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基于基因组学的作物抗旱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利用大量的序列信息鉴定和克隆抗旱相关基因以改良作物的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作物抗旱性属数量遗传,其数量性状位点的鉴定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作物抗旱性的基础。笔者就作物抗旱基因鉴定及相关功能基因组学的最新进展作系统的介绍,并探讨了今后作物抗旱性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小麦抗旱的分子标记、基因定位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与小麦抗旱相关的分子标记、基因定位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作物抗旱性是复杂的数量性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抗旱相关的性状进行研究,有利于阐明其遗传基础,为进一步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小麦抗旱性改良提供理论基础,目前小麦抗旱的分子标记尚未和育种工作紧密结合,对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基因工程从渗透调节物质、Lea蛋白、转录因子3个方面进行小麦抗旱性改良,转录因子是目前转基因抗旱育种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禾本科主要作物抗旱相关基因及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限制作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提高禾本科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甘蔗的抗旱能力,本研究从植物抗旱机理出发,归纳了植物抗旱相关的功能基因、转录因子以及信号因子。综述了水稻、小麦、玉米、甘蔗抗旱相关基因挖掘以及抗旱转基因的研究进展,针对今后作物抗旱性的研究,提出了开展逆境植物重要抗旱基因资源挖掘、构建多基因共表达系统以及开展科学、标准的转基因抗旱鉴定指标评价体系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干旱是主要的非生物胁迫性灾害,极大地威胁到全球的粮食供应,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培育抗旱性植物是解决干旱危害和粮食危机的根本途径。野生大麦已经适应广泛的干旱环境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它们的抗旱基因与抗旱相关数量性状位点(QTLs)已经确定,对改良大麦抗旱性有巨大的潜力。综述了野生大麦的抗旱性及其在大麦改良中的应用,并对大麦抗旱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反复干旱法的生理基础及其应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研究了抗旱能力不同的品种对反复干旱的生理反应及土壤、植株水分的供需关系,结果表明反复干旱法能够鉴定作物或品种的抗旱性,反复干旱后的存活率是作物或品种对干旱反应的综合结果,可以代表该品种的抗旱能力。还研究了反复干旱法用于小麦后期的抗旱性鉴定,结果与大田鉴定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玉米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玉米抗旱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特性,研究内容主要是抗旱机理研究和抗旱性鉴定与评价,其中适应干旱的形态结构特征是玉米长期进化的结果,生理代谢调节也是玉米适应抗旱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总结前人有关对玉米抗旱性的大量研究,从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遗传等角度阐述了玉米抗旱机理与抗旱性鉴定的各项指标。指出玉米抗旱性由多基因控制,呈现典型的数量遗传。抗旱性鉴定需要在特定环境和试验条件下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合遗传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发现玉米抗旱性研究的方向从一般的生理生化分析转移到分子遗传学的QTLs定位与分析。总结分析玉米抗旱性研究现状与方向,为玉米抗旱性鉴定、玉米抗旱育种和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年降雨量不足40mm的敦煌市,设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水两个处理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与抗旱性相关的产量性状,采用抗旱指数的方法,从生态抗旱的角度进行抗旱性鉴定,探索野生大豆的抗旱潜力,拓宽大豆抗旱育种基因资源。应用产量性状指标评定野生大豆品种的抗旱性,简单、易行、可靠性高,尤其在进行野生大豆品种资源抗旱鉴定筛选过程中更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在年降雨量不足40mm的敦煌市,设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水两个处理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与抗旱性相关的产量性状,采用抗旱指数的方法,从生态抗旱的角度进行抗旱性鉴定,探索野生大豆的抗旱潜力,拓宽大豆抗旱育种基因资源。应用产量性状指标评定野生大豆品种的抗旱性,简单、易行、可靠性高,尤其在进行野生大豆品种资源抗旱鉴定筛选过程中更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性状和分子标记的小麦抗旱近等基因系的分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建小麦‘宁春4号’抗旱近等基因系,为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抗旱遗传改良提供有利用价值的材料。利用重组自交系(RILs)合适世代(F6或F7)的单株具有一定杂合率的特点,采用性状和分子标记分离近等基因系的方法,在‘宁春4号’/‘宁春27号’RILs一个家系RIL-97内分离出‘宁春4号’抗旱近等基因系,经抗旱性及特征特性鉴定表明,该近等基因系抗旱性较强,其他形态特征特性与‘宁春4号’基本一致。这些近等基因系可进一步用来精确定位抗旱相关性状QTL位点。利用RILs群体合适世代结合分子标记是快速构建近等基因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植物抗旱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综述了影响植物抗旱性的各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抗旱基因工程上的应用现状。干旱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一个最重要的逆境因子。人们对植物的抗旱性进行了多层次研究,并从各种生物中鉴别和定位了几十种与提高抗旱性相关的基因,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植物的抗旱性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人们发现了更多的抗旱基因,对已知抗旱基因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成功转化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提高了其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1.
猪蓝耳病及继发感染试验诊断与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CR、细菌培养鉴定和血涂片镜检对20例以高热为特征的疑似蓝耳病病例进行病原检测诊断,并根据病因提出综合防治措施。发现蓝耳病(PRRS)阳性率100%,圆环病毒病(PCV-2)阳性率40%,伪狂犬(PRV)阳性率40%,非典型性猪瘟(CSFV)阳性率10%,猪流感(SI)及猪传染性胸膜肺炎(APP)均为阴性,附红细胞体阳性率90%,并有少量细菌感染。结果表明我市猪高热病为高致病性蓝耳病,发病猪并分别不同程度地混合或继发感染了其他病原体,病原一般3~5种,病原多样化导致病情复杂化,增加了诊断和治疗难度,所以本病宜采取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2.
通过PCR、细菌培养鉴定和血涂片镜检对20例以高热为特征的疑似蓝耳病病例进行病原检测诊断,并根据病因提出综合防治措施.发现蓝耳病(PRRS)阳性率100%,圆环病毒病(PCV-2)阳性率40%,伪狂犬(PRV)阳性率40%,非典型性猪瘟(CSFV)阳性率10%,猪流感(SI)及猪传染性胸膜肺炎(APP)均为阴性,附红细胞体阳性率90%,并有少量细菌感染.结果表明我市猪高热病为高致病性蓝耳病,发病猪并分别不同程度地混合或继发感染了其他病原体,病原一般3~5种,病原多样化导致病情复杂化,增加了诊断和治疗难度,所以本病宜采取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3.
魔芋种芋消毒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魔芋软腐病属细菌性病害,危害极为严重。为控制其种传途径,根据病原菌不耐高温的特点,采用恒温浸种法进行消毒并比较与常规农用链霉素喷雾和甲醛喷雾消毒效果。结果表明:55℃水浴10 min,足以使病原菌失活,且不影响种芋发芽。在种芋表面带菌条件下消毒,28天后55℃浸种10 min发病率仅为12.0%,而1%福尔马林溶液和5×105 U/L农用链霉素喷雾消毒发病率高达46.7%和56.0%,差异达5%显著水平,后2种方法发病率低于CK的65.3%,但不显著。对已发病的种芋进行消毒处理,恒温浸种法防效为94.7%,远高于甲醛和农用链霉素的63.2%和59.2%,甲醛对种芋具有腐蚀作用。此外,恒温浸种法对白绢病和蚜虫也有灭活作用。由此可见,55℃浸种10 min,是一种高效、安全、广谱的魔芋种芋消毒方法,对于控制魔芋病害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果实采后易发生品质劣变,造成经济损失.而病原菌是导致果实采摘后品质劣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果实采后病害损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对于病原菌侵染后果实自身产生的抗性响应鲜有报道.本文综述了果实采后响应病原菌侵染的生理生化及其分子机制,包括病原菌侵染对果实细胞结构、果实防御酶系统的影响和果实代谢产物在抗病中的作用,探讨了果实抗病基因的研究概况,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采摘后果实被病原菌侵染后的应答反应,为研发果实保鲜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摘要:运用nested-PCR技术对广西黄皮和九里香进行柑桔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 HLB)检测,结果表明:从部分黄皮和九里香样品抽提的DNA中,可扩增出一条特异性的400 bp条带,说明广西种植的黄皮和九里香均可感染黄龙病;在柑桔黄龙病疫区,黄皮和九里香黄龙病感染率分别为35.0%和40.0%。  相似文献   

16.
为寻找有效防控苹果白粉病的措施,采用普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定期调查苹果园内白粉病的发生时期、为害程度。通过田间防治试验,对生物制剂、诱抗剂和高效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苹果白粉病春季于4—5月发病,秋季于9月左右发病;且‘华硕’发病较‘富士’重。防治苹果白粉病,生防制剂8%嘧啶核苷酸类抗菌素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较好(75.27%),其次是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防效为62.09%。3种诱抗剂对苹果白粉病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50μg/mL水杨酸处理效果最好,达66.85%;草酸仅高浓度处理的防治效果超过50%;5%氨基寡糖素水剂2000倍处理效果与50μg/mL水杨酸处理效果接近,为65.26%。供试的5种常用化学制剂中,50%丙环唑乳油防治白粉病效果最好(98.59%),其次是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2.80%),5%己唑醇悬浮剂、30%啶氧菌酯悬浮剂和40%腈菌唑悬浮剂防治效果也均在80%以上。试验结果可对后期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集成与示范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茄子褐纹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纹病是茄子生产中的重大病害,其病原菌能够侵染几乎所有的茄子及其近缘属植物。随着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该病已是近年来茄子生产和研究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目前国际上关于褐纹病的研究总体还较少,本研究主要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茄子褐纹病的研究概况,对病原菌的形态、分类地位及其生物学特性、传播方式及环境条件、发病症状、抗性遗传及抗病机制、分级标准和综合防治进行了综述。同时探讨了目前关于该病害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认为全国范围内开展褐纹病菌的分离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鉴定、抗源材料的筛选利用及抗病基因的定位和分离是解决茄子褐纹病危害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期为褐纹病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蒙古黄芪-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F. acuminatum)为互作体系,测定苯丙烷途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及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的变化,以期获得黄芪抗根腐病菌侵染机制的信息,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参考。试验采用幼苗浸根法接种病菌,分光光度法测定3种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F. solani侵染黄芪后,PAL和C4H活性与对照相比明显升高,并在7、21天出现2个酶活高峰;4CL活性则随着时间的延长持续上升,7、21天时也显著高于对照。F. acuminatum侵染黄芪后,PAL、C4H和4CL的活性均在21天显著高于对照。可见2种病原菌在侵染黄芪过程中,苯丙烷途径的关键酶被不同程度地激活,但2种病菌激活各酶的时间和规律有所差异,表明黄芪对这2种病菌的抗性机制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9.
烟粉虱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为了明确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陕西的发生范围、不同种植茬口的发病率、烟粉虱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为病毒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定期普查和人工接虫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烟粉虱在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侵染循环中所起的作用。[结果]结果表明,从不同种植区域来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陕西番茄栽培区域普遍发生,其中渭南、延安、西安,咸阳等地区发生最重,平均发病株率52.3%,病情指数平均32.6,汉中地区未发生。越夏茬番茄平均发病株率94.8%,平均病情指数53.8,平均产量降低74.0%;秋延茬和越冬茬次之,早春茬为害最轻。烟粉虱发生期与病毒病发生期相吻合,烟粉虱在较低密度情况下发生后20~25天,田间出现病毒病流行;在较高密度情况下,发生后10~15天田间出现病毒病流行。单株番茄单头烟粉虱带毒,即可引起番茄浸染病毒,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发病株率及发病程度依次增加。烟粉虱在感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植株上获毒15min后即可传毒,并能够引起23.9%无毒植株染病,获毒720min时,植株感病率高达95.6 %,传毒效率与获毒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陕西关中地区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为害严重地区,越夏茬番茄发病最严重,其次是秋延茬和越冬茬,烟粉虱的密度、带毒率、传毒效能是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关键因子,有效切断烟粉虱的传播以及避开烟粉虱的发生高峰期是制定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防治策略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棚栽嫁接西瓜地耕作层土壤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的带毒情况,以棚栽嫁接西瓜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病株根部为中心按向边膜和相邻植株2 个不同方向分别采集植株根部以及距植株根部40、80 cm的表土(0~5 cm)、深土(与表土取样点相对应,距表土23~27 cm深),及取病地不同耕作方式后的土壤,进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LSA)检测以确定土壤的带毒性。结果发现:根围土壤带毒率检测中,健康株与隐症带毒株均不带毒,显症病株中,根部、边膜方向距根部40 cm和80 cm、相邻植株方向距根部40 cm和80 cm,5 个取样点的带毒率表土依次为100%、80%、70%、40%、20%,深土依次为80%、50%、50%、40%、30%;病地不同耕作方式后的土壤带毒检测中,西瓜—水稻—芋头未检测到病毒,西瓜2 年连作与3 年连作带毒率均高于90%,表土自然消解1 年、西瓜—水稻—西瓜、西瓜—蔬菜—西瓜、西瓜—蔬菜—春玉米、西瓜—蔬菜—水稻、西瓜—甘蔗—水稻的带毒率则依次为50%、42.86%、35%、30%、24%、20%。说明病株表土带毒率高于深土,离病株根部越近,或者病株藤蔓覆盖越茂盛,土壤带毒率越高;轮作对病地土壤中的病毒有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