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海玲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0):271-276
通过不同栽培密度及有机肥、氮肥、磷肥施用量对半夏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研究,为制定半夏高产优质栽培措施提供依据。采用四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试验,采用重量法测定半夏总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四个试验因子对半夏块茎产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种植密度>施N量>有机肥施用量>施P2O5量。建立了各因素与半夏块茎产量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解析和模拟寻优,提出半夏块茎产量 1500g/m2和半夏块茎产量≥1750g/m2的优化栽培方案。在半夏栽培中,密度及有机肥、氮肥、磷肥施用量应控制在一定合理范围,才有利于半夏产量的提高及总生物碱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温和气候区半夏不同采收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喀斯特温和气候区考察不同采收期对半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半夏采收期。[方法]设3个采收期,测定各采收期半夏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结果]3个采收期之间半夏产量存在着极显著差异,8月17日采收半夏,其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较高。[结论]在喀斯特温和气候区,半夏适宜采收期为8月中旬。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温凉气候区半夏高产栽培技术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四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试验,以半夏产量为目标,以栽培密度、有机肥、氮肥、磷肥施用量为探讨对象。建立了喀斯特温凉气候区半夏产量与半夏栽培密度、有机肥、氮肥、磷肥施用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寻优,提出了半夏产量≥22500kg/hm2的相应的农艺措施为:栽培密度713.88万~741.06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31.21~36.29t/hm2,氮肥施用量112.15~133.85kg/hm2,磷肥施用量259.64~292.89kg/hm2;半夏产量≥24000kg/hm2的相应的农艺措施为:栽培密度738.90万~764.10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30.96~36.54t/hm2,氮肥施用量111.10~134.90kg/hm2,磷肥施用量253.11~292.89kg/hm2。  相似文献   

4.
设置不同的半夏播种密度(2250、3000、3750、4500、5250和6000kg/hm2)处理,在不同季节观察其对半夏产量、品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半夏的高效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无论春季还是秋季,半夏的株高、叶长、叶宽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产量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产量增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播种密度为3750kg/hm2时达到最大。除了春季半夏的生物碱和黄酮含量外,其他时期生物碱、黄酮和蛋白质含量均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可溶性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总体来看,除了秋季的土壤碱性磷酸酶和春季的土壤脲酶活性外,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综上表明,不同季节播种密度对半夏的产量、品质和土壤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影响。在保障半夏品质的情况下,采用3750~4500kg/hm2的播种密度结合秋季采收可使半夏产量增量达到较佳水平。  相似文献   

5.
马波 《耕作与栽培》2011,(1):14-14,32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了不同插秧密度及氮、钾肥施用量对绥粳8号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栽培因素对其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氮肥施用量>插秧密度>钾肥施用量.同时获得了绥粳8号达到680kg/667m2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为:密度22.0~25.4穴/m2、施氮量7.9~9.7kg/667m2、施钾量...  相似文献   

6.
减施磷肥对京郊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为了改善京郊设施番茄磷肥过量施用的现象,同时促进化肥零增长目标的实现。[方法]研究在不同减施磷肥条件下对京郊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有效磷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试验设常规磷肥用量、减施30%磷肥、减施60%磷肥、减施100%磷肥及不施底肥(即空白)5个处理。[结果]在磷肥常规用量情况下植株钾含量、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最高;在减施30%磷肥的条件下番茄的产量、植株和果实的氮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果实的硝酸盐含量最低;在减施60%磷肥的条件下植株磷含量、果实钾含量最高;在减施100%磷肥条件下果实Vc含量最高。[结论]适当在农户常规磷肥的用量基础上减施30%左右不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反而比正常施用量条件下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磷素利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估当前中国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的磷素利用效率和影响因素,促进磷肥资源高效利用和降低损失和污染,本研究通过收集198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夏玉米田间试验的文献,对华北地区夏玉米磷肥试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获得了夏玉米的籽粒与秸秆产量及其比例,以及施磷量与籽粒和秸秆磷含量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夏玉米作物系统的磷素表观盈亏量呈线性增加,在施磷达到75 kg/hm 2时,磷素表观盈亏量为0。华北地区的夏玉米磷肥平均利用效率约为15%;增加氮肥施用量以及与磷合理配施有利于提高磷肥利用效率。整体上,夏玉米对磷酸二铵的利用效率高于过磷酸钙;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可以有效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夏玉米‘天泰60’品种的磷肥利用效率最高。在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选用磷酸二铵以及适合的氮肥水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提高磷肥利用效率,降低磷肥损失和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不同氮肥和有机肥用量对鱼腥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不同氮肥、有机肥用量对鱼腥草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为制定鱼腥草高产优质栽培措施提供依据;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测定了鱼腥草的产量及品质;通过试验,建立了鱼腥草产量、品质与其施氮量、有机肥用量间的数学模型;经模型解析与模拟寻优,获得鱼腥草茎叶产量≥8000 kg/hm2、根茎产量≥31000 kg/hm2、茎叶水浸出物含量≥16.60%、根茎蛋白质含量≥1.64%、根茎水溶性糖含量≥3.60%、根茎脂肪含量≥0.37%、根茎纤维素含量≤3.28%的优化栽培措施为:施氮量182.51~ 490.47 kg/hm2,有机肥施用量20678.46~49802.34 kg/hm2。在鱼腥草栽培中,合理的施用氮肥和有机肥,才有利于鱼腥草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玉米杂交种毕单15号种植密度及氮磷肥施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玉米杂交种毕单15号籽粒产量、主要经济性状与种植密度及氮、磷肥施用量间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玉米籽粒产量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解析和模拟寻优,获得玉米籽粒产量≥10500kg/hm2的优化栽培方案为:在施有机肥22500kg/hm2的基础上,种植密度56415~66795株/hm2,施N量160.35~229.65kg/hm2,施P2O5量111~159kg/hm2。合理密植,适当增施氮、磷肥,保证单位面积有充足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粒重,对毕单15号高产的实现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肖华贵  饶勇  陈静  李超 《耕作与栽培》2004,(5):20-20,64
应用回归最优设计试验,对黔油12号密度、氮肥、磷肥、钾肥进行了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的顺序依次为氮肥>密度>磷肥>钾肥,氮肥和密度的增产效应最大,且随着N肥施用量的增加或密度加大,产量逐渐提高,当产量达到最高水平时,增施N肥或增加密度,产量反而降低.在低水平下,K肥对产量的影响比P肥大,而在高水平时,P肥对产量的影响比K肥大.氮肥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氮肥与钾肥.而密度与钾肥互作对产量的影响最小.欲求高产,应重视氮肥的施用量,在保证合理密度时,还应注意P肥与K肥的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采收期对半夏块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喀斯特温和气候区,研究半夏适宜采收期,为半夏生产提供服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法,从8月1日到9月30日,每15天采收一期,共5个不同采收时期,以半夏块茎鲜产量、大中小性状和总生物碱含量为考察依据。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的推迟,半夏块茎鲜产量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型,以9月1日采收块茎鲜产量最高,为1.51kg/m2;总块茎数量最多,为1440.3粒/0.5m2;中块茎率56.1%;总生物碱含量0.0303%。因此,在喀斯特温和气候区半夏最佳采收时间为9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茎种植对半夏产量及相关性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植不同种茎(种茎直径<1.0 cm、1.0~1.5 cm、1.5~2.0 cm、≥2.0 cm)半夏,研究其对半夏产量及相关性状、产品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为毕节制定半夏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措施提供依据。结果半夏鲜块茎产量随着半夏种茎的增大而增加,且不同规格种茎间差异达极显著;半夏鲜块茎净增产量以用1.5~2.0 cm的种茎播种的最高,其次为1.0~1.5 cm的种茎;用<1 cm的种茎种植,半夏鲜块茎的产出投入比最高,其次是1.0~1.5 cm的种茎。半夏块茎总粒数以种茎直径1.0~1.5 cm的最高,<1 cm的最低,种茎直径为1.5~2.0 cm和≥2 cm的分列2、3位。随着种茎增大,半夏鲜块茎的小块茎数量、鲜重降低,小块茎数量和鲜重在总粒数和总鲜重中所占比例下降;大中块茎数量和鲜重在总粒数和总鲜重中所占比例均随种茎增大而上升;半夏生长中期中间叶片的长、宽和株高均随着种茎的增大而增加;半夏产品的总生物碱含量,以1.0~1.5 cm的最高,以后依次为1.5~2.0 cm、≥2.0 cm和<1 cm。半夏生产宜采用1.0~1.5 cm的块茎作种,直径<1.0 cm的小块茎用于种茎扩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氮磷钾肥不同配比对半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3414法进行盆栽半夏肥效试验,分别应用硫酸-蒽酮比色法、BCA蛋白试剂盒进行多糖和水溶性蛋白的测定。结果:适宜的氮磷钾肥水平可分别使块茎增产22.1%(N1)、19.8%(P2)和37.0%(K2),并且提高块茎中水溶性蛋白和多糖的含量。结论:在试验条件下,半夏氮肥经济施用量为4.67g/盆,鉴于盆栽土壤P、K含量较高,不建议施用磷钾肥。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三角叶薯蓣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对三角叶薯蓣产量的影响,为三角叶薯蓣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采用种植密度、有机厩肥、氮肥、磷肥、钾肥5个可控栽培因子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16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2 m2。试验结果表明:16个试验处理的产量折合在6241.67~26416.67 kg/hm2之间,种植密度、钾肥用量、底肥用量、氮肥用量4个试验因子F值达到极显著水平,磷肥用量F值达显著水平,不同试验处理对三角叶薯蓣产量影响显著。种植密度15万株/hm2,施用底肥45000 kg/hm2,氮肥375 kg/hm2,磷肥750 kg/hm2,钾肥480 kg/hm2为该试验设计的最优试验组合。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配比能有效提高三角叶薯蓣的产量;种植密度、钾肥用量、底肥用量、氮肥用量是影响三角叶薯蓣产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杂交玉米奥玉005在安顺市西秀区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效应大小排列为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说明密度对奥玉005的影响较大;最佳组合为密度3300株/667m2,施尿素40kg/667m2,施磷肥50kg/667m2,施钾肥20kg/667m2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地采用马铃薯连作模式,设置3个施肥处理,即:单施化肥(T)、有机肥配施化肥(YTF 1/2)、全量有机肥(YTF)。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下马铃薯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马铃薯产量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土壤指标有土壤容重、孔隙度、饱和导水率、有效磷。YTF处理较T处理可分别显著(P<0.05)降低土壤容重16.8%,增加土壤孔隙度12.7%,提升饱和导水率25.3%。YTF处理可显著提升土壤有效磷含量43.0%,但各处理间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之间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时,较之T处理,YTF处理亦可显著提升土壤团聚体含量。YTF和YTF 1/2处理可分别较T处理提升马铃薯产量24.6%和12.8%。因此,施用有机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物理性状,亦能促产增收。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油菜叶绿素、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因素对油菜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要大于种植密度因素。N、P2O5、K2O、B的施用量分别为180、90、157.5、0.9 kg/hm2、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的处理籽粒产量最高,为2696.2 kg/hm2,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在越冬期和盛花期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施肥水平条件下,油菜在越冬期和盛花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叶绿素的变化不明显。试验中所设处理中,N、P2O5、K2O、B施用量分别为180、90、157.5、0.9 kg/hm2、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的处理为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8.
为构建水稻高产高效节水栽培技术模式,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和栽植密度对双季晚稻丰源优299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栽植密度及氮密互作对水稻氮磷钾素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均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植株氮素与磷素吸收量呈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吸钾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植株总吸氮量与总吸钾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总吸磷量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低氮处理的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显著高于中氮处理;高密处理提高了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贡献率。水稻经济产量与茎叶氮磷钾素吸收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氮肥贡献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合理的施氮量和栽植密度组合(N1T3)能够形成水稻高产高效的群体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进而提高水稻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9.
在常规耕作方式下,探讨施肥因素和种植密度对玉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为获得玉米高蛋白质含量提供栽培理论依据。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小麦-玉米”轮作下定位研究2013年玉米季蛋白质含量与施肥因素和种植密度的关系,探索优化调控措施。结果显示:本试验条件下,其他因子为中间水平时,蛋白质含量随着氮肥、有机肥用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随着钾肥用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线性关系;氮肥对玉米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有机肥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各因素不显著;有机肥与种植密度、氮肥与钾肥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其余各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氮肥和有机肥过高不利于蛋白质含量的积累,适当增施磷、钾肥,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获得更高的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