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年龄冷蒿种群再生生长速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花盆种植冷蒿,通过剪掉不同比例的顶芽及不同枝条长度人为模拟采食行为,观测受损后构件再生生长速率。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年龄组、不同的生长季节、采食与与对照间,构件的再生生长速率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草地不同放牧制度牧食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7~10月在科尔沁草地研究了不同放牧制度下科尔沁牛的牧食行为。结果表明:科尔沁牛的采食选择性很强,不仅表现在牧草的种类上,还表现在牧草的生长季节上,主要选择那些易消化的植物种类或部位,在两种放牧制度的食谱中狗尾草所占的比例均高于45%。植物种群采食后的平均留茬高度在不同放牧制度和不同月份具有不同的表现,轮牧条件下表现为10月份7月份8月份9月份;自由放牧条件下表现为10月份9月份8月份7月份。不同放牧制度下的采食速率、采食习性、排泄行为不同,轮牧条件下采食时间和采食路线短,采食速率和采食量高,反刍?卧息和站立时间均较长,排粪和排尿次数少。  相似文献   

3.
植物补偿性生长与草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安渊  杨持 《中国草地》2001,23(6):1-5
1998-1999年,对不同放牧强度下内蒙古大针茅草原植物的利用率和净初级生长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绵羊对草群和大针茅的采食率与牧草的叶龄结构和生长速率密切相关;在降雨量充沛的情况下,随着牧草采食率的提高,草群和大针茅净初级生长量呈现单峰型增长动态,草群和大针茅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45%-55%和55%-60%的采食率范围,并且分别在30%-55%和35%-65%的采食率范围内表现出超补偿生长,超出此范围则表现欠补偿生长;依据草群和大针茅补偿生长规律,大针茅草原适宜采食率在45%-55%之间,相应载畜率为3.5只羊/夏、秋季/hm^2。在此采食率范围内,草地可以获得长久的超补偿或等补偿生长,草地的生产能力增加,草地植物组成维持相对稳定,可保证草地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放牧利用对草地年地上净生产力的影响:(1) 放牧对被采食植物个体或构件的生长速率和生产存在着正负两个方向的直接影响,是否增加生物量积累取决于这两种正负机制的平衡;(2) 除对被采食个体有直接影响外,放牧还间接影响着群落中其他未采食同种个体或其他种群的生长和生产力;(3) 放牧对草地地上净生产力的生产是否有刺激作用,即假说是否成立取决于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综合作用,而它们又与草地放牧前后的状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也与草地的利用历史有较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放牧条件下苏尼特母羊补偿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妊娠后期(90-150d)(限制饲养期间)处于四个不同营养水平组(每日0.2,0.33,0.44,0.86MJ/W^0.75)的27只母羊在分娩后(0-26周)分为八组。试验羊在0-6周自由采食饲草;6-16周在放牧的基础上Ⅰ,Ⅲ,Ⅳ,Ⅶ组补饲草及料,Ⅱ,Ⅳ,Ⅵ,Ⅷ组补草;在16-26周各组羊放牧采食。目的在于研究苏尼特母羊的补偿生长能力。研究表明,在营养限制期间营养限制程度越严重母羊分娩后采食高质量饲粮其补偿生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如本试验Ⅰ组,Ⅰ,Ⅲ,Ⅴ,Ⅶ组在6-16周补饲精料期间其生长速率较快,在16-26周放牧采食高质量牧草期间其生长速率较慢。这表明其生长潜力在6-16周已得到良分的挖掘:Ⅱ,Ⅳ,Ⅵ,Ⅷ组在6-16周尽管补饲饲草,但其生长速率较低。而在16-26周放牧采食高质量牧草时其生长潜力却得到充分的发挥,这表明苏尼特羊对低营养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26周时各组的体重无差异。这表明妊娠后期限制饲养导致的各组母羊分娩后的体重差异。在羔羊自然断奶后在恢复营养后第26周时得到“完全补偿”;同时表明,在6-16周补饲精料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放牧优化假说研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探讨了放牧利用对草地年地上净生产力的影响;(1)放牧对被采食植物个体或构件的生长速率和生产存在着正负两个方面的直接影响,是否增加生物量积累取决于这两种正负机制的平衡;(2)除对被采集个体有直接影响外,放牧还间接影响着群落中其他未采集同种个体或其他种群的生长和生产力。(3)放牧对草地地上净生产力的生产是否有刺激作用,即假说是否成立取决于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综合作用,而它们又与草地放牧前后的状况和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Aftermath——再生草。饲用植物被家畜采食或被机器收割后的恢复生长。 (2)Animal aeeeptability——嗜食性。家畜选择和采食饲料的一种愿望。有  相似文献   

8.
植物补偿性生长与草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1999年,对不同放牧强度下内蒙古大针茅草原植物的利用率和净初级生长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绵羊对草群和大针茅的采食率与牧草的叶龄结构和生长速率密切相关;在降雨量充沛的情况下,随着牧草采食率的提高,草群和大针茅净初级生长量呈现单峰型增长动态,草群和大针茅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45%~55%和55%~60%的采食率范围,并且分别在30%~55%和35%~65%的采食率范围内表现出超补偿生长,超出此范围则表现欠补偿生长;依据草群和大针茅补偿生长规律,大针茅草原适宜采食率在45%~55%之间,相应载畜率为3.5只羊/夏、秋季/hm2.在此采食率范围内,草地可以获得长久的超补偿或等补偿生长,草地的生产能力增加,草地植物组成维持相对稳定,可保证草地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试验结果表明,在较低放牧率条件下,采食时间、进食速率和采食量相对稳定;采食口数和采食速度随放牧时期的推移而减少,每口采食量有所增大;采食口数、采食速度和每步采食口数均与每口采食量呈负相关;每步采食口数与采食速度呈高度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6.1181+4.5521x(r2=0.81**);各放牧时期基本上都有3个进食率峰值,且上午进食量只占全天采食量的1/3~1/2,所占比例随放牧时期推移而增大;不同放牧率的研究结果也有类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刈割对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再生生长及繁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吕林有  赵艳  王海新  王巍 《草业科学》2011,28(1):100-104
为探索有效控制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恶性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扩散技术,在其严重侵染区开展不同时期刈割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少花蒺藜草在整个生长季里均可保持较高的生长速率,刈割后具有超强的再生能力和明显的季节效应,其中分蘖期和拔节期刈割少花蒺藜草再生生长节律与自然生长的相一致,表现出快...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不同放牧率下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冷蒿的个体蒸散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K区和LG区的个体日蒸散量相对较高,HG区较低;冷蒿个体日蒸散量随地上生物量变化表现为相对滞后,随地下生物量的变化呈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12.
旨在筛选蒙药小白蒿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利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法,分别考查溶剂种类及其浓度、小白蒿与溶剂的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影响小白蒿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小白蒿总黄酮类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是:提取溶剂选用60%的乙醇,小白蒿与60%乙醇的料液比为1∶25,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4h。研究结果为小白蒿有效成分的高效提取及临床应用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冷蒿干物质累积高于差巴嘎蒿,水分胁迫出现时差值更显著;差巴嘎蒿可溶性蛋白质在土壤含水量为10%时即开始大量分解,冷蒿分解的时间稍后(在土壤含水量7%时);正常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冷蒿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高于差巴嘎蒿,极端干旱时两种牧草上述指标均降至很低且数值相近;冷蒿在土壤水分轻度胁迫时脯氨酸大量累积,累积量可达胁迫前的8.2倍,差巴嘎蒿只达原来的2.2倍;缺水使冷蒿可溶性糖大量累积,冷蒿达胁迫前的1.29倍,差巴嘎蒿只达胁迫前的0.37倍。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人为控制种群密度的盆栽实验,研究羊草的高度生长和播种比例的关系以及羊草、冷蒿的地上生物量与播种比例的关系。结果表明:羊草的高度生长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H=a bt ct2;不同的播种比例,羊草的生长速率不同。当两者株丛数接近相等时,冷蒿对羊草的高度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株丛数相差较大时,冷蒿促进羊草的生长。对总生物量而言,羊草的混播比例增大不利于总体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15.
在试验地观察了冷蒿的开花动态,用TTC法测定了冷蒿花序花粉的活力,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了其柱头的可授性.结果表明,冷蒿花序的开花顺序是自上而下的,小花的开放是自外轮至中央小花.冷蒿的花粉活力在盛花期开花之初很低,第2~3d花粉活力较高,随后活力明显下降,但直至其花序枯萎,少量的花粉仍具有部分活力.花粉寿命较长,约为20d.冷蒿边缘雌花柱头的可授性在开花当天就具有,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在第2~3d可授性最强.中央两性小花柱头可授性要稍晚于边缘小花,但是在开花后第2~3d可授性也达到最高,其可授性时间也较长.柱头可授性的最佳时期为开花后第2~3d.冷蒿的最佳授粉期在开花后2~3d左右.  相似文献   

16.
荒漠草原是处于草原和荒漠之间的过渡草原和缓冲地带,其植物种群高度易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制约。研究了人为因素中的放牧对3种植物种群高度的季节性影响,分别为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优势种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结果表明,在6—9月,3种植物种群高度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短花针茅种群高度从6月初—9月呈现逐月降低的趋势;冷蒿和无芒隐子草种群高度从5—9月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8月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7.
模拟放牧研究冷蒿繁殖构件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荒漠草原封育3年的样地上模拟放牧,对冷蒿Artemisia frigida的繁殖构件进行了分析,从而探讨冷蒿在不同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下的繁殖潜力.结果表明:节间距和匍匐茎对于植物密度的影响比较敏感.在周围植物密度增加的情况下,冷蒿通过缩短匍匐茎和节间距来增加不定根和营养枝条.模拟绵羊践踏,在6月切断匍匐茎与母株的连接时,匍匐茎的死亡率最高.模拟绵羊采食,在7月刈割,冷蒿的繁殖构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8.
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设置119个样地,确定群系序列,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最小差异法来对比分析不同群系0~30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差异,并分析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植被群系类型、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群落权重均值、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结果显示:(1)通过Canoco 5.0软件对119个样方进行PCA排序,结果确定出5个群系:羊草、大针茅、克氏针茅、苔草+委陵菜、冷蒿+冰草群系;(2)5个群系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范围为1.84~2.74 kg/m^2,平均值为2.41±0.84 kg/m^2,其大小关系为:羊草群系>大针茅群系>克氏针茅群系>苔草+委陵菜群系>冷蒿+冰草群系,其中冷蒿+冰草群系显著低于其他群系;(3)典型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植被群系类型、地上生物量及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植被群系类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普氏原羚自然栖息地草地矿物质营养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物质元素是动物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为了更好地开展普氏原羚的保护工作,对普氏原羚主要栖息地的青海湖布哈河上游地区高寒草甸的矿物质营养分布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应用显微分析法分析动物食性,采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矿物质含量。结果发现,牧草萌发期的混合牧草硒和铜元素含量极显著高于牧草快速生长期(Cu,F2,27=3.27, P=0.008; Se,F2,27=3.27, P=0.009),但牧草枯黄期与萌发期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牧草品种体内的矿物质元素含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唐古特铁线莲、沙蒿、芨芨草是主要的高硒植物,其中芨芨草硒含量最高。芨芨草是普氏原羚的基本食物,占总食物的13.68%,但不是普氏原羚的喜食植物(选择性指数为-0.886)。碱蒿、冷蒿、紫花针茅是主要的高铜植物,其中紫花针茅的铜含量最高,是普氏原羚的主要食物,占总食物的9.40%,但不是普氏原羚的喜食植物(选择性指数为0.037)。因此,对放牧动物来说,普氏原羚栖息地存在严重的矿物质营养不平衡问题,属于严重硒缺乏区,季节性铜硒缺乏区,普氏原羚基本食物是高硒植物芨芨草,增加了其食物的平均硒含量,普氏原羚的主要食物是含铜量最高的紫花针茅,增加了其食物的平均铜含量。增加牧场高硒和高铜植物的比例,提高土壤牧草的硒和铜元素的含量和扩大普氏原羚的采食范围都是保护普氏原羚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水分对克氏针茅和冷蒿生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的生殖枝数量、重量以及水分对繁殖分配与种群密度、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水分有利于克氏针茅的生殖生长,而不利于冷蒿;增加水分时,克氏针茅繁殖分配比例随着密度和生物量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但冷蒿则呈降低趋势,但随着生物量的增加二者变化不大;水分、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对克氏针茅和冷蒿繁殖分配比例均产生影响,表明两者的繁殖分配是与表型可塑性的变化密切相关,而不受遗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