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农村居住环境的调查,指出当前农村居住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10月10日,通化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推进会议在市政府召开,就进一步深化提升通化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再落实。会议指出,近一个时期,通化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一步,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相关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深入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全力确保《通化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方案》中年度各项工作任务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相似文献   

3.
《安徽农业科学》2020,(2):264-267
在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住房条件整体改善的背景下,江苏北部地区农民住房条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淮安市为例,分析了当前淮安市农民住房条件在房屋空置情况、户均宅基地面积、农村居民点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农房改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足、人居环境改善以及居民点优化等问题,探究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的有效路径,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岑溪市大业镇农村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该镇部分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及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强调大学生在改善农村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指出大学生应利用自身的能力,加强在农村地区的环境宣教,以期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5.
白山市浑江区下大力完善投资环境,改善民生,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近日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区"。近年来,浑江区高度重视文明城区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形象和品位、提高市民素质、改善人居环境,为广大市民创  相似文献   

6.
李国清 《农业考古》2005,(6):126-129
形象的公众适应性、个性、完整性与时代感是形象确立与形象认同的基本前提.市场化的环境、发展的需要与竞争的压力,催生了小城镇的形象塑造活动.新世纪小城镇的形象塑造,基于其“公众认同“及“凝聚内部人心,改善外部环境“的目的属性,必须坚持公众化、个性化、系统化与绿色化的取向.  相似文献   

7.
柯大钊 《北京农业》2011,(6):158-159
从分析我国林业投资环境的现状入手,指出改善林业投资环境的最佳途径是转变政府职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取向。  相似文献   

8.
煤炭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支撑着工业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煤炭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由于紧缩的煤炭政策、煤炭税收加重、煤炭消费减少、煤炭价格下降等宏观环境和运输成本增加、技术难度加大、投资回报的周期长等微观环境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加,并且企业自身风险管控意识不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有待改进。鉴于此,煤炭企业需要推进财务风险的信息化管理,有效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保障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荒漠化现象逐渐加重,因此需要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相关环境治理部门加强荒漠化治理,切实做到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基于此,分析造成自然生态环境形成荒漠化的因素,指出加强荒漠化治理、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荒漠化治理、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要介绍种鸡在夏秋季节高产蛋的技术措施,指出需要从改善环境、配制饲料等方面加强饲养管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The coal enterprise's spoiled environment situation wa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coal enterprises'environment conditions must be improved under the tre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t is important for us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chniques to improve coal enterprises'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ur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to improve the coal enterprises' environment by landscape architect were pointed out.  相似文献   

12.
从城乡空间融合的角度出发,以广州花都区为例,分析了区域绿地景观格局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区域特色绿地景观元素的提取,通过"渗透"、"环绕"、"多样复合",塑造花都"山、水、田、城融合"的连续统一、网络状、可渗透的城市区域绿地景观形象。  相似文献   

13.
地貌重构是煤矿开采区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煤矿临时建设用地复垦后的微地貌框架,决定复垦方向在利用上的稳定性.综合集成土地复垦、边坡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等方面的措施,考虑压占损毁、堆积损毁地貌形成原因、可能产生的危害(隐患点),尤其现有地貌和利用方式距离原有地貌和利用方式的偏差大小,细化了煤矿临时建设用地凹凸地貌重塑技术体系:建筑物与构筑物拆除技术、土地平整与表土剥覆技术、沟道再造与道路工程技术和坡面防护技术,并选择重庆市綦江区木朗煤矿进行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总体看,这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煤矿区临时建设用地地表起伏的大小,控制平地、山丘、洼地的配置形式,影响煤矿区临时建设用地地貌的大致架构.但是,因缺乏对地貌形成中的自然因素及周围景观环境的考虑,塑造的地貌往往与周围原有地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未来应运用微地形理论在微观尺度上对煤矿临时建设用地进行坡度设计、沟谷布局,参考仿自然地貌理论,协调重塑地貌与周围地貌之间的关系,构建多种理论结合指导的受损土地地貌重塑技术体系,从根本上为煤矿临时建设用地凹凸地貌重塑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淮北市临涣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提供参考.采用临涣矿塌陷区2004年的IKONOS影像和2014年的WorldView-3影像,结合eCongnition分类技术和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研究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临涣矿塌陷区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净减少43.7%,其中约有236 hm2的耕地转化为塌陷区、126hm2耕地用于堆放粉煤灰与煤矸石和359 hm2耕地转化为工业用地与居民区等;塌陷区的面积由2004年的96 hm2变成2014年的443 hm2,大幅增加了246.6%.该矿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煤矿开发、农业发展和生态治理政策.这些驱动因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影响矿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李薇  张朝君  莫晓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47-15248,15263
研究综合分析了石阡县的区域位置、地理特征等多方面因素,指出石阡县拥有气候、森林、温泉、文化遗产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分析了当前县城内城市景观存在的,如城市规划缺乏整体性、山水资源利用不足、历史遗迹及周边建筑缺乏统一性以及城市绿化水平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指出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发展旅游的最大障碍。通过实地调查,针对石阡县城当前城市景观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街道绿化、温泉景区、老城住宅区以及沿河绿化景区改造方面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为该县今后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林啸  张海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99-13001
阐述了中国寺观园林现状及成都文殊院背景,解析了文殊院的景观空间形态特征是内向型布局的封闭型四合院,包含宗教活动区、生活活动区、园林休憩区3部分。从文殊院的禅宗建筑元素、内向型民族文化、建筑空间的宗教色彩、人文景观等方面探讨了禅宗意境对景观空间场所精神的各类影响,并提出文殊院在绿化、园林后期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空间过于封闭与周边与其呼应的历史文化载体的建筑和环境空间脱离等问题,指出景观保存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发挥历史文化载体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就不能只局限于载体空间内部环境的保护,还应加强其外部与其相关部分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基于贵州省湄潭县2010年航拍遥感影像与2007年的TM(thematic mapper)图像,利用ArcGIS 9.3软件、Fragstats 3.3和SPSS软件,选择了15个景观指数,分析了湄潭县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表现出来的粒度效应,并对景观指数的曲线拟合函数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在选取的粒度范围内,随着粒度大小的变化,大多数景观指数都表现出明显的粒度效应,说明景观指数对粒度具有尺度依赖性.选取的15个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可以分为总体上升、平稳降低后稳定、波动降低、波动降低后稳定和不规则变化5种情况.另外,数据源分辨率的大小对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也有一定影响.部分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响应的曲线分别可以用线性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反函数、幂函数和对数函数进行拟合.对于湄潭县而言,利用航拍遥感影像进行景观指数分析的适宜粒度范围是2-10 m,利用TM图像进行景观指数分析的适宜粒度范围是55~65 m;建议选取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对该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重科院立体景观示范工程"科研项目立体景观造景的应用基础上,以重科院立体景观林植物管护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立体景观的管护情况;按照管理方式总结管护模式,详细研究其立体景观工程管护具体的实施和运用的新技术;总结各个季节的管护规律要点;最后提出重科院现阶段管护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之道,以期在未来管护工作中能给予完善。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外业实地调查与内业数据分析整理、拍摄照片的方法,对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的地被植物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评价了地被植物的应用配置现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期望逐步完善公园地被植物的结构和景观,使公园能拥有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20.
现代高校校园景观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世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8152-8153,8156
强调校园景观环境与学校的形象、品牌、荣誉和质量密切相关,建设高质量、高品质的大学校园景观应引起各高校的重视,而要建设一个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现代高校校园,必须了解校园景观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校园景观的特征,指出校园景观是有机生长的过程;是校园人文精神的物质载体,能够体现大学自身的精神风貌与特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是具有社会综合功能的专用绿地,能够成为融入城市整体环境中的具有多种性质、尺度和功能的空间,其主要活动交流空间构成了城市休闲、交流场所的一部分,校园景观管理也趋于社会化。通过对高校校园景观的本质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以期对现代高校校园景观的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