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61—2014年站点观测月平均资料,选取东北27站,利用EOF分解方法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冬季(12、1、2月)2 m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相关分析得到东北地区2 m气温时空变化与太平洋海温及大气环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EOF分解第一模态显示为全区一致的升温趋势,尤其表现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EOF分解第二模态为东北南部与东北北部的反位相关系,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与海温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东北地区整体的升温趋势与赤道印度洋海温密切相关。从环流特征来看,对流层上层极涡强度偏强,并收缩在极地,东北地区为异常高压脊控制,抑制极地冷空气向南扩散;东北地区气温的南北振荡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密切相关,前期及同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对应东北气温南高北低的形势,从环流形势来看,大陆冷高压偏弱,贝加尔湖到雅库茨克为显著低压槽,值得注意的是与中纬度太平洋位势高度显著正相关,与东北到北太平洋位势高度显著负相关,与对流层上层赤道东太平洋位势高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选用1957—2012 年大连3 个代表站的降水量分析春季首场透雨出现日期的气候特征,得出其年(代)际特征明显:偏早9 年,偏晚20 年;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末偏早,20 世纪70 年代初至90 年代末明显偏晚,2000 年后以偏早为主。另外,分析首场透雨出现日期与春季降水的关系后得出典型年份,对典型年份的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透雨偏早降水偏多年大连地区受500 hPa高度距平场正距平和水汽通量距平场反气旋环流控制,有异常偏多的偏南气流影响,水汽输送异常偏多,春季降水易偏早偏多;透雨偏晚降水偏少年,大连地区受500 hPa 高度距平场负距平和水汽通量距平场气旋性环流控制,有异常偏多的西北气流影响,水汽输送异常偏少,春季降水易偏晚偏少。春季首场透雨出现日期和前冬日本海域海温异常存在很好的负相关;前冬日本海偏冷则透雨出现日期偏晚,前冬日本海偏暖则透雨出现日期偏早。  相似文献   

3.
基于隔离布防护的水稻冠层上方风速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隔离布防护转基因水稻基因漂流效果,设计了隔离布防护措施的田间试验,研究防护区内、外水稻冠层上方的风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背风面不同风向角的1 m高度风速变化规律基本相同,1~2.5 H(H为隔离布高度,2 m)区域内风速降低幅度最大;其次是2.5~5 H区域内,而在5~10 H区域内风速降低幅度相对较小;随着风向角的增大,风速降低幅度有所减小。迎风面不同风向角的1 m高度风速在2.5 H处风速降低幅度最大,为60%~70%。隔离区内1 m高度风速整体减小,越靠近隔离布,风速减小越明显。因此,隔离布防护风障降低隔离区内外风速明显,可有效缩短转基因水稻花粉扩散距离。  相似文献   

4.
杨春明  马林  曹辉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9):155-160
为减少因闪电带来的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研究安徽省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应用。采用Excel、Origin和Surfer软件作为统计分析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12月安徽省逐日闪电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地区以负闪为主;闪电月变化特征表现为单峰单谷型,暖季多冷季少,闪电次数集中发生在盛夏7月,6—9月为闪电集中发生时段;日变化上,正、负闪的2个高峰值时段分别出现在01—03时和15—17时,14—18时是一日当中对流性天气最集中时段;闪电强度变化特征表现为暖季高冷季低,月平均闪电强度46.2 kA,正、负闪电月平均强度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和6月,高于30 kA的正、负闪电出现概率走势一致,正、负闪电强度值主要集中在0~30 kA之间;空间分布上,年平均闪电强度和密度高值区多发生在平原、丘陵和山区交接地带,也是安徽地区雷电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同时,利用闪电资料和雷暴日数的关系,得出适用于安徽省16个地市的地闪密度计算公式。研究结果对指导本地工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1969—2013年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年际异常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风场及NOAA重构延长的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研究了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年际异常时空特征,并进一步从海洋及大气环流上探讨极端降水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华南前汛期各极端降水指数呈显著年际变化特征,且在广东、广西、福建中北部和江西中南部呈一致性异常,贵州中南部呈相反异常分布。特别是1990s 以来,广东、广西及福建中北部是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而贵州中南部则易发生干旱。(2)“类ENSO”型海温异常及相应大气环流异常是影响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的主要因子,前冬到次年前汛期,“类ENSO”型正异常维持但有一定程度减弱,南海以北的东亚大陆沿岸自南向北依次存在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环流系统,南海及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的反气旋环流系统向北输送暖湿气流,贝加尔湖以东的反气旋环流和日本群岛附近的气旋式环流分别向南输送干冷和湿冷气流,南北气流交汇于华南地区,易造成华南前汛期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学通报》2017,(华南前汛)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风场及NOAA重构延长的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研究了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年际异常时空特征,并进一步从海洋及大气环流上探讨极端降水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华南前汛期各极端降水指数呈显著年际变化特征,且在广东、广西、福建中北部和江西中南部呈一致性异常,贵州中南部呈相反异常分布。特别是1990s以来,广东、广西及福建中北部是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而贵州中南部则易发生干旱。(2)"类ENSO"型海温异常及相应大气环流异常是影响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的主要因子,前冬到次年前汛期,"类ENSO"型正异常维持但有一定程度减弱,南海以北的东亚大陆沿岸自南向北依次存在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环流系统,南海及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的反气旋环流系统向北输送暖湿气流,贝加尔湖以东的反气旋环流和日本群岛附近的气旋式环流分别向南输送干冷和湿冷气流,南北气流交汇于华南地区,易造成华南前汛期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7.
天柱山2011.7.23特大雷电灾害天气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雷电灾害天气预报能力,服务天柱山旅游业。运用安徽省天柱山气象站地面观测气象资料、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和美国NCEP全球分析FNL资料,对2011年7月23日天柱山特大雷电灾害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环流特征为测站上空受槽前西南气流及低层较强的暖平流影响,贴地层在西太平洋伸向内陆的热带低压环流内,200 hPa为副热带西风急流。1000~ 700 hPa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减小近10℃,在T-lnp图上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接近1000 hPa高度上,平衡高度伸至200~300 hPa之间,对流有效位能为2058 J/kg,而对流抑制能量在300 hPa以上。14时低层气温和比湿增量大于中高层,表明气层稳定度减小。低层为湿层并有湿舌从东北方向伸向测站,测站位于舌尖端;中高层为干层覆盖,这种湿度垂直分布非常有利雷暴出现。雷暴在雷达回波图上具有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8.
研究旨在应用衢州市1972—2015年气象观测资料、衢州市历年水稻产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东京气候中心海温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7月异常低温年出现的规律、对水稻产生的影响与前期海温的相关性,采用用天气学方法分析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7月异常低温对水稻减产具有明显作用;7月异常低温年仅出现在多雨年内,与前期4—7月太平洋相关海域海温存在明显负相关,根据前期海温特征可提前1~3个月对7月异常低温进行预测,环流具有亚洲区极涡偏强,南亚高压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南、西伸脊点偏东,东亚夏季风偏弱,在高度距平场上表现为新地岛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分布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台风暴雨天气预报能力,服务黄山旅游业。笔者用美国NCEP全球分析FNL资料、台风路径资料和安徽省黄山气象站地面观测气象资料,对2012年8月8—11日台风“海葵”造成黄山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山迎风坡上暖湿空气被强迫抬升作用,台风位于850 hPa鞍型位势高度场中停滞少动,产生连续性大暴雨。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长时期位于测站上空,急流轴线南侧辐散流场具有抽吸低层大气的作用,而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大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低空来自海洋的持续偏东气流是热量、水汽和动力输送带,补充到台风环流中是大暴雨发生和维持的重要条件;低空为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减小层,存在潜在的对流性不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东坡落叶松林下笃斯越桔群落的生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深入了解长白山笃斯越桔群落的生态习性,对长白山东坡笃斯越桔群落的生长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东坡于海拔1317 m处首次开始出现笃斯越桔群落,其立木环境是杂木林,林地叶面积指数约1.7,样地的立木径级分布大多都在<10 cm之内,最大径级出现在24~26 cm内。高度级分布大多出现在2~12 m,最大高度出现在16~18 m。落叶松-笃斯越桔群落样地立木主要为落叶松,偶有白桦,样地叶面积指数在0.85~2.04之间,10~12 cm径级树木最多,14~16 cm径级树次之。14~16 m高度级树分布最多,其次是6~8 m树。笃斯越桔数量与叶面积指数呈反比率关系,适宜具有一定光照的环境。长白山东坡落叶松林下笃斯越桔的生长基质是以苔藓和凋落物为主的土壤基质,基质垂直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分为4层,即活苔藓层、死苔藓层、泥炭层和火山灰层。死苔藓层平均厚度6.0 cm,笃斯越桔根系的分布最多。落叶松林下笃斯越桔群落中,笃斯越桔的平均基径在(2.61±1.40)~(4.57±1.49) mm之间,笃斯越桔均高在(33.36±10.16)~(59.50±13.54) cm之间,笃斯越桔是群落优势种。  相似文献   

11.
In order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statistical error from the short sample of wind speed(the data of wind speed between 1990 and 1999 in ChongQing district),a method is introduced that simulates the asymptotic distributions of annul maximum wind speed according to the monthly maximum wind speed data.The simulated results of three extreme distributions(Gumbel,Frechet and reverse Weibull distributions) and Generalized Parato Distribution are contrasted and analysed.The reverse Weibull distribution is evaluated as the best asymptotic one for short-term wind speed records in ChongQing.And the optimal value of annul maximum wind speed is estimated.  相似文献   

12.
To address the shortage of data regarding extreme winds in P. R. China, we examined Xiamen, located on the southwestern Chinese coast, as an example. We used the Batts wind field model and the Monte Carlo method to simulate extreme wind speed distribution models and to predict maximum wind speeds in different recurring periods. The simulated results coincided with the experic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Comparing the numer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different extreme distributions, such as the Gumbel distribution function, the Frechet distribution function, the reverse Weibull distribution function, and the Generalized Parato distribution function, shows that the reverse Weibull distribution function provides the most precise prediction of maximum wind speed for a one hundred year return period, while the Frechet distribution function significantly differs from the results of all the other distribution functions. The extreme wind speeds of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are estimated.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地表湿润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笔者利用1971-2004年福建省66个气象站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风速、气压和相对湿度资料,计算出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过去34年间,福建省湿润指数总体上略有增加,其中在1991-2000年期间最高为2.73,而在2001-2004年期间最低为2.22;福建省湿润指数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东南部沿海向西北部地区逐渐湿润的空间变化趋势;福建省湿润指数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的影响,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通过对潜在蒸散量的影响,进而都与湿润指数显著相关。通过对福建省地表湿润状况的演变规律及其区域特征的研究,为科学预测福建省未来地表湿润状况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充分认识山西省春季大风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其成因,为农业防灾减灾、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利用65个地面气象站1986—2009年逐日风观测资料和海气相关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序列相关分析和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对山西省春季大风日数异常变化及其与海气异常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春季大风日数年际异常主要存在2种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全区基本一致型为主,且这种分布型式呈现出年际变化特征;此外,还存在偏多、偏少并存的分布特征,且这种分布型式呈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2)山西省春季大风日数年际异常与中高纬环流形势异常存在显著关系。山西春季大风日数偏多年份,200 hPa、500 hPa和850 hPa高度场中高纬环流形势的异常主要表现为东亚大槽的加深、乌拉尔山脊的加强。山西省春季大风日数与同期春季亚洲西风环流指数、前期冬季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以及前期东亚冬季风指数之间相关性较大。(3)太平洋海温异常主要影响山西春季大风日数的年代际异常,且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而前期冬季太平洋海温场异常对山西省春季大风日数异常的影响比同期春季或前期秋季海温场异常对它的影响更为显著。当赤道太平洋呈PDO暖位相时,山西春季大风日数异常场呈现自东北向西南负正相间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5.
大风灾害是影响内蒙古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为给内蒙古设施农业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实地设施农业大风灾害调查数据,以地面大风观测资料和温室风载荷指标为基础,计算日光温室大风致灾指标,进行大风灾害预警等级划分,并通过构建设施农业风灾评估模型,研究内蒙古不同地区日光温室的抗风能力。从日光温室大风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来看,中、高风险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沿山地区风灾风险总体较高,尤其是阴山北麓地区,春、秋季灾害风险较高。原因是该地区主要成产季大风天气较多,危险性指数较高,同时阴山北麓地区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大,敏感性和暴露度较高,成为影响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风灾因子,因此,阴山北麓区在发展日光温室时要尽量避免大风天气的影响,东南部燕山丘陵地区风灾风险较低,考虑风灾的影响,该地区最适宜日光温室发展。本研究可为内蒙古设施农业风灾风险预警服务及风灾防御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张家口地区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张家口地区风向风速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变化趋势,为该地区合理利用风资源、减轻风灾提供参考,利用1960—2013年张家口地区14个气象站风速风向观测资料,借助数理统计、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对该区域的风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张家口地区年均风速坝上地区为3.6~4.1m/s,大于坝下地区的1.8~3.0m/s。年均风速变化总体呈减小趋势,54年间坝上与坝下地区分别减小了2.21m/s与0.92m/s,最大减小幅度均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年均风速呈“春季大、夏季小”的分布类型,平均风速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8月。年均风速冬季减小速率最大,夏季最小。风速日变化坝上地区13—15时、坝下地区15时左右达到最大,凌晨5—7时风速最小,一天中平均风速上午的增长率与午后的下降率,坝上地区均大于坝下地区。坝上四县年均大风日数为48.5天/县,坝下为31.8天/县,大风日高值时段发生在1963—1974年间,坝上与坝下地区大风日数分别以9.4d/10a与7.1d/10a的速率减少。张家口地区全年以NW、偏北和偏西风向为主,市区、各县春季和冬季主导风向一致,夏季和秋季主导风向一致;进入夏季,随着暖湿气流的增强,张家口市偏南和偏东风出现频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7.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build the accurat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wind turbine generator system because of the uncertainty of air kinetics and the complexity of power electronics, especially when the wind speed changes abruptly or there is a disturbance. But the classical control needs the model. Using neural network controller to the wind turbine generator system can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The wind speed can be followed and the maximum power can be obtained under low wind speed by using the power coefficient curve BP neural network and the optimum pitch angle BP neural network. The maximum power can be kept and under the allowed range in the condition of high wind speed. The simulation model and result are give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ATLAB. The fluctuation of wind speed can be controlled and the disturbance can be cancelled by BP neural network controller.  相似文献   

18.
典型草原区生长季大气CO2浓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2009年生长季(5~9月份晴日)湍流通量监测资料,结合同步气象资料,分析了典型草原区大气CO2浓度日变化特征及与环境主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典型草原区生长季大气CO2浓度日变化呈“正弦”规律波动。最高值出现在5:30左右,为358.1μl/L,最低值出现在13:00左右,为351.1μl/L。与温度、水平风速、光合有效辐射、地表温度(0~5cm)达到显著负相关水平,与空气水蒸气密度、湿度、气压、地温(40cm)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19.
湖州大气扩散能力变化特征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大气环境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利用1980-2013年湖州大气混合层高度、大气扩散参数和平均风速等资料,分析其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湖州大气混合层高度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水平风速和大气扩散参数总体趋于减弱,风速与大气扩散参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大气混合层高度、扩散参数和水平风速的月变化呈双峰型,3月与8月为波峰,7月和10月为波谷,且三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季节变化呈现春高秋低特征。(3)城市化建设、城市热岛和干岛效应等增加了大气的垂直运动能力,使得大气混合层高度增加,而地表粗糙度的增加使得水平风速减小,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能力减弱,大气扩散能力减弱。(4)紧邻太湖水体使得湖州大气扩散能力与沿海相似,水陆热力差异、风速变化、梅雨、晴热高温等对大气混合层厚度和扩散参数的季节变化都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