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实验证明,中生菌素200倍液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达89%,相当于化学农药10%叶枯净150倍和25%川化018500倍药液处理。大田最佳施药时机为病株率5~10%的发病初期,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控制病情,千粒重提高17~18.7%。秧田于3~4叶期和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150倍液一次,可推迟大田发病期45天,防效高达90.57%。同时节省防治成本70~80%。  相似文献   

2.
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证明,中生菌素200倍液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达89%,相当于化学农药10%叶枯净150倍和25%川化018500倍药液处理。大田最佳施药时机为病株率5~10%的发病初期,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控制病情,千粒重提高17~18.7%。秧田于3~4叶期和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150倍液一次,可推迟大田发病期45天,防效高达90.57%。同时节省防治成本70~80%。  相似文献   

3.
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中国农科院最新研制的农用抗生素中生菌素研究了其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和应用技术。室内浸种试验表明,用中生菌素100mg/kg、在水温58℃下浸稻种48h,可全部杀死种子表面及内部的白叶枯病菌,切断了种子带菌传病的途径。田间试验表明,用中生菌素50mg/kg、水温55~60℃的药液浸种48h,再于秧苗3~4叶期和移栽前5~7d用中生菌素15mg/kg施药保护,田间白叶枯病可迟发生20d以上,其发病程度亦显著降低,对于轻病田或轻发生年份大田可免于防治;重病田或重发生年份于发病初期再用中生菌素15mg/kg防治1次,即可控制病情的发展。作者认为用中生菌素浸种及秧田期施药保护不仅改变了以往田间发病初期用药防治的策略,而且大大降低了防治费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1.番茄疫病发病初期 ,可轮流用1∶5∶200~250倍液的波尔多液 ,代森锌600~800倍液 ,瑞毒铜600~800倍液 ,杀毒矾400~500倍液防治。每7~8天喷1次 ,喷3~4次 ,喷后遇雨补喷。2.辣椒病毒病用高锰酸钾100倍液 ,磷酸三钠500~800倍液或磷酸二氧钾500~1000倍液或83增抗剂5ml兑水50kg喷雾 ,每隔7~10天1次 ,连续2~3次。3.茄子黄萎病用50 %托布津500~1000倍液或多菌灵600~800倍液灌根。每株0.25kg,每7~10天灌1次 ,连灌3~4次。4.辣椒炭…  相似文献   

5.
1992~1993年室内试验,用灭蚜菌150倍液喷雾防治桃粉蚜、石榴上棉蚜、桃蚜和200倍液防治苹果黄蚜,24小时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66.8%、84%和92%。田间小区试验用100、150和200倍液防治苹果黄蚜,24小时防治效果均在99%,但96小时后200倍液防治区的蚜虫数量即迅速增加。大田防治示范果园分别用200、400和600倍灭蚜菌防治苹果黄蚜24小时后防效均在94.9%~98.1%,10天后虫口均未见增长,而未喷灭蚜菌的对照树,黄蚜数量增加了4.74倍  相似文献   

6.
扁豆小灰蝶在湖南洪江全年可发生8~9代,主要以蛹和部分幼虫在扁豆残株等处越冬。一~四代幼虫在4~7月先后为害豌豆,长江豆,豇豆和扁豆,四代后8~11月集中为害扁豆。该虫完成一代需30~50d,卵期5~8d,幼虫期15~25d,前蛹和蛹期8~11d,成虫寿命2~5d。卵主要产在花萼和花蕾上,少数产在幼荚处。幼虫蛀食花蕾和豆夹,并能转蕾和转夹蛀害。老熟幼虫在地面杂草,落叶或土缝中化蛹。在卵盛孵期喷施80%敌敌畏800倍液,2.5%敌杀死1500倍液和25%杀虫双200倍液,防治效果分别为85.7%~87.8%、87,2%~88.8%和80%~81.3%。  相似文献   

7.
周正清 《植物保护》1997,23(6):28-29
芒果在云南景东地区1a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初孵幼虫食害果肉,后蛀食果核,进入胚内危害胚乳。成虫对光敏感,取食、交尾、产卵多在清晨和傍晚进行。1994年果实被害率为17%~50%,平均39.6%。加强植物检疫,以防此虫传播蔓延;清洁果园,消灭越冬虫源;幼果期可用50%久效磷加90%敌百虫1∶2对水200倍液,敌百虫500倍液,40%氧乐果250倍液喷洒控制其发生,但药后45d内不能摘食幼果或检落果喂家畜,以防人畜中毒。  相似文献   

8.
(1)辣椒、番茄病毒病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磷酸三钠500~800倍液或磷酸二氢钾500~1000倍液、83增抗剂5毫升对水5公斤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喷2~3次。(2)茄子黄萎病用50%托布津500~1000倍液或多菌灵600~800倍液、...  相似文献   

9.
1.合理选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 ,具有使用安全、不伤天敌、不污染环境、不易产生抗药性、防效高、无残毒等特点 ,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理想农药。普遍应用的有HD—1、青虫菌6号、苏云金杆菌(BT)、农用链霉素、井冈霉素、农抗120等。如用BT乳剂500~750倍液喷雾 ,可有效防治菜青虫、小菜蛾等害虫。用井冈霉素1%水剂200倍液或5%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可防治蔬菜白绢病及茄科立枯病、炭疽病、霜霉病、菜豆菌核病等。2.合理使用自制农药如用250g~580g尿素 ,加洗衣粉100g,兑水50kg,混合搅拌均匀后…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农用链霉素替代药剂,以其为对照药剂,测定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噻霉酮和噻菌铜这4种常用细菌病害防治药剂对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的抑制活性、对梨火疫病的田间防效及不同药剂处理后梨中的农药残留,并对这4种药剂的作物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生菌素、噻霉酮和春雷霉素对梨火疫病菌有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1.60、6.64和60.57 mg/L,中生菌素的抑制效果高于链霉素。在连续2年田间试验中,中生菌素1 000倍液和春雷霉素400倍液对梨火疫病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均达90.33%以上,噻霉酮500倍液和噻菌铜200倍液对梨火疫病的保护效果均达100.00%,治疗效果均超过86.97%,与对照药剂农用链霉素2 000倍液的效果相当。所有药剂处理后均未检出中生菌素、春雷霉素、高效氯氰菊酯和农用链霉素的农药残留,而噻虫嗪、阿维菌素和矮壮素虽有检出,但其残留量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花期前后、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施药,中生菌素、春雷霉素、噻霉酮和噻菌铜对梨花、叶片、枝梢及果实生长均无不良影响。综合来看,中生菌素、春雷霉素、噻霉酮和噻菌铜均可作为农用链霉素的替代药剂,...  相似文献   

11.
氟虫腈药液在水稻叶片上的沉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氟虫腈悬浮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药液在水稻叶片上的沉积特性。随着雾流方向角增大,药液在稻叶上的沉积量显著增加,雾流方向角为30°、45°与60°处理时药液的沉积量分别比0°处理者提高了16.6%、39.3%与70.1%。随着雾滴体积中径(VMD)增大,氟虫腈药液在稻叶上的沉积量降低,VMD为157.3、193.2、215.4、233.7 μm 处理的药液沉积量分别比VMD 149.5 μm处理降低了16.2%、39.1%、49.5%与66.4%。施药液量少于339 L/hm2时,药液在稻叶上的沉积效率较高,为25.6% ~28.1%,药液在稻叶上的最大稳定持留量约为 1.42 μL/cm2。较少施药液量和较小雾滴的处理,加入有机硅(150 g/hm2)后药液的沉积量可提高80% ~150%,但施药液量增加至694.5 L/hm2 (VMD 233.7 μm)时,药液沉积量未增加。根据本实验结果,施药时采用较小雾滴和较少施药液量,雾流方向角45°~60°,并加入有机硅作为喷雾助剂,药液在稻叶上的沉积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为高效精准防治柑橘溃疡病,本研究对不同成熟度柑橘叶片接种溃疡病菌Xanthomonas citri subsp.cirri后的发病情况进行观察,并在显微镜下观察溃疡病菌侵染叶片的过程,并对不同浓度、不同施用方法下噻森铜的室内防治效果和田间防治效果进行测定,对施用噻森铜后土壤、叶片和果实中的残留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溃疡...  相似文献   

13.
广东新发生流行的水稻橙叶病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1992年广东茂名市的水稻约2万公顷发黄。用电光叶蝉Reclia dorsalis(Motsch)接种3叶龄稻苗,在平均气温28℃下,潜育期为8~36天;主要症状为病株矮,叶片竖直、橙黄至金黄色;部分病叶纵卷干枯;多数病苗早枯死。四环素液浸病稻根可明显延迟死亡。介体昆虫为电光叶蝉。而黑尾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二条(大斑)叶蝉N.apicalis(Motsch)和二点叶蝉N.virescence(Distant)以及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等均不传病。电光叶蝉最短获毒和最短传毒饲育期分别为<2min和<5min.期在室温25~30℃下,约为7~26天,保毒虫能终生传毒,但有间歇传病现象。在病叶脉韧皮筛管细胞毒叶蝉唾腺切片中均可见大量多形态的类菌原体,大小为75~639nm。据此认为本病与1980年云南十年代在东南亚报道的水稻橙叶病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了晚稻矮缩病和暂黄(黄矮)病预测模式(Y=(n·d·p·t)/x)的验证方法及结果。预测模式经6个单位在浙、皖两省6个不同病区进行联合试验结果,证明它能在发病株率为0~33.74%的不同发病条件下比较准确地预测双季晚稻矮缩病和暂黄病的发病程度,并说明第二代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带毒率的及时检测是该模式能付之实用的一个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5.
水稻瘤矮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瘤矮病主要为害晚季稻,尤以杂优稻受害特重,这与杂优稻秧苗田播种量和大田插植苗数较少有关。目前病区未有免疫或高抗品种。早季稻一般受害较轻,仅零星发病,但成为晚季稻的主要侵染源。晚季稻播种后从秧针期开始(播后4-5天)即受侵染。特别是在7月中旬早季稻收割时介体叶蝉被迫大量迁移,秧田的虫数激增,秧苗感染率也激增。愈靠近早稻病田的秧苗感染率愈高。早播早植比迟播迟植发病重。秧苗在6叶龄前最易感染发病,苗龄愈小受害愈重,9叶龄后感染的不发病,所以大田的发病率基本上就是秧苗期的感染率。
防治本病主要抓晚稻秧田下述两项措施:(1)播植期适当推迟7-10天,即在7月中旬播种,8月上旬移植;(2)秧苗田从秧针期开始每4-5天喷药1次,共4-5次,如结合迟播则只需喷药2-3次。1983年的2,670亩防治试验和1984年病区全面推广防治结果,防效极为显著。1984年发病面积仅3.36万亩,为1982年发病面积50万亩的6.7%;发病率在0.5%以下,(1982年一般发病率为20-30%,严重的达98%)基本不造成为害,保产约2,500万公斤。  相似文献   

16.
水稻稻曲病室内人工接种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提高稻曲病人工接种的发病效果和稳定性,在温棚条件下采用水稻孕穗期注射接种法分别研究了稻曲病菌不同接种体、培养时间、接种浓度和接种时期的接种效果。采用病菌马铃薯蔗糖液体培养基(potato sucrose broth,PSB)作为接种体,其穗发病率为100%,明显好于病菌米糠培养液(23.33%)。病菌在PSB中培养5~7天接种效果较好,随病菌培养天数的延长,接种效果明显下降。接种的分生孢子浓度越低水稻病穗率和病粒数也越低。在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孕穗中后期,采用含分生孢子浓度为4×106个/mL的病菌PSB培养液注射接种,穗发病率达100%,平均病粒数35.1粒,最高达87粒。研究表明,温棚条件下建立的稻曲病人工接种技术能获得稳定的发病效果,并可区别水稻品种间的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从未使用过噻呋酰胺及使用噻呋酰胺3年以上的浙江省稻田采集分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通过监测、分析病原菌群体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变化,研究了立枯丝核菌对噻呋酰胺的抗药性风险;并以戊唑醇、井冈霉素等纹枯病防治常用药剂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噻呋酰胺油悬浮剂 (OD) 对稻田天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省未接触过噻呋酰胺的立枯丝核菌群体 (n = 164) 的EC50值分布在 0.008~0.135 mg/L 之间,且呈近似正态单峰曲线,平均EC50值为 (0.073 ± 0.005) mg/L,可作为立枯丝核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基线,用于后续田间抗药性监测。接触过噻呋酰胺3年以上的立枯丝核菌群体 (n = 130) 的EC50值分布在 0.009~0.126 mg/L之间,平均EC50值为 (0.069 ± 0.080) mg/L,未观察到明显的敏感性下降。对稻田天敌群落影响的田间试验表明,采用12%噻呋酰胺油OD处理 7 d 后,绍兴稻田的 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CK),而其他时间和地点均与CK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采用噻呋酰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抗药性风险低,对稻田天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稻曲病的接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探索在田间条件下进行稻曲病的人工接种技术。通过比较3种接种体发现,上年保存于-20℃的厚垣孢子不能引起发病;用PS液体培养获得的薄壁分生孢子可引起发病,孢子浓度越高引起病穗率越高;菌丝片段-分生孢子混合液接种发病最严重。病原菌的培养菌龄对接种效果有影响。在水稻的3个时期接种,以抽穗破口前6~9d的效果最好。在一天的3个时段接种,以下午4~6时的病情最重。在接种液里添加马铃薯煮汁可显著提高接种发病率。本文的接种技术能高效引发稻曲病,最高穗发病率100%,最大病情指数93.96,最多穗病粒数110粒。该接种技术可鉴别出品种抗病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薛俊杰 《植物保护》1995,21(1):19-20
经连续3年对豫北稻区已推广和将要推广的24个主要品种(系)进行人工剪叶接白叶枯病菌鉴定,其中中感品种7个,有郑粳754(郑稻1号)、新稻90247、郑粳756(郑稻5号)等,其余皆为感病和高感病品种。苗期移栽前3~5天喷药(叶青双或农抗751)防治白叶枯病,可使大田推迟发病10~15天。大田的防治适期应在发病的初期,喷施农药以每亩喷20%叶青双125~150克为好。农抗751(中生菌素)的效果也较理想。  相似文献   

20.
川化-018对白叶枯病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在体内外对该菌主要是直接起抑菌而不是杀菌作用。叶面内吸作用较好而根系内吸活性极差,仅宜于叶面施药。药效持久性较好,施药后在较短时间内遇雨对药效影响不大。在适当施用浓度下防效显著优于5-氧酚嗪,而接近或稍逊于敌枯双,表明该药是目前防治白叶枯病较理想的一种内吸杀菌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