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郑州地区小麦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2016年以冬春性不同的4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适播期在10月14—21日,半冬性品种小麦适播期时间长于弱春性品种。播期对小麦产量、生育进程和收获指数的影响显著,播期后移,小麦产量和收获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早播或者晚播的产量均低于适播期;有效积温显著影响小麦的生育进程和株高,弱春性品种晚播可降低倒伏概率,但对半冬性品种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小麦在南阳盆地12月中旬以后播种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形成特点,2010年以来本站开展了小麦晚播试验。结果表明:在设定播期内,小麦能正常完成生育期,获得较好产量;2013~2014年度将最晚播期推迟为1月16日,小麦成熟收获对后续秋作物适期播种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播期不能再推迟。  相似文献   

3.
采用半冬性和弱春性小麦品种,研究不同播期及播量对小麦叶龄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冬性品种适当晚播只要加大播量不会影响高产群体的形成;春性品种晚播将影响群体的总生长量和群体穗数,适期播种最好,有利于形成高产群体,并能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不同品种播期与产量的互作不一致,成产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也不一致:半冬性品种晚播并不会降低产量;弱春性品种晚播和早播均可导致产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科技》2015,(19):24-25
为探索晚播小麦在南阳市的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形成特点,给科学指导晚播麦田管理提供试验依据,市农技站进行了小麦晚播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市在1月16日之前播种,6月13日之前能正常成熟收获,晚播小麦只要技术与管理措施跟上,能接近或达到适期播种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晚播对小麦的生育动态及产量表现的影响,为后续田间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豫信11和豫麦18为材料,考察晚播对小麦个体发育特性、干物质积累量、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延迟主要是通过影响小麦个体发育进程,进而影响群体质量。晚播小麦由于冬前积温不足,小麦个体发育较适期播种延迟,越冬前麦苗叶龄、分蘖和次生根减少,成熟期总叶片数减少,全生育期缩短,生物产量降低,产量减少。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的产量和抗倒性能有一定影响,为了明确播期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安排早播、传统播期和适期晚播这三个播期,分析两种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和抗倒性能。试验证明,适期晚播能够显著降低小麦的茎秆重心高度、株高和基部节间长,提升茎秆的机械强度,并与早播、传统播期中的籽粒产量相当。所以,适期播种能够在高产的同时,使小麦的抗倒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7.
以扬麦11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处理,研究了晚播对冬前麦苗素质、全生育期、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生育期缩短,生育进程推迟。晚播麦产量构成表现为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最终产量下降,其中穗粒数的降低是小麦产量下降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
张甲元 《农家顾问》2011,(12):24-24
为了解适期晚播对小麦生育后期光合性能的影响.以弱春性小麦强筋品种郑麦9023、中筋品种偃展4110和弱筋品种豫麦5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早播10月17日、适播10月24日、晚播10月31日)下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光合性能和产量特征。结果表明,郑麦9023晚播的子粒产量比适播低8.26%,比早播高4.68%;偃展4110和豫麦50晚播子粒产量分别比适播和早播平均高14.38%和18.55%。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水稻不同时期收获后,小麦不同播种方式的试验,研究本地区小麦播期推迟情况下,小麦机条播、摆播、撒播等三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区晚播情况下,相同播期机条播、摆播优势不明显,但三种方式播种越早产量越高,因此,在水稻收获后应可能抢墒播种,晚播可通过适当增加播量(基本苗)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分析了当前小麦生产中晚播的趋势和原因,提出解决晚播减产的方法。试验选用小麦品种‘石农956’,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不同播量条件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石农956’在不同晚播播期、不同播量情况下,产量结构三因素中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有较大的协调能力,均能达到7 500 kg/hm~2或更高的产量;播量在450~675 kg/hm~2范围内产量绝对值差距不大;抽穗期差异不大,不同播期的处理成熟期差异一般在1~2 d。小麦‘石农956’是一个耐晚播、播量适应范围广、自调能力强的品种,可做为黄淮海地区晚播条件下种植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11.
1播期 在一般的播种期范围内,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有提高,但过于晚播,小麦产量又明显下降.因此,播期应掌握在普遍小麦适播期后期播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春小麦晚播技术可以躲过小麦"掐脖旱",避免对产量造成影响。为了研究此项技术,选择当地2个小麦主栽品种,确定3个播期进行对比试验。试验表明,小麦晚播对产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设置3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和4种密度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的播期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群体总茎蘖数和穗数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降低而下降;不同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适宜密度并不相同。西农979的适宜晚播期为10月15日,在450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到9.20 t/hm2;小偃22晚播期为10月19日,在密度22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8.29 t/hm2;陕558在10月27日播种,37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为8.16 t/hm2。可见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其适期晚播的基础上通过相适应的播种密度予以调控,同样能够达到适宜的群体结构,并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14.
面对近几年我县水地小麦前茬作物收获晚,小麦播前整地时间仓促,造成晚播小麦播种质量差、弱苗面积大、产量下降的情况,探索我县水地小麦在"底墒水+拔节水+灌浆水"模式下的适宜播期播量。  相似文献   

15.
为摸清白湖地区小麦不同播期适宜播量,2015—2016年在白湖地区进行小麦不同播期试验,调查了小麦成苗率、生育进程、群体动态、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结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白湖小麦不同播期对田间成苗率有一定影响,一般随着播期的推迟,成苗率呈下降趋势;对产量影响极显著,2015—2016年扬麦13适播麦产量可达到8 250 kg/hm~2以上,晚播麦与适播麦相差750 kg/hm~2左右,迟播麦与晚播麦相差1 500 kg/hm~2左右,过迟麦与晚播麦相差3 000 kg/hm~2左右。因此,白湖小麦6 000 kg/hm~2以上高产栽培,可靠播种期在11月20日以前,临界播种期在11月25日左右,这与根据小麦生育特点和白湖气候特点理论推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1要适当晚播播期播量配合一些研究证明,在一定播期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但是,播期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不是同步的,在生产中应统筹考虑,可适当晚播,播期播量配合,为建立高光效的群体结构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施肥水平提高,小麦生产上冬前旺长现象比较普遍。为了更好地指导农户科学种好水地小麦,在横水镇横水村14组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水地小麦播期和种植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的关键栽培技术措施,晚播小麦适当密植仍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5个不同播种期(10月1日、10月7日、10月14日、10月21日、10月28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小麦株高呈下降趋势;晚播推迟小麦的出苗期和三叶期,总生育天数缩短;不同播期中,弱春性品种的生育时期均较半冬性品种提前。弱春性品种早播或晚播均影响群体产量形成,籽粒产量下降,适期播种(10月14日)最好;半冬性品种应适时早播,播量一致的前提下以10月1日播种籽粒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豫北地区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选择适宜播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小麦-玉米集约化、全程机械化生产中小麦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选择大面积种植的济麦22(J)和藁优5766(G)为材料,以当地传统播期和播量为对照,设置晚播10天、15天和20天共4个播期处理,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匹配各播期处理的适宜播量,研究其对小麦群体性状、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晚播降低两个品种小麦的出苗率、单株分蘖数和次生根数;晚播并合理增加播量能够不显著影响有效穗数,两品种与对照比其波动幅度分别在-4.63%~10.49%和-4.71%~4.51%之间。两品种晚播处理千粒重表现不同,3个晚播处理济麦22的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对照,而藁优5766晚播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穗粒数的差异是造成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匹配适宜播量可缓解晚播对有效穗数的影响,晚播15天匹配适宜的播量(济麦22和藁优5766分别为142.5、172.5 kg/hm~2)能够获得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的产量。晚播15天处理增加两个品种的株高和植株重心高,同时降低第二节间长,增加其厚度和干物质重,表现出高于其它处理的机械强度。综之,适宜晚播并根据品种特性匹配合理的播量能够在显著增加小麦产量的同时增强抗倒伏性,以晚播15天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晚播条件下播期、播量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以中强筋小麦扬麦23为参试品种,采用裂区设计,探讨播期与播量对小麦生长性状、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偏晚播条件下播期与播量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长指标和干物质积累及转运。随着播期推迟,小麦的产量大幅下降,生长指标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但花后同化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提高。增加小麦播种量,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与单位有效穗,增加小麦最终产量,但随着播期进一步推迟,增量作用越来越小。本次试验条件下,在江苏中部地区,扬麦23在10月底前的播种播量宜在105~120 kg/hm2;11月15日前的适宜播种量在120~150 kg/hm2,11月中下旬的播种量可控制在225 kg/hm2,12月初播种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