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灌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灌区水资源的优化调配对于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灌区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对灌区水资源进行优化调配,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利用大系统分解协调、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方法建立灌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模型,该模型具有减化系统复杂性,减少计算工作量的特点。模型在彭楼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中进行应用,对灌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联合调度,制定了区域配水方案,所得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河套灌区的水资源分布特点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即提高社会对河套灌区地下水的认识,适度增大地下水开采;充分发挥地下水的调节作用,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遵循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多次相互转化规律,提高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涵养相结合:加强河套灌区地下水的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河套灌区引水量限额后节水灌溉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黄河水资源日益短缺,河套灌区引黄水量限额配置调整等问题,对节水灌溉对策进行了分析,指出应改进,完善工程设施,进行以渠系防渗为中心的灌区技术改造,开发利用地下水,发展井灌,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合理确定作物种植比例和灌溉定额,以缓解引黄水量限额与农业生产需水量的矛盾,实现河套灌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井渠结合具有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率和调控地下水双重作用.探讨了对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灌区适宜的渠井用水比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节水与养水、以及灌区用水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井渠结合灌区节水灌溉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渠结合具有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率和调控地下水双重作用。探讨了对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灌区适宜的渠井用水比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节水与养水、以及灌区用水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多水源联合调配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点.实践表明,多水源的联合运用不仅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利用量,同时还可以使农业生产和环境条件得以改善,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以彭楼灌区为例进行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优化配置研究,并基于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建立了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优化的三层谱系结构模型.在对边界及水源条件确定合理约束基础上,用此模型对彭楼灌区进行水资源优化,结果表明:此模型符合客观实际,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灌区水资源短缺和控制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多水源联合调配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点。实践表明,多水源的联合运用不仅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利用量,同时还可以使农业生产和环境条件得以改善,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以彭楼灌区为例进行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优化配置研究,并基于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建立了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优化的三层谱系结构模型。在对边界及水源条件确定合理约束基础上,用此模型对彭楼灌区进行水资源优化,结果表明:此模型符合客观实际,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灌区水资源短缺和控制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白石灌区水利工程现状、水资源利用情况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9.
洛惠渠灌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准确了解洛惠渠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特征,以灌区1955~1990年的实测水文资料为基础,对洛惠渠灌区地下水资源多年开发利用状况下的水位动态和水质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灌区地下水多年补给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水位变动很大;灌区水质多年平均矿化度为2.48 g/L,属微咸水,而矿化度随水位上升呈淡化趋势,又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全灌区的矿化度分布并不均匀。因此,应合理建立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系统,确保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一定的变化范围之内,并进一步加强水情、水质的动态监测预报与调控,强化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10.
在额济纳绿洲生态保护区开展地下水动态监测,为额济纳绿洲生态灌区的运行管理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实行智能化管理促进地下水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羊河流域下游地区的民勤县,现有机井近万眼,目前对地下水的管理属薄弱环节,加强农用机井和地下水取水量管理,是现阶段水资源管理的中心工作,安装配套地下水智能化计量控制管理设施,可有效管理和控制地下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提出了安装智能化计量控制设备的一些思路,供民勤灌区及类同的内陆河灌区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中参考。  相似文献   

12.
考虑土壤水平衡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地下水埋深较浅且矿化度高及黄河水量逐年减少等因素导致的农业用水严重短缺问题,本研究以解放闸灌域玉米为研究对象,耦合Jensen模型与土壤水平衡模型构建灌区尺度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不同的地下水埋深及土壤含水量情景下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进行研究,并利用Lingo软件编程求解模型。结果表明:当地下水埋深为2.5m时,引黄水量为3.85×10~8 m~3,可以达到5.55×10~8元的净经济效益;而土壤水含量为0.12~0.16时,净经济效益为[5.41,5.67]×108元。优化结果验证了模型在当地可行,并针对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的不同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埋深情景分别提供14种配水方案。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河套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阐述了灌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着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以及输水设施简陋和用水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河套灌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河套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管理一直是水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切实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预防地质环境灾害发生,近年来临泽县平川灌区坚持依法治水、管水、护水,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资源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道路。本文阐述了平川罐区地下水利用管理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地下水监督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天水市城市干旱、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90年代的干旱现状进行分析,探索了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城市用水的途径。结果表明,全市水资源较为贫乏,尤其地下水偏少,地下水与地表水交替转换强烈。山区地下水储量少,不易集中开采,河谷区含水层厚度相对较大,透水性较好,是天水市城乡开发利用的主要水源。近年来干旱气候频繁出现使得境内大部分河流流量剧减甚至出现了断流,渭河作为过境的第一大河,流量约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二分之一。要解决水资源危机,需要加强管理宣传,重视水土保持,合理水资源配置,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水开采的管理和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6.
宝鸡峡灌区农业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宝鸡峡灌区农业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为解决宝鸡峡灌区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提供参考。【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评定系数表示每一个评价因素或指标对农业水资源安全的作用,结合灌区实际,建立农业水资源安全评价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宝鸡峡灌区农业水资源安全进行计算和总体评价。【结果】结合宝鸡峡灌区实际,建立了包括水资源量、供水、用水、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5项共23个评价指标的农业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宝鸡峡灌区农业水资源安全的综合评价值为2.540。分析认为,水资源短缺、供水工程效率低、水资源配置不合理、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水价偏低、地下水降落漏斗、水质污染、水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低等,是影响灌区农业水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结论】提出保障灌区农业水资源安全的5项主要措施,以促进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四川省平原区和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计算,以地下水总补给量来表征平原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以河川基流量来表征山丘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进一步查清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配置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缓解我省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促进和保障我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地表水和地下水2方面对任丘市水资源现状进行了阐述,对水资源供需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推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实现任丘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湖南农业》2014,(3):12
<正>一、建立农业节水体系1.优化配置农业用水通过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和实施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缓解重点农业生产区的用水压力。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合理配置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视利用非常规水源,提高农业用水总体保障水平。在渠灌区因地制宜实行蓄水、引水、提水相结合。在井渠结合灌区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在井灌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重台塬灌区改造与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要求。本文简述了重台塬灌区运行现状和灌区改造的基本情况,阐述了灌区改造的必要性及对临夏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