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地膜在我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地膜使用初期“重使用、轻回收”导致一场“白色革命”逐步演变成了白色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本研究系统总结了甘肃省12个玉米主产区地膜监测点农田残膜污染特征,结果显示,灌区玉米农田地膜残留量较大、残膜碎片化严重,且地区差异大,建议通过实地验证选用适宜的生物降解膜,或采用半膜覆盖栽培技术配套耙齿式残膜回收机,做好秋收后地膜回收。旱作区玉米农田地膜残留量小、碎片化程度低,地区间差异较小,建议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配套一膜两年用技术,选用滚筒式残膜回收机或小型土壤残膜清理机具,在春耕前完成地膜清理与回收。  相似文献   

2.
为了有效探讨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与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露地小麦的经济效益,进行了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一膜两用与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和地膜玉米+露地小麦相比较,残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产18.59%,地膜小麦较露地小麦增产19.08%;地膜玉米+残膜小麦平均净收益较地膜玉米+地膜小麦增加8.61%,较地膜玉米+露地小麦增加14.01%。地膜玉米+残膜小麦一膜两用既能减少农资及耕地投入、保持土壤水分,又能减少地膜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增加单位面积收益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当地发展旱作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膜覆盖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玉米产业的发展,但地膜的广泛应用也为耕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目前应用降解膜替代地膜是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我国玉米生产面积、产量等现状,探讨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促进玉米生产的同时带来的残膜污染问题,并且分析了降解膜在保墒增温和产量方面与普通地膜的差异,提出了降解膜下一步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积石山县全膜覆土玉米复种冬小麦一膜两用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土壤处理、覆膜、玉米栽培技术要点、冬小麦栽培技术要点等内容,以期为积石山县全膜覆土玉米复种冬小麦一膜两用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天水市旱作农业区传统耕作春玉米/春玉米(冬油菜)“一膜两年用”栽培技术,茬口安排不合理,生产过程简单粗放,经济效益发挥不明显、生态效益低下,玉米秸秆随意丢弃或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笔者从2017年开始研究了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发现秸秆粉碎带膜翻压还田可以提高玉米籽粒产量7.59%,冬油菜籽粒产量9.91%,增加0-20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分别为2.53g/kg、0.03g/kg、0.08g/kg、10.93mg/kg,缓冲土壤PH,影响土壤速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水平。总结提出“春玉米-冬油菜”秸秆粉碎带膜翻压还田栽培技术,该模式集免耕、秸秆还田、一膜两用和间套种为一体的农业绿色高效栽培模式。旨在解决区域内春玉米/春玉米(冬油菜)一膜两用技术中秸秆利用不合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施用不合理、土壤水分利用不足、肥料利用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可以为区域内化肥减施、地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玉米-马铃薯-油菜”一膜三盖节本、高效栽培技术,是对传统的玉米地膜全覆盖栽培技术的革新与发展。该技术改传统的玉米膜内播种(或移栽)为膜侧播种(或移栽),在玉米收获前后直接在玉米行间的旧膜上打洞施肥.播种马铃薯,低山秋季再在旧膜侧移栽油菜.  相似文献   

7.
全膜玉米复种冬油菜一膜两年用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大田调查,从整地施肥、选用良种、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出地膜玉米复种冬油菜一膜两用的栽培技术要点,以供在实践生产中参考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渭北地区“—膜两用”立体栽培的间作套种模式、增产机理、增产效果、经济效益及栽培技术要点,试验示范证明,“—膜两用”立体栽培能够增加复种指数,提高水分、肥料利用率,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在渭北地区旱肥地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春玉米-冬油菜“一膜两用”高产栽培技术在渭北旱塬发展很快,经济效益显著。该模式较常规栽培增产玉米1 875 kg/hm2、油菜1 020 kg/hm2,节约地膜投入720元/hm2,增加经济收入8 833.5元/hm2。  相似文献   

10.
玉米—柴胡一膜两用栽培技术是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玉米种植上的拓展和延伸,高低交错的立体种植栽培模式,不仅规避了当地因干旱少雨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影响,而且充分利用了土、肥、水、光、热等资源,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柴胡种植效益,达到一膜多用,省工、省时、节本增效的目的。本文从播前准备、播种技术、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玉米、柴胡一膜两用间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环县一膜两年用大豆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一膜两年用技术就是在前茬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后,不再耕翻土地,翌年在原膜上播种下茬作物的残膜重复利用技术。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2008年开始引进全膜双垄沟播一膜两年用大豆栽培技术,4 a来分别在耿湾、洪德、环城、  相似文献   

12.
在前茬地膜玉米收获后.冬前或来年春季直接在覆盖过玉米的旧地膜上打孔、施肥,播种洋芋,不仅技术简单、省时省力.而且洋芋前期生长加快,中期病害较轻,后期烂薯减少,开挖收获轻松.产量、效益显著提高。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广安山地集中分布于华蓥山段,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总面积达到近12万亩,农民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其次为洋芋、反季节蔬菜、水稻种植很少,为了保肥节水,在华蓥山区推广玉米膜侧栽培技术十分必要。主要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根据旱作区一膜两用技术的应用与蚕豆的生长习性,从栽培、田间管理适时采收、贮藏等方面提出旱作区一膜两用蚕豆栽培技术,旨在提高旱作区蚕豆的种植产量,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5.
从我县一膜两用技术实践、模式特点、技术要点和我县一膜两用技术发展措施等方面总结了我县“一膜两用”种植技术,并分析了其应用的效果,以期为我县的“一膜两用”高产种植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膜残留量对玉米和胡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地膜残留量(0、180、360、540、720 kg/hm~2)对玉米和胡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残膜对玉米和胡麻出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残膜量为360 kg/hm~2和540 kg/hm~2时分别对玉米和胡麻出苗率影响最大,出苗率低,出苗缓慢,随着出苗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逐渐减弱。0~540 kg/hm~2残膜量范围内,随着残膜量的增加,玉米的株高和叶面积逐渐升高,胡麻的株高先升后降、单株分枝数逐渐升高。残膜量为540 kg/hm~2时玉米和胡麻干物质均达到最大,残膜量为720 kg/hm~2时降低显著。与胡麻相比,玉米是须根系作物,在土壤中的伸展范围广,与残膜接触的程度大,受残膜影响大。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冬小麦膜侧沟播栽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为了有效的利用我区川水地小麦收获后光、热,水资源.实现一膜两用,我们在正宁县山河镇四郎河流域川水地试种了小麦膜侧沟播套种玉米,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冬小麦不减产的基础上,玉米亩产500~600千克.  相似文献   

18.
阿鲁科尔沁旗自2009年示范玉米膜下栽培技术成功以来,为全旗中低产田改良提供了新思路,半膜、全膜玉米、高粱、谷子、葵花面积迅速增加。但随着膜下滴灌的广泛推广,残膜污染日益严重,致使部分膜下滴灌耕地地力下降。文章主要介绍玉米无膜滴灌高产栽培技术,不但节约了成本而且有效解决了残膜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吉林农业科学》2013,(6):22-24
采用盆栽模拟方法,研究残膜对玉米出苗及幼苗根系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残膜的存在对玉米出苗率与根系伸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土壤中普通地膜的残膜造成玉米出苗率低、出苗慢、根系穿透地膜的几率小,将会影响到玉米植株地上部的生长发育。降解地膜的残膜虽然对玉米出苗率及根系伸长也略有影响,但与普通地膜相比,对玉米出苗及根系伸长危害较小,且随着播种后时间的推移,这种危害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0.
<正> 我们经过三年的玉米地膜覆盖栽培试验和示范推广,发现常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存在有许多弊端。为此,通过试验研究,提出地膜玉米覆盖栽培改进技术——玉米膜侧栽培。一、玉米膜侧栽培技术玉米膜侧栽培是在播前精细整好土地的基础上,尽早铺膜,在适宜播期内把玉米种在距地膜边缘3—5厘米的土壤内,采用挖窝点种或沟播耧播,播后及时镇压。地膜选用幅宽为40—80厘米的。如选用幅宽小于40厘米的,效果不理想。铺膜要注意地膜与土壤紧贴铺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