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年春天,不少人喜欢到野外或山上挖野树桩老根,栽培树桩盆景。这既能缩短人工栽培时间,容易成活,又能制造出多韵多姿、风格各异的盆景佳品,真可谓一种美事儿。可供栽培和制作盆景的树桩有榆树桩、多年生映山红、虎刺、雀梅、天竹、金银花和小叶冬青等。采掘时可先将树桩周围土层小心挖掉,掏空根部所有积土,然后设法锯断主根。但注意千万不要伤害其他支  相似文献   

2.
栽培树桩盆景,根据我的经验和教训,一定要按下述“三部曲”来进行。第一,摸清树桩种类的自然习性。树桩盆景取材于各种植物,它们都有自己的生长习性。如黄杨喜阴凉潮湿,雀梅、紫薇却喜爱阳光;  相似文献   

3.
王金铎同志《也谈树桩盆景的挖掘和栽培》一文(87年1期)中谈到,树桩栽培前,要将其根部泡入水中数小时,让其吸足水份。我认为有些树桩为防其脱水,这样处理是可行的。但此法不适用于所有树桩,如榆树桩挖掘后不仅不能泡水,相反地要干燥一些为好,待其破口收缩后才能栽培,并且用的土要干。如果挖掘后泡入水中或入土后马上浇水,往往会分泌出大量树脂危及其生命,降低成活率。其它  相似文献   

4.
1998年我退休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条小街上发现了一个卖树桩的市场。当时,我什么树种都不认识,也不知怎么栽种,就按我认为好看的挑选了几个,回家就栽在花盆里。过了十几天,竟然发出新芽来,我高兴极了。从此,我就与盆景制作结下了缘,越买越多。  相似文献   

5.
这里讲的树桩盆景造型技法(也包含山水盆景中植物材料的造型),主要介绍两大部分:树胚的选择、创造和粗加工;树桩的蟠扎和修剪、扭枝和摘心造型。前者每每为一般论者所忽略,其实它的重要性如同各类竞技运动和表演艺术中人才的选拔和初期培养一样重要。 (一)植物材料的选拔、采集和加工获取植物材料有两个途径:一是挑选,二是创造。到自然界去挑选既好且省,既多又快。  相似文献   

6.
枫常见于诗中、画中。盆景玩家将枫列为盆树七贤之一,可见枫树不是平凡的树木。人们常说的枫树即为槭科槭树。红枫、青枫都是槭树的变种,是理想的园林景观树,也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作盆景的枫树,有几种叶形,其中掌状深裂的"鸡爪槭"最为人喜爱。园艺品种的盆枫叶还有很多创新,如皱纹枫、鸭掌枫、静涯枫、猩猩红等。制作枫树盆景,宜在3~4月幼芽刚萌发时,挖出树桩,适当剪枝修根,栽于大瓦盆肥沃壤土中,壅土,将树桩大部埋入。灌足水,置于无风蔽阴处,  相似文献   

7.
无论何类盆景流派,得其法者预期可得,反之则难以奏效。笔者特将这方面的实践所得,归纳出以下要点,供盆景爱好者参考。一、一定要选好的树桩头桩头乃培育树桩盆景的基础,是定向造型的先决条件,即应根据预先的造型(悬崖式、曲干式等)设计、养植环境等等进行选购。就养植环境而言,阳台盆栽树桩宜中小型;底楼并有园地的可买大中型。就树种而言,宜选常绿并能开花结果的品种,当然先开花(挂果)后出叶的落叶树种也可以。再就桩头的生机而言,选主茎和枝干较全,且根系较完整的为佳。  相似文献   

8.
鉴赏和评比树桩盆景,应以“形神兼备”为主要条件。树桩盆景有单株、双株、多株,有悬崖式、丛林式、合栽式、附石式等。不论哪种形式,人们在评比鉴赏时,总是首先注意观察它的姿态是否奇特,神韵造型是否优美,长势丰茂如何……。因此,姿态是树桩盆景的主要条件,没有美好的姿态,就谈不上高质量的树桩盆景。所谓“形神兼备”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有实际内容来体现它:  相似文献   

9.
我国盆景现行分为树桩盆景与山水盆景两大类,这意味着用树桩盆景去包括其他植物盆景。植物是母项,树桩是子项,怎能把母项归纳到于项里边去?是纲目颠倒,不科学不可取的。“树”是万木之总名;“桩”乃树木之残余。它表明树桩盆景应有树景与桩景之区分。更有甚者将“树桩盆景简称桩景”,这是不妥的。山水盆景,有人称山石盆景,又有人称水石盆景。其实它们之间各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含义,“水石”与“山石”两词较实,比较而言,山水盆景这个名称为好,好在它能引导欣赏者联想到山水画和自然景色中的山山水水之美。以我浅见,中国盆景分类按造景材料应分为植物盆景、山水盆景和树石盆景三大类。植物盆景,即使配有拳石之类,仅属烘托、陪衬;山水盆景,也有植  相似文献   

10.
栽培树桩盆景,有宽阔的环境,是最好不过了。但假如你居住的是只有阳台、小天台之类较为狭窄的环境,要培育出好的盆栽也并不是难事。这里介绍的叠盆方法,可帮助你栽培出称心如意的盆景来。把要培育的树桩或树苗,栽到一个底部有几个或一个较大的排水孔的盆上,可用木块或树枝条盖住排水孔(让树根以后能透过霉烂的木枝条向下伸出)。二、三个月后,当见到盆底有树根伸出,可用一个如上述要求的盆,盛满泥土后垫住第一个盆。以后,看到树根伸出来,可用以上方法再垫上花盆,直至你  相似文献   

11.
附石盆景,作为盆景艺术中一个独立的形式,有着它自身的优势。首先,它不择树种,绝大多数盆景树种都可以附石;其次,由于有石材的衬托,所以对树木的桩形不象对树桩盆景那样苛求;尤其可贵的是适宜扦插苗木的盆景创作,是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繁荣盆景事业的一条可行之路。正因上述优势,附石盆景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各地盆景界的作品看来,附石盆景的数量还是不及其它组合盆景(如丛林式、水旱盆等)。考查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附石盆景的制作难度相对较大,对技术、技巧的要求较高,使一些缺乏经验的爱好者望而却步:二是按照常规来制作附石盆景需时较长,一般在树桩附石后,让根系衔石而生,附着稳固,都要经过3~5年的埋土栽培。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对此也深有感触。往往在选中石材后,对树桩的选择颇费踌躇:桩形好的,根系不一定与石材相配,还须先埋土定植,培育根系;有的树桩根系能较为合理地附石,而枝形与石材又不尽协调,附石后还必须重新调整枝形,进行养护。这便是让初学附石盆景制作者感到好的树桩可遇不可求的缘  相似文献   

12.
改胚:树胚来源于采挖野生及人工培植两方面。挖掘起来进行裁截,俗称改胚。改胚时必须具备“胸有成树”的艺术想象力,即面对树胚就能想象出该树成型时的意态。这种想象力始终伴随着栽培造型的全过程。树胚是盆景造型的基础,改胚时首先要选定树胚的观赏面,定好观赏面,还要摆正方向(朝向)。选择观赏面应着重审察树胚的头根、主干及妆嫁枝条等几方面。因为头根、主干是树胚的基础,若以人为去改造它就难度很大,有些甚至是不可能改造的。能否定出最佳的观赏面,是树型设计的非常关键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枸杞是一种易取材,易栽培,结果多的盆景好材料。但枸杞盆景与其他观果盆景或树桩盆景相比有个特别之处:一年两次休眠,分别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天。枸杞冬季休眠与其他非常绿树桩盆景相同。但夏季休眠却是其他树桩盆景所不曾有的。当春天的气温  相似文献   

14.
盆景旧时也称盆玩或盆栽,它包括树桩盆景和山石盆景。遗弃“盆玩”一词,无疑是明智的。因为“盆玩”总有点玩物丧志之嫌。不用“盆栽”一词,也有其一定道理,因为盆景栽培手法与盆栽花卉的栽培手法大相径庭,用盆景一词加以区别也合乎情理。随着盆景艺术的日益普及以及对盆景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盆景”一词不能很好地概括树桩盆景和山石盆景的艺术本质。一般认为,盆景是“活的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15.
所谓“菊花盆景”就是精心栽培管理的菊花和盆景艺术巧妙结合的艺术品。菊花盆景有的苍劲有力,有的侠骨柔情,有的妩媚优雅。满“树”繁华,深受人们的喜爱。全国各地都有菊花盆景栽培。大多是从自然界中将死亡被废弃的树桩收集回来,再次利用制作栽培盆景菊,供人们参观欣赏。菊花  相似文献   

16.
人们往往把盆景比做“立体的画”,而绘制这些“立体画”,往往比平面绘画有更大的难度。它不能先有了构图再安排形象,而更多的是因势利导,树桩盆景更是如此。它们既要在原桩上施以刀斧,又不能给人以凿痕。总之,一件优秀的盆景作品应有神斧神工、天成地就之感,它的一树一石如自然生成,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7.
根是树桩盆景赖以生存的关键,如某部位缺根或根不露,就会降低观赏价值。一件好的树桩盆景作品,必然是粗根裸露,盘根错节,否则就缺少生气,给人以呆板,枯燥之感。如何弥补树桩盆景根的缺陷?笔者介绍几种曾经采用过的方法供参考。一、刻皮促根法(图1):树桩某  相似文献   

18.
福建霞浦树木盆景树种以榆和雀梅为主,现就这两种树桩的栽植简介于下。植前处理树桩栽植前必先打坯,即按造型构思确定树桩的形式、最佳观赏面和伴嫁枝的去留。具体步骤是:  相似文献   

19.
常见的树桩盆景中,有的有配石,有的没有。而有配石的树桩盆景中,配以拳石以后,显得石与树互为依托,相得益彰;有的却是画蛇添足。就笔者拙见,配石宜慎重,至少要从下列几点作些权衡,确定配石之作用。一、弥补缺憾,完善构图树桩是有生命力的自然物,在不少情况下,会遇到造型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有某些缺憾的素材。这时,就可考  相似文献   

20.
顺德树桩盆景的艺术活动,以县城为集中,因此以“凤城盆景”驰名邻近。树桩盆景向来分为两大类别:一为古典装饰盆景,以剪扎造型见长,题材多为吉祥瑞兽,专供喜庆人家、节日会景作庭院门景陈设,由商业园场经营,抗日战争后,业此者愈来愈少。一为树桩盆景艺术:俗称“古树”,或“树仔头”,专供所谓稚人寄兴,以艺术赏玩为主,遍布于群众之中,近年显得十分蓬勃;故栽培树桩盆景谓之“玩树仔头”。顺德经济、文化素有基础,各类民间艺术颇为发达,而盆景艺术,更为文人、画家、民间艺人所喜爱,参预这项活动者向不在少数。顺德树桩盆景与岭南盆景艺术同源,造型特色共通者多,相异者少。前辈论艺,常以文震亨《长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