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是中国环境危害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 (WOS)数据库,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11—2020年土壤修复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了土壤修复相关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1)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美国、西班牙、印度、澳大利亚是英文发文量位居前5的国家;中国以科学院为主要发文机构;(2)从关键词的中心性和文献被引频次分析得到重金属污染土壤及修复是目前主要的研究内容,而生物修复及生物炭是土壤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3)农药污染土壤修复、生态修复、修复材料及修复技术的研发是未来土壤修复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解国内外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了解其特征、前沿、热点及其变化趋势,利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调查2002—2022年发表的2123篇研究论文,旨在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从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共被引文献和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以研究该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2002—2022年关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文献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各国发文量方面,中国和美国的发文量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美国的发文量为484篇,占总发文量的22.79%,居首位。中国紧随其后,发文量为431篇,占比20.30%,中美两国之间交流频繁;中国科学院虽然首发年限较晚,但在该研究领域方面地位较高;中国研究人员的发文量占比很大,但和其他国家学者的合作交流较少;研究集中于生物与生化、物理学、农学等综合领域,研究内容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趋势。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是未来土壤微生物对种植模式响应中的重要问题。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模式、群落、根际、碳和氮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未来发展的领域可能是抗病性、腐烂、生物地理...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CRISPR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以中国知网(CNKI)中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筛选出的8031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5.8 R3和Excel 2019分析CRISPR技术研究文献的年发文量、发文机构、基金、期刊、关键词等。在CNKI中文数据库中,CRISPR技术的年发文量在2014-2021年期间呈上升趋势,在2019年达到峰值。综合类院校、农业类院校和农科院是CRISPR技术研究的主要机构。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郑州大学段广才和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毕延震,均为19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为2107篇,占比26.24%。高频关键词表明,当前农业领域CRISPR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最为广泛。关键词中心性大小表明基因编辑、基因敲除、水稻等是当前国内CRISPR技术领域研究热点。关键词突现分析表明编辑效率、盐胁迫、活性氧、马铃薯、生长发育、过表达可能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该论文从宏观上了解掌握CRISPR技术,为我国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当前杀虫剂对害虫亚致死效应的研究现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检索WOS和CNKI数据库“亚致死效应”主题相关论文,对论文的发文情况、作者、国家以及研究热点和趋势等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并分析。研究表明,国内外该领域的发文情况较相似,呈上涨趋势;发文核心作者呈现较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机构之间的交流联系十分紧密,美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最大,而中国是国际发文的主要国家之一。国内主要的发文机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等。目前,国内外有关于亚致死效应研究的高频词及聚类都聚焦于“农药”“、杀虫剂”以及“毒性”等关键词。热点词的演变过程较相似,前期集中在亚致死的研究,中期阶段针对不同杀虫剂对害虫的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探究,后期开始涌现许多新的研究方向,使该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5.
为解析反硝化细菌的研究进展和动态,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使用VOSviewer、Citespace等工具,分析了1990—2022年反硝化细菌领域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该领域经历起因、探索、发展三个过程;涉足国家较多但合作关系较弱,欧洲国家区域性合作较强且发文质量较高;中国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发文量多但影响力不够;核心作者中中国彭永臻院士发文最多;核心作者之间合作交流较少。关键词呈现出“工具—对象—方法”三种类型,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生物脱氮性能以及致力于提高污废水的脱氮效能。未来的研究更注重在氮氧化物的排放、新型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及反硝化菌剂的研制和应用、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以及硝酸盐氮的去除等方面的深化和扩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橡胶粒子重要蛋白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对橡胶乳管中的三种橡胶粒子蛋白(SRPP, REF, CPT)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共获得274篇有效文献。利用CiteSpace 6.1.R6对作者、研究团队、研究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关键词聚类和地理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针对这三种橡胶粒子蛋白的研究整体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在2017年达到顶峰,此后开始逐渐下降。此外,以Dallner, G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开展研究最早,发文量最多,与其他团队的合作最频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主要的研究机构,核心研究机构包括波兰科学院、日本东北大学、中国的海南大学等,各机构间联系较为密切。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集中在三种橡胶粒子蛋白的鉴定、天然橡胶的生物合成和转录调控机制等方面,推测未来这些研究仍是该领域的热点。通过可视化分析,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7.
对2011—2020年国内外重大植物疫情领域期刊论文和专利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植物疫情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以期为国内该领域创新发展、植物疫情防控体系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11—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中国内外重大植物疫情领域国家、期刊、被引频次等进行梳理,由关键词分析得到研究前沿及热点,采用专利计量对地区分布及技术领域等进行分析。全球重大植物领域科技创新稳定发展,发文量和专利数持续上升。中国论文发表总量和专利数位居世界第一,但国际合作程度和论文篇均被引频次较低,国内高发文量作者数目较多但作者间国际合作程度较低。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疫病识别及其防治,病虫害化学生态学如抗药性监测、农药风险评价,以及生物功能基因层面研究等方面。中国虽在该领域研发实力较强,但需加强国内外优势领域交流学习提高自身影响力,积极开展国际技术研究合作,为长期有效控制植物疫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更系统地了解中国植物抗病基因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以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为数据源,采用CiteSpace工具,对1991—2021年发表的植物抗病基因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植物抗病基因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各研发单位中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共发文86篇;期刊《中国农业科学》刊登文献数最多,共87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河北农业大学的刘大群,共发文38篇;关键词共现分析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抗病基因”,共出现226次;突现词分析中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是“无毒基因”(9.707)。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抗病基因研究的技术手段、抗病性相关的化学成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吴曼  毛林  刘璇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34):144-153
为客观分析国内外花生重金属研究现状,总结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与薄弱点,为花生重金属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以促进花生优质安全生产发展。本文通过英文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文CNKI 数据库对花生重金属进行检索,基于文献计量学观点及 CiteSpace V分析,对花生重金属的文献数量、年代分布、国家、著者信息、出版刊物、研究内容及热点等做了深入的计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数据库里国内外最早关于花生重金属方面的文献发表于1978年;自1987至2018年的40年中,花生重金属研究论文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2006年之后,是花生重金属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花生重金属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有花生壳、吸附、去除、金属硫球蛋白等,2013年至今新兴热点有稳定化、生物炭、植物修复等。花生重金属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重金属对花生生理及生长发育影响方面的研究;二是以花生壳为重金属吸附剂原料方面的研究。中国在花生重金属研究领域发文量占有显著优势,但论文被引频次有待提高。发文机构中占半数的为农林类高校和科研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国农业及学术力量雄厚的大省,如山东省、广东省等。经过多年发展,花生重金属研究领域的作者群初具规模,但高产活跃作者群聚集度不够,核心作者数量及所发论文质量有待提高,而国际合作是提高科研成果产出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对国内外古树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探究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以2012—2021年间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中收录的该领域相关研究文献作为数据基础,充分整合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的优势,采用综合的文献共著网络、共被引网络以及共词网络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者们对古树的关注程度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国内,主要研究机构包括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太原市园林植物研究中心等,国内主要研究内容涉及4个方面,分别是古树资源调查、古树保护措施、土壤对古树生长的影响以及古树生态特征分析。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是美国,排名第2位的是中国。在国际研究机构中,影响力最大的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Yang Y等为该领域高影响力作者。国际古树主要研究内容涉及4个方面,分别是古树生物文化遗产价值、古树广泛的生态价值、古树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价值,以及古树独特的遗传多样性优势。  相似文献   

11.
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微域环境及重金属污染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炭作为一种优质的土壤改良剂,由于其实现了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且在农业及生态领域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因而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笔者综述了生物质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的修复作用,并从生物质炭对土壤团聚体微域环境的阳离子交换量、养分及微生物等方面的改善及影响入手,探索了生物质炭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对土壤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有显著的固定及改善作用。旨在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和建议,以期为生物质炭的发展动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虎杖是国内外广泛分布的重要中草药和工业原料植物,准确把握其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对虎杖种植和利用有重要指导意义。该研究以2002—2022年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文献为基础数据,应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系统分析了虎杖研究现状、动态和前沿热点。2002年以来国内外对虎杖研究关注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影响力最大的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大学等。从国际范围看,中国是虎杖研究合作影响力最高国家,发文量占全球的44.8%。国内外虎杖研究热点主题分别形成17个聚类,国内热点包括其药用价值、生长特性、离体培养,白藜芦醇、虎杖苷、大黄素、绿原酸、总蒽醌等功能成分提取、药效和利用等。国际热点包括蒽醌类、白藜芦醇等功能成分提取分析及其抗氧化、抑制细胞增生等医药健康用途、新活性物质鉴定、作用分子机理、合成生物学、能源和农药利用、生物入侵和生物控制等。研究确证了中国研究单位和研究者的优势和影响力,为深化虎杖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13.
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应用到农田土壤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土壤养分转化效率,缓解不合理生产制度所造成的土壤退化问题,对促进农业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专家对秸秆生物炭在农田中应用的研究成果,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农业生产中生物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重点讨论了不同材料、热解温度的生物炭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生物炭在改善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等方面的应用进行大量的试验,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阐述生物炭的生产方式、施用量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多种因素起着冲突作用,土壤—生物炭的相互作用还未完全被了解,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适当调整实验设计,最大限度提高生物炭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了解褪黑素在果蔬采后保鲜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褪黑素在果蔬采后保鲜中应用的研究论文为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CiteSpace软件,通过图谱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上述发文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关于褪黑素在果蔬采后保鲜领域的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研究国家为中国,2015年开始国内外发文量出现波动,2017年后逐渐上升。WoS中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为中国,占比31.65%,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浙江大学,占比9.49%,其次是伊朗的伊玛目霍梅尼国际大学。高被引论文主要来自中国、伊朗、西班牙等国家。CNKI中国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为山东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研究热点与趋势基本一致,专注于褪黑素处理对果蔬贮藏品质、代谢、抗氧化能力、货架期和冷害的影响,主要围绕桃、樱桃、猕猴桃、芒果、黄瓜、荔枝、葡萄、番茄等果蔬展开。关键词聚类图谱结合关键词突现分析表明,褪黑素处理对于维持果蔬贮藏品质、抑制冷害作用将继续保持其研究热度。此外,关于褪黑素处理的分子机制将会成为研究的前沿内容,应用于苹果、梨等大宗水果的研究有增加趋势,番茄可能作为一种模式植物用于该领域的研究。以上计量分析结果可为褪黑素作为一种新型保鲜剂的研究以及新技术的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Processing landscaping waste into biochar has been just initiated in China, biochar as a new soil improver has attracted wide concern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pplied the pilot experiment method, and took Tulbaghia violacea and Malus micromalus cv. "American" as the test flower and tre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biochar return-to-soil modes on plant growth. It was found that biocharcoveredsoil promoted the growth of both species efficiently, and relieved the poor growth,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biochar-covered-soil reduced yellow leaves, dead leaves and poor growth vigor of T.violacea by 47.8%, 20% and 100%, respectively, and it reduced poor growth, dead branch rate and root tiller germination of M. micromalus cv. "American" by 80%, 62.5% and 5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iocharcoveredsoil was better than biochar-mixing-soil.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需求,为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支撑,从文献计量角度对全球植物科学领域研究现状及态势进行分析。利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检索策略,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文献发表量、文献主要贡献国家、机构、期刊及发文量较高的作者H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8年植物科学领域的文章发表量整体上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学科呈现蓬勃发展的整体势头。美国和中国是文献主要贡献国家,文献量和总被引频次显著高于其他国家,但美国及欧洲国家的篇均被引数量高于中国。从全球来看,中国科研机构在发文数量占有绝对优势,而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的文章篇均被引数量高,达到10以上。对2016—2018年的高被引文献(Top10)进行内容分析,并通过高频词共现主题聚类可视化分析。从论文影响力及主题词规模2个维度表征领域内研究方向。结果表明,“植物应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组学分析”、“植物生殖发育调控”是近年来植物科学的高关注度研究方向,主题内容与前期的需求调研相符,初步预测这些研究方向将对农业创新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炭的土壤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旨在探讨生物质炭添加到土壤中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菌根真菌以及植物的影响,为改善土壤性质提供有效途径。基于国内外对生物质炭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生物质炭的土壤效应进行研究,系统阐述了生物质炭的作用及添加到土壤后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菌根真菌、植物对添加生物质炭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含碳量高,呈碱性,具多微孔结构,比表面积大,表面具丰富官能团,阳离子交换能力强,添加到土壤之后可以增加土壤容重和土壤持水量,提高土壤孔隙度,改变土壤团聚体分布,提高土壤的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并减少土壤养分的淋溶,使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变同时对土壤菌根真菌的生长和定殖有促进作用,并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生物质炭作为一种古老而新型的生物质材料,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等方面均有优越表现,充分了解和认识生物质炭的特性,使生物质炭在营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任务中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