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节肢动物生物指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物指示的概念和首要目标,指示生物的定义、类别和功能,生物指示研究的步骤,指示生物和环境变量之间关系的可预测性及定量化,以及指示值方法,综述了节肢动物作为指示生物研究概况,列举了常见的节肢动物指示类群及其指示目标,剖析了当前生物指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多学科合作进行多个类群生物指示研究,建立较完善的生物指示系统,服务于地区土地管理、生态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将成为生物指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水生昆虫研究概况进行了总结。云南水生昆虫研究涉及10目,其中研究最为详尽的为双翅目,其次是毛翅目、广翅目、半翅目和蜻蜓目,其它类群研究报道较少,膜翅目水生昆虫未见报道。研究报道中以种类调查为主,并有多个新种报道,对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地理与系统发育、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缺乏报道;调查以江河溪流等流动栖境为主,湖泊沼泽和湿地等静态栖境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生态恢复方式对喀斯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生态恢复方式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2012年2月对喀斯特地区撂荒地、退耕还林地和自然林(对照)进行了土壤节肢动物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共捕获土壤节肢动物25 898只,隶属7纲18目95科146类。各生境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密度-类群指数无显著差异,自然林和退耕还林地个体密度显著高于撂荒地。撂荒地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组成与自然林、退耕还林地明显不同,自然林和退耕还林地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组成相对接近。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方式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有显著影响,植被差异是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主要因素,退耕还林更有利于土壤节肢动物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利用底栖动物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池玉林  陈正西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01-11405,11458
介绍了生物监测的意义与发展概况,概括了底栖动物的概念,并列举出常见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在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底栖动物进行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的主要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利用底栖动物进行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时应注意的问题,为底栖动物在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对柳江的水生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相似水体研究结果比较,并辅以生物指数分析,对调查水域进行了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目前该水体明显受到污染,水质可初步划定为富营养型。提出了对该水域环境管理和改善水质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样带法对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林牧过渡带不同生境中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过渡带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共获得大型土壤节肢动物2 134只,隶属6纲18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膜翅目和蜘蛛目,常见类群为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成虫、鞘翅目幼虫、双翅目幼虫、石蜈蚣目和地蜈蚣目,其余类群为稀有类群。大型土壤节肢动物在3个地带中的森林带的种类最高(17类),且对土壤环境响应敏感的稀有类群数最多的出现在植被丰富、土壤疏松和枯枝落叶层厚度最高的森林带(8类),初步认为这些稀有类群对指示土壤肥力质量变化具有巨大潜力。在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中,DG指数比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更能体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群落聚类及排序结果显示,9种不同生境的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可以分为3大类:森林类、森林-草甸类和草甸-草原类,同时土壤pH值对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数影响较大,而土壤温度对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与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概述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现状,以及指示生物在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评价中的应用.指出应加强对指示生物的生物学特点及生态学意义的研究,揭示其与植被恢复、土壤恢复乃至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明确指示生物在生态恢复评价中.的指示意义.同时,通过考察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过程来评价生态恢复的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复合生态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控制枣树害虫,作者采用系统调查方法,对太谷地区复合生态枣园的节肢动物群落的时序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枣粮复合生态园的各类节肢动物共有15目82科217种(一些种类只鉴定到科),其中植食性类群129种,捕食性类群54种,寄生性类群24种,其他类群(包括腐生性种类)10种;不同的复合生态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序动态有明显差异。(1)有杂草的枣园,逐月的多样性、均匀性和种类丰富度指数均大于无杂草的枣园;(2)未喷药的枣麦间作区的个体数与优势度指数均小于喷过药的枣麦间作区;(3)喷过药的枣麦与枣豆间作区的指标无明显差异;可见,化学农药对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序动态有明显的干扰作用,而枣园的间作物与杂草能促进枣园节肢动物种群的建立或者增加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群数量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土壤动物与凋落物分解关系密切,但目前鲜有关于林下植被凋落物分解与土壤节肢动物关系的研究.以亚热带森林林下广泛分布的3种蕨类植物的羽片为实验材料,采用凋落袋法研究了重庆缙云山3种森林类型中蕨类植物凋落物分解过程中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动态.结果表明:1试验共收集到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共11 092只,其中蜱螨目、弹尾目为优势类群.2蕨类植物凋落叶分解过程中,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在前期变化不大,随着综合目、蜘蛛目等其他类群逐渐进入,凋落叶分解中后期,群落组成变化较为明显.3伴随着凋落叶分解,凋落袋中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量不断变化,在分解前期下降迅速,后期则较为缓慢;类群数随凋落物分解呈"W"型,类群数最大出现在5月和7月;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则随凋落叶分解显著增加.4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各林型之间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类群组成、个体数量、类群数、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呈现一致的规律.研究表明:蕨类植物凋落叶分解过程影响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随着凋落物分解,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逐渐变化;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量逐渐降低;不同类群土壤动物逐渐进入;群落多样性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0.
辽河干流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结合了其河流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的选取评价指标,目的在于为实现辽河的综合规划及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综合比较国内外河流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能量流动和河流服务功能3个方面选取指标作为候选指标。通过对文献篇数赋值的均值与标准差计算筛选,从20个候选指标中筛选出9个指标建立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分别为斑块破碎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栖境复杂性、指示物种保持率、珍稀物种保持率、鱼类多样性指数、底栖多样性指数、水生生境干扰指数和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程度。利用综合评价法对2012年和2016年辽河干流生物完整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辽河干流生物完整性整体表现为Ⅱ级(良好),其中福德店和三合屯评价结果为Ⅰ级(优秀),朱尔山、马虎山和曙光大桥评价结果为Ⅱ级(良好),双安桥、石佛寺、红庙子和大张评价结果为Ⅲ级(一般),兴安评价结果为Ⅳ级(较差);2012年辽河干流生物完整性评价结果以Ⅲ级(一般)和Ⅳ级(较差)为主,其中福德店、三合屯、双安桥和曙光评价结果为Ⅲ级(一般),朱尔山、石佛寺、马虎山、红庙子和大张评价结果为Ⅳ级(较差),兴安评价结果为Ⅴ级(差)。该评价结果为研究者及管理者进一步准确识别辽河干流生物完整性状况,开展相关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遥感与地面调查的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监测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空间遥感技术与地面植被、土壤调查分析等手段综合监测评估废弃采石场自然恢复状态,可为进一步实施生态恢复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结果表明:废弃采石场土壤采样点恢复指数(Ir)与土壤样方pH、有机质有较好的相关性;废弃采石场恢复综合指数(Irq)与遥感模型反演结果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植被—土壤调查分析与空间遥感监测技术能够相互验证对采石场恢复状态的评估。同时提出利用遥感波段比值快速监测评估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加强内蒙古林草业建设 构筑我国北方生态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邻近北津,境内民族众多,资源丰富,是我国北疆的天然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及“三北”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改善。确保内蒙古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先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内蒙古最大的基础建设。目前,内蒙古局部的生态环境治理成线卓然,但全局仍在恶化。作为生态防线重要组成部分的林草业,存在着资源不均、对资源利用不合理、破坏严重及种苗和种子工作滞后等诸多问题。本文立足内蒙古林草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林业和草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林草业建设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解决好“一带两河三源四山五区六大工程”,抓好种苗和种子工程,加大科技转换,示范和推广工作,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培训人员,实施“软硬”件配套,构筑我国北方生态防线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对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概况、基本概念、过程与途径以及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的目标、原则、规划与实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指出生态恢复与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次生演替不同,生态恢复强调人类的主动作用,它包括人类的需求观、生态学方法的应用、恢复目标和评估成功的标准、以及生态恢复的各种限制,如恢复的价值取向、社会评价、生态环境等基本成分,为今后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促进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综述了国内外鱼类栖息地评估方法和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发展概况,归纳了常用的鱼类栖息地评估方法,总结了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项目中运用的技术,分析了现有保护措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较全面的鱼类栖息地评估方法和修复措施的建议,以期为从事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厦门海域文昌鱼资源的历史变动,以及影响其资源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述.并对文昌鱼栖息地的生态因子、生物因子、沉积物等影响因子和保护区的维护与海域环境修复进行了评价.从环境生态的修复、种质资源保护、放流行政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保护文昌鱼的建议和对策,为文昌鱼这一特殊的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韶关大宝山矿区周边兴起的无序民采和商业矿采活动对山体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为应对矿山生态退化、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环境等问题,矿区有效实施了水体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等多项工程。本文在全面调研和搜集大宝山矿区污染现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清污分流、尾矿清淤、污水处理、植被恢复、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实施内容及相关政策为依据,对大宝山矿区部分污染修复工程案例进行总结。并在全面分析矿山污染来源、横石河及其周边农田土壤、地下水的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简要归纳矿区目前所施行的治理工程及其成效,主要包括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铁龙新山片区清污分流工程、李屋拦泥库清淤工程以及尾矿库外排水处理厂工程。大宝山矿区采取的相关治理方法和理念可以为其他矿区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灵丘县梨园金矿项目为例,分析了金属矿建设过程中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影响因素,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性保护措施,论证了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减少项目建设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以期为上级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是重要物种的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点区域。基于生态学“源”“汇”理论,提取2000-2016年生态系统转移变化较小、生境质量较好的生态斑块和各类自然保护地作为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并进行连通性评价,提出生态网络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林地、灌丛是该区域物种迁移和扩散过程中起主导连接作用的景观类型,占生态廊道面积比例的63.9%,其次是草地,占生态廊道面积比例的13.87%;潜在生态网络结构连接度较高,但部分廊道结构较复杂,冗余性较高;通过重力模型优先选择相互作用力>5的生态廊道,并提取出32个生态断裂点和28个“暂栖息地”,最终提出保护生态源地、分级生态廊道、规划暂栖息地和修复生态断裂点等生态网络优化对策,研究结果可为太行山优先区-太行山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特征及其固碳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评估生态系统氮状况对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及生态演替的方向与进程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我们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以回答二个关键科学问题,即氮是否限制喀斯特区植被恢复,以及喀斯特森林氮状况与邻近的非喀斯特森林相比有何差异?基于多尺度演替序列研究,发现退耕后喀斯特土壤总氮快速累积。氮的累积相应促进土壤有机碳快速累积,且有机碳累积的相对速率高于总氮累积的相对速率。恢复初期(草丛阶段)植被受氮限制,而在次生林阶段则表现出明显的氮饱和特征。基于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和胞外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的证据表明氮饱和是喀斯特森林的独有特征,而邻近的非喀斯特森林普遍受氮限制。我们的研究意味着:1)西南喀斯特山区退耕后的生态恢复仅在早期受氮限制,而中后期则不受氮限制;2)充足的氮供应可保障生态恢复工程的固碳效应;3)喀斯特森林氮循环具有其独特性,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其响应与适应性也可能异于其他区域/类型森林。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加强对采矿废弃地的生态与景观恢复治理工作,该文对其景观生态特征以及景观生态重建原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恢复型、土地开发型和景观再造型的采矿废弃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的治理模式,并以浙江省矿山治理工程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