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玉米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大文  戴景瑞 《种子》1999,(1):34-35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和XbaⅠ从质粒pZBN上切下含有Zml3启动子和Barnase基因编码区的1.4kb片段,与同样酶切的pDM302大片段相连接,构建成带有Zml3-Barstarnos3’不育基因的重组质粒pZMS。用HindⅢ和kpnI酶切pZ13回收1.1kb的Zml3启动子,与同样酶切的pBST相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ZBT,又用HindⅢ和XbaI酶切质粒pZBT,回收1.4kb  相似文献   

2.
铁双贵  郑用琏 《作物学报》1999,25(6):759-765
采用淀粉凝胶平板电泳方法,研究了华中农业大学4个玉米新合成群体(WBM、LBM、WLS、LLS),2个美国群体(BSSSR和BS16)和6个自交系的ADH、CAT、EST、GLU、GOT、MDH、PGD、PHI8种等位酶的17个位点的47个等位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数量性状的相关。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6个群体与6人自交系组配成36个组合,田间试验在武昌、安阳两地进行两年。标记分析表明,17个等  相似文献   

3.
大蒜发芽叶培养体细胞胚发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将大蒜发芽叶培养于MS(1/2NH4NO3_+2,4-D2mg/L+KT0.5mg/L上,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继代后,转移到MS(KNO32525mg/L+(NH4)2SO41650mg/L,无NH4NO3)+KT2mg/L+6-BA4mg/L+Adenine2mg/L+IAA0.01mg/L培养基上,25天后,形成体细胞胚并能再生植株。其中,胚状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NO3/NH^+4>1,KT/  相似文献   

4.
6X小黑麦品种Venus和2个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选育出NR9849等8个系群94个系,其中大部份抗条锈病或(和)白粉病。应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APAGE)分析了NR9849等系群的64个株及其亲本Venus、小偃6号和川育12号的醇溶蛋白,结果表明,50.00%的株系具有1RS/1BL所特有的G1d1B3位点,20.31%的株系在Gli-2位点发生了普通小麦与6X小黑麦遗传物质重组;64个株系中出现了1种亲本类型,3种重组类型和3种突变重组类型,突变率15.6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指出,大多数株系Glu-1位点与普通小麦亲本相同,即由Glu-A1编码的亚基1,Glu-B1编码的亚基7+8、14+15,Glu-D1编码的亚基5+10、2+12。文中还讨论了6X小黑麦向普通小  相似文献   

5.
应用回交法转导水稻广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林  曹立勇 《作物学报》1996,22(5):595-602
以热研1号为广亲和基因(S)的供体亲本,粳型雄性不育保持系76-27B作为轮回亲本,用回交和测交鉴定进行的方式,将S基因逐步导入到76-27B中,在BC2F3后代中选得8份材料,其中5份材料73-2-1、73-2-4、73-2-6、73-2-7和73-2-8带有S基因,以下简称B(S5S5);另3份材料73-2-2、73-2-3和73-2-5带有S5基因,简称B(S5S5)。亲和性比较分析表明,B  相似文献   

6.
PEG渗调对苦瓜种子活力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15% ̄35%PEG能提高苦瓜种子活力,但以25%PEG渗调效果最好,经25%PEG渗调4小时,发芽率、生长势和活力指数分别由对照的62.5、3.05和1.95提高到90.6、7.88和7.15。实验表明,PEG可明显提高苦弧种子SOD和CAT的活性,并能抑制LOX的活性。经25%PEG处理后SOD和CAT的活性分别由对照的62.0、7.2提高到111.8和11.4,LOX活性由1.27降低到0.  相似文献   

7.
章琦  李道远 《作物学报》2000,26(5):536-542
经抗谱评价、抗性类型比较、遗传分析鉴定出一个来自普通野生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5(暂名)。结果表明它是迄今已知基因中抗谱最广,抗性导入效应很强的一个完全显性的全生育期抗性基因,用携有新基因Xa-23的一对近等基因系(JG30^6∥Xa-23^(t))构建F2群体中选出160个单株用SSR(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定位,初步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SSR标记OSR06和RM224附近,图距分别为5.3cM和27.7cM。  相似文献   

8.
同工酶基因数量化方法对亚洲栽培稻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孙新立  才宏伟 《作物学报》1996,22(6):693-699
采用将同工酶基因数量化方法对水稻籼、粳分类进行研究,其过程与结果如下:(1)通过对539份亚洲栽培稻材料的多位点同工酶分析,发现其中6个同工酶位点即AMP-2,Cat-1,Mal-1,Acp-2,Est-10具有更好的籼、粳判别效果。用6个位点上的DJ值计算出每份材料的PJ值(即材料属于粳和籼的可能性),发现539份材料的PJ值分类结果与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的结果符合性很好,仅有少数例外;(2)对6  相似文献   

9.
将2-3片真叶的花培无根苗转入MS+MET3.0mg/L+NAA0.5mg/L+KT0.5mg/L+蔗糖8%的壮苗培养基,4个月后和不加MET的相比植株变矮,分蘖和根系增多,每管苗平均栽1.55丛。秋季,法大气温度(日均温)回升到2-3℃时,揭去塑料膜,自然加倍的植株单株成穗9.1个,结实249.7粒,穗粒数27.4粒,分别是温室自然加倍的3.37,6.05和1.86倍。田间自然加倍和人工加倍相结  相似文献   

10.
药用作物掌叶半夏组织培养及药物成份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朱宝成  梁玉玲 《作物学报》1995,21(4):475-478
药用作物掌叶半夏(PinelliapedatisectaSchott)的种子在附加2,4-D0.5-6.0mg/L+BA0.5mg/L的MS或B5培养基上均能诱导出大量愈伤组织,但2,4-D的浓度变化对愈伤组织的形成和生长无明显影响,且无分化现象。愈伤组织生长快,分散性好,适于悬浮培养。种子在附加NAA0.1-4.0mg/L+BA0.5mg/L的MS培养基上均能形成愈伤组织并分化出根和芽,随NAA  相似文献   

11.
杂交稻抗白叶枯病的遗传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8种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9个恢复系按P×Q交配设计分别配制不育系杂种和保持系杂种, 接种白叶枯病(Xoo)“强”致病力菌系ZHE-173和“弱”致病力菌系KS-6-6, 研究杂交稻抗白叶枯病的遗传机制。 结果表明: (1) 不育系或保持系、 恢复系以及不育系或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互作对不育系杂种或保持系杂种抗性的影响均  相似文献   

12.
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线粒体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相关线粒体基因。【方法】利用线粒体基因atp A、atp6、atp9、cob、coxⅠ、coxⅡ、coxⅢ、nad3、nad6、nad9探针,对哈克尼西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保持系F、杂种一代H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atp A、coxⅢ、nad3、nad6在3个材料间具有多态性。atp A、nad6基因探针与所有酶的杂交结果均显示出多态性,且在不育系与杂种一代中表现一致,而在保持系中差异明显。atp A/Eco RⅠ在3个材料中的杂交结果均显示2条带,其中1条2.2 kb的杂交带在3个材料中相同,另一条在不育系和杂种一代中大小为3.2 kb,而在保持系中为4.8 kb;atp A/PstⅠ杂交结果中,在不育系和杂种一代中的条带大小为17.0kb,而在保持系中为10.2 kb。nad6探针与4个酶的杂交结果均为不育系和杂种一代比保持系多1~2条杂交带。coxⅢ/Eco RⅠ在3个材料中均有1条2.5 kb的杂交带,但在保持系与杂种一代中比不育系多1条1.7 kb的弱带。nad3/Bam HⅠ的杂交结果在不育系与保持系中表现一致,而在杂种一代中缺少1条9.5 kb的杂交带。【结论】推测atp A、nad6基因参与调控不育系的形成,而coxⅢ、nad3可能受到恢复系核基因的调控,在不育系育性恢复过程中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栽培马铃薯是高度杂合的四倍体作物,利用传统的基因克隆方式进行晚疫病抗性基因分离难度很大。然而,晚疫病抗性基因具有序列保守性,属于NBS-LRR类基因。本研究中,根据晚疫病抗性基因R3a家族的序列比对结果设计R3a基因家族的保守探针,并将含有R3a基因的BAC SH23G23部分酶切成7~11 kb DNA片段。通过结合保守探针的磁珠系统对上述7~11 kb DNA片段进行R3a基因分离,将磁珠富集的片段克隆到双元载体pBINPLUS上。通过阳性克隆和菌落PCR鉴定表明,含有R3a基因的克隆比率达到82.76%,相对于磁珠系统富集前,提高R3a基因比率近19倍。本研究建立了抗病基因及其同源序列的磁珠分离系统,为分离马铃薯等多倍体作物中具有保守结构的基因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东乡野生稻抗褐飞虱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野生稻是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重要种质资源。应用东乡野生稻与栽培稻协青早B构建的2套材料,开展水稻抗褐飞虱基因鉴定研究。先以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5群体为材料,应用褐飞虱田间种群进行抗虫鉴定,检测到2个抗褐飞虱QTL,其中,qBph2位于水稻第2染色体RM29–RG157区间,东乡野生稻等位基因可降低死苗率22.2%;qBph7位于第7染色体RM11–RM234区间,东乡野生稻等位基因可降低死苗率43.7%。进一步以协青早B为轮回亲本,构建了BC3F3群体,应用褐飞虱生物型I、II和III进行抗虫鉴定,QTL分析表明qBph2抗褐飞虱生物型I和II,qBph7抗褐飞虱生物型I和III。这2个QTL对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培育抗性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环保的方式。稻瘟病抗性基因的鉴定与挖掘是开展抗病育种的基础与前提。本课题组前期对419份广西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获得208,993个高质量SNP标记。本研究采用苗期喷雾接种方法,研究了该419份核心种质对7个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抗性,并根据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2种模型下共检测到20个位点,其中GLM检测到20个位点,MLM检测到1个位点,Chr12_10803913位点在2种模型下都检测到。17个位点与前人定位的基因/QTLs重叠,其余3个是新位点,分别为Chr3_18302718、Chr3_18302744及Chr5_10379127位点。在20个显著关联位点上下游各150 kb的基因组区域中共筛选出候选基因323个,初步确定8个候选基因与抗病相关,其中LOC_Os12g18360(Pita)、LOC_Os12g18729(Ptr)为已知克隆的基因,LOC_Os03g32100、LOC_Os03g32180和LOC_Os05g18090为新位点附近筛选到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为稻瘟病抗性位点挖掘与稻瘟病相关基因克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宁夏稻瘟病菌群体分布及小种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6年对宁夏稻瘟病菌群体分布及优势小种的毒力研究,分别采用了3套鉴别品种,即用7个中国统一的鉴别品种、12个日本清泽鉴别品种、33个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已知单基因系,分析近几年宁夏生理小种的种类和优势小种。经测定宁夏有3群9个中国小种,ZA1,ZC17,ZC7小种为优势小种;根据稻瘟病菌与日本12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互作亲和性的结果,区分为18个毒性类型,其中637小种出现频率最高,分布广且毒力频率高,成为宁夏的优势小种。该小种的毒力谱很广,能侵染除Pi-z,Pi-ta,Pi-b基因外的大多数已知抗性基因,中国小种ZC17及637小种是目前宁夏水稻生产上值得密切关注的小种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村建能够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植物的人工染色体文库可以加快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的速度。为了克隆水稻突变基因的需要,我们利用pYLTAC7载体构建了籼稻品种H359基因组的TAC文库。该文库包含41088个克隆,保存在107块384孔板中。插入片段大小在50—100kb之间,平均插入大小为77kb,推测该库覆盖水稻基因组接近7.4倍。  相似文献   

18.
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光合作用及叶绿素合成与降解途径的理想材料,有助于了解高等植物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西农1B,获得一个短根白化突变体sra1 (short radicle and albino 1),从出芽至第三叶期叶片始终为白色,胚根较同时期野生型明显变短。对相同位置的叶片观察发现,西农1B叶肉细胞叶绿体含量丰富且膜系统发育完整,而sra1叶肉细胞液泡化严重,叶绿体数目明显减少或没有,基粒类囊体垛叠松散且稀少。生理生化分析发现sra1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接近于零,净光合速率为负值。遗传分析表明该短根白化表型由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最终将SRA1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长臂InDel标记Z-20和Z-42间,物理距离约657 kb,是一个未报道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19.
以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7001S、温敏核不育系W6154S、增矮64S,以及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及其衍生的温敏核不育系810S、安湘S、香125S为材料进行相互杂交,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观察F1的育性,根据其可育性和不育性确定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7001S、W6154S、培矮64S与核不育基因供体农垦58S之间有等位点的核不育基因;但温敏核不育系W6154S与培矮64S之间,不具等位点的温敏核不育基因。该结果说明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至少存在一对光敏核不育基因和两对温敏核不育基因,而且各对温敏核不育基因可独立遗传,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其不育性得到充分表达。安农S-1与其衍生的不育系之间以及衍生的不育系与不育系之间都具有等位点的温敏核不育基因。农垦58S及衍生的核不育系与安农S-1及衍生的核不育系之间没有等位点的核不育基因。  相似文献   

20.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 其主效抗性基因Pi-ta和Pi-b在我国很多稻区表现广谱持久的稻瘟病抗性, 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水稻育种和生产。本研究选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及其等位基因的功能标记, 在对22份分别已知抗病基因Pi-ta和Pi-b以及感病基因pi-ta与pi-b组成的水稻品种检测验证基础上, 建立了2套稻瘟病基因多重PCR体系: 体系I同时检测抗病基因Pi-ta与Pi-b, 体系II 同时检测感病基因pi-ta与pi-b, 并利用2套体系对336份高世代育种材料进行检测, 与单标记检测结果比较, 表现稳定可靠, 重复性好。本研究构建的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可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快速评价和抗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