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旨在丰富锦鸡儿属植物的物候资料。以民勤荒漠区18种锦鸡儿植物3年的物候观测为资料,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萌动期、展叶期、开花期和果熟期4个主要物候期进行物候型分析。物候型归并为5个物候类型,第一层:秦晋锦鸡儿、南口锦鸡儿、小叶锦鸡儿、垫状锦鸡儿、邦卡锦鸡儿、川西锦鸡儿。第二层:狭叶锦鸡儿、灰毛小叶锦鸡儿、树锦鸡儿、粉刺锦鸡儿、刺叶锦鸡儿。第三层: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荒漠锦鸡儿、甘蒙锦鸡儿。第四层:红花锦鸡儿、黄刺条。第五层:绢毛锦鸡儿。聚合的物候类型基本上遵从植物的生态型特征,较系统聚类法直接用样本聚合的类型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
丝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所收集的30份丝瓜资源进行亲缘关系分析。从99对引物中筛选出16对引物进行条带扩增,共扩增出166条条带,其中多态性带有144条,多态性比例为86.75%。30份丝瓜资源的遗传相似系数0.313~0.951之间,春研三号丝瓜和纯英早青肉丝瓜材料亲缘关系最近,遗传相似系数为0.951,而泉州延陵丝瓜与六叶香棱丝瓜材料间亲缘关系最远,为0.313。在基因相似系数DS=0.313阈值处被分为两大类:普通丝瓜和有棱丝瓜。这和田间调查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PEG胁迫对柠条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PEG浓度对柠条两个栽培种(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PEG浓度升高,种子发芽率降低;种子萌发时α-淀粉酶活性、P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其中25/20℃条件下,5%PEG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和酶活性最高.相同温度和低于15%PEG条件下,柠条锦鸡儿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高于中间锦鸡儿.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0份马铃薯品种(系)材料进行多态性和聚类分析,分析各品种(系)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从56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6条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52条带,多态性条带为47个,多态性比率约为90.38%。通过UPGMA法对30份马铃薯品种(系)材料聚类分析显示,30份供试材料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40~0.95,平均相似系数为0.675;在相似性系数0.75附近,30份马铃薯品种(系)可分为6个大类,包括5大复合组和1个独立类。这些结果说明所选取的30个马铃薯品种(系)的遗传差异比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该研究结果为马铃薯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及种质鉴定和杂交育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柠条种子害虫复合防治指标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和掌握柠条种子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于2003年采用田间与室内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柠条产区种子害虫防治指标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建立了中间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erophylla)和柠条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等3种柠条上柠条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neocaragartae(Liao))、柠条豆象(Kytorhinus immixtus Motschulsky)、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Treitschke))等3种种子害虫幼虫数与种子产量损失率的回归模型:Y=-0.254X1-0.595X2+0.173X3+116.236;Y=-0.045X1+0.480X2-0.760X3+30.453;Y=0.04766X1+0.04374X2+0.01845X3+2.380;同时得出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小叶锦鸡儿上种子害虫幼虫复合防治指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2.34707=-0.04766X1-0.04374X2-0.01845X3;116.1461=0.254X1+0.595X2-0.173X3;30.3332=0.045X1-0.480X2+0.760X3。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选用了100条ISSR引物对11份人工合成小麦和3个普通小麦材料(TP、HTS-1、CS)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了42条引物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有24条引物对供试材料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42条引物共扩增出了273个条带,每条引物扩增出的条带数是3~12,平均每条为6.5,同时检测到在14份小麦试材中有170(占62.3%)个等位变异位点,引物等位变异数为1~11,平均每个位点出现4.5个等位变异。42条引物扩增产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499~0.879,平均为0.767,多数引物扩增的多态性信息量在0.800左右。14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63~0.934,平均为0.790。根据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聚类,14个材料被聚为3类,其中聚为第2类的试材最多。本研究表明,14份小麦材料遗传相似性较大,亲缘关系较近,但参试材料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聚类分析结果与试材系谱及亲本来源相吻合。结果表明ISSR标记技术可应用于物种的鉴别、遗传多样性研究和遗传图谱构建。  相似文献   

7.
荔枝种质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评价荔枝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从88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22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引物,用于研究46个荔枝品种.每对引物组合产生6~1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84条,占总带数的97.93%.46个种质的相似系数在0.469~0.838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44.其中,秤砣与红荔的相似性系数最大,亲缘关系最近;小丁香与三月红、三月红与A13两对相似系数最小,亲缘关系最远.UPGMA聚类分析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644处46份荔枝供试品种被划分为4个类群,并且来源地相同的品种间亲缘关系较密切.22对多态性引物中,引物me7-em2在海垦18中扩增出1条特征谱带,引物me3-em7在水东中也扩增出1条特征谱带,而仅凭这1条特征带就可以将荔枝品种海垦18或水东与其它材料区别开来.这说明SRAP标记可用于荔枝的品种鉴定和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利用RAPD和ISSR标记分析苎麻野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8个地方栽培品种为参照,应用RAPD和ISSR标记从DNA水平分析了来自于不同生态区域的30份苎麻野生种质的遗传背景.在31条RAPD引物中,共扩增出358个条带,平均产率为11.5条带/条引物;而在18对ISSR引物共扩增出266个条带,平均产率为14.8条带/条引物.用NTSYs 2.0软件进行UPGMA法聚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0.73的相似系数水平上,均可将38份材料分成8大类群,对两种标记的比较和混合分析得出:RAPD和ISSR标记适用于苎麻野生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但ISSR比RAPD标记更适合苎麻野生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分析.这为我们以后的苎麻杂交育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10种国产姜黄属(Curcuma)植物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运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从80条引物中筛选出23条引物可以对姜黄属物种进行遗传分析,共扩增出198条多态性带,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94.73%。利用NTSYS-pc软件计算69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3~0.98,平均为0.805。根据ISSR进行聚类分析可将69份材料分为三大类。结果表明川郁金可能是姜黄的栽培变种,同时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因此,ISSR分子标记是一种分析姜黄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胡萝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RAPD技术对34份胡萝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以探明各材料间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为进一步利用和创新品种提供参考信息。结果表明,20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39个DNA片段,其中99条带表现出多态性,占总带数的76.74%,对其进行数据化处理后聚类,34份胡萝卜材料可划分为5个类群。材料的归组与根形、根长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以柠条花为原料,采用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柠条花中总生物碱。通过对比6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总生物碱吸附-解吸效果及静态动力学研究,确定AB-8大孔树脂为柠条花中总生物碱最佳纯化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其对柠条花中总生物碱动态吸附-解吸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浓度为 2 mg/mL,上样pH为6.0,上样流速为2 BV/h;解吸剂为90%乙醇,解吸流速1.5 BV/h,解吸剂用量3 BV。在此条件下,柠条花中总生物碱分离纯化效果最佳,纯度为12.57%,表明AB-8大孔树脂对柠条花总生物碱具有较好的纯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吴菲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126-134
为了解华北地区野生蕨类资源的分布及特点,弄清各区系间蕨类植物的相似性,进而为蕨类植物引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文献资料统计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并依照Sprenson提出的种的相似性系数计算公式,分析了华北地区各蕨类区系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分布有146种蕨类植物(含9变种、2变型),归24科44属。华北地区蕨类植物分别占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38.10%和19.30%,约占总种数的4.87%。优势科为蹄盖蕨科、鳞毛蕨科、铁角蕨科等,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8科,共24属108种,占该区总数的73.97%。优势属为铁角蕨属、卷柏属、木贼属等,含10种以上的优势属有5属,共54种,占该区总数的36.99%。华北地区蕨类植物种类不太丰富;地理成分多样,以温带成分占优势,热带成分仅占有一定比例。蕨类植物单属科、单种属较多,优势现象明显;生境以石生为主,其次为土生,水生及附生稀少;各区系间种的相似性较大,北京与河北的相似性系数最大,为81.8%。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珍稀濒危高等植物资源及其保护对策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河北省高等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种群数量以及资源利用现状,综合分析,提出了河北省珍稀濒危植物的受威胁种类和保护分级的标准,将河北省的70种珍稀濒危高等植物初步划分为3个保护等级。其中,河北省一级保护植物19种,二级保护植物22种,三级保护植物29种。分析了河北省珍稀濒危植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了解当前线虫生物防治领域的发展态势,为国内线虫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提供情报,从而推进线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CiteSpace等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已发表的线虫生物防治类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线虫生物防治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该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机构包括公司均在开展线虫生物防治工作。相较于英文文献,中文文献的研究多局限于对单种线虫进行防治,学科交叉不明显,且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总体来看,全球对于线虫的生防研究虽广泛,但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从本土物种中筛选生防菌,以解决环境适应的问题,同时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并重点从群落生态学的视角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5.
作物不同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近年来,水分不足是限制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粮食生产的重要因子。生物节水是实现进一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环节和潜力所在。笔者就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内涵和不同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生态机理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方向。目前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作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机理和抗旱节水鉴定评价技术与指标体系,为培育高WUE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吴起县1998年确立了封山退耕的战略,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实施退耕还林后,吴起现有种子植物56科160属235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53科157属232种。中国特有属2个,包含中国特有种2个。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包括了种子植物科的8个分布类型和2个变型,以及种子植物属的14个分布类型和11个变型。温带成分构成了本区系的主体,本区系属于温带性质。同时本区系又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成分,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性  相似文献   

17.
白皮松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皮松是东亚唯一的三针松,是中国的特有种,在华北地区广泛栽植。白皮松用途广泛,在木材、药用及食用方面均有开发利用价值,并因其优良的抗性和观赏性,园林绿化应用前景良好。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3个递进层次对白皮松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白皮松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认为应加强在白皮松种质资源、种群生态、良种选育以及植物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洋葱伯克氏菌是一组表型相近、但基因型不同的细菌群。本文综述了洋葱伯克氏菌群的生物学功能、基因型种类和特征、基因型的鉴定技术进展以及我国洋葱伯克氏菌基因型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9.
柠条是包括内蒙古在内干旱荒漠草原上的优势建群植物,具有极强的耐旱(寒)力,为了研究其抗逆机理,挖掘和利用其抗旱基因,用Trizol法从经过干旱处理的柠条当年新生幼嫩枝叶中提取总RNA,分离纯化mRNA,采用SMART技术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DSN技术进行均一化,构建了柠条全长cDNA文库。经检验,文库的滴度为1.5×106 cfu/mL,重组率为93.75%,90%以上插入片段的长度为1.0~2.0 kb。从文库中随机挑取3200个克隆进行5’测序,得到3020个有效EST,合成2429个unigenes,其中,singlets 2229条,占总有效序列的91.76%,经与数据库比对,发现了脱水素、抗旱相关转录因子等多个抗旱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20.
取食空心莲子草的3种野螟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次报道鳞翅目螟蛾科的空心莲子草野螟、缘黑黄野螟、空心莲子草小野螟在长沙地区取食陆生型空心莲子草,其中缘黑黄野螟为中国新记录种,空心莲子草野螟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这3种野螟大量取食陆生型空心莲子草,对陆生型空心莲子草的蔓延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本文对3种野螟的形态学与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简要记述,并提供了成虫及其雌雄外生殖器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