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瘤胃细菌、原虫和真菌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相对贡献及其互作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采用体外产气量法 ,以球磨与未球磨玉米秸细胞壁为底物 ,对瘤胃微生物不同区系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相对贡献和发酵特征进行了研究。用化学试剂和抗生素来分离瘤胃细菌、原虫和真菌 ,并设计下列微生物区系 :全瘤胃液 (WRF)、细菌 (B)、原虫 (P)、真菌 (F)、细菌 +原虫 (B +P)、细菌 +真菌 (B +F)、原虫 +真菌 (P +F)和负对照(CON)。结果表明 ,细胞壁经球磨后可以显著提高瘤胃微生物的产气量和降解率 (P <0 .0 1) ,但不改变发酵类型 ;不同微生物区系的产气量和降解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 (P <0 .0 1) ,WRF的产气量和降解率最高 ,其次是混合培养(B +P、P +F、B +F) ,而单培养 (B、P、F)的最低 (P <0 .0 1)。结果说明植物细胞壁在瘤胃内的降解是在细菌、原虫和真菌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 ,对植物细胞壁的降解程度可能不是某一种或二种微生物所能及第的。B +P的产气量和降解率仅次于WRF ,表明瘤胃细菌和原虫在降解植物细胞壁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 ,对细胞壁降解的贡献率较大。另外 ,随着产气量和降解率的提高 ,发酵液的pH值降低、总VFA、氨态氮和甲烷气体的含量升高 ,进一步证明植物细胞壁的发酵程度提高了。  相似文献   

2.
硝态氮添加水平对体外瘤胃发酵和微生物合成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明日粮硝态氮含量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参数以及微生物合成效率的影响。【方法】配合硝态氮添加水平分别为0、6%、12%、18%、24%和30%的处理日粮,进行双外流连续培养体外发酵,试验期144h。【结果】日粮硝态氮添加水平不影响瘤胃pH值、总挥发酸浓度(P0.05);随日粮硝态氮添加水平的提高,丙酸摩尔比例上升(Q,P0.01),乙酸摩尔比例(Q,P0.01)和NH3-N浓度(L,P0.01)下降,干物质、有机物和粗蛋白消化率提高(Q,P0.01)和微生物合成效率(MOEEF)呈二次曲线规律变化(Q,P0.01)。【结论】硝态氮能被瘤胃微生物所利用。随日粮硝态氮添加水平的提高,瘤胃发酵参数、养分消化率和MOEEF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在12%—18%添加水平范围内,MOEFF和瘤胃发酵程度最大,超过此水平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甘肃省白银市日光温室茄子种植区连作现象普遍,连作障碍严重的现状,比较分析了土壤熏蒸和微生物有机肥联用技术对土壤微生物区系、酶活性等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设置6个处理:对照(CK)、石灰氮熏蒸(SFS)、威百亩熏蒸(SFW)、微生物有机肥处理(BF)、威百亩熏蒸与微生物有机肥联用(SFW+BF)、石灰氮熏蒸与微生物有机肥联用(SFS+BF),测定土壤中可培养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数量,以及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等土壤酶的酶活性.【结果】土壤熏蒸与微生物有机肥的联用(SFW+BF和SFS+BF)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影响显著,茄子生长发育后期土壤中真菌的数量减少,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增加,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比值(B/F)增大.其中以SFS+BF与SFW+BF作用效果最显著,盛果期细菌数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92.25%和89.30%,真菌数量较CK分别减少62.37%和61.17%.SFW+BF和SFS+BF处理还显著提高了连作茄子土壤脲酶和磷酸酶以及生长后期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但蔗糖酶活性的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土壤熏蒸+微生物有机肥"联用可使土壤微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地改善,缓解设施茄子连作障碍,且"石灰氮熏蒸+微生物有机肥"的联用效果优于"威百亩熏蒸+微生物有机肥"的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体外法研究不同油脂对瘤胃原虫吞噬细菌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油脂对瘤胃原虫吞噬细菌微循环及微生物群体的影响。【方法】3头瘤胃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分别以菜籽油(A)、豆油(B)、玉米油(C)和花生油(D)为底物培养瘤胃微生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培养10h时用荧光标记瘤胃细菌法进行原虫吞噬细菌试验。【结果】原虫密度以对照组最高,显著高于A、B、C组(P0.05);细菌密度以B组最高,为4.906×109cells·mL-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原虫蛋白在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细菌蛋白组以B组最高,B、C、D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原虫的吞噬速率分别为:267.6(对照组)、196.2(A组)、244.4(B组)、274.4(C组)、285.4(D组)cells/(cell·h),组间差异显著(P0.05)。吞噬细菌N的速率分别为1.445、1.059、0.320、1.482、1.541pgN·(cell·h)-1。【结论】估算每天每头山羊细菌蛋白循环量分别为121.64(对照组)、56.64(A组)、78.39(B组)、87.04(C组)和95.06(D组)mg蛋白·(d·头)-1,B组较低,仅为对照组的64.45%,且该组微生物量最大。在本试验的基础上认为4%的豆油对微循环的调控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5.
瘤胃微生物降解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超  刘国道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771-3772,3799
综述了不同的瘤胃微生物降解纤维素的相对贡献和发酵特征,说明纤维素在瘤胃内的降解是在细菌、原虫和真菌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日粮添加植物油对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采用3×3拉丁方设计,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杂交肉牛研究不添加油脂(对照组)、添加4%豆油(豆油组)或4%胡麻油(胡麻油组)对瘤胃pH值、NH3-N浓度、VFA以及瘤胃细菌和原虫的影响。3组日粮精粗比均为35﹕65,每期试验为21d,共3期。【结果】添加油脂对瘤胃内pH值没有影响(P>0.05);对照组和胡麻油组瘤胃NH3-N浓度显著高于豆油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豆油组和胡麻油组显著降低了瘤胃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酸浓度以及总细菌、蛋白分解菌、纤维分解菌及原虫的数量(P<0.05),但对乙酸与丙酸比例以及淀粉分解菌数量两个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豆油组和胡麻油组纤维分解菌和原虫的数量依次分别为6.79×108、5.71×108、5.92×108;10.67×104、7.11×104、9.56×104 CFU•ml-1;两个加油组显著降低了瘤胃纤维分解菌和原虫数(P<0.05)。【结论】日粮添加4%豆油和胡麻油对瘤胃发酵及主要微生物都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但二者抑制效应大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蒙古绵羊瘤胃固、液相附着微生物的RT-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Real-time PCR(RT-PCR)对蒙古绵羊瘤胃内容物固、液相附着微生物的生态分布进行定量研究。【方法】采集3只蒙古绵羊瘤胃内容物,固液分离后对各相中所附着的微生物进行定量检测,包括总细菌、总厌氧真菌和3种主要纤维降解菌-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黄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产琥珀酸拟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结果】固相中总细菌、总厌氧真菌和3种纤维降解菌的16S或18S rRNA 基因考贝数显著高于液相,分别是液相附着微生物的7.22倍(P<0.05)、56.85倍(P<0.01)、2.69倍(P<0.05)、4.19倍(P<0.01)和7.59倍(P<0.01)。瘤胃固相中F.succinogenes 菌的丰度为0.55%,高于R.flavefaciens 菌(0.53%)和R.albus菌(0.09%)。瘤胃液相中R.flavefaciens菌的丰度最高,为0.91%,高于F.succinogenes菌(0.52%)和R.albus 菌(0.24%)。【结论】RT-PCR方法能够准确对瘤胃固、液相附着微生物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8.
连作黄瓜枯萎病株、健株根域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黄瓜病株与健株根区土的理化性质及根区土和根表土中的微生物区系特征进行比较,探索连作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黄瓜根区土、根表土、根外土中细菌(B)、真菌(F)和放线菌(A)的数量并计算其比值(B/F、A/F、B/A),同时对优势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连作黄瓜枯萎病株、健株根域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变化。【结果】①病株根区土中的速效P、速效K含量分别较健株降低了16.3%和16.8%,病株、健株根区土中速效N、有机质、水溶性盐分含量及pH无差异,说明土壤速效P、速效K含量与黄瓜枯萎病发生有一定关系。②连作黄瓜根区土中的细菌数量大幅度下降,真菌数量大幅度增加;与健株相比,病株的细菌数量减少了16.9%,真菌数量增加了56.1%;病株根区土中的优势病原真菌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ni)及尖孢枝孢菌(Cladosporiumoxysporum)数量分别较健株增加了366.15%和2 201.85%;病株B/F、A/F值较健株分别降低了46.8%和36.8%。③黄瓜根系染病溃烂导致黄瓜根表土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急剧增加,病株根表土中的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分别是健株的57.3,8.9及3.7倍。【结论】根区土和根表土中的微生物区系异常是黄瓜枯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徐淮白山羊瘤胃细菌和原虫的类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以稻草为主的日粮条件下徐淮白山羊瘤胃细菌和原虫的类群结构。【方法】以4只安装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为试验动物,PCR扩增瘤胃细菌16S rDNA序列,利用分子克隆与测序分析、细胞计数等技术,解析瘤胃细菌和原虫群体的类群组成。【结果】获得的细菌克隆基本归为两簇:与瘤胃球菌R.bromii YE282相似性为95%的XHGR1、与瘤胃R-7菌相似性为98%的XHGR3,XHGR2位于另立的R. flavefaciens簇。瘤胃球菌属细菌占细菌克隆总数的比例较高(33.33%),原虫生物量略低于细菌,占瘤胃生物总量的44.83%。群体主要有内毛属、双毛亚科、前毛属、头毛属和等毛科等原虫,其中内毛属原虫比例最高为74.25%。【结论】以稻草为主的日粮条件下,徐淮白山羊瘤胃中细菌和原虫生物量相近,瘤胃球菌属细菌和内毛属原虫分别是瘤胃细菌和原虫区系的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下奶牛瘤胃真菌菌群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24头健康、体重相近,胎次相同、产犊后约3周的中国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高精粗比日粮(HC组,精粗比为60∶40)和低精粗比日粮(LC组,精粗比为40∶60),试验期45 d,通过口腔采集瘤胃液,运用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奶牛瘤胃真菌菌群结构。【结果】(1) HC组聚类的OTU数较LC组极显著降低(P0.01);HC组Ace和Chao1指数较LC组极显著降低(P0.01),而Simpson指数较LC组显著增加(P0.05)。(2)在门水平上,HC组中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丰度均极显著高于LC组(P0.01),而被孢霉亚门丰度极显著低于LC组(P0.01)。(3)在属水平上,HC组中5个酵母菌属以及与纤维降解有关的瘤胃壶菌属、新美鞭菌属、菌生格孢菌和瘤胃真菌属丰度均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高于LC组,但根囊鞭菌属、枝梗鞭菌属、厌氧鞭菌属、曲霉属和念珠菌属均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低于LC组。【结论】综合真菌菌群多样性指数与结构变化可知:随着日粮中精料水平的提高,瘤胃内环境发生改变,影响奶牛瘤胃微生物生长繁殖,使奶牛瘤胃中纤维降解真菌丰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或降低;但日粮中精料的添加可促进奶牛瘤胃中酵母菌属的生长,改变瘤胃微生物区系,最终影响奶牛瘤胃发酵性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瘤胃降解蛋白(rumen degradable protein,RDP)水平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on-fibre carbohydrates,NFC)类型对人工瘤胃发酵、微生物合成和纤维分解菌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2×4双因素试验设计,即2种RDP水平和4种NFC类型(玉米淀粉、蔗糖、柑橘果胶和菊粉)。RDP水平通过向4种日粮中分别添加0(低RDP)或1.56 g(高RDP)酪蛋白酸钠调节。【结果】①主效应上,蔗糖和果胶组的干物质和有机物质表观消失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1);日粮RDP水平和NFC来源在影响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失率上存在交互作用(P<0.01),低RDP水平的蔗糖(P=0.10)和果胶组(P=0.09)趋向于低于淀粉组,但高RDP水平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②主效应上,果胶组中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的16S rDNA拷贝数高于淀粉组;日粮RDP水平和NFC种类在影响黄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和液相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的16S rDNA拷贝数方面存在交互作用,蔗糖组固相R. flavefacien在低RDP下的拷贝数和菊粉组液相F. succinogenes在高RDP下的拷贝数分别趋向于低于(P=0.06)和低于(P<0.01)淀粉组;③增加日粮RDP水平可以提高所有处理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P<0.01)和总微生物氮(microbial nitrogen,MN)流量(P<0.01);主效应上,果胶组的乙酸摩尔比例(P<0.05)和乙丙比最高(P<0.01);不论RDP水平,蔗糖和菊粉组的丁酸摩尔比例均高于其它处理组(P<0.01);低RDP下各处理组的总MN流量差异不显著,但提高RDP使蔗糖和果胶组的总MN流量分别高于(P<0.01)和趋向(P=0.10)高于淀粉组;主效应上,淀粉组的N利用效率低于蔗糖(P=0.04)和果胶组(P=0.05)。【结论】日粮RDP水平和NFC类型在影响瘤胃发酵、微生物合成和纤维分解菌菌群方面存在交互作用,当日粮中含有足够的瘤胃可利用氮时,蔗糖和果胶较淀粉在促进微生物蛋白合成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王洪荣  秦韬  王超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4):4904-4914
【目的】青蒿素是天然青蒿属植物的提取物,它很早就在中国传统中药中被用作抗疟疾、抗肿瘤和驱虫等药物。为探讨青蒿素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瘤胃内环境及其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循环的影响,确定青蒿素的对瘤胃发酵调控的效果和适宜添加量,为青蒿素作为一种新的瘤胃调控剂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4只带有瘤胃瘘管的徐淮白山羊为试验动物,饲喂以玉米、豆粕和羊草为主组成的基础日粮,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占日粮干物质0,0.2%,0.4%和0.6%的青蒿素,进行4×4拉丁方设计试验,研究对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瘤胃微生物种群变化;采用DTAF荧光染料标记细菌(FLB)的一种新方法测定瘤胃原虫吞噬细菌速率和吞噬量的影响。【结果】山羊瘤胃液中pH值平均值的范围在6.85-7.16,在瘤胃的正常范围内;青蒿素能够降低NH3-N浓度,其中0.4%和0.6%两个处理组的瘤胃液中NH3-N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显著。青蒿素能够提高乙酸、丙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的摩尔浓度及丙酸的摩尔浓度百分比,能降低乙酸/丙酸比,各添加组的乙酸/丙酸比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青蒿素添加量的增加,细菌蛋白产量增加,其中,以0.6%添加组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0.4%和0.6%添加组的原虫蛋白产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青蒿素对瘤胃液肽浓度的均值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添加青蒿素后,瘤胃中细菌总数增加而原虫总数减少,使瘤胃原虫种属结构变化。添加青蒿素能显著影响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对照组和添加0.2%,0.4%和0.6%青蒿素处理组的吞噬速率分别为:320.11cells/(cell h)、313.94cells/(cell h)、305.00cells/(cell h)、278.14cells/(cell h)。【结论】添加青蒿素能显著影响瘤胃发酵类型,具有降低瘤胃中氨态氮浓度的趋势;同时可显著降低瘤胃中原虫密度,增加了细菌密度,改变瘤胃中原虫的种属构成比例;使瘤胃内毛虫比例显著降低,使双毛虫和等毛虫比例显著提高。添加0.6%青蒿素能显著降低山羊瘤胃内菌体蛋白的微循环,使山羊瘤胃原虫吞噬速率和微生物氮循环量减少而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潜在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日粮精粗比对山羊瘤胃内微生物蛋白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以4只装有瘤胃瘘管的山羊为试验动物,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山羊瘤胃微生态中原虫和细菌区系以及微生物蛋白微循环的影响规律。【方法】试验设精(玉米-豆饼)粗(稻草)比分别为10﹕90、30﹕70、50﹕50和70﹕30的4种日粮(A、B、C、D),采用4×4拉丁方设计进行饲喂试验,采用荧光染色细菌技术测定瘤胃原虫对细菌的吞噬速率。【结果】日粮精粗比显著影响微生物细胞的密度。原虫密度C组最高;细菌和原虫的密度A组最低;日粮精粗比显著影响原虫吞噬的速率,A、B、C、D 4组的吞噬速率分别为:429.5、366.74、389.48、402.2 cells?cell-1?h-1,换算为对细菌N的吞噬速率分别为:2.319、1.98、2.103、2.172 pg N?cell-1?h-1。【结论】每天每头羊由于原虫的吞噬而造成的细菌N的循环损失估算分别为:136.49;369.02;485.99;440.56 mgN/(d?头),即菌体蛋白损失为0.853、2.306、3.370和2.754 g/(d?头),其中以C组菌体蛋白循环损失量最大,细菌周转率最高(3.07%)。  相似文献   

14.
王洪荣  张洁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5):1071-1076
 【目的】研究日粮中不同碳水化合物结构对山羊瘤胃发酵和微生物氨基酸组成的影响,为回答“瘤胃微生物的氨基酸组成是否恒定?”这一国际学术界仍有争论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以玉米、豆粕、稻草为基础日粮,研究不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之比(NSC/SC)处理(A:0.33、B:0.63、C:1.17及D:2.18)对pH、NH3-N、VFA浓度及瘤胃微生物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随着日粮中NSC/SC的升高,瘤胃pH显著降低(P<0.05),NH3-N浓度显著升高(P<0.05),乙酸的摩尔百分比和乙酸/丙酸的比值随日粮中NSC/SC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不同NSC/SC的日粮下的细菌氨基酸含量中,天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P<0.05),原虫氨基酸中天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脯氨酸产生了显著变化(P<0.05)。【结论】瘤胃微生物氨基酸组成会受到日粮中NSC/SC比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利用茶皂素和丝兰皂苷混合物对瘤胃发酵和瘤胃内纤维降解菌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2×4因子体外培养试验设计,因子一为对照组(不添加皂苷)和添加皂苷组(添加0.3%茶皂素和0.03%丝兰皂苷的混合物),因子二为不同精粗比水平(20﹕80、40﹕60、50﹕50及60﹕40),研究不同精粗比以及皂苷条件下对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茶皂素和丝兰皂苷的混合物能降低瘤胃pH,且精粗比为20﹕80时差异极显著(P<0.01);能够增加乙酸、丙酸、丁酸以及TVFA的浓度,但从各成分所占比例来看,茶皂素和丝兰皂苷混合物的添加降低了乙酸和丁酸的摩尔百分比例,增加了丙酸的摩尔百分比例,因此降低了乙酸/丙酸;能够降低原虫真蛋白产量而细菌真蛋白产量提高,细菌与原虫的比值提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同一精粗比条件下,添加皂苷组产琥珀酸拟杆菌的相对数量均比非添加组高,除精粗比为20﹕80时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它精粗比状态下差异极显著(P<0.01);除精粗比为40﹕60时外,其它精粗比状态下添加皂苷组白色瘤胃球菌和黄化瘤胃球菌的相对数量均比非添加组高。【结论】添加皂苷有降低瘤胃液中原虫总数和pH的趋势,并能够降低原虫真蛋白产量而提高细菌真蛋白产量。茶皂素和丝兰皂苷混合物对瘤胃发酵模式和瘤胃内纤维降解菌变化有一定影响,其作用效果受培养底物精粗比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日粮中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比对山羊瘤胃发酵、瘤胃细菌与瘤胃产乳酸菌菌群结构组成,以及瘤胃产乳酸菌、总细菌与大肠杆菌数量的影响。【方法】试验选用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健康阉割的长江珠三角白山羊,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共分3期进行,每期15 d,依次饲喂 NFC/NDF比值分别为0.42(Ⅰ期)、1.04(Ⅱ期)、2.73(Ⅲ期)的3期日粮,分别于第13、14和15天采集瘤胃内容物。采用PCR/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分析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构,采用real-time PCR定量瘤胃内容物中总菌、乳酸杆菌、牛链球菌与大肠杆菌数量。【结果】随日粮中NFC/NDF比值提高,瘤胃pH显著降低(P<0.05);瘤胃液中乳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iolate fatty acid,TVFA)浓度均显著增加(P<0.05),而乙酸与丙酸比显著降低(P<0.05);DGGE图谱分析表明,来自NFC/NDF比值不同的瘤胃样品分别聚成一族;real-time PCR测定表明,随NFC/NDF比值提高,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总细菌数量显著下降(P<0.05),牛链球菌及大肠杆菌数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结论】瘤胃发酵模式受日粮NFC/NDF比值的影响,随NFC/NDF比值增加,瘤胃发酵从乙酸型发酵转向丙酸型发酵;同时,瘤胃微生物区系组成发生改变,瘤胃细菌总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