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70年代以来,国外就开始研究菊粉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据国内外统计,产菊粉酶的丝状真菌有17个属40余种,酵母菌10个属20余种,细菌12个属10余种,其中大部分菌株产外切酶,青霉和少数曲霉产内切酶,而该研究均停留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而且各菌株发酵获得的菊粉酶产量较低,生产成本高.曲霉是目前研究产菊粉酶的热点菌种之一.国际上报道的曲霉菊粉酶最高产量为50 U/mL,而国内报道的曲霉菌株产菊粉酶的最高酶活力达到53 U/mL,离工业化生产均有一定距离,因此,进一步摸索菊粉酶高产发酵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李雪雁  张维  张秀兰  李冰 《草业科学》2012,29(5):833-836
为了构建一种能够直接利用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来进行酒精发酵的融合菌株,选择适宜的原生质体制备与融合条件,将自行筛选所得的一种能高产菊粉酶的青霉菌与酿酒酵母进行原生质体融合,选择性地检出融合子,对其产酶能力、产酒精能力进行测定,并对其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最终确定筛选出一株各项性能较优的融合菌株R8。酒精发酵试验结果显示,菌株R8发酵菊粉的酒精得率为41.16%,原料糖分利用率为75.52%。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对黑曲霉A3菌株产果胶酶的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不同的碳源、氮源对产果胶酶均有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产果胶酶较适培养基为:碳源为麸皮70 g/L和可溶性淀粉10 g/L、氮源为(NH4)2SO410 g/L和NH4NO3 3.5 g/L;诱导物以果胶20 g/L为最佳;适宜产酶条件为培养基起始pH 3.0,培养温度为25℃,发酵 72 h达到产酶高峰。  相似文献   

4.
从牛粪有机肥中筛选获得1株产纤维素酶的菌种,刚果红法鉴定该菌株具有一定的水解纤维素的能力.显微镜镜检及菌落表型观察,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细菌;对菌株所产纤维素酶进行酶学性质的研究发现该酶的酶促反应最佳作用温度是45℃,最佳作用pH为4.5~5.5.  相似文献   

5.
前期从自然界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纤维素酶产生菌 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SWU6菌株,为提高该菌株发酵产酶能力,本研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法(DNS)对该菌株产酶所需碳源、氮源、温度、pH 值、装瓶量、接种量等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比较优化前后等量发酵上清液中 CMCase 酶活大小。结果表明:SWU6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适碳源为淀粉,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培养温度为50℃,培养基最适初始 pH 值为5.0,最适装瓶量为20%,最适接种量为2%;在最优发酵产酶条件下,SWU6菌株发酵上清液中的 CMCase 酶活达到454.69 U/mL,明显高于优化前利用基础培养基发酵所产的 CMCase 酶活,且酶活提高约3倍。通过发酵条件优化后,SWU6菌株单位体积发酵液显示出了更强的纤维素酶活性。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从自然界中筛选β-葡萄糖苷酶高产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和产酶条件优化。采用七叶苷显色技术分离和筛选β-葡萄糖苷酶菌株,采用固体发酵技术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广西河池喀斯特地貌自然植被区筛选出1株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将其鉴定为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得到最佳产酶条件为pH值7.0、温度28℃、装液量40 mL/250 mL,经过优化后该棘孢曲霉菌株的产酶能力达到了42.75 U/mL,相较于出发条件提高了10.9倍。研究表明,研究筛选得到的棘孢曲霉能够稳定产生β-葡萄糖苷酶,经固体发酵技术优化后产酶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且在中性条件下产酶量最高,在饲料生产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30132为材料,研究了碳源、氮源、培养基、起始pH值、接种量、温度对该菌株产植酸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曲霉30132的最适发酵温度为28℃,产酶pH值为5,最佳接种量为10%;在此条件下,以8%麸皮为碳源、0.5%硫酸铵为氮源时,产酶活力最高,发酵3d后发酵液中植酸酶活力高达35.5U/ml。  相似文献   

8.
郭晓贤  刘峰 《饲料工业》2007,28(8):17-20
通过平板快速筛选方法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产葡萄糖氧化酶菌株,此菌株属于产胞内酶的黑曲霉。采用文献报道的相关工艺测得其初始酶活为0.86μmol/min。经过培养基配方的优化试验及摇床发酵工艺的调整,其摇床发酵的产酶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发酵液过滤液酶活达到9.91μmol/min。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筛选1株产阿魏酸酯酶的芽孢杆菌,研究其发酵玉米皮的效果。采用十字划线法和平板扩散法对产阿魏酸酯酶菌株进行初筛,结合酶活力测定进行复筛,将筛选得到的菌株利用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生理生化特征试验确定种属关系。发酵玉米皮试验设4个处理组,对照组(C组)玉米皮添加等量蒸馏水发酵,T1组玉米皮添加2 U/g FW纤维素酶发酵,T2组玉米皮添加5×106 CFU/g FW的筛选菌株发酵,T3组添加2 U/g FW的纤维素酶与5×106 CFU/g FW筛选菌株发酵,每组5个重复,室温发酵15 d。结果显示,研究筛选得到12株产阿魏酸酯酶的菌株,其中菌株A30酶活力最高,为177.1 U/L。经鉴定,菌株A30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A30能够提高发酵玉米皮的芽孢杆菌活菌数,对乳酸菌、霉菌活菌数以及物料pH值无影响,该菌株与纤维素酶协同处理对发酵玉米皮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降解率均高于其他处理组。研究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A30在玉米皮发酵过程中,能够与纤维素酶协同作用,显著提高纤维素降解率,改善饲...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一株高产脂肪酶的菌株并进行鉴定,同时评定所产脂肪酶的酶学性质,为饲用脂肪酶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参考。通过平板法筛选产酶菌株,根据菌株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和ITS-r DNA序列分析确定其属种,并对产酶菌株进行初步的酶学性质研究。从富含油污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高产脂肪酶菌株FZ-4,并鉴定为白地霉(Galactomyces geotrichum),其初步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菌株所产脂肪酶为胞外酶,在28℃、250 r/min条件下培养96 h所产脂肪酶活力达16.7 U/m L,该酶最适反应p H为7.5,最适反应温度为40℃,在p H为7.0~9.0和20~45℃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且该酶对C16脂肪酸有较强的底物专一性。分离获得的Galactomyces geotrichum FZ-4是一株高效的产脂肪酶菌株,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通过角质降解菌株X8P的种属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和酶学性质研究,探讨降解植物表面角质层,进一步改善动物对植物纤维利用的可能新方案。试验通过形态观察和16 S r DNA测序鉴定菌株X8 P种属,并对其产酶所需碳源、氮源、发酵温度与时间进行优化,其发酵液经硫酸铵盐析沉淀获得其胞外蛋白粗酶,并对其粗酶催化的适宜p H和p H稳定性、温度和温度稳定性,以及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金属离子对其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菌株X8P经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为东方醋杆菌(Acetobacter orientalis)。2)菌株X8P适宜产酶发酵条件为溶菌肉汤(LB)培养基中37℃发酵4 d,1%橄榄油和1%葡萄糖明显促进菌株产酶,而1%可溶性淀粉明显抑制菌株产酶。3)该菌株胞外粗酶催化适宜p H和温度分别为6.5和45℃,且表现出一定p H稳定性,但在有机溶剂中不稳定,仅甘油中可保留全部活性,在二甲基亚砜(50%)中活性可保留66%。吐温(Tween)-20(1 mmol/L)、Tween-80(1 mmol/L)和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1和10 mmol/L)可使菌株X8P粗酶活性提高3%~35%。金属离子钾离子(K+)、锰离子(Mn2+)(1和10 mmol/L)可使菌株X8P粗酶活性提高2%~20%。由此可见,菌株X8P具有一定的产角质酶潜力和应用前景,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诱变选育木聚糖酶高产菌株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XE6为出发菌株,经微波(MW)和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处理,选育出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高产木聚糖酶菌株mAn1。利用单因素轮换法和正交试验法对菌株mAn1固态发酵产酶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产酶条件为麸皮与玉米芯的添加比例6:4,硝酸铵2g,培养基起始pH值为4.5,固液比为1:1.8,500ml三角瓶中装培养基50g,30℃培养72h,在此条件下所产木聚糖酶的酶活为81151U/g,比出发菌株的酶活提高了34.88%。  相似文献   

13.
发酵花生壳粉生产复合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验室保藏的菌株中选取了一株能发酵花生壳粉产酸性蛋白酶的菌株黑曲霉HKS-07,并通过诱变得到高产菌株UV11,对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菌株UV11在m(麸皮):m(花生壳粉)为6:4、豆粕10%、(NH4)2SO42%、MgSO4·7H2O0.05%、K2HPO40.1%的培养基质上,加水比1:1.1,接种量为105~106个/g,置28~30℃下培养24~30h,产酶量为酸性蛋白酶1226U/g、纤维素酶7996U/g、木聚糖酶3192U/g、糖化酶1080U/g,热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柞蚕害虫黑广肩步甲(Calosoma maximociczi Morawitz)的成虫为材料,分离其肠道细菌并从中筛选产脂肪酶的菌株,了解害虫肠道细菌菌群结构,寻找具有应用价值的高产脂肪酶的微生物资源。从黑广肩步甲成虫的肠道中共分离出21个好氧细菌分离株,进一步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产脂肪酶的菌株并检测酶活力,获得4株产脂肪酶的优势菌株。经过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4株产脂肪酶的菌株分别属于变形杆菌属(Proteus sp.)、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研究结果表明,黑广肩步甲成虫肠道内的细菌种类丰富,分离的4株产脂肪酶菌株的产酶活力较高,可进一步研究评价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采用酪蛋白平板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平板初筛法,分别从北京、大连、日本3个产地的纳豆食品中分离筛选到10株产蛋白酶菌株(NY-1~NY-10)和10株产纤维素酶菌株(NS-1~NS-10)。经酶活力测定NY-1为蛋白酶活力最高菌株,NS-1为纤维素酶活力最高菌株。通过2株菌的生长曲线、芽孢形成曲线、产酶动态变化曲线和酶活力传代稳定性试验,得出NY-1的最佳种龄为16 h,最佳芽孢收获时间为28 h,芽孢量的对数值为(6.92±0.047)、蛋白酶产酶高峰时间为18 h,酶活力为(44.12±1.48)U/mL,;NS-1的最佳种龄为14 h,最佳芽孢收获时间为28 h,芽孢量的对数值为(8.41±0.0060),纤维素酶产酶高峰时间为40 h,酶活力为(60.94±1.22)U/mL,蛋白酶和纤维素酶酶活力在7代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6.
家蚕肠道产酶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明家蚕肠道菌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微生态饲用添加剂的开发研究。从家蚕肠道中分离出30株菌株,并研究了它们的胞外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的产酶能力。在家蚕肠道中存在着可以分泌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在分离到的30株肠道菌株中,产4种酶的有1株菌,产3种酶的有4株菌,产2种酶的有2株菌,产1种酶的有11株菌,不产酶的有12株菌。在产酶菌中,有9株菌株能分泌蛋白酶,能分泌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各有7株菌,有8株菌株能分泌淀粉酶。家蚕肠道菌中的各种产酶菌高达60%,表明了肠道菌在家蚕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酪蛋白平板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平板初筛法,分别从北京、大连、日本3个产地的纳豆食品中分离筛选到10株产蛋白酶菌株(NY-1~NY-10)和10株产纤维素酶菌株(NS-1~NS-10)。经酶活力测定NY-1为蛋白酶活力最高菌株,NS-1为纤维素酶活力最高菌株。通过2株菌的生长曲线、芽孢形成曲线、产酶动态变化曲线和酶活力传代稳定性试验,得出NY-1的最佳种龄为16 h,最佳芽孢收获时间为28 h,芽孢量的对数值为(6.92±0.047)、蛋白酶产酶高峰时间为18 h,酶活力为(44.12±1.48) U/mL,;NS-1的最佳种龄为14 h,最佳芽孢收获时间为28 h,芽孢量的对数值为(8.41±0.0060),纤维素酶产酶高峰时间为40 h,酶活力为(60.94±1.22) U/mL,蛋白酶和纤维素酶酶活力在7代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并以滤纸酶活力(filter paper activity,FPA)作为响应值对转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的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Tu6-VHb菌株液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P-B试验,筛选出影响Tu6-VHb菌株发酵产酶的3个显著因素:吐温-80含量、发酵液体积(250 mL三角瓶发酵)、氮源浓度。用最陡爬坡路径法逼近最大响应值区域,运用响应面B-B试验设计确定3个显著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最佳发酵条件。结果显示,Tu6-VHb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发酵条件是:吐温-80含量0.39%,发酵液体积61.32 mL(250 mL三角瓶发酵),氮源浓度0.87%。经优化后,Tu6-VHb菌株发酵产纤维素酶酶活力达51.72 U/mL,与模型预测值51.94 U/mL相近,较优化前该菌株酶活力(39.984 U/mL)提高了29.35%,是未转入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的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Tu6菌株酶活力(35.904 U/mL)的1.44倍。  相似文献   

19.
《饲料与畜牧》2006,(6):52-53
新型生物饲料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基因工程菊粉内切酶与菊粉寡糖制备技术,生物发酵与营养平衡型果渣,高效木聚糖酶的廉价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pH值对混菌发酵产CMC酶、蛋白酶的影响,得出发酵基质的最佳pH值为5.0;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混菌比例对混菌发酵产酶的影响,得出混菌发酵产CMC酶的最佳混菌比例为4:2:2,产蛋白酶的最佳混菌比例为2:4:2;研究单菌发酵产CMC酶、蛋白酶的情况,测得单菌发酵产CMC酶的最高酶活力为3424.96U/g,产蛋白酶的最高酶活力为92.16U/g;而混菌发酵产CMC酶的最高酶活力为4892.80U/g,产蛋白酶的最高酶活力为437.76U/g。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温度、pH值、转速这3个因素对混菌发酵产CMC酶、蛋白酶的影响,测得混菌发酵产CMC酶的最佳条件是:pH5.0、温度38℃、转速150r/min;产蛋白酶的最佳条件是:pH6.0、温度38℃、转速140r/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