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研究绵山天幕毛虫求偶和交配行为,为发展利用性信息素防控绵山天幕毛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和野外观察,研究绵山天幕毛虫成虫求偶行为的发生过程、求偶周期、不同雌雄比及种群密度对绵山天幕毛虫交配率的影响。[结果]虫卵越冬次年4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5月上旬为孵化盛期,5月中旬孵化结束全部进入幼虫期,幼虫期大约70d,共6~7龄。幼虫老熟后于7月上旬开始下树,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约20d。7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时间一般为11:00~18:00,9月中旬产卵结束,进入滞育越冬状态。室内饲养绵山天幕毛虫成虫最早在7月中旬出现,比自然羽化时间提前,可能是由于室内平均温度较野外高。室内饲养的绵山天幕毛虫雌雄比约为1∶1.8,比野外雌雄比例有所减少,可能是由于室内的环境条件所致。自然界中绵山天幕毛虫雌雄比为1∶1.2,实验室饲养的绵山天幕毛虫雌雄比则为1∶1.8。在自然条件下,雌虫求偶最早出现在18:00,从19:00以后雌虫求偶率明显上升,19:00~21:00达到高峰,以后求偶率逐渐下降。雌虫求偶行为主要发生在羽化后的第1和第2天,第1天的求偶率达90%,第2天求偶率明显下降。不同比例及种群密度对雌雄蛾交配行为影响较大,且种群密度过高不利于其繁殖;绵山天幕毛虫雌、雄蛾一生均只交配1次。[结论]利用性信息素防治绵山天幕毛虫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释放系统——雌蛾性腺和性信息素接受系统——雄蛾触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尖末端8~9节之间,是一个可外翻的环状结构;性信息素感受器主要为毛形感器。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研究为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的快速提取、分析、合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栎黄枯叶蛾。[方法]在野外对栎黄枯叶蛾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利用田间诱蛾试验验证了栎黄枯叶蛾的性趋向。[结果]交配行为试验表明:栎黄枯叶蛾的求偶与交配行为均发生在凌晨2:00—5:00,交尾高峰出现在凌晨3:00—4:00;羽化后的成虫在1~5日龄都具有交配能力,2日龄成虫交尾能力最强;栎黄枯叶蛾雄蛾能多次交尾,雌蛾仅1次;1日龄的处女雌蛾交尾时间较短,随雌蛾日龄增加,其交配持续时间逐渐加长,开始交配的时间提前;性趋向实验表明:栎黄枯叶蛾种内个体间引诱作用为雌蛾引诱雄蛾,分泌与释放性信息素的腺体位于雌虫腹部末端,同性间不存在引诱聚集行为;性诱试验发现:2~3日龄未交配雌蛾诱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日龄。[结论]依据研究结果,认为该虫符合利用性信息素防治虫害的基本要求,可利用性信息素对其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4.
沙柳木蠹蛾(Holcocerus arenicola staudinger)是为害沙柳(Salix psammophila)根部的一种钻蛀性害虫。通过对沙柳木蠹蛾羽化行为、性比和寿命的调查,对各日龄雌蛾求偶和交尾发生时间的统计分析,明确了沙柳木蠹蛾性行为的动态节律。结果表明:沙柳木蠹蛾在19:00~21:00羽化最为集中;雌雄性比平均为0.66∶1;成虫平均寿命4.8±2.2d,其中雌蛾的寿命稍高于雄蛾。雌蛾在进入暗期1~2h内求偶行为明显,最大求偶百分率出现在羽化后的第二晚。1日龄成虫的交配高峰在暗周期的前2h,而2~4日龄成虫的交配高峰是在暗期的1h内;交配持续的平均时间为38.41±11.42min。随着蛾龄的增大,雌虫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发生的时间提前。沙柳木蠹蛾的性活动高峰出现在羽化后连续3个暗周期的前半段,可作为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沙柳木蠹蛾最佳时段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六星黑点豹蠹蛾Zeuzera leuconotum Butler (Lepidoptera:Cossidae)是一种重要的园林害虫.为研究利用其性信息素防控六星黑点豹蠹蛾,在光周期L∶D=14∶10、温度19-32℃、相对湿度75%-85%条件下,对雌蛾求偶行为进行了观察;采用腺体提取法和瓶内收集法分别制备了不同日龄在同一时辰、同日龄在不同时辰的雌蛾性信息素粗提物,然后测定雄蛾触角对各种性信息素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反应;以雄蛾对腺体提取物的EAG值表示性信息素的产生量,对瓶内收集物的EAG值表示释放量,检测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的时辰节律.结果表明:雌蛾求偶均发生在暗期;雌蛾求偶率与日龄有关,其中2日龄雌蛾求偶率最高,平均为86.7%;不同日龄雌蛾求偶高峰期均在进入暗期4-6h期间;随着虫龄的增加,求偶高峰期前移.雌蛾羽化当晚体内即可产生性信息素,并且向体外释放,但量较少;2日龄雌蛾产生和释放的性信息素量最大;雌蛾腺体中性信息素含量从进入暗期后逐渐增加,在暗期5h含量最高,随后逐渐减少;雌蛾释放性信息素从暗期4h开始,至暗期6h释放量最大.通过林间处女雌蛾诱捕试验证明了六星黑点豹蠹蛾的求偶行为与性信息素产生和释放在时辰节律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亚洲型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asiatica)的羽化和生殖昼夜节律,在自然光周期和温湿度条件下对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求偶、交配及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利用触角电位反应测定了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的合成量与日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型舞毒蛾雌蛾在化蛹后11 d,雄蛾在化蛹后12 d分别出现羽化高峰;雌雄蛾的羽化行为均发生在光期前2 h(02:00)至暗期3 h(21:00),雄蛾羽化高峰期为光期6 h(09:00),较雌蛾(11:00)提前2 h。雌蛾羽化约2 h后开始求偶,1日龄雌蛾的求偶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而其他日龄的雌蛾仅在光周期开始后的1 h内求偶率降至当日最低(75%),其余时间达到或接近100%;2日龄雌蛾体内的性信息素合成量最高,以后逐日下降。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尾,室内交尾高峰期发生在光期11 h(14: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6 h(00:00)。产卵高峰期发生在光期3 h(06: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2 h(20:00)。综上可见,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田间应用的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在温度(26±1)℃、相对湿度50%±10%、光周期14 h∶10 h(L∶D)条件下对二点委夜蛾的交配行为和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对性信息素应用以及二点委夜蛾暴发为害性及其成虫防控技术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成虫一般在羽化后1 d进行交配和产卵。雄蛾和雌蛾均可以多次交配,交配能力和产卵量均受性比影响。雌蛾交配能力与产卵量呈显著正相关,雌雄比为1∶5时单雌平均产卵量为501头;雄蛾交配能力则与雌蛾产卵量呈显著负相关,雌雄比为5∶1时单雌平均产卵量降低为227头。应用性诱剂诱杀二点委夜蛾雄蛾可以降低雌蛾的产卵量,但由于雌蛾产卵量大,因此仍需结合其他措施同时降低雌雄蛾数量才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昆虫性信息素在蔬菜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昆虫性信息素的作用原理与使用方法,研究了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蔬菜三大害虫性信息素的应用效果,为昆虫性信息素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对斜纹夜蛾等害虫具有很好的诱杀作用.在成虫羽化期间可诱杀大量雄蛾.导致田间雌雄比例失调,有效减少了雌雄之间的交配行为,降低了成虫的自然交配率,造成下一代虫口密度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业科学》2017,(4):612-614
黄刺蛾是果园和林场中重要的杂食性害虫,为害树木多达120种,给树木的生长及果实产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通过对黄刺蛾成虫发生期、羽化的时辰节律及成虫的雌、雄比例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黄刺蛾生殖行为、性趋向及利用性信息素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越冬代黄刺蛾室内的羽化高峰期出现在7月中旬左右,羽化期约持续50 d;羽化期间黄刺蛾的羽化行为不是全天可见,而是在临近暗期开始羽化,羽化高峰期为17:00—21:00;成虫的雌雄性比例约为1∶1.11。研究结果可为利用性信息素防治黄刺蛾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茶细蛾成虫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茶细蛾成虫生物学特性及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其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细蛾成虫雌雄个体之间无明显差异,只是雌成虫尾部具有暗褐色长毛,区别于雄虫;成虫主要在黄昏后至清晨前羽化,并多数在夜晚进行交配。通过2011年在重庆地区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其种群动态显示,茶细蛾在重庆地区年发生7代,成虫始见于4月中旬,终见于12月上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烟蚜茧蜂的交配行为,探讨雌蜂传递的线索对引发雄蜂交配行为的作用,为烟蚜茧蜂的规模化繁殖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室内显微镜下和温室繁蜂棚内直接观察烟蚜茧蜂的交配行为,设死亡处女雌蜂(n=19)、碾碎的雌蜂腹部(n=15)、接触过处女雌蜂的滤纸(n=15)、仅提供雌蜂视觉线索(n=20)和空白对照(n=20)5个不同的试验处理,观察雌蜂传递的嗅觉和视觉线索对引发雄蜂求偶行为的作用.[结果]雄蜂交配行为包括接近、求偶、爬背、敲打触角、交配试探、插入、交配、分离,处女雌蜂交配行为包括逃跑和拒绝交配或接受交配、交配、休息.雄蜂与处女雌蜂的交配过程可划分为搜寻和求偶、交配前期、交配和交配后期4个阶段,且试图交配的雄蜂求偶成功后一般能够与处女雌蜂完成整个交配过程.雄蜂会试图与交配过的雌蜂、死亡的雌蜂发生交配行为,但仅出现交配前期.接触过活体处女雌蜂的滤纸和压碎的雌蜂腹部能够引发雄蜂强烈的振翅反应,而密闭在透明容器中的处女雌蜂不能引发雄蜂的振翅反应.[结论]烟蚜茧蜂的交配行为由—系列固定行为组成,雌蜂传递的嗅觉线索是引发雄蜂求偶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雌蜂腹部是短程雌性性信息素产生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两广二号杂交原种的产卵规律及最适交配时间,为有效缩短蚕种卵龄差及改进蚕种制种管理技术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两广二号杂交原种4个品种(芙蓉×932、932×芙蓉、湘晖×7532、7532×湘晖)的母蛾为试验材料,调查不同品种在不同时间点交配其母蛾在各时段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百分比及单蛾产卵量和不良卵率,找出两广二号杂交原种不同交配形式的产卵规律.[结果]同一品种不同时间点交配的产卵规律有所不同.中系品种(芙蓉×932和932×芙蓉)拆对后产卵有明显的产卵高峰期和产卵低谷期,产卵曲线呈波浪形,其中于8:00和9:00交配的母蛾产卵不集中,产卵时间跨度长;而于10:00和11:00交配的母蛾拆对后迅速产卵并达产卵高峰期,产卵相对较集中.日系品种(湘晖×7532和7532×湘晖)各时间点交配的产卵规律基本一致,产卵趋势较平稳,均在拆对后迅速产卵,每个时段的产卵量随产卵时间的推进逐渐减少.4个品种不同时间点交配对其单蛾产卵量、不良卵率的影响不明显,但从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来看,各品种间的单蛾产卵量、不良卵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同时间点交配对产卵高峰期和产卵集中度有影响,对单蛾产卵量和不良卵率无明显影响,但其发生规律存在差异.生产上应根据家蚕母蛾产卵规律适当调整母蛾交配、拆对、投蛾和收蛾等的时间点,蚕种保护及浸酸也可参考母蛾产卵规律进行相应处理,减少卵龄差,提高蚕卵孵化整齐度及孵化率.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麦蛾茧蜂种群的室内扩繁效率,采用人为控制种蜂婚配条件,研究麦蛾茧蜂交配经历和种蜂性比对交配行为及子代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蛾茧蜂种蜂交配经历对雌雄交配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交配经历较少的雄蜂再行配对时,求偶次数和交配次数较多、求偶强度较强且单次交配时间较长。没有交配经历的雄蜂比有5~6次交配经历的雄蜂交配时间显著要长。麦蛾茧蜂雄蜂交配经历对子代雌雄性比具有一定影响,但对子代总蜂数量的影响不明显。较少交配经历的雄蜂与处女雌蜂交配繁育所获子代雌蜂数量较多,雌雄性比较高。室内人工繁殖时,适当提高麦蛾茧蜂种蜂中雄蜂的比例有助于提高子代雌蜂数,当种蜂性比为1雌3雄,益害比为2(雌蜂数)10时繁殖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14.
周厚发  杨学彪  许银莲  王永  赵刚  邱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32-10434
[目的]探讨诱捕器对烤烟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方法]调查并分析了斜纹夜蛾性诱剂、化学药剂和空白对照处理对烤烟斜纹夜蛾的防控效果。[结果]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捕蛾量呈明显的高峰期和峰次。性诱剂防控区比空白对照区的虫口密度平均减退70.5%;比常规药剂控制区的虫口密度平均减退7.1%,降低成本35.6%。[结论]斜纹夜蛾性诱剂对烤烟斜纹夜蛾有较强的诱测和防控作用,可作为监测和防控斜纹夜蛾的有效措施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性信息素诱杀技术控制烟草斜纹夜蛾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推广应用性信息素诱杀技术控制烟草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方法]按26m×26m(1个/676 m2)的密度在田间设置3层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捕器),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在该密度下,通过性诱剂对雄蛾的诱杀,田间卵量减少了62.16%,虫量与常规防治的对照区相当,控制作用持续、稳定,效果显著。使用面积越大,效果越好。[结论]利用该技术可有效控制烟草斜纹夜蛾,减少农药使用量80%以上,具经济、安全、高效的特点,可将其纳入烟草斜纹夜蛾的防治技术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探讨性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方法]2007年9~11月在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随机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开展了3种性比圈养白鹇的行为学研究。[结果]不同性比的白鹇都具有明显的日节律:取食高峰出现在16:00~17:00,休息高峰在12:00~13:00。在时间分配上,同一性比的雄性与雌性间存在差异:性比为2∶2时,雄性与雌性在游走和休息上的差异极显著(P<0.01);性比为3∶1时,雄性与雌性在取食和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性比的同性间仍存在差异∶雄性在性比为2∶2与3∶1时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雌性在性比为2∶2与3∶1时取食和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并在性比为3∶1与3∶0时取食和游走的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性比的白鹇个体之间亲疏关系不同,但总有2只雌性个体关系密切。[结论]性比对白鹇圈养白鹇的行为时间分配有影响,而且雌性个体更趋于集群活动,雄性则趋于单个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