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稚鳖无沙盆养试验稚鳖个小体弱,对不良环境适应力很差,成活率低,特别是在冬眠过程中会逐渐死亡.故稚鳖阶段是养鳖全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为探索稚鳖养殖的新技术,笔者从1994年10月开始在我县汪家乡下坂村进行了稚鳖无沙盆养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饲养盆规格...  相似文献   

2.
稻田养鳖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鳖是利用稻田在种稻的基础上再搞养鳖的立体生态种养新技术。稻田养鳖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基础上可亩产商品鳖150kg左右,净增亩收入1500元左右,是目前农村发展经济的实用新技术,现把这项新技术作一通俗的介绍,供有条件的地方参考应用。一、稻田养鳖的基...  相似文献   

3.
全封闭温室养鳖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金兰  杨广 《淡水渔业》1999,29(5):30-31
近年来,中华鳖的人工养殖在我国日兴月异,在鳖的人工养殖中,人们为了缩短养殖周期,冬季采取加温养殖方式,全封闭温室以其高保温性曾一度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它又缺乏大棚温室所特有的透光性,水质不易控制,因而,对养殖技术的要求较高。寻找全封闭温室养鳖的合适技术...  相似文献   

4.
按常规,当工厂化温室鳖苗种加温培育到200克左右时,就应移到室外池塘进行成鳖养殖。时间一般在五月下旬与六月上旬。然而近年来因不注意放养时应具备的条件和方法,造成放养后大批染病死亡,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介绍一下鳖种放养的技术要点。供各养殖单位参考应用。一、调整好室内外鳖池的水温鳖种在温室里高温养殖,移到室外前一定要掌握和调整好室内外养殖池的水温。首先是在出池前5天逐渐降低温室里的室温和水温,降温幅度以一天2~3℃为宜,切不可一下降温过快,否则易应激发病.而鳖种出温室的时间,就要看室外水温是否连续…  相似文献   

5.
养鳖经济效益很高,但鳖种不足会影响到养鳖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和养鳖业的进一步发展。人工孵化鳖则是解决鳖种不足的一个重要手段,但须把握好以下六项技术措施。一、把好亲鳖的选择关亲鳖选择要坚持“五不要”,以保证亲鳖的质量。一是不要轻易地购买市场上出售的商品鳖作亲鳖。市场上的商品鳖,捕获方法多种多样,有的为垂钓所得,有的为叉戳而获,还有的为清塘所捕。因捕获方法不当,水鳖遭受伤害,影响生理机能甚至造成死亡。二是不要购买脱水鳖作亲鳖,鳖离开水18小时以上者,体液失衡,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而且很难恢复,购来进行人工…  相似文献   

6.
1、严格挑选亲鳖。亲鳖最好选择8—9龄大鳖,在华中地区至少要选6龄以上的鳖作为亲鳖,个体重应在1.5—3kg,因为亲鳖个体大小直接关系到所产卵的质量,进而影响稚鳖、幼鳖的质量。亲鳖要求肌体光滑完整,外无损伤内无疾病,体格肥满健壮,体态正常,裙边肥厚不下垂,行动活泼,动作敏捷。亲鳖雌雄搭配比例为4:1。鳖的雌雄鉴别方法为;雌鳖尾短,不能自然伸出裙边外,背甲呈椭圆形,中部较平,体型较厚,腹部呈十字型,后肢间距较宽;雄鳖则与此相反。一亩面积的亲鳖池,控制数量在400—500只左右,总体重不超过500kg,即每1.4—1.5m~2饲养池投放亲鳖1只。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在人工养鳖场建立防疫室,制订综合防治措施,全面地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可有效防止鳖病发生,减少死亡和经济损失。但如何建立鳖场防疫室值得研究和讨论。根据临床研究与实践结果,我们提出如下措施和规程供参考应用。一、防疫室的建立及组成对自繁自养的鳖场或较大规模总水面积10亩以上的鳖场,防疫室可分解剖室、分析化验室、药物贮存室。防疫室配备人员,至少1名水产专业人员和相关从事防疫的专业人员。配备仪器,为常规化学实验室仪器,如简易天平,量筒,有关试剂,光学显微镜,pH试纸,恒温培养箱,冰箱等。部分化学试剂,如酸类,碱类,…  相似文献   

8.
廊坊市龙华养鳖场是廊坊及周围地区最大的个体联营企业之一。它始建于1994年,占地30亩,其中亲鳖池3.5亩。有良种中华鳖亲鳖1180只,个体大部分在2~3公斤左右,有幼鳖11000多只。有可靠的水源和取暖加温设备,并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做技术顾问,有较成熟的技术力量队伍。累计投资320万元,已初具规模。1999年3月16日在例行巡塘观察时发现,有几只亲鳖浮上水面,捞取检查发现已全部死亡,以后几天里死亡只数逐天增加。抽水检查发现死亡亲鳖只数达800只左右,并有继续死亡趋势。经有关权威部门解剖分析未…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温室养鳖业在国内发展很快,通常池底铺放细沙,以利中华鳖隐蔽和栖息。然而,我们在养殖过程中发现,在鳖的放养密度高和升温条件下,底沙同时是所有病菌及有机废物、有毒气体集中的地方,常常引起水质败坏,暴发疾病。而清除这些污物又相当麻烦,严重影响鳖的正常摄食和生长。针对这种状况,笔者于1997年9月至1998年5月首次在温室内进行无沙养鳖新技术的摸索,采用“人工鳖巢”替代河沙,结合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品,改善水质环境。经试验证明具有水环境优良,疾病少,换水次数少、高产、低耗的优点。现将此技术试验介绍如下。材料与…  相似文献   

10.
利用庭院内空闲地,建6.5m×5.2m小型温室,修整养殖池20m×7.5m,进行中华鳖快速、高效、低耗养殖试验。其结果:15个月生产商品鳖331.25kg,产值36492.0元,从稚鳖到商品鳖的育成率高达79.75%,投入产出比达1:2.79。  相似文献   

11.
大规模工厂化温室养鳖,由于生产管理上的一些特殊性,在疾病防治方面应有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一定要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鳖体内环境、水—气外环境的综合治理和调控是健康养殖的根本,而水质监测和病原检查是疾病防治的基础。威旺市养殖新技术公司有温室面积36000m2,其中7幢为全封闭双层老温室,可年产100万只商品鳖。采用单独分幢调温箱供水和蓄水池统一调温供水工程形式,所有管道通联。备有14t(共4只)的锅炉,可统一调配供水供热。增氧设施按面积分2~3幢配置风机。本文结合该…  相似文献   

12.
第三讲鳖苗密养阶段的管理鳖苗阶段的密养培育,基本与常规的有沙养殖相同。由于这阶段养殖密度高,生长快,所以管理应抓好以下几项措施。一、加强投饵投饵基本按四定,其中定质最重要,因为鳖苗阶段的饲料质量直接影响鳖苗的快长成活。虽然目前国内有许多生产鳖苗饲料的...  相似文献   

13.
拙作《庭院养鳖技术要点》在《科学养鱼》1995年第1期上刊登后,陆续收到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信,我大都就来信中提出的问题写了详细的回信。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鳖池建造鳖池应建在庭院或房前屋后环境安静、光照充足、靠近水源的地方,并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甲鱼立体盆体单体水旱轮养的新方式。阐述了该方式的特点、原理、技术和效益。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孝感市杨店区高新乡高新村农民刘胜田,今年57岁。八五年他带着两个儿子,从事养鳖,当年四月初开挖鳖池4.3亩,先后购进亲鳖200公斤,鳖种4000多公斤,经过一年来的精心饲养,年底共出售成鳖4000多公斤,繁殖幼鳖200公斤,留种鳖500多公斤,共收入66,400元,扣除成本45920元(其中建池960元,购种33,600元,饲料2000元,请工720元),获纯利20,400元,人平获利6,800元。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鳖的营养研究起步较晚,所以有关鳖的营养和饲养标准的制定有滞后性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颁布出我国鳖的饲养标准。在市场上销售的鳖用配合饲料其营养指标是以鳗鱼饲料标准稍作改动而生产的,配方模式基本类同鳗鱼饲料,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事实上鳗与鳖在吸收生理上有较大区别。首先,对钙、磷添加需求不同,因为鳗鱼在利用水中的溶解钙能力比其他鱼类低,而鳖可以用鳃、皮肤吸收水中的溶解钙,所以不须添加很多钙,否则钙、磷容易失衡。由此可见鳗鱼饲料的营养水平不适宜鳖。除此之外,鳖饲料需要维生素B1、B2、B6、B12…  相似文献   

17.
-试验结果(1)生长比较饲养试验中,每两周各组进行一次生长测定,期间幼鳖生长测定五次,生长情况见表2、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生长指标的比较结果见表3。表2幼鳖生长结果表3生长结果比较表3显示,添加50mg/kg的A组和150mg/kg的B组,饵料系数比对照C组分别低0-150和0.446,饵料效率比C组分别高2-4%和10-9%。同时B组和A组相比,B组饵料系数低0-296,饵料效率高8-5%。这说明增加维生素E的添加量有利于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显示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水平为50mg/kg和…  相似文献   

18.
19.
在养鳖业中,为了挖掘池塘水体潜力、提高投饲效率,维持池塘生态良性循环,一般采取鱼鳖或鳖鱼混养模式,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之目的。困扰鳖鱼混养的食性矛盾是昂贵的高蛋白含量的配合饲料能否确保为鳖所利用转化而不被鱼类抢食,这是确立鳖鱼混养模式以及提高鳖鱼混养经济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甲鱼红脖子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四川黑竹特种养殖场于1994年9-11月间二次发生幼甲鱼大量发病的事例,经临床观察病理检查,以及病原体分离培养等,确定甲鱼红脖子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所引发的,分离菌株对多种抗菌素有敏感性;毒力试验表明,对小白鼠的MLD为2.5亿个菌,用抗菌药物防治甲鱼红脖子病虽然有效,但对甲鱼的食欲有影响,建议加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