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通过大学生阅读内涵及其特征的变化,分析大学生阅读与导读工作的内在联系,探索新导读工作的发展方向,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学生浅阅读的趋向,对图书馆如何引导大学生深阅读进行了研究。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强导读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大学生深阅读。要重视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发挥其导向作用;提高大学生对阅读和深阅读的认识;利用Web2.0技术,搭建网络导读平台;加强书评工作,引导深阅读。同时,积极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如阅读经典、举办读书讲座、读书节等,使大学生走向深阅读。  相似文献   

3.
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开展导读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读者的阅读动机及阅读倾向分析提出了开展导读工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心理进行了分析。就人才观、择业观及人生观等对大学生的阅读需求与影响进行了论述。并根据大学生的阅读心理,阐述了如何开展导读工作。  相似文献   

5.
理工科院校开展图书馆导读工作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读工作具有指导阅读活动、帮助读者更有效利用文献的双重职能.开展导读工作对于理工科院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107-108
导读工作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发与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有力保证,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进入图书馆的读者进行阅读导向的一种服务工作。针对导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开设文献检索及利用课程、合理配置文献信息资源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公共图书馆网络阅读与网络指导工作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优势相比,论述了网络阅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网络导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读者导读方式是高校图书馆培养大学生的阅读素养和促进馆藏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在倡导绿色阅读的基础上,对图书馆如何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读者导读服务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因此图书馆应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做好导读书目工作。经典阅读是文史哲硕士研究生文化性学习和认知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促进其研究起步的有效途径。高校图书馆要加大对其经典阅读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的教育与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其文化积累,进而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与驾驭文献资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学生阅读需求和倾向的多元化,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导读的必要性,论述了导读需求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搞好高校导读工作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古籍善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古籍研究工作的重心一直停留在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上,传承性保护相对滞后,古籍阅读推广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VR技术的出现为古籍阅读推广的智慧转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图书馆智慧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价值。[方法/过程]本文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赋能下古籍智慧化阅读的理念基因,总结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古籍智慧化阅读推广中的应用场景,结合国家图书馆“VR全景文化典籍”的具体案例,提出了虚拟现实技术赋能古籍智慧化阅读推广的应用路径。[结果/结论]本文认为在虚拟现实技术的赋能下,图书馆在古籍的智慧化阅读推广过程中应注重以叙事带表达,把控古籍故事的叙事逻辑;以感知带场景,探索全景视阈的呈现模式;以顶层带示范,发挥古籍文化工程导向力;以跨界带平台,坚守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以期为新时期智慧化阅读推广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随着面向典籍的数字人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基于文本内容的细粒度分类要求不断提高,合理的分类已成为数字化典籍研究和有效利用的关键。[方法/过程]研究利用分面分类思想,以典籍文本数据及相关典籍词典为研究对象,结合概念语义信息,组织并描述典籍内容数据特征。[结果/结论]本文构建的分类体系突破典籍数量、体裁和种类的限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军事5个维度将典籍内容进行有序的组织与揭示,对典籍数字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分析古籍资源的特性和新媒体技术在古籍阅读推广中的优势,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应用新媒体技术如数字化、网络化、社交化技术来做好古籍保护基础上的资源服务,举办相应的阅读主题推广活动,或者是配合读者的主题活动,融入到读者的阅读中。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信息交流聚合组织的特性,嵌入到读者的学习生活中,使阅读活动形成一个学习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4.
移动阅读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将古农书纳入移动阅读领域,通过对比分析了常用的元数据格式,结合移动阅读的特点选择了13个必要的字段,设计出基于DC的古农书元数据格式,用于移动阅读环境下古农书电子资源的整理。  相似文献   

15.
文章简要介绍了在构建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过程中,研究和开发的B/S结构的农业科学知识内容揭示系统主要设计思想、方法和技术,介绍了农业古籍知识资源组织、开发和利用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古籍图像进行知识内容标引的尝试,实现了通过古籍知识点进行全文的检索,该项研究对农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知识资源开发与共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开展面向数字人文的古籍触发动词识别及分类研究,对于古籍文本的深层次挖掘和内容揭示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利用深度学习分类算法,探索依据古籍触发词进行事件句文本多元分类的自动化方法。[方法/过程]在构建了典籍事件触发词分类体系和触发词典的基础上,选取4个不同类别的事件句文本作为实验数据,利用Onehot和Tokenizer对类别标签和句子文本进行分别编码后,输入Bi-LSTM模型中训练分类器,并通过调整参数设置了对比实验,采取通用的评价指标分析了分类器的性能。[结果/结论]经过多次训练和调整之后得到的分类器,在测试集的评估中精确度达到了0.95,证明基于深度学习的实验方法和构建的触发词数据集能够有效的帮助我们实现古籍事件句文本的自动化多元分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方兴未艾,为古籍知识关联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现代科技手段。对古籍内容挖掘与知识关联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古籍资源开发水平与服务质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法/过程]通过文献综述和网络调研,梳理数字人文视角下古籍知识关联的研究,探讨古籍知识关联的关键环节,通过古籍知识关联应用举例分析古籍知识关联的壁垒。[结果/结论]数字人文视角下,从文献单元层次的组织深入到知识单元层次的组织,借助数据分析技术、机器学习、可视化技术等,可实现古籍知识关联。古籍知识关联起点是文献组织,基础是古籍数据,本质是知识组织。古籍知识关联可进行方志与家谱挖掘、钤印知识网络发现、特定时期与地域学者研究脉络与交往分析等,但在实施中仍面临知识元处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集成平台少等壁垒。  相似文献   

18.
陈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957-13958
古农书文献十分丰富,但“农家条目,至为芜杂”。为此,结合古农书文献演变之轨迹,探讨了由芜杂到分散,再到完善科学分类体系,指出古农书文献不仅是研究我国文明史所必须利用的资料,同时也是促进今天的农业经济、农业文化发展所必须借鉴的宝贵文字载体。  相似文献   

19.
Web农业古汉语电子词典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Web农业古汉语电子词典项目缘起和设计方案,包括数据库设计、Web界面设计、数据库检索方法设计、古汉语词汇收集和释义等。项目完成后,可为读者阅读农业古籍提供一个实用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20.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加快创新智能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颁布,给古籍典藏保护与整理研究、数字人文创新发展和文化产业提质升级都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古籍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促进古籍事业繁荣发展,让古籍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我刊围绕4个方向组织专题研讨。1)计算人文应成为新时代古籍整理与研究的重要学科方法。充分运用计算人文理论与方法,发挥古籍知识库及其知识服务平台在人文计算、语义出版、文化普及中的优势,可为新时代古籍工作赋予更丰富的资源基础、更便捷的技术支持与更直观的推广形式。2)数智赋能时代的古籍研究和工作必将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近年来,随着图像OCR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古籍工作中的成功应用,古籍工作开始从数字化向智能化阶段迈进。3)新技术将促进古籍的共享、传播与利用。虽然古籍工作者长期以来通过建立制度层面上的规范保障、探索借助技术的发展来降低共享的成本和门槛,但在如何取得保藏和利用之间的平衡方面,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引入区块链等新技术,非同质化代币等新业务模式,“数字藏品”的产业链将会为古籍数字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文创产品开发和古籍数字内容的链上循证提供新的契机。4)古籍的活化利用是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新任务。将文本化、数据化、知识化作为新时代古籍资源转化利用的手段,并积极建设“国家古籍数字资源平台”,通过人工智能、VR技术、虚拟现实等智能媒介驱动古籍知识体系建设,让古籍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