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蚕业》2017,(2):8-9
以黑枯型桑疫病为主的桑树病害已成为主要病害之一,文章就桑疫病在海安县南莫镇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帅 《广东蚕业》2012,(3):24-25
桑细菌性黑枯病又名桑缩叶细菌病、桑疫病、烂头病,分布较广,是桑树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重点蚕区屡有发生,主要危害新稍和嫩叶,导致桑叶减产甚至无叶喂蚕。可通过选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进行药物防治等综合措施降低该病引起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桑疫病(黑枯型)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国蚕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近年来在浙江省嘉兴地区广为流行,为了进一步掌握该病流行的规律和提出对应的防治措施,我们于1980年至1982年在发病严重的钱塘江边、太湖边及绍兴、海盐等蚕种场对该病的流行情况及原因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桑疫病(黑枯型)为细菌性病害,其病原为pseudomonas syring PV.mori在国内外均有发生,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对该病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对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侵染规律已基本搞清,但由于该病发生来势猛,蔓延快,故在防治上仍属比较困难的病害。近年来,该病在嘉兴市蚕区危害  相似文献   

5.
桑橙瘿蚊属双翅目、长角亚目、瘿蚊科,是以幼虫吸食桑枝顶芽汁液的微体害虫。危害轻时(每芽1~2头虫),顶芽歪曲,生长受阻;危害重时(每芽3头虫以上),顶芽黑枯、腐烂,枝条层层分叉,严重影响桑叶产、质量。该虫自1987年首次在睢宁县发生危害以来,曾多次暴发,是睢宁县桑树主要害虫之一,也是目前为止最难预测、最难防治的桑园害虫。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苜蓿病害及其综合防治体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国已发现36种病原真菌危害苜蓿。在我国已知苜蓿病害中,分布较广且危害较大的有锈病(Uromyces striatus)、霜霉病(Peronospora aestivalis)、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白粉病(Erysiphe pisi和Levillula leguminiarum)、夏季黑茎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黑茎和叶斑病(Phoma medicaginis)、黄斑病(Pyrenopeziza medicaginis)和轮斑病(Stemphylium botryosum)等8种。此外,对镰刀菌腐病(Fusarium spp)、炭疽病(Colletotichum trifolii)以及我国尚未发现的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megasperma)、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和细菌性凋萎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insidiosum)亦应充分的注意。在建立苜蓿病害综合防治体系中,应强调系统的观点和长期的观点。防治苜蓿病害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一切措施保证苜蓿旺盛的生长。苜蓿病害综合防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抗病品种,不同种或品种的牧草混播,播种前应用杀菌剂处理种子,科学施肥,合理利用草地和早春焚烧苜蓿残茬等。  相似文献   

7.
如皋市桑疫病发生动态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忠兵 《江苏蚕业》2007,29(3):27-28
<正>桑疫病为桑树一种细菌性病害,常见有缩叶型和黑枯型两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如皋市发生以来,近几年呈逐步蔓延之势,已跃升为如皋市桑树主要病害之一,造成桑园大幅度减产,严重的田块甚至无法再进行生产。如皋市桑疫病发生区域呈东重西轻、北重南轻走势,发生季节呈春轻秋重的状况,虽然各季缩叶型和黑枯型都有发生,但春天多以缩叶型为主,秋以黑枯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桑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疫病土名烂头病,常见有黑枯型和缩叶型两种,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春秋两季遇长时间阴雨和高温就会大面积发病。一般春季多发缩叶型桑疫病,夏秋季多发黑枯型桑疫病。自2002年以来,桑疫病在全区重点蚕区均有发生,以黑枯型桑疫病为主,并呈逐年蔓延上升之势,已成为我区桑树主要病害之一,造成桑叶大量减产,严重的整株枝条枯死,对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启东市拥有桑园4000hm2,年养蚕18万张,年产茧5000t,连续5年获得江苏省蚕茧质量冠军.但随着桑树栽培历史的延长,桑树害虫的危害也逐渐显现,目前对我市桑树造成严重危害的桑蛀虫,自1995年开始逐渐造成危害,近年迅速加剧,已严重威胁蚕桑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对此,我市从调查桑蛀虫的为害过程和受害桑树的影响入手,探索桑蛀虫发生的环境因素和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案,目前已能有效地控制桑蛀虫危害.现将启东市桑蛀虫的发生与防治概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魏艳  李芬 《广西蚕业》2010,47(1):14-17
桑橙瘿蚊属双翅目、长角亚目、瘿蚊科,是一种以幼虫吸食桑枝顶芽汁液的微体害虫。危害轻时每芽分布1~2虫,顶芽歪曲,生长受阻(但仍可继续生长);危害严重时,每芽分布有3头虫以上,顶芽黑枯、腐烂,枝条层层分叉,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该虫自1987年首次在我县发生危害以来,曾多次暴发,是我县桑树主要害虫之一,也是本地区目前为止最难预测、最难防治的桑园害虫。  相似文献   

11.
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分布北至河北,南至海南,东至海滨,西至四川。其寄主有30余种,近年发生危害日趋严重。据2000-2004年进行的“黑蚱蝉生态学及防治研究”课题研究结果,湖南省江永香柚园黑蚱蝉若虫出土期一般在5—9月,高峰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每日晚上羽化的比例为61.82%-89.45%,有两个羽化高峰,即20—21时和0—8时;成虫寿命约90天,危害高峰期7—9月,危害柚果率0.76%-7.35%,最高达35%以上,年递增0.9-1.15倍。2004—2005年江永县特色农业示范区科技发展局研究“资源式”防治黑蚱蝉技术取得成功,2006年4月15日江永县特色农业示范区在《江永县特色农业信息》第二期刊出了《联防联治黑蚱蝉技术要点》,大面积推广应用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12.
<正> 桑树黑枯性细菌病是国内外严重病害之一,1991年春该病已在我县广泛流行,春季损失桑叶15%以上,给我县蚕桑生产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我们从1992年起对该病的分布状态,发生规律以及相关的诸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用其结果指导大面积防治工作,使该病在我县得到有效地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地控制桑树缩叶型疫病的发生与蔓延,针对该病的发病规律,结合农民的防控特点和生产的需求,采取桑树黑枯型与缩叶型疫病并发症的综合性防治有效措施,利用乳酸型恩若沙星原粉和环丙沙星原粉加植物生长活性素的渗透和恢复长势快的特点,多次点面试验,均有效控制了疫病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14.
<正>加强蚕病防治是蚕桑生产稳产、高产的关键措施。目前许多蚕区真菌病的防治已不再是蚕病防治的重点对象,但是,近几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真菌病的危害又呈上升趋势。据笔者在射阳县特庸镇、新坍镇以及扬州市邗江等地进行调查了解,每年曲霉病、白僵病、绿僵病造成的损失达5%~10%,  相似文献   

15.
桑黑枯型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有效控制桑黑枯型疫病[Mulberry bacterial blight(black wilt type)]在江苏省盐城市蚕区的暴发危害,研究了对该病综合防治的影响因素和有效防治技术。通过单因子试验发现,夏伐迟早、施肥方式、稀释药剂的水质、施药前是否摘除有病芽叶等措施均显著影响对桑黑枯型疫病的综合防治效果;施药器械、施药方法对综合防治的效果影响不明显。在发病初期摘除有病芽叶后,喷施100 mg/kg盐酸环丙沙星或100 mg/kg盐酸恩诺沙星,配合其它农业措施,在盐城市3个蚕桑重点乡镇的4个中试点,均有效地控制了桑黑枯型疫病的发生与危害。关键词桑树;黑枯型疫病;综合防治;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中后期布氏田鼠在我旗大面积严重发生,给草牧场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保护草原生态,我旗曾在1988-1989年连续2年进行了大面积飞灭,通过飞灭基本上控制了鼠害,在这之后10多年的时间内布氏田鼠未发生严重危害。但近2年布氏田鼠又发生严重危害,2003年、2004年鼠害发生面积分别为8万hm^2和14.40万hm^2,重度面积分别为5.33hm^2和10.67hm^2。本文简述了布氏田鼠在我旗发生的历史、防治情况及危害现状,意在提示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及早做好灭鼠的资金和物资准备,以便及时开展灭鼠工作,同时指出要采取综合防治,加强生态建设,恢复草原生态平衡方可从根本上控制鼠类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杨召林 《北方蚕业》2001,22(1):31-31
桑白蚧,别名桑盾蚧,又叫桑介壳虫、黄点介壳虫、树虱,属同翅目、盾蚧科。   近年来,桑白蚧在我镇部分桑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经调查,一般发生轻的田块有虫株数在3%~5%左右,发生严重的田块有虫株数高达20%以上,对该虫的防治如缺乏足够的重视,势必给桑树的生长发育带来一定的影响。抓好该病春季防治,尤为重要。   1 危害特点:   该虫一年发生5~6代,以成虫、若虫成群寄生于桑树的枝干上,以针刺口器插入皮内吸食汁液,危害桑树。严重时整株盖满介壳,层层重叠,不见树皮,有时分泌出大量的白色粉状蜡质物,被害枝干发育受阻,树势生长受抑,以致整株逐渐枯死。   2 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8.
<正> 自1985年中秋期以来,我市部分蚕区发现一种尾部发黑溃烂,蚕体显著落小的病死蚕,群众称之为黑尾巴蚕。该病在大小蚕期均有发生,尤其是小蚕共育期发病较多,危害较大。1985年中秋期,王鲍乡10个共育室582张蚕种普遍发生黑尾病,发病率达25%,平均张产茧仅19.5公斤。1986年春蚕和1990年一秋期,该病在我市许多乡镇均有发生,造成了一定损失。经过几年的调查、试验和研究,现已基本掌握了该病的发病症状、原因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家蚕病毒病流行,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蚕农的生产积极性,该病由过去的秋季发生转向全年各季都有发病。自2009年开始,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资助下,射阳县在三个重点镇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蚕病系统性调查。经调查,传染性蚕病主要是病毒病,非传染性蚕病是化学因子中毒。笔者通过蚕病调查与防治工作实践,对家蚕病毒病发生与防治提出一些见解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奶牛胎衣不下是当前严重危害奶牛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给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该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和如何防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旨在对生产实践中防治该病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