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数理统计抽样方法广泛应用于我国森林资源清生工作中,而立木材积表是森林抽样调查估测蓄积量的主要尺度。虽然,材积表所引起的误差不包话在抽样蓄积误差之内,但实际上,它是客观存在的。它直接影响到森林资源清查的总成果。对这种非抽样误差  相似文献   

2.
瑞士对森林调查中存在的各种误差来源的研究表明,抽样误差是取主要的误差来源。  相似文献   

3.
森林蓄积量的动态分析是森林资源清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森林蓄积量不同于矿藏等其它自然资源,它是一种再生资源。在森林资源清查过程中,确定森林生长量和消耗量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由于生长量和消耗量占总蓄积量的比重较小,变动很大,要准确地测定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本文探讨在二类调查中用蓄积量加权计算森林生长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各地都正在或准备开展森林连续清查。存在不少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研究解决。本文就方案设计中与控制资源变化抽样误差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主要是:误差尺度选定、误差分析、误差标准的确定,样本单元数计算、最优方案选定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各地都正在或准备开展森林连续清查。存在不少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研究解决。本文就方案设计中与控制资源变化抽样误差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主要是:误差尺度选定、误差分析、误差标准的确定,样本单元数计算、最优方案选定等。  相似文献   

6.
立木材积表,是我国计算立木材积的常用手段,因而也是森林蓄积量估测的主要误差来源之一。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对于如何有效地控制材积表误差对森林蓄积量估测值的影响这一不可忽视的问题,一直未予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近代抽样技术和电算手段在森林资源  相似文献   

7.
森林抽样调查中的误差包括: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又叫偏差。森林抽样调查精度是以抽样误差的大小来表示的,它不包括偏差。有时偏差大于抽样误差,甚至为抽样误差的好多倍。这样的抽样调查成果形式上精确,实际上并不准确,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所以对抽样  相似文献   

8.
我国各省和许多县、林场都已经或准备开展森林连续清查.存在不少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研究解决.本文就当前方案设计工作中较迫切的与控制资沅变化抽样误差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主要是:误差尺度选定、误差分析、误差标准的确定、样本单元数计算、最优方案选定等.  相似文献   

9.
以1974-2018年期间九次福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生产率四个主要指标数据为时间数据序列,分析四个主要指标的变化特点及主要原因,并利用1984-2018年7次清查数据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九次全国资源连续清查期间,福建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呈稳步上升趋势,尤以1993年增幅最大,森林蓄积量、林地生产率均呈先抑后扬的"√"型态势,均表现为前三次逐步降低、后六次逐步提高,说明福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生产率四个模型精度等级均为一级。利用建立的模型预测2023年、2028年全省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生产率,并采用内插法计算2025年全省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生产率预测值,以期为确定我省"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规划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国家林业局最近公布了第5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本次清查历时5年,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清查。目前森林资源现状是:林业用地面积26329.5万hm~2,森林面积15894.1万hm~2,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活立木总蓄积量124.9亿m~3,森林蓄积量112.7亿m~3。除台湾省外,全国人工林面积4666.7万hm~2,蓄积量为10.1亿m~3。这一结果说明:  相似文献   

11.
森林的状况主要包括森林的数量和质量两个具体指标,森林数量主要用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来表示,森林质量主要用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种树种结构来表示。从1999年至2003年,历时5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完成了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一类调查,以省(区、市)为单位进行,以抽样调查理论为基础,采用固定样地调查为主进行实测的方法,在统一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要求清查全国森林资源宏观现状及其消长变化规律,其结果是评价全国和各省(区、市)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显示,全国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  相似文献   

12.
林分水平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是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计量基础。基于北京市2016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1 425个乔木林样地数据,分别利用非线性独立回归估计、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和含哑变量的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了油松林、侧柏林、栎树林、桦木林、榆树林、刺槐林、杨树林、其他硬阔林、其他软阔林、乔木经济林等10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林分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结果显示:10种主要森林类型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的确定系数(R~2)都在0.93以上,总体相对误差(TRE)和平均系统误差(ASE)都在±3%以内且多数趋近于0,平均预估误差(MPE)都在5%以内,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都在15%以内。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的蓄积量主要取决于林分断面积和平均高,生物量主要取决于蓄积量和林分平均高;含哑变量的非线性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是建立林分水平三储量(森林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系统的可行方法;所建北京市10种主要森林类型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其预估精度达到相关技术规定要求,可以在实践中推广试用;为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准确度,可采用基于二元模型计算的蓄积量和生物量样地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3.
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近完成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蓄积量124.56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53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各地都在开展森林连续清查。本文就方案设计中与资源变化抽样误差控制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关于资源变化的抽样误差尺度森林资源现况调查通常用相对误差限E_x tS_x/x作抽样误差尺度(x是资源现况平均数,S_x为标准误,t为可靠性指标)。对资源变化△(=y-x,y为资源现况后期调查值,  相似文献   

15.
文介绍了BP神经网络理论,以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受害森林面积、基本完成投资额、病虫害面积等6个影响森林碳汇量为主要因素,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森林碳汇量估测模型;并应用我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对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和仿真。其分析和仿真结果显示: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和仿真森林碳汇量精度较高,误差较小,具有有较高可靠性,从而为森林资源管理模拟仿真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森林覆盖率 1 6.5 5 % ,比上次清查净增 1 .43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量 1 2 4.9亿立方米 ,比上次清查净增 5 .4亿立方米  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亮出了我国森林资源最新家底。清查结果显示 :全国林业用地面积为 2 6 32 9.5万公顷 ,森林面积 15894 .1万公顷 ,活立木蓄积量 12 4 .9亿立方米 ,森林蓄积量112 .7亿立方米 ,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仍位居世界前列 (见下表 ) ,继续保持双增长的良好势头。这说明 ,我国林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强化林业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方面成绩显著。但存在的问题也不…  相似文献   

17.
《国土绿化》2005,(2):11-12
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近完成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森林面积1.7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蓄积量124.56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53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18.
森林资源清查,也称森林资源调查,它是查清森林资源现状及其动态规律的方法,是林业生产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森林经理,或者叫森林经营计划的一个工作内容。通过森林资源清查,可以精确的测定林区各种土地和森林的面积、树种别林木生长量、枯损量、树种组成,径级分布以及灌木、下草等,林木总蓄积量及其质量(包括各林分、树种别蓄积量)和出材量(包括材种别出材量)以及森林更新等数据,各种林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森林资源的地理分布和林区各部分的地形以及立地条件的特点并绘制森林分布图,为制定林业计划与经营、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为考虑维持生态平衡,确定森林  相似文献   

19.
中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布局、重点和趋势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林业及产业的现状与特点近年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成效明显,森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升,森林保护进一步加强。据第七次中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比上一次清查净增0.2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净增2.15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149.13亿  相似文献   

20.
在清查森林蓄积量的同时,搞清蓄积生长量、消耗量,以掌握资源变化动态,是进行林业生产规划、经营和利用设计的重要依据。通过森林连续清查获得资源变化情况,固然是可靠的办法,但历时太久,而且在尚未建立连续清查体系的地区无法实现。因此,采用一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