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培两优8007(培矮64S/R8007)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高产、多抗的两系晚籼杂交稻新组合,于2008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07021)。介绍了培两优8007的父母本的特性,以及在江苏大丰气候条件下的制种技术,其制种产量达2400 kg/hm2。  相似文献   

2.
两优培九(原名65002)系江苏省农科院以邹江石研究员为带头人的水稻"863"课题组,以培矮64S为母本,9311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熟籼型新组合.两系杂交稻是继三系杂交稻之后水稻育种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是我国继续居国际领先水平的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两优培九自1996年育成以来,经10余省121个基点试种,充分显示了高产、优质、多抗于一体的特点.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中国生物工程中心、国家杂交稻技术工程中心等百余名专家、教授现场观摩研讨认为,"两优培九增产潜力大、品质好,适应性广,其选育和大面积试种成功,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杂交稻育种的诸多难题,例如产量和品质的矛盾、高产与倒伏的矛盾等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表现高产(亩产可达650~700千克)、优质、耐肥抗倒、抗白叶枯病与稻瘟病和适应性广的优点。可在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也可在华南地区作双季早、晚稻以及浙南、赣州以南地区作双季连作晚稻。  相似文献   

4.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系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作母本,“9311”作父本配制育成的集高产、优质、高抗性于一体的中籼组合。目前随大田水稻生产肥床旱育技术推广和普及,“两优培九”制种父本两段育秧和母本泥踏头育秧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种子生产发展需要。为此,我们在2001年实行父母本采用旱育技术育苗,经两年试验示范已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两优2186是福建农科院选育的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是国家"863"计划两系稻项目的重要成果,经试验、示范,表现高产、优质、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省肥、易种等优点.2000年4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它结合了优质和高产这两个最重要的指标,省肥和易种这两个最大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种植户接受和喜爱.为了加快该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对在我省和南方稻区各地多年试种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栽培规程.  相似文献   

6.
培杂266两系杂交水稻是玉林市农科所用玉266恢复系与培矮64S不育系配组而成,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特点,2001年通过了广西区品种审定,目前在桂南稻区推广种植面积已达6.5万hm^2。  相似文献   

7.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在南宁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在华南地区推广种植面积较大,为探讨其作为双季连作稻在广西乃至华南地区种植的适应情况,在南宁对其进行了双季连作稻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及分析.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全生育期偏长,在早晚稻连作模式下,生长季节明显不够而表现为生长不足,在晚造易受不良天气影响出现早衰,不宜作双季连作稻种植;在早造表现分蘖力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抗倒伏,在生育后期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值,具有较大的高产潜力,建议作为双季早造种植,并应比其它品种提前播种,避免影响下一造耕作.  相似文献   

8.
推广优质香型超高产两系杂交中籼组合两优6326.介绍两优6326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繁殖制种技术.两优6326系宣城市农科所用自主选育的优质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宣69S"为母本、籼粳交优质淡香型恢复系"中籼WH26"为父本,配组而成的优质香型超高产两系杂交中籼组合.2004年3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7年通过国审(国审稻2007013).两优6326各方面的表现优异,配套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优质高产繁殖制种技术有助于成果转化.现累计示范、推广面积逾45万hm2.该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南方稻区作优质一季稻种植,有利于优化粮食品质、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9.
为选育出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1985年至1996年用低温敏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以新恢复系559为父本,配组育成了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培两优559。该组合参加2000至2001年湖南省中稻超级杂交稻区试,平均产量9.6t/hm^2,比三系对照组汕优63增产5.3%;全生育期135.4d,比对照短3.2d;抗稻瘟病;外观品质、食味品质、米品质及再生能力均强于对照,并易于制种。2002年3月已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培两优210是湖南省水稻所用培矮64S与合6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两系杂交稻新品种。我县于2002年引进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35天左右。表现出耐肥抗倒、后劲足、分蘖力强、田间抗性好、米质优等特性,平均每667平方米产量高达550.8千克。2003年  相似文献   

11.
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在揭西县五云镇中低产田示范种植,平均每667 m2产量为427 kg、高产田块达432 kg,且具有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等优点,可在揭西县中低产稻区进一步推广种植;同时还介绍了培杂双七抛秧栽培的技术要点,包括合理安排"四期"、适时播种育秧、及时抛植、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和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广两优100"为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早熟、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的特点,可作再生稻种植,是适应目前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优质杂交稻新组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稻  相似文献   

13.
1997年从江苏省引进优质高产抗病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两优培九,2000年被评为国标二级优质稻米;2001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2002、2003年在湖北省年种植面积达20万hm2熏已成为湖北省中稻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以其高产优质著称,2000~2003年连续4年我公司配制两优培九共160公顷,平均每年40公顷面积,4年合计平均单产3 195千克/公顷左右,且种子质量全部达标.现将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两系杂交稻培两优慈4的基本特征、特性及选育经过,介绍了培两优慈4在湖南、湖北各地历年试种示范的产量表现,总结了培两优慈4超高产种植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培杂双七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2000-2001年兴宁市农业局组织实施了由广东省农科院承担的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优质两系稻培杂双七生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面积66.7hm^2。兴宁市农业局根据培杂双七的品种特性,运用两系稻优质高产栽培措施、平衡施肥方法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示范成功,示范片培杂双七生长平衡,转色正常、无病虫为害,每667m^2产量2000年早造为656.2kg、晚造为664.8kg,2001年早造为595.72kg、晚造为691.92kg,充分发挥了培杂双七的高产稳产特性和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黔两优58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2136S与恢复系M86配组,育成了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黔两优58.经两年贵州省早熟组杂交稻区试鉴定,平均单产8.51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5.66%;一年生产试验鉴定,平均单产8.28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0.11%;在贵阳进行两年高产栽培试验,平均单产达10.99t/hm2.黔两优58对稻瘟病的抗性优于对照,耐寒性强.稻米理化指标测试和食味鉴评结果表明品质较优,是适合中高海拔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杂交稻理想组合.黔两优58于2004年4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杂交稻两优培九(原名65002)系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为母本、9311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熟籼型新组合,是我国居国际领先水平的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自1996年育成以来,经10余省121个基点试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为一体的特点。两优培九目前在全国引种、示范、推广面积已达313万公顷,在江苏、广东、湖南、江西、四川、陕西等15个省市、区都有种植。  相似文献   

19.
黄广霖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8):161-162
介绍了优质杂交稻两优多系一号在全国中稻区种植所表现出的稳产、高产及品种适应性,并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两系杂交稻品种两优培九生长速率(CGR)的气候生态特性,对于优化规划种植区域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建立大田生长期(返青-成熟)相应于7个气象参数的CGR模型,并依据1980-2002年的气候资料,计算了109个地区(包括季节)的两优培九CGR,按7个水稻种植生态条件类型归纳,平均值变化在13.83~23.44 g/d·m2。华南地区早、晚稻CGR较低,长江中下游流域一季中稻较高,黄淮稻区、四川盆地稻区和云贵高原单季稻区的CGR高达18~22 g/d·m2。综合考虑生长季节的要求和CGR的优势,两优培九的最优化种植区域宜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和黄淮流域偏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