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用489A等6个不育系和94FR30等6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模型,研究了粳稻稻米品质性状与植株农艺性状及穗部性状间的遗传协方差。结果表明:糙米率仅与千粒重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精米率与每穗总粒数、穗长、每穗实粒数、一次枝梗数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整精米率与穗数、单株产量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精米长与穗数,精米宽与千粒重间存在着正相关;垩白米率与株高、穗长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垩白面积与株高、穗长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透明度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稻米品质与水稻穗部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2001年参加辽宁省水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中熟组的全部参试材料,对水稻的穗部性状与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糙米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垩白率与每穗实粒数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结实率、秕粒数、一次枝梗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垩白大小与穗数、每穗实粒数、二次枝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结实率、每穗秕粒数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垩白度与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每穗秕粒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数呈显著的正相关;透明度与穗数、秕粒、结实率、实粒、千粒重都有较大的相关性。各穗部性状与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糙米率、垩白度、粒长、粒宽、透明度5个品质性状都显著地受相同的穗部性状影响,主要包括每穴穗数、穗长、实粒数、秕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精米率、垩白大小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受相同穗部性状影响,主要包括穗数、穗长、总颖花数、二次枝梗数、千粒重。胶稠度显著受穗长、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每穗总颖花数、二次枝梗数等性状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20年来江苏省迟熟中粳稻品种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产量构成因素中,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其中每穗粒数对产量起首要作用;(2)多数农艺性状与产量存在显著相关,适当缩短上部3张叶的长度,增加茎秆粗度、穗颈粗度、着粒密度、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有利于增加每穗粒数和提高产量;(3)除粒长的增加对整精米率的选择、粒宽的增加对垩白度的选择、千粒重和茎秆粗度的增加对垩白度和消减值(RVA值)的选择存在负面影响外,产量及多数农艺性状的选择对品质不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表明选育集高产与优质为一体的迟熟中粳稻品种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江淮稻区种植的主要粳稻品种的品质和二十多年来育成的中粳品种(系)农艺性状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观品质性状中的垩白率偏高和垩白度大是引起该稻区稻米品质不良的主要原因,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在主要农艺性状中,有着单位面积穗数下降、总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上升、着粒密度增加、株高变高、穗长变短、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生育期变长的趋势。产量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穗粒数增加引起的。近些年来,选育出的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数量明显增加,弯曲穗型粳稻品种数量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5.
利用粳稻BT型不育系和粳型恢复系,按NCⅡ设计配制组合,分析亲本及F1代植株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和性状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株高、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千粒重等性状的加性及显性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等性状的加性×环境和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单株产量与株高、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秕粒数、千粒重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显性正相关,单株产量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间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粳稻直立穗品种丙8979与弯曲穗品种C堡杂交的重组自交系349个株系的穗角和7个谷粒性状及12个稻米品质性状,分析了穗角与谷粒性状和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穗角与千粒重、谷粒长、谷粒宽、谷粒长宽比、谷粒长厚比、粒长和长宽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角不是决定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千粒重与谷粒长、谷粒宽、谷粒厚、糙米率、精米率、粒长、粒宽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谷粒长厚比和谷粒宽厚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主要由谷粒宽和谷粒厚决定。直链淀粉与谷粒长,垩白粒率与谷粒宽,粒宽与糊化温度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粒率与谷粒长宽比、长宽比、糙米率和精米率,垩白度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以及长宽比与垩白度和糊化温度之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5×7不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了35个粳稻杂交组合,对9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个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父本穗长、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母本株高、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与株高、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的一般配合力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粳稻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粳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品质性状间的关系。[方法]以2006年辽宁省区试中晚熟组的35个粳稻品种为试材,对水稻产量构成、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参试材料的垩白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达标情况较差,是辽宁省水稻育种品质改良的重点;糙米率、精米率与垩白率呈显著负相关(r=-0.404*,-0.550**),成粒率与垩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467**),表明提高成粒率有助于降低垩白从而提高碾磨品质;每穗颖花数与糙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505**),与精米率负相关也达显著水平(r=-0.412*),而每穗颖花数又受到单位面积穗数的直接影响,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素对食味值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适当降低每穗颖花数和提高成粒率、千粒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粳稻产量与品质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将粳稻小粒优质品系与大粒大垩白品系杂交,考察F2及BC1F1的粒形性状与垩白性状,研究粒形对垩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粒重增加主要是以粒长增长为主;粒形性状与垩白性状均呈显著正相关,粒宽与垩白性状的相关系数最大;优质植株中长/宽在2.01~2.30的株数占优质总数的85.37%,适当地提高长/宽,对选择大粒优质个体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0.
依据育成或应用时间,将中国黄淮稻区地方品种和50年来育成的中粳稻品种分成4个时期品种,分析了不同育成时期品种的农艺性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随着育成时间的推进,水稻品种产量水平显著提高,株高、单株成穗数和单位面积穗数变化不显著,千粒重稍有增加,每穗粒数、结实率、着粒密度、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数显著增加;植株株型发生改变,直立穗型粳稻品种数量明显增加,弯曲穗型粳稻品种数量减少,穗长变短,上部3张叶片变短、变宽,穗颈节缩短,抗倒性提高.通径分析表明,4个时期品种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的主要性状是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这3个性状的改进是产量提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1.
浙北稻区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优势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边永高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81-9182,9208
[目的]为杂交粳稻高产组合的选育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2002~2006年嘉兴市杂交晚粳稻与常规晚粳稻区域试验结果为材料,对其性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株高和每穗粒数与常规粳稻品种相比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有效穗数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增产不显著;稻瘟病抗性有了显著提高,但白叶枯病抗性偏差;垩白粒率和透明度有改观,碱消值略降,但其他品质性状与常规粳稻无差异。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生育期、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与产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但株高与产量呈负相关。[结论]浙北稻区杂交粳稻高产新组合应朝穗、粒、重兼顾协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云南粳稻育成品种(系)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云南粳稻新育成品种(系)主要数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和找出合理的选择方法,对48个粳稻品种的12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遗传力分析,并采用与单株粒重相关极显著的4个性状构建了综合选择指数方程。结果表明:株高、穗长、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剑叶角度、千粒重等性状遗传力较高,遗传变异系数较小。株高、穗长、穗实粒数与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力均大于单株粒重的遗传力;株高、穗长、穗实粒数、剑叶角度等性状对单株产量遗传贡献率较大。单株粒重与株高、穗长、穗实粒数3个性状构建的综合选择指数方程,相对选择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主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本文研究了辽宁省12个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在相同条件下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结果表明:辽宁省主要水稻品种整精米率、胶稠度、糊化温度等品质指标较优,而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则较大;弯穗型品种与直穗型品种在糙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精米粒长、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等7个指标上区别明显,弯穗型优于直穗型,相关分析表明:精米率与粒宽、整精米率与穗颈粗、胶稠度与着粒密度、粒长与理论产量呈显著负  相似文献   

14.
采用DPS统计分析方法,对20个水稻品种(系)的产量、米质与农艺性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千粒重、株高、每穗粒数、剑叶长和剑叶夹角的偏相关值较大,并达到显著水平。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与株高、剑叶长和倒二叶长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和倒三叶夹角角度呈负相关;垩白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与分蘖和有效穗数呈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分蘖、有效穗数和倒二叶宽呈正相关,与每穗粒数呈负相关;食味与剑叶长和倒三叶长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6个高垩白水稻品种和6个低垩白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垩白水稻品种穗长、千粒质量低于低垩白水稻,穗差异达显著水平;低垩白水稻品种中势粒、劣势粒的实粒数高于高垩白水稻品种,差异达显著水平;高垩白水稻品种产量与每穴穗数和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低垩白水稻品种产量与穗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低垩白水稻品种的产量高于高垩白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晚熟粳稻品种高产性状及其利用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7份晚熟粳稻品种的12个与产量有关的性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结果表明:(1)单苗分蘖数,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饱满千粒重,混合千粒重,植株高度为高产性状,以上性状表现型值高的品种产量亦高。(2)单苗分蘖数,每穴有效穗数多的穗数型品种,遗传相关及遗传贡献大,可以做为晚熟粳稻高产育种的亲本材料,后代材料可以在低世代结合单穴粒重进行选择。(3)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每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的晚熟品种,可以做为高产品种在生产上直接利用,本文还报道了高产品种资源的利用情况及高产管理与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杨松梅 《河南农业》2012,(24):49-50
通过田间试验,对黄淮流域近期育成并推广的7个粳稻品种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穗粒数与产量间的相关达显著水平,一级枝梗数和亩穗数与产量间也达较高的正相关;株高与穗长、亩穗数与籽粒宽、籽粒厚及千粒重间均达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籽粒宽与籽粒厚及千粒重间、籽粒厚与千粒重间均达显著至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以粳稻“寒丰”和“秀水-04”的红莲,矮败,BT三种异质不育系同籼型,粳型及广亲和4个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应用核质互和混合线型模型对杂交粳稻的株高等7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同时对同核异质母本可恢复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株高,每穗总粒数,空秕粒,单株穗数和千粒重等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的核质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9.
以自育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为材料,对植株的农艺和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中株高与穗长、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单株穗数与单株谷质量均表现极显著正相关,穗实粒数与单株谷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每个性状与单株谷质量均表现为正相关;两系杂交粳稻组合的穗长与穗总粒数、千粒质量等表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两系和三系杂交粳稻组合中单株穗数与单株产量、穗总粒数与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个主要经济性状对产量直接贡献的大小依次为单株穗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两系组合和三系组合表现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20.
从优质籼稻品种七丝软占为受体亲本的转抗真菌基因后代中,选择抗病的转基因恢复系与不育系配制组合,对其杂交一代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遗传相关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转抗真菌基因杂交稻单株谷重与产量构成因素间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则多呈负相关,不同的环境对单株谷重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均产生影响;(2)稻米的垩白粒率与整精米率呈显著负相关,垩白面积与整精米长及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与糊化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3)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关系最密切的是千粒重、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单株穗数和垩白度、整精米长及长宽比。在转抗真菌基因杂交稻组合选育中,除了适当控制单株穗数降低垩白度外,米质与产量是可以同步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