于鱼价的下跌,1986年境港的产值从1984年的307亿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前半期世界渔获量进一步增长,从1980年7,200万吨增至1984年8,000万吨。近几年来世界渔获量的增长速度每年不超过1-2%。1975-1983年世界渔获量的种类组成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部分有价值的传统经济鱼类逐渐减少,而部分非鱼类捕捞对象相应的增加,世界渔获量中上层鱼类的比重占三分之二,其中灯笼鱼科和钻光鱼科的中上层鱼类占优势,它是当今发展海洋渔业的极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外刊信息     
<正> 日本1983年渔获量创1千2百万吨记录日本在1983年的获渔量创造1,198.8万吨记录,较1982年增长52万吨。其中海洋渔业的产量为1,064.6万吨,较1982年增长41.5万吨,海水养殖产量为105.2万吨,内陆水域渔业产量为11.6万吨,淡水养殖产量9.4万吨。近年来,日本渔获量增长最快的是在本国水域的产量。10年前沙丁鱼产量约为50万吨,1980年则超过200万吨,1983年又较1982年增长40.5万吨(即增长31%),创369.5万吨记录。  相似文献   

11.
渔业动态     
远东拟沙丁鱼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完成攻关任务由东海水产研究所主持,舟山、大连、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等生产单位参加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远东拟沙丁鱼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专题,三年来,经海上综合调查、探捕和生产验证,开发了东海外海渔场两个,黄海渔场两个,初步评估资源量为60万吨,并了解了中心渔场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其鱼发特点,较熟练地掌握了鱼群映象判别和灯光诱集技术及使用声纳探鱼仪进行瞄准捕捞的技术.1986~1988年三年投入东海外海进行探捕和生产的船只42组,总产4.57万吨,盈利15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新开发黄海两个拟沙丁鱼渔场也取得6000多吨产量的好成绩.本刊摘  相似文献   

12.
<正> 远东拟沙丁鱼是一种小型中上层鱼类,近年来正处在丰产期.主要产于日本东海岸,我国东海外海及其毗邻海域也有一定的资源量.日本1972年产量为2万吨左右,1976年达到100万吨,1978年上升到200万吨,1981年突破300万吨大关,1983年猛增到400万吨左右.此后,日本的拟沙丁鱼产  相似文献   

13.
沈惠民 《海洋渔业》1985,7(4):185-187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九州西海域(山口县——鹿儿岛)的拟沙丁鱼渔获量,1953年为24.6万吨,以后急剧减少,1961~1972年间停止在5,000~10,000吨的最低水平上,但1974年起,渔获量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印度洋地区渔业资源呈上升趋势,1983年印度洋地区总渔获量达395.9万吨,其中鱼类为341.2万吨,甲壳类为35.7万吨,软体动物为6.5万吨。按渔区划分计算,1983年西印度洋地区总渔获量达218.4万吨,其中鱼类为191.5万吨,甲壳类为25.4万吨,软体幼物为1.5万吨。西印度洋地区中底鱼资源主要经济种类约19种,1983年其产量达62.6万吨,底鱼资源中产量最高的种类是一种尚未鉴定的类似鲈鱼的种类,1983年其渔获量为22.8万吨,该鱼种产量呈上升趋势,1980年为19.8万吨,1981年19.2万吨,  相似文献   

15.
在太平洋南部产卵场和日本海,70年代末远东拟沙丁鱼的生殖力迅速提高,进而导致资源量大幅度增长。80年代以来,远东拟沙丁鱼进入丰产期,年渔获量已经突破400万吨。太平洋水域低令鱼数量的上升和日本海高令鱼数量的增长,构成了现阶段远东拟沙丁鱼资源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近几年来中上层鱼类的世界渔获量接近3500万吨。世界各国对该鱼的加工方向与苏联渔业有明显的不同。各国渔业中2000万吨以上的中上层鱼类主要用于生产饲用鱼粉,且用大量新鲜状态和冻结状态的鱼类投入生产。作为饲用目的主要饲养人工繁殖鱼类和毛皮兽。如1984年日本用150万吨的冻拟沙丁鱼投入生产饲用粉以饲养人工繁殖的鱼类。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开发东海外海和毗邻海区拟沙丁鱼资源,是我国“七五”期间的一项重点攻关项目。最近,东海水产研究所受农牧渔业部水产局科技处的委托,组成了有大连、舟山、江苏、烟台、青岛等八家海洋渔业公司参加的“拟沙丁鱼资源开发利用协作组”,并已把开发东海外海和毗邻海区拟沙丁鱼资源的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上来。要达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拟沙丁鱼资源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是保鲜问题,二是港内卸拟沙丁鱼装置的技术改进和打开拟沙丁鱼销售渠道的问题;三是加工和综合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据日本《水产经济新闻》1976年1月5日报道:1973年世界总渔获量为6500万吨。今后世界海洋中能增产多少呢?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72年发表的由杰·艾·加伦德编写的《海洋渔业资源》一文来分析,世界海洋鱼类的渔获量可望达到2亿吨。其中,大型中上层鱼类、底鱼、集群性中上层鱼类约为1亿吨,头足类约1千万吨、南极燐虾5千万吨,合计在2亿吨以下。按品种分:金枪鱼等大型中上层鱼类  相似文献   

19.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近几年来中上层鱼类的世界渔获量接近3500万吨。世界各国对该鱼的加工方向与苏联渔业有明显的不同。各国渔业中2000万吨以上的中上层鱼类主要用于生产饲用鱼粉,且用大量新鲜状态和冻结状态的鱼类投入生产。作为饲用目的主要饲养人工繁殖鱼类和毛皮兽。如1984年日本用150万吨的冻拟沙丁鱼投入生产饲用粉以饲养人工繁殖的鱼类。  相似文献   

20.
<正> 自1985年以来,上海、舟山、大连等海洋渔业公司相继开展远东拟沙丁鱼探捕生产,产量近5万吨,成为我国摘捞中一个新鱼种。但鱼体小,肉质嫩,渔获物极易腐败变质,给保鲜和加工利用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更好地利用拟沙丁鱼,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动物蛋白质,上海市水产学会组织的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于3月中旬在上海举行了大型远东拟沙丁鱼加工利用学术报告会,市水产局及有关生产、供销、工厂和院所的领导与工程技术人员100余人到会。会上提交了12篇论文,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