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对海蜇的生活史、人工育苗和放流增殖进行过不少研究,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技术,为今后进行海蜇生产性放流增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通过对莱州湾等多年的人工育苗、人工放流、回捕效果等方面研究,结合海蜇的生态习性和山东沿海的海况条件等,认为在山东沿海适亢内湾进行海蜇放流,扩大放流规模,增加放流数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3 海蜇的人工养殖。早在八十年代初,国内已进行海蜇的人工育苗及放流的报道,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意识所限,以及技术方面的欠缺等等原因,海蜇没有能够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近几年,辽宁锦州、营口等地,出现个别养殖户利用天然纳潮进来的海蜇苗种进行人工养殖,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亩盈利均在千元以上。2000年,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在辽宁省水产研究所海蜇专家陈介康研究员的指导下,对海蜇的人工育苗及养殖进行的探索和研究,首次取得了大规模培育海蜇人工育苗的技术突破。2001年培育幼蜇150万片,供应养殖面积2.8万多亩,但是由于养殖技术上的原因,养殖成功率仅在10%左右,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成功的养殖户其利润都非常可观,亩盈利都在千元以上。在2000年的基础上,2002年,光合公司成功培育幼蜇1500万片,供应养殖面积50多万亩,并在养殖技术上也加大了科技投入,从而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使养殖成功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海蜇人工养殖业是进入新世纪后发展起来的,2001年,东港市开始进行海蜇人工育苗及港湾养殖试验,仅十年时间,海蜇已成为海水池塘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海蜇养殖业发展成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振兴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浙江近海海蜇增殖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1975年后浙江南部海蜇资源突然衰退,至今20年没有恢复迹象。采用人工放流增殖方法逐步恢复资源量。全人工育苗研究已经完成,并进入工厂化、规范化育苗阶段,保证了放流种苗的供应。同时,在浙江北部完成了海蜇放流可行性的研究。利用标志放流方法计算回捕率为0.88%,在123天中,平均日生长为0.33cm。1992年,又在浙江南部进行试放流,回捕率为1.29%。人工放流海蜇在自然海区能进行自然繁殖。  相似文献   

5.
利用育苗设施开展海蜇人工养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成  王权 《齐鲁渔业》2002,19(11):14-14
海蜇在生物学上,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科。在天然海蜇资源日益匮乏的情况下,潍坊市水产研究所于2001~2002年2年间,对海蜇采取捕捞前期自然苗种和人工繁育苗种的办法,利用海水育苗结束后闲置的育苗设施进行人工养殖探索,并取得成功。现将情况总结如下:1 养殖设施、设备的选择 大中型海水育苗室、沉淀池、水质调配池及必需的水泵、小型增氧机、换水管、水温计、盐度计、手抄网等配套设备。2科学管理措施2.1 水质调控 海蜇对水温、盐度、溶解氧、氨氮等理化因子要求不高,可粗养粗放,不需使用抗生素和采取增氧措施,但对水环境剧变极其敏感,容易造成碎死,在室外养殖池中常因一夜暴雨或温度剧升造成绝产或减产。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位于宁波市象山县的平岩头育苗厂传来喜讯:该育苗厂今年3月8日从辽宁引进的1000万尾海蜇苗培育成功,填补了浙江省人工培育海蜇苗的空白,为全县海水养殖开辟了一条新路。目前这1000万尾海蜇幼苗个体已达到0.3-0.8厘米,成活率达60%左右,预计再过半个月左右即可  相似文献   

7.
目前海蜇的人工育苗技术尽管已非常成熟,但育苗过程中一些常见的问题仍需注意。 1重视亲本种质管理,防止近交衰退 近年来因育苗所用亲本少或亲本亲缘关系近而引起的后代发育缓慢、机体免疫力低和抗性差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加强种质管理,进行种质改良,从而避免近交衰退成为遗传育种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海蜇由于具有生殖细胞多、生殖力强的特点,在大多数的规模育苗水体中所用的亲蜇数量有限,同时海蜇虽属于雌雄异体,异体受精,但由于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差异,育苗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亲本的合理挑选及搭配,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自上世纪90年代,对海蜇人工育苗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世纪初海蜇自然产量下降,出口效益高,价格上涨迅猛,因而池塘养殖发展迅速,2002年山东省海蜇养殖面积达667hm^2(万亩),2003年迅速发展到2667hm^2(4万亩)。由于海蜇池塘养殖技术尚未完善,成功率只在30%左右,养殖效果高低悬殊,有些池塘养殖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有的绝产或赔本,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9.
一、海蜇池塘养殖现状和存在问题近两年,辽宁省海蜇全人工苗种育苗技术的研究、水质中理化因子对海蜇成活率影响的研究、外界因子突变对海蜇性早熟的影响研究、以及不同生物饵料对海蜇生长速度的影响研究等科研课题相继取得重大突破,1999年海蜇虾池养殖试验也获得了成功,从此,我省海蜇池塘养殖生产有了飞速的发展。2003年全省海蜇养殖规模达到9600公顷,生产鲜蜇710万千克,面积、产量分别比上年增加93郾3%和139%;海蜇育苗达到20000米3水体,比上年增长400%,培育海蜇苗种上亿头。目前海蜇池塘养殖成为我省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的同时,我…  相似文献   

10.
王广成  王权 《海洋渔业》2002,24(4):182-182,177
海蜇为我国沿海大型水生生物,具有生长快、适应范围广、耐低氧,可进行高密度养殖等优点,是具鲜明特色的名优新养殖换代品种。在海洋资源日益匮乏,不能满足市场大量需求的情况下,山东省潍坊市水产研究所于2001—2002年的两年间,对海蛰采取捕捞前期自然苗种和人工繁育苗种的办法,利用海水育苗结束后闲置的育苗设施进行人工养殖探索和实践,并取得成功。现将其探索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世纪90年代,科技人员对海蜇人工育苗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世纪初海蜇自然产量下降,价格上涨迅猛,出口效益高,因而池塘养殖和近海增殖发展迅速,2005年山东省海蜇养殖迅速发展到2667 hm~2(4万亩),2006年海蜇增殖1亿尾。由于许多养殖业户和有关人员对海蜇、面蜇、沙蜇区分不了,造成概念上的不清,在此做一介绍,以利于海蜇增养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小宋 《科学养鱼》2003,(3):34-34
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的海蜇人工育苗场,只见用黑色细眼渔网遮盖着的水池漆黑一片。颗颗不足米粒大的白色海蜇螅状体,吸附在一拇指宽、中指长的塑料片上,一动不动。在水池里排放着的扇形塑料片上,共吸附着1000多万颗海蜇螅状体。目前这些海蜇螅状体正处于冬眠状态,3月初水温上升,便会长个儿分裂成海蜇幼体,4月就可下海放养。这是该省用于规模化养殖的第一批全人工培育的海蜇苗,繁育成功预示着久别的海蜇有望重视杭州湾海域。海蜇是一种沿岸暖水性大型食用水母,其中生长在浙江省杭州海域的海蜇个体大,肉质厚实、匀称,用其…  相似文献   

13.
光对海蜇浮浪幼虫变态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主要产于我国沿海。近几年来,浙江、山东和辽宁等省已开展人工增殖海蜇资源的研究工作。浮浪幼虫至螅状幼体阶段的变态是海蜇生活史多次变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增殖工作的第一步是培育出大量螅状幼体。研究影响浮浪幼虫变态率的环境条件,有助于海蜇苗种人工培育中提高单位水体螅状幼体的育成量。  相似文献   

14.
海蜇人工养殖业是进入新世纪后发展起来的,2001年,辽宁东港市开始进行海蜇人工育苗及港湾养殖试验,仅十年时间,海蜇已成为海水池塘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海蜇养殖业发展成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振兴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2009年,全市海蜇养殖面积已达6000公顷,产量1万吨,产值1亿元;2010年,海蜇养殖面积6235公顷,产量15136吨,产值15508万元。但在养殖面积及总产量都大幅度提高的大好形势背后却隐含着危机,本文  相似文献   

15.
报刊文萃     
葛鸥 《海洋渔业》1987,9(5):212-212
<正> 浙南沿海海蜇资源从70年代后期开始几乎绝迹,为了恢复海蜇资源,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温岭县境内的乐清湾江厦港自然海区,进行海蜇人工放流增殖和回捕小型试验。于5月上旬投放了10万颗人工培育的幼海蜇。这项试验将为人工培育的海蜇在台州地区安家落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海水池塘人工养殖海蜇的可行性,2003年4~7月,象山县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在象山县鹤翔水产养殖公司,开展海蜇人工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信息与动态     
由山东省水产研究所和莱州市对虾育苗增殖场共同承担的国家“八五”技术攻关课题-海蜇人工育苗放流试验,最近,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技术验收。海蜇人工育苗放流试验是利用秋季捕获的亲蜇产卵、孵化并附着越冬,春季利用越冬螅状幼体,放散蝶状幼体、育成稚蜇进行  相似文献   

18.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近几年,由于海蜇养殖的不断扩大,海蜇苗种的需求量也在加大,人工育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海蜇人工育苗技术要点,供广大生产单位参考使用。 一、自然海区采捕亲蜇 北方沿海海蜇的生殖期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而在一个生殖季节内性腺有2次~3次的排放高峰期。生产中,应在自然种群性腺第一个成熟期,即8月末至9月初  相似文献   

19.
我省海蜇池塘养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海蜇池塘养殖现状辽宁省海蜇池塘养殖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当时锦州娘娘宫乡的一个虾场,在粗放养虾过程中,养虾池自然纳潮进入了海蜇,同时在沿岸人为抓了一部分海蜇入池,当年14hm2虾池收获海蜇6000~7000kg,开了养虾池塘成功养殖海蜇的先河。由于海蜇的人工育苗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已成熟,近年来人们面临着海蜇自然资源量正逐渐的衰退,海蜇价格的不断攀升,人工苗种、池塘养殖海蜇已成为市场的选择和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近两年海蜇池塘养殖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02年全省海蜇养殖面积已达5000hm2左右,海蜇育苗水体3000~4000m3,种苗…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中存在大量天然动物性活饵,能够满足海蜇的正常生长繁殖。但是在池塘养殖中,由于人工放养海蜇密度较大,水体交换有限,饵料种类组成相对单一,水体中自然分布的活饵不能满足海蜇生长需要,需要人工培养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