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腐蹄病是牛的常发病,尤以奶牛的发病率为高,据报道奶牛腐蹄病发病率约为 20%。其特征是趾间组织、角质部发生腐败性化脓炎症,病变可波及蹄冠皮肤、蹄真皮及蹄关节,一般后蹄发生比例高于前蹄,而且天热潮湿雨季比天旱季节发病率高。莱阳市郊区奶牛专业户陈某自 1986年起饲养荷斯坦奶牛,至 1998年共发生腐蹄病 15例,治愈 13例,治愈率为 86. 7%。现介绍如下: 1症状   病牛站立时患蹄不敢着地,或频频换蹄,打地或踢腹,前蹄患蹄、患肢向前伸出;跛行,有痛感;检查患蹄时,蹄底角质部完整,看不见病变;叩击或按压时可出现疼痛;当…  相似文献   

2.
1白线裂及蚁洞白线裂为负面的白线部的角质崩坏或腐烂,致使蹄壁和蹄底的结合迟缓或分离。蚁洞是蹄壁的保护层和叶状层之间发生分裂。白线裂分裂浅小,患牛一般不表现跛行,分裂深达知觉部位时出现跛行。举肢检查,初期可见白线部角质脆弱,时间久了,脆弱部角质脱落,沟内填充不洁泥沙等,蹄壁下部有时呈凹弯状态。蚁洞轻时无跛行症状,当空洞达到蹄真皮且深大者,常陷于重度跛行。蹄壁叩诊有空洞音,蹄壁外面有显著隆起。在蹄内部没有化脓时,可在清创后涂擦松馏油,填充松碘油膏浸过纱布条或麻丝,或用高锰酸钾粉填塞,装蹄绷带。如蹄内部化脓灶没有通路必须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北方牧业》2012,(17):25
<正>奶牛肢蹄病是奶牛四肢和蹄部疾病的总称,是危害奶牛生产的三大疾病之一,是影响奶牛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1临床症状患病蹄部红肿、热痛,站立姿势不正,导致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患牛常卧于地面,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采食减少,泌乳量下降。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有的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常喜躺卧,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2发病因素引发奶牛肢蹄病的主要因素有5个方面,即营养、遗传、环境、管理和疾病。2.1营养因素2.1.1一般牛体内钙磷比例为1.5~2∶1,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或缺乏时,奶牛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而发生肢蹄病。2.1.2奶牛体内维生素A、D不足或不  相似文献   

4.
1病因造成腐蹄的原因很多,一般认为是牛只体弱,磷钙不平衡,蹄角质疏松。此外,牛床潮湿,牛蹄经常为粪、尿、泥浆等浸泡,可使局部组织软化,容易刺伤软组织而引起发炎,也有因蹄冠与蹄角质裂缝而发生感染的,多数病例可发现坏死杆菌,或由于化脓状杆菌及其他细菌感染。本病例在出现跛行的蹄病中在占40%~60%,一般后蹄发生的几率比前蹄高,热天潮湿季节比冬天旱季发病多,成年牛比犊牛多发。2症状病初,患畜喜卧地,站立时间短,患蹄不能完全着地,跛行,有痛感,蹄底角质比较完整,看不出炎症,当叩击或用手按压时牛只出现疼痛感,当用刀削扩创后,在蹄底的小…  相似文献   

5.
奶牛腐蹄病是以蹄部真皮或角质层腐败、蹄间皮肤及其深层组织腐败化脓为特征的局部化脓坏死性炎症。1临床症状病初病牛一肢或多肢跛行,喜卧;强行站立时频频提举病肢,患蹄刨地或踢腹;患蹄系部和球节屈曲,免负体重,后蹄患病时蹄尖轻轻着地,前蹄患病时患蹄前伸,趾(指)间皮肤和蹄冠呈红色或暗紫色、发热、肿胀、敏感,皮肤裂开,有恶臭味,蹄底不平整,角质呈黑色。  相似文献   

6.
奶牛腐蹄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奶牛腐蹄病是一种以蹄角质腐败,趾间皮肤和组织腐败、化脓为特征的局部化脓坏死性炎症,成母牛发病率高达5%~10%。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消炎粉和补蹄膏合用,结合在病灶上方人字形注射普鲁卡因和抗菌素治疗,收到明显效果。1临床症状病初奶牛蹄间裂,从后部腐烂,趾间皮肤潮红肿胀,运动时呈支跛。多蹄发病时,因站立和行走困难而卧地不起,长时间可引起褥疮。患蹄从蹄冠、蹄球至整个蹄底部腐烂分解,引起蹄冠蜂窝组织炎,病变进一步可侵害至系部、球部、腱、腱鞘、韧带、骨和关节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化脓性炎症。重者可引起蹄匣角质分…  相似文献   

7.
奶牛腐蹄病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一个 1 2 0头存栏的奶牛场 ,每年因疾病原因淘汰牛 1 7头 ,其中腐蹄病 5头 ,占 2 9.4%。奶牛繁殖及泌乳对自身体况依赖程度很高 ,一些疾病所导致的死亡率虽低 ,但病程延长 ,最终导致受胎率、泌乳力下降甚至丧失。奶牛肢蹄养护直接关系到牛的饲养价值。现对北方地区奶牛腐蹄病作一简单分析 :1 症状   1奶牛腐蹄病是指蹄的真皮和角质层组织发生化脓性病理过程的一种疾病 ,其特征是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 ,病牛疼痛、跛行。所统计的发病牛均为成年泌乳牛的右后蹄 ,初期病后蹄不负重 ,站立时患蹄球关节以下屈曲、频频换蹄、打地或踢…  相似文献   

8.
牛蹄叉腐烂与年龄无关,是发病率最高的蹄病。发病原因:厩舍和运动场不洁,使牛肢蹄长期处于污泥、粪尿中,蹄叉角质长期受到浸泡;工作人员削蹄技术不佳,不按时清洁牛蹄底或挖蹄;在放牧中由于碎石子或草木槎子等引起牛趾间外伤;修蹄不及时造成蹄角质过长或修蹄时过削,蹄踵过高,使蹄叉开张机能减弱,蹄部血液循环不良;另外,遗传上蹄质和蹄形不好的牛易患此病。  相似文献   

9.
<正>1蹄变形由于蹄变形发生后所呈现的形状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长蹄、宽蹄、翻卷蹄三种。长蹄:即延蹄,指蹄的两侧支超过了正常蹄趾的长度,蹄角质向前过度伸延,外观呈长形。宽蹄:蹄的两侧支长度和宽度都超过高正常蹄支,外观大而宽,此类蹄角质部较薄,蹄踵部较低,在站立时和运步时,蹄的前缘负重不实,向上稍翻,返回不宜。翻卷蹄:蹄的内侧支或外侧支蹄底翻卷。从蹄底面看,外侧缘过度磨损,蹄背部翻卷已变为蹄底,靠蹄叉部角质增厚,磨灭不正,蹄底负重不均,往往见后肢跗关节以下向外侧倾斜,呈"X"状。严重的病牛两后肢向后方伸延,呈拖拽式。根据临床表现,即蹄的变形情况,即可确诊。  相似文献   

10.
漏蹄 (蹄叉腐烂、白线裂 )是蹄底角质长期受粪尿浸渍引起腐烂分解的一种疾病 ,是马骡常发病之一 ,牛羊也常发生。严重者达角质深层 ,引起真皮发炎 ,分泌灰黑色恶臭液体 ,或充满灰褐色渣滓。笔者自 1 998年以来 ,用双氧水、碘片治疗家畜漏蹄 4 8例 (马 8例、骡 1 4例、驴 1 3例、牛 8例、羊 5例 ) ,治愈4 5例 ,治愈率 93 75% ,效果良好。1 治疗方法将患畜保定在四柱栏或专用修蹄架中 ,固定好病肢 ,先用镙丝刀将蹄底部的粪泥清理干净 ,再用蹄刀削铲蹄底 ,使深部的病灶充分暴露 ,寻找病位 ,判定病性。经削铲蹄底部彻底暴露出腐烂、化脓创后 ,…  相似文献   

11.
李振 《中国奶牛》2007,(1):18-21
奶牛肢蹄病是引起奶牛四肢和蹄部病变的一系列疾患的总称。患牛表现疼痛、跛行、四肢姿势异常,或严重蹄变形、蹄关节化脓,导致奶牛体况日渐消瘦、采食量下降、产奶量大幅度减少、出现繁殖障碍,久治不愈,最后倒地不起或者因为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其中蹄病可占88%。在生产中常见并且危害性较大的有蹄叶炎、蹄底脓肿或溃疡、白线裂和腐蹄病等。近年来,奶牛肢蹄病已上升为影响奶牛业发展的仅次于乳房炎的第二大疾病(Hutijell,2002)。据报道,在英国有近60%的奶牛患有蹄病;在美国报告有73%的奶牛患有肢蹄病,其中夏天和春天被诊断为“临床肢蹄病”的比例相应为13.7%和16.7%。据估测患病牛每头每天少产奶1.12L,一个泌乳期产奶量减少可高达350L。仅在英国,每年因肢蹄病所支出的费用估计超过300百万美元。目前,肢蹄病是造成奶牛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统计资料显示,因奶牛患肢蹄病导致的淘汰率占奶牛淘汰更新的16%~20%。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日粮营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奶牛蹄病的发生。因此,积极对奶牛进行日粮营养调控,可有效预防肢蹄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日粮营养对奶牛肢蹄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肢蹄病是引起奶牛四肢和蹄部病变的一系列疾患的总称。肢蹄病奶牛表现疼痛、跛行、四肢姿势异常,或严重蹄变形、蹄关节化脓,导致奶牛体况日渐消瘦、采食量下降、产奶量大幅度减少、出现繁殖障碍,久治不愈,最后倒地不起或者因为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其中蹄病可占88%。在生产中常见并且危害性较大的有蹄叶炎、蹄底脓肿或溃疡、白线裂和腐蹄病等。近年来,奶牛肢蹄病已上升为影响奶牛业发展的仅次于乳房炎的第二大疾病(Hutijell,2002)。据报道,在英国有近60%的奶牛患有足病:据报告在美国有73%的奶牛患有肢蹄病,其中夏天和春天被诊断为“临床肢蹄病”的比例相应为13.7%和16,7%。据估测患病牛每头每天少产奶1.12升.一个泌乳期少产奶量可高达350升。仅在英国,每年因肢蹄病所支出的费用估计超过三百万美元。目前,肢蹄病是造成奶牛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资料统计显示,因奶牛患肢蹄病导致的淘汰率占奶牛淘汰更新的16%-20%。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日粮营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奶牛蹄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霉败稻草中含有大量烯酸内酯,此真菌毒素作用于患牛的外周血管,最终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牛发生“烂蹄病”,为非传染性疾病。1临床症状本病多为突然发生,病初出现步态僵硬及间歇性提举肢腿,蹄冠稍肿,微热,系四部皮肤有横行裂隙,有疼痛反应;肿胀蔓延至腕关节或附关节,呈明显跛行。随后肿胀部皮肤变凉,被毛脱落,表面有淡黄色透明液体渗出。病情严重的,肿胀皮肤破溃,出血、化脓、坏死。蹄冠和系凹的创面多不愈合,有腥臭味,最后导致蹄匣或趾关节脱落。耳尖和尾梢坏死,病变处于硬呈暗褐色,最后可导致患部脱落。病牛精神不…  相似文献   

14.
腐蹄病是蹄真皮和角质层组织发生化脓性病理过程的一种疾病。表现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疼痛、跛行。 病因:磷钙不平衡,引起蹄质疏松,蹄变形和不正;牛舍不清洁,潮湿;运动场泥泞,牛蹄浸泡在粪、尿、泥泞中被腐蚀;蹄部损伤,感染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等。 症状:病牛站立时,患肢负重不实或各肢交替负重;行走时破行。蹄间和蹄冠皮肤充血,红肿。蹄间溃烂,有恶臭分泌物,有的蹄间有不良肉芽增生。蹄底角质部呈黑色,叩击有痛感,修蹄后有污灰色或污黑色恶臭脓汁流出。也有由于角质溶解,蹄真皮过度增生,肉芽突出蹄底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1病因本病与牛年龄无关,厩舍和运动场不洁,肢蹄长期处于污泥粪尿中,蹄叉角质长期受到浸泡;削蹄技术不佳,不按时清洁蹄底或挖蹄;在放牧中由于碎石子或草木槎子等所引起的趾间外伤而引起;修蹄不及时,造成蹄角质过长,或修蹄时过削,蹄踵过高,使蹄叉开张机能减弱,蹄部血液循环不良。另外,可能在遗传上蹄质和蹄形不好的牛易患此病。  相似文献   

16.
对于牛一般可分为急性、慢性二种。急性病牛突然不愿起立,强行驱赶时,能勉强起立,很快发现一肢或二肢不负重。如前肢患病,则患肢尽量向前伸;后肢患病,患肢冠关节、球关节呈屈曲状,频频换蹄。行走时,患肢出现严重跛行,有疼痛感。触诊患蹄时敏感,蹄冠部及蹄壳有热感。  相似文献   

17.
<正> 牛、羊腐蹄病是以蹄底、蹄叉角质腐烂分解为特征的一种蹄部疾病,它主要是由于厩舍泥泞不洁、长期于低洼沼泽地带放牧,或因蛋白质、维生素饲料不足,致使蹄角质生长发育不良,腐败菌或其它杂菌趁机侵入感染,特别是在蹄部发生外伤时,如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更易引起本病。牛、羊发生腐蹄病时,蹄角质崩解,趾间皮肤潮红肿胀,知觉过敏,频频举患肢、呈现跛行,严重时,跛行加重,行走困难,不能放牧,导  相似文献   

18.
蹄是奶牛重要的支助器官。由于蹄具有坚硬的角质蹄壳,因此,具有保护知觉和支持体重的功能。奶牛肢蹄的健康是奶牛高产的标志之一。奶牛一旦发生蹄病,由于产生疼痛感,而出现跛行,奶产下降,甚至关节化脓,久治不愈,继而卧地不起,常被迫淘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奶牛场的健康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予以预防,是一个奶牛场健康发展的保证之一。下面是结合广州地区奶牛饲养的特点,对奶牛蹄病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9.
牛肢蹄病是牛蹄部疾病的总称,是危害养牛的3大疾病之一,是影响牛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在奶牛场奶牛肢蹄病是常见病之一,成年母牛发病率高达10%,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会降低奶牛生产性能,提高淘汰率。奶牛发生肢蹄病最主要的症状是跛形,站立姿势不正。在肉牛场牛尤其是黄牛,在冬季经常发生肢蹄肿胀、溃疡、坏死,  相似文献   

20.
腐蹄病是牛,特别是奶牛容易发生的一种常见的蹄部疾病。主要是蹄间皮肤和软组织发生腐烂,发出恶臭气味为特征的疾病。1病因牛舍不清洁,粪尿、烂泥长久腐蚀蹄部和蹄叉沟,使其蹄角质破坏而发病。小石子、铁屑、煤渣或田间植物残梗、粗硬杂草、坚硬的冻土、冰等,均可刺激软组织而引起发炎。此外,蹄发育不良、蹄畸型、蹄部外伤,招致细菌感染以及运动不足均是促使腐蹄病发生的原因。2症状患牛因着地疼痛,站立时不愿完全着地,喜躺卧。驱赶时呈明显的支跛症状,当叩击或用手按压患部时有痛感,当用刀切削扩创后,在蹄底的小孔或大洞中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