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忠县1996—2003年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及有关调查、统计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的忠县耕地利用变化的基本态势及其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忠县近8a来耕地数量变化总体呈减少之势;土地垦殖率高,中低产田面积大,后备资源贫乏;耕地流失强度大,质量下降;生态退耕、耕地改园地和水域淹没在耕地减少中占有较大比重。并对此提出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提高耕地比较经济效益,加强耕地的整理和复垦工作,搞好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等保护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退耕规划标准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确定生态退耕布局和规模的准则和依据。针对目前生态退耕规划仅从改善生态环境的单一目标出发,而忽视生态退耕对区域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影响的情况,该文以河北省为例,根据整体性、综合协调、科学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了生态退耕规划标准指标体系;并以河北省下辖11个行政市为评价单元,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河北省生态退耕区域评价;应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概念,确定生态退耕规模。根据评价单元各因素和综合得分情况,河北省可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生态退耕区。预计到2020年河北省生态退耕总规模约为61.09×104 hm2。  相似文献   

3.
民勤绿洲沙地系统特征及"退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民勤绿洲退耕地为研究对象,从民勤绿洲耕地退耕背景及特点出发,阐述了民勤绿洲沙地系统特征,并提出了退耕地生态恢复建议.认为民勤绿洲沙地系统存在水资源短缺、林牧业用地比例偏低、农业用地面积与水资源活动紧密相连的特点;民勤耕地退耕是当前水资源危机解决的关键.退耕地生态治理的意义在于变退耕地生态恢复区为新的防风阻沙林区,从而加强绿洲防护,也充当了减少水资源利用的生态减压区角色,更调节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提出有顺序条理化退耕,重点治理风沙口退耕地,退耕前采取植被恢复措施,政府制定、协调退耕地植被恢复各项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何种生态退耕对黄土丘陵地区植被恢复较好,以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大南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采用传统植物群落调查法从退耕方式和退耕年限两个方面探讨生态退耕对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生态退耕30 a内,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草本层植物丰富度指数、两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前期增加不显著,后期增加显著。(2)不同生态退耕方式对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差异显著。三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退耕还草 > 退耕还林 > 退耕还灌,且丰富度指数退耕还草(23.875)较退耕还林(14.606)和还灌(14.556)显著增加;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退耕还草(0.945,3.048)和退耕还林(0.931,2.992)较还灌(0.912,2.563)显著增加。退耕还草优于退耕还灌和退耕还林,对草本层植物群落多样性影响最小,是最佳生态退耕方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退耕的环京津贫困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环京津贫困地区的生态退耕为背景,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该区域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从"生态退耕"、"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公正分配"三个不同的角度讨论了生态补偿标准的构成,并以张承地区17个贫困县为例进行了基于退耕的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以期促进生态补偿区和受益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退耕工程中的生态补偿问题及其补偿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深入剖析生态补偿之关键问题的基础上,从生态退耕的具体过程入手,将生态补偿的内容细分为退耕损失补偿,产业结构调整补偿,种苗费及相关投入补助,种植及管护报酬,生态收益5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相应的补偿途径。新的补偿方法科学、高效、公平,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为国家今后完善西部生态退耕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生态退耕工程从1999年试点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政策体系本身缺陷和贯彻实施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在目前我国退耕政策正处于面临质疑与挑战的关键时期,加快完善我国政策保障体系,对于确保生态退耕工程的顺利完成和最终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选择了内蒙古武川县作为案例,通过第一手资料研究退耕工程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一套该政策持续顺利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吴起县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起县退耕还林(草)政策经过8 a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实施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民通过退耕补助得以直接增收,为形成面对农户的生态补偿制度探索了经验.然而政策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如退耕地块分布和林分结构不合理,草畜业发展滞后,牧草资源利用率不高,退耕政策不够灵活,补偿标准缺乏弹性等问题.建议在以后退耕政策中注重加强规划指导,合理确定退耕范围,在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下优化退耕补助标准,通过深化土地产权改革,促进退耕土地合理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继续推动农业后续产业发展,巩固退耕成果.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区大规模生态退耕对该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野外调查和GIS分析,以典型黄土丘陵小流域大南沟为例,分析了1975—2007年生态退耕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地形驱动。结果表明流域大规模退耕前有小面积弃耕现象,耕地和荒草地稍有减少,林地增加,斑块数量增加,景观格局趋于复杂,破碎化严重。2000年大规模退耕以后,耕地大量减少,退耕地和荒草地约占流域面积75%,林地增加,各景观类型形状趋于简单、分布趋于均匀和集中。随退耕年限增加,林地持续增加,存在小面积的复垦现象,流域景观结构趋于复杂,但整体格局趋于合理。相对海拔和坡度是生态退耕最重要的两个地形驱动因子,大规模退耕后,耕地和果园趋向于中低海拔和坡度较缓的区域分布,荒草地基本不变,退耕地和林地趋向于高海拔和较陡的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区退耕前后典型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从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结构角度对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前后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资源利用、环境压力、能值指标变化及生态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退耕前,该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农产品总产出能值为7.53E+18 sej,退耕后减小了1.50E+17 sej,单位面积农产品生产力由退耕前的5.38E+15 sej/hm2上升到退耕后的1.68E+16 sej/hm2,畜产品的产出能值有所下降。退耕后系统生产优势度指数由退耕前的0.60上升到0.72,系统稳定性指数由退耕前的0.51增加到退耕后的0.53,退耕后流域人口承载力较退耕前大。退耕前后该流域能值投入率及环境负荷几乎无变化,净能值产出率由0.11增加到0.29,退耕前流域人均能值用量为5.16×1015 sej,退耕后增加到5.41×1015 sej,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由退耕前的2.55上升到退耕之后的6.69。退耕后,能值-货币比为2.21×1012 sej/$,与退耕前相比变化不大。为了使该流域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投入配置,提高资源生产效率,减小环境负荷,逐步走向系统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健康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80-2007年陕西省安塞县统计数据,分析了生态退耕对农民收入、产业结构、种植结构等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阐明了安塞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探讨了生态退耕后安塞县的农村经济转型问题.结果表明:(1)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显著增加了农民人均收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现阶段安塞县农村经济转型的目标在于巩固生态退耕成果,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根本任务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促进第二产业发展是安塞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点.(4)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妥转移是安塞县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宜走"梯田退耕"的路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探讨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恶化根源及农业发展定位问题的基础上,概括了生态退耕的实质及不同退耕模式的特点。通过对“梯田退耕”与“赈济退耕”、“坝系根治”在退耕规模、投资需求、效益及粮食安全性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结论认为黄土丘陵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及早步入“梯田退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3.
晋西北退耕地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晋西北偏关县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在退耕5,4和3 a(分别为2000年,2001年,2002年)的退耕地分别取120个1 m×1 m的样方,在对照区取24个1 m×1 m的样方,对其进行调查,应用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及生态优势度等指标,综合测度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退耕地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生态优势度逐渐减小,退耕地的物种多样性比撂荒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退耕对粮食生产产生的可能影响分析表明生态退耕将减少粮食产量近30×104 t,按1999年该区农业总人口665×104计算,人均减少粮食45 kg.从生态退耕的正面影响看,退耕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可以带来未退耕耕地粮食产量的增加;同时技术进步、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势必也对粮食生产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粮食需求预测显示,2010年陕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总量达693.92×104 t,在人均400 kg、420 kg、450 kg水平下粮食需求分别为475.54×104 t、499.32×104 t和535.01×104 t,粮食总需求均小于总供给.这意味着生态退耕不会对该区的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但也决不能对粮食安全放松警惕.  相似文献   

15.
国外退耕实践及其对我国退耕工程实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国情不同,国外的退耕具有多种目的,如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粮食过剩、保护生物多样性、景观重建、减缓温室效应等。分析国外退耕实践可知,经济实力是退耕实施的基础,粮食赢余是退耕实施的保障;劳动力的转移为退耕提供了条件。此外,退耕还林的实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税收政策的改变。为使我国生态退耕得以顺利实施,必须一方面加强经济建设和粮食生产,为退耕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真正使退耕农户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并通过推行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妥善安排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干流中游灌区退耕封育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河干流中游灌区9.00×103hm2退耕封育项目"是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的子项目,退耕封育的规模为9.00×103hm2,其中,库灌区退耕1.42×103hm2,河灌区退耕3.60×103hm2,泵灌区退耕4.00×103hm2。退耕封育后,农田灌溉用水改为生态灌溉用水,减少了用水量。人工种植的农作物被天然野生植被所替代,同时可提高对保留耕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的播种面积,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度。退耕封育后,可节约水量9.70×107m3,除满足封育生态用水外,还可增加塔里木河下泄水量3.10×107m3。因此,退耕封育,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环境效益比较显著,不但可以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可节约一定的水量用于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维护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生态退耕背景下甘肃省正宁县耕地保护压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肃省正宁县1995,2000和2010年1∶10万的土地利用图和1995—2008年有关耕地利用的统计数据作为分析依据,以ENVI,ArcGIS和SPSS软件为主要工作平台,对案例区生态退耕前后的耕地分布格局变化及耕地保护压力进行了分析。生态退耕实施后,大部分坡耕地转为林地,建设用地占用平原耕地明显。耕地空间分布表现为由分散向集中,由不规则向规则方向转化。因子分析显示,耕地保护压力主要涉及3方面因素:人们生活和生产水平主导的人文因素,退耕补贴水平体现的政策因素以及成灾面积体现的自然因素。为了缓解生态退耕区的耕地保护压力,需要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平原耕地,稳定生态补偿水平以避免已退耕地的复垦。同时需注意控制农资投入水平,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选取退耕3~21 a的湿地土壤,以现耕油菜地和原始自然湿地土壤为对照,对安庆沿江湿地土壤氮、磷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退耕年限下土壤氮、磷素变化趋势明显。土壤全氮含量变化在退耕3~7 a内随退耕年限的增长呈增加趋势,在退耕7 a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土壤有效氮含量变化与全氮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全磷含量变化随退耕年限的增长呈较缓递减趋势,平均减少速率为11.6%;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在退耕初期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在退耕9 a后随退耕年限增长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土壤氮素,退耕后湿地土壤磷素恢复相对滞后,因此评价湿地土壤生态恢复时土壤磷素指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多情景退耕还林对林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退耕还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价值意义重大。现有研究多采用当量法计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但该方法未考虑不同林地类型的差异化生物多样性价值,因而难以实现空间精细化评估。该研究从生态连通视角切入,以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为例,根据坡度和相关政策设定1种现状情景(情景I)与3种退耕情景(情景Ⅱ、情景Ⅲ与情景Ⅳ),采用形态空间模式识别生态源地、指数法分析生态连通性和斑块重要性,进而计算各情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在此框架中,该研究通过空间精细化手段修正各类林地的当量因子系数。结果表明:随着物种扩散距离的增加,生态连通性增加,情景Ⅱ、Ⅲ和Ⅳ的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均呈现增加趋势,依次增加了3.02×107、4.7×106和1.57×107元,更有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服务价值的退耕方式是情景Ⅱ;从修正当量角度看,情景Ⅱ、Ⅲ和Ⅳ的修正当量系数分别为1.51、1.46和1.47,最有利的退耕情景为退耕程度最小的情景Ⅱ,而退耕程度最大的情景Ⅲ却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主要物种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加速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的人工物种干扰措施如物种选择与搭配的科学依据,利用TWINSPAN分类方法对33个自然恢复的退耕地样方进行分类,得出退耕地在40a内主要经历了5个群落演替阶段,分别为猪毛蒿群落、赖草群落、达乌里胡枝子+长芒草群落、铁杆蒿群落和白羊草群落。以各个群落的综合资源环境梯度为依据,对各群落主要物种生态位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分析,提出了不同演替阶段的合理物种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