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5 毫秒
1.
挤压稳定化处理对米糠各组分蛋白结构及功能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了研究挤压稳定化处理对米糠各组分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选取龙粳31号大米米糠做为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压技术对该原料进行稳定化处理。结果表明:米糠各组分蛋白在挤压处理后溶解性、起泡性和持油性显著降低(P?0.05),持水性、起泡稳定性和乳化稳定性升高,谷蛋白持水性提高的幅度最大,较挤压前提高了39%。米糠谷蛋白的乳化活性与其他两种组分蛋白差异显著,清蛋白和球蛋白较挤压前分别降低5%和10%,谷蛋白乳化活性增加,较挤压前增加8%。结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分子间作用力,而是挤压后各组分蛋白发生重组,形成大的聚集体过程中二级结构的变化截然相反,米糠清蛋白α-螺旋、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都有所降低,β-折叠含量增势明显提高。挤压后的米糠谷蛋白结构与白蛋白显示出不同的趋势,谷蛋白的二级结构在酰胺I带变化显著,α-螺旋、β-转角与无规则卷曲的含量有所提高,β-折叠的含量下降。结果可为米糠各组分蛋白的工业化制备及在各种食品配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核桃油微胶囊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防止核桃油的氧化,扩大核桃油的用途,用分子络合、乳化包埋、复凝聚等方法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核桃油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以确定产品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喷雾干燥法,以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β-环状糊精和阿拉伯胶、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均可制得高质量高包埋率的核桃油微胶囊产品;喷雾干燥法制备核桃油微胶囊适宜的工艺参数为:进料浓度20%~30%,进料温度50~60℃,进风温度160~180℃,出风温度70~80℃。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不同挤压温度(40、60、80、100和120℃)对大豆分离蛋白(Soy Isolate Protein,SPI)与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GSPE)复合物功能性质及结构特性的影响。该研究以溶解度、乳化性、乳化稳定性、ζ-电位、粒度为指标,利用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分析该复合体系中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及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相较于挤压SPI,经过挤压处理的SPI-GSPE复合物的溶解度、乳化活性指数、乳化稳定性指数、ζ-电位绝对值及持水性均显著提高(P<0.05),其表面疏水性、持油性显著下降(P<0.05)。随着挤压温度的升高,SPI-GSPE复合物的溶解度、持油性及乳化活性均先增大后减小且在80℃达到最大值,而其表面疏水性先减小后增大且最小值在80℃,ζ-电位绝对值、乳化稳定性及持水性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粒径分析结果表明,挤压处理后SPI与GSPE形成了更加致密的复合物;荧光光谱及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与GSPE的复合及挤压处理使SPI氨基酸残基所处微环境发生变化,蛋白结构发生变化。以上结果表明挤压温度为80℃时SPI-GSPE复合物功能性质提高幅度最大,为GSPE与SPI复合提高SPI的功能性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银杏叶提取物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为使银杏叶提取物能在食品领域得到充分有价值的应用,探索采用微胶囊技术来解决银杏类黄酮难溶于水及强烈苦味的问题。本研究选用阿拉伯胶和β-环状糊精作为银杏黄酮微胶囊壁材,通过喷雾干燥进行微胶囊化。结果表明:选用阿拉伯胶和β-环状糊精(1∶1)作为银杏黄酮的微胶囊壁材,能达到较好的微胶囊化效果,且芯材与壁材的最佳配比为0.1 g/g。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为:进料固形物浓度为25%,进风温度为180℃,进料速度为35 mL/min。产品微胶囊化效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邱苗  李果  王向阳  黄建颖 《核农学报》2019,33(5):954-961
为探究蛋白质与多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复合物的研究乳化性质,本试验以牛血清白蛋白(BSA)-水溶性壳聚糖(WCS)复合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电位粒径分析、乳液储藏稳定性观察等方法研究在微观环境下蛋白质与多糖的相互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探究两者对水包油型乳液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糖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随着pH值和BSA/WCS复合比的变化而不同,混合溶液的紫外吸收峰和荧光发射峰发生偏移,且当复合比小于1∶2时发生荧光淬灭。混合溶液的Zeta电位和平均粒径测定结果表明,BSA与WCS之间主要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且该复合物的电荷性质、尺寸大小具有pH值和复合比依赖性。研究混合溶液乳化性发现,当pH值为3.0、4.0、复合比为4∶1~1∶1时,形成的乳液液滴粒径较小,性质稳定;当pH 值大于5.0时,乳液液滴粒径大,出现相分离、乳液高度不稳定现象。本研究为设计具有可预测稳定性或刺激响应性的乳液配方及新型功能特性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淀粉-脂质复合物制备效率,拓宽其在低血糖指数食品中的应用,以高直链玉米淀粉和胡麻油为原料,双螺杆挤压为核心制备技术,复合指数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获取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复合物结构及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工艺参数为胡麻油与淀粉质量比0.24、喂料水分40%、机筒温度125 °C、螺杆转速150 r/min,在此条件下复合物的复合指数为85.63%。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及形态学观察,表明胡麻油与淀粉分子发生结合,说明双螺杆挤压制备淀粉脂是可行的;挤压淀粉-脂质复合物表现较强的热稳定性、抗消化特性和较低的黏弹性。根据以上结果可知挤压处理促进淀粉与脂质分子的有效复合,进而改变淀粉分子的结构及理化特性, 研究结果可为淀粉-脂质复合物在低血糖指数食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热压凝胶法制备营养质构米及其营养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弥补食用精白米导致营养不良的状况,以大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米作为原料和载体,产生的米糠作为天然营养强化剂,采取热压凝胶法制备营养质构米。在预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考察热压凝胶过程条件包括喂料含水率,螺杆转速,5个加热区机筒温度对营养质构米的质构和营养特性的影响,得出制备最佳工艺条件:当喂料转速为30r/min,米糠添加量为4%,物料含水率为30%,螺杆转速为17.7r/min,5个区机筒温度分别为50,65,85,100,95~97℃。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营养质构米含有质量分数总膳食纤维11.44%,蛋白质11.62%,脂肪6.49%,而维生素为B12.07μg/g,维生素B20.31μg/g和γ-谷维素12.04mg/100g。相比于天然精白米,质构特性相近,但维生素B1,维生素B2,γ-谷维素分别增加了1.17,0.06,5.83μg/g,为营养质构米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米根霉发酵米糠的最佳条件,本研究采用过热蒸汽对米糠作稳定化处理,以米根霉为菌种发酵稳定化米糠,以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为指标,并对此条件下发酵米糠的体外益生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过热蒸汽稳定米糠最佳条件为160℃、2 min,此条件下脂肪酶失活率为88.01%;甜香型米根霉发酵米糠的最佳条件为:以甜香型米根霉为发酵菌种,料液比1:2.25、接种量0.7%、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24 h,此条件下SDF得率为5.83%,比未发酵米糠提高了近一半;与未发酵米糠相比,经甜香型米根霉发酵后的米糠,可有效促进双歧杆菌(对数值6.85)和乳酸杆菌(对数值5.23)的增殖;总短链脂肪酸含量提高37.30%,肠道益生活性显著增强(P<0.05)。本研究结果为改善米糠功能特性提供了依据,对今后米糠在发酵方面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糖接枝处理改善大豆蛋白纤维聚集体泡沫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探究糖接枝对大豆蛋白纤维聚集行为和泡沫性质的影响,明确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该研究以大豆蛋白(soy protein isolation,SPI)和乳糖(lactose)为原料,通过干热法制备糖接枝大豆蛋白(SPI-lactose conjugate,SPI-Lac),以及在酸性条件下加热诱导其形成纤维聚集体(p H值2.0),制备了一种糖接枝大豆蛋白纤维聚集体(SPI-lactose conjugate fibillar aggregates),并考察了糖接枝对大豆蛋白的纤维聚集行为及泡沫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在酸性条件下(p H值2.0)经加热后会发生水解,同时水解产物不断聚集形成大分子的纤维聚集体。糖接枝导致大豆蛋白的水解速度下降,但荧光光强和粒径的结果表明糖接枝能增强纤维聚集能力。SPI-Lac在中性条件下的溶解度(p H值5.0—7.0)显著高于SPI(P0.05),且不同时间处理的SPI-Lac纤维聚集体均能改善SPI在酸性条件下的溶解度(p H值2.0—5.0)。此外,不同时间处理的SPI-Lac纤维聚集体在酸性条件下的起泡能力均高于SPI纤维聚集体。SPI和SPI-Lac纤维聚集体的形成会导致SPI起泡能力的下降,但是短时间酸热处理形成的纤维聚集体泡沫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因此,糖接枝结合短时间酸热处理制备的糖接枝大豆蛋白纤维聚集体在中性条件下的泡沫稳定性显著提高(P0.05),是合理有效的蛋白质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微波对大豆蛋白氧化聚集体结构及功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究不同时间微波处理对大豆蛋白氧化聚集体的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由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2,2′-azobis (2-amidinopropane) dihydrochloride,AAPH)诱导构建大豆蛋白氧化反应体系,采用功率为350 W的微波对其照射不同时间(0、10、20、30、40、50、60、70 s),探究微波处理对氧化聚集大豆蛋白的结构特性和加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可诱导形成粒径、分子量更大,结构更致密的蛋白质聚集体,同时对加工特性造成损害。适当时间(<30 s)的微波处理会导致氧化聚集体的分子结构打开、粒径降低和浊度降低,无序结构减少,进而改善了起泡性、乳化性和持水、持油性。长处理时间(>30 s)的微波处理导致已解聚的大豆蛋白分子重新形成更大的分子聚集体,降低功能性质。这表明微波物理场可以通过改变大豆蛋白氧化聚集体的结构和聚集行为调节其功能性质,为大豆蛋白功能性质的改善及微波在大豆蛋白氧化聚集体行为调控的应用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岭石-甲醇夹层复合体的合成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德意  孔海南  褚春凤 《土壤》2004,36(1):51-55
以水合联胺,10 mol尿素水溶液及甲醇先后与高岭石反应,合成了晶面间距为1.0 nm的高岭石甲醇夹层复合物。复合物不太稳定,在常温下 (约放置72 h) 或1050C加热下 (2 min)晶面间距收缩为0.85 nm。于2000C加热时,晶面间距进一步收缩为0.79 nm。0.79 nm复合物在3000C条件下长时间加热也未再发生变化。由层间膨胀值的大小及甲醇分子的最小厚度推测,0.85 nm及0.79 nm夹层复合体中甲醇分子明显地嵌入了高岭石的结构内部。其甲基可能嵌入了硅氧四面体的六角环空洞中,而羟基嵌入了铝氧八面体内。IR图谱表明0.79 nm复合物中甲醇分子与高岭石的相互作用较之0.85 nm复合物更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改善大豆分离蛋白的分散性及功能性质,该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通过对天然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高压高剪切处理并联合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微粒,考察压力(60~100 MPa)对大豆分离蛋白微粒尺寸、功能性质及结构特性的影响,探究其构效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压力逐渐增加,大豆分离蛋白平均粒径大幅度减小,粒径分布曲线向左侧移动,与天然大豆分离蛋白相比,在100 MPa时大豆分离蛋白粒径减小了1 631%,粒径曲线分布较宽。在60~100MPa压力范围内随着压力的增加。与天然大豆分离蛋白相比,大豆分离蛋白微粒的分散性指数(Protein Dispersibility Index, PDI)和功能性质均显著提高(P0.05),其中在100 MPa时大豆蛋白质的溶解性提高了172.98%,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增加了约28.71%和77.82%,持油性增加了约123.76%,起泡性随时间的变化其泡沫高度也均有所提高。由扫描电镜图可以观察到,未经过高压均质的大豆分离蛋白粒子呈聚集状态,球状的表面向内凹陷,经过高压均质联合冷冻干燥处理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微粒呈现网络结构。在高压和高剪切力的作用下,大豆分离蛋白微粒的疏水基团大量暴露,表面疏水性随之增加,静电斥力增加,α-螺旋和β-转角向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结构的转化是蛋白质的溶解性等功能性质提高的主要原因。溶解性等功能性质的提高有利于大豆分离蛋白更好的应用于食品加工行业,进一步为蛋白的理化性质及结构优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善蛋白质的功能特性,该研究分析了超声复合酸处理对花生分离蛋白的溶解性、紫外光谱、荧光光谱、二级结构及纳米结构等的影响,并探讨不同处理条件下蛋白聚集体结构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超声作用可以明显促进花生分离蛋白的不溶性聚集体向可溶性聚集体转变,单独超声及超声复合酸处理使其溶解度相对于对照分别增加了12.9%和15.3%(P<0.05);电泳、紫外和荧光光谱表明,超声和酸作用均有助于亚基解离及蛋白质结构展开,从而促进更多的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等疏水性基团暴露;圆二色谱分析显示,与对照相比,在超声复合酸处理使花生分离蛋白的a-螺旋增加21.9%,β-折叠减少3.6%,无规则卷曲增加1.8%(P<0.05);纳米结构表明,超声复合酸处理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花生分离蛋白的颗粒大小。该研究证实,在酸性条件下进行超声处理,能显著促进花生分离蛋白的亚基解离和结构展开。该研究为后期蛋白亚基重新相互作用形成不同功能的改性蛋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肌原纤维蛋白的功能,采用不同酶(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及复合酶)对鲢鱼肌原纤维蛋白进行限制性酶解改性,在酶解过程中,通过对水解度、蛋白分子量大小、肌原纤维形态学变化及功能性质进行测定与观察,探究其功能性质随改性程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酶解的进行,鲢鱼肌原纤维长度逐渐变短,蛋白的溶解性逐渐增加,酶解80 min时,肌原纤维主要以1~3个肌节形式存在,3组蛋白质的溶解性分别达到61.2%、36.9%和58.4%;3组酶解蛋白的乳化性和起泡性随反应时间的增加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复合蛋白酶酶解40 min时乳化活性及起泡性最大,分别达到65.5m2·g-1和110%,胰蛋白酶改性20min时蛋白乳化稳定性最好,可达46.6 min,远大于未酶解蛋白的14.7 min。分子量分布及SDS-PAGE图谱显示,蛋白平均分子量均为20~30 k Da,水解度均低于5%。综上,酶的选择对溶解性的改善至关重要,而乳化性及起泡性的改善不仅需要对酶进行筛选,还需对水解度进行严格限制,保持酶解后蛋白具有较大的分子量,避免酶解过度。本研究结果为蛋白质乳化性和起泡性的改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微波加热结合真空冷水浸泡对海参水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开发一种微波-真空辅助的海参水发技术,该研究分析了不同微波加热条件(温度和时间)对海参水发过程中涨发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处理条件;并比较了优化条件下微波-真空结合和传统处理对海参水发的效果。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温度(50~90℃)和时间(25~50 min)对海参的涨发效果有极显著影响(P0.01);加热时间不变时,随温度的升高海参涨发倍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加热温度不变时,在50~80℃的范围内随加热时间的增加,涨发倍数也增加,当温度为90℃时,加热时间越长,涨发倍数反而下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微波处理条件为70℃加热40min;在优化条件下,微波结合真空(0.06 MPa)处理海参水发,海参在1 d涨发完全,涨发倍数最大达到13.03,感官评分达13.46,总的蛋白质和多糖损失量比沸水-常压水发的分别降低了53.85%、25.41%,质构特性也明显优于沸水-常压水发的海参(P0.0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分析微波加热-真空处理在水发过程中更有利于保持蛋白二级结构的完整性及功能特性。研究结果可为海参水发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喷雾干燥条件对树莓粉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树莓粉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性质,以麦芽糊精为助干剂,考查喷雾干燥条件对树莓粉理化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风温度(190~230℃)、麦芽糊精添加量(70%~110%,按照树莓汁固形物计算)、热空气流量(0.66~1.10 m3/min)、进料量(2.67~8 m L/min)对树莓粉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树莓粉得率、堆积密度、溶解时间、红度值和黄度值都呈现升高趋势,含水率、亮度值、总酚浓度、(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都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麦芽糊精添加量110%,树莓粉得率、总酚浓度和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加,然而进风温度220℃、热空气流量0.99 m3/min和进料量6.67 m L/min使树莓粉得率升高时,其总酚浓度和抗氧化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7.
花后土壤干旱和渍水对不同专用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以4个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基因型为材料,研究了花后土壤干旱(SRWC=45%~50%)、渍水和适宜水分条件(SRWC=75%~80%)下小麦籽粒主要品质特性。干旱显著提高各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谷蛋白含量及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并显著提高面粉干/湿面筋含量。渍水显著降低了籽粒谷蛋白含量及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干旱和渍水均显著降低籽粒淀粉产量和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从而不同程度地降低籽粒直/支链淀粉比。干旱和渍水对各品种籽粒面筋指数、沉降值和降落值的影响因品种而异。与对照相比,干旱和渍水下小麦籽粒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降低,表明土壤水分逆境下各籽粒品质特征值与正常水分条件下差异明显,从而改变了专用小麦的籽粒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18.
辣根风味形成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辣根硫代葡萄糖苷转化为风味成分异硫氰酸酯的最优条件及挥发成分的保留方法进行了研究。酶解产物的类型和浓度受pH值、酶解温度、时间、含水量及其它因子的影响。优化了酶解条件,探讨了金属离子、抗坏血酸及β-环糊精、变性淀粉、大豆蛋白对风味成分AIT(烯丙基异硫氰酸酯)和PEIT(苯乙基异硫氰酸酯)形成及保留的效果,比较了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对AIT和PEIT形成及保留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辣根风味形成的最适条件是:10 g辣根添加5 mL pH 6的缓冲液在温度30℃条件下酶解30 min。添加抗坏血酸、Mg2+、Zn2+或外源黑芥子硫苷酶能明显增加AIT和PEIT含量。加入β-环状糊精及采用冷冻干燥或流化床干燥有利于AIT和PEIT的保留。  相似文献   

19.
自然条件下乳化茶树油在香蕉保鲜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拓展茶树油的应用范围,开发新型天然保鲜剂,试验由“Span80+Tween80”乳化剂制备得到乳化茶树油,通过检测分析病情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呼吸强度等指标, 探讨了自然条件下乳化茶树油在香蕉保鲜中的应用效果,并与常用的香蕉保鲜复合农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乳化茶树油可在不同程度上对香蕉起到保鲜作用,且浓度越大效果越好,但高于1000 mg/L时随着浓度增大,保鲜效果增加不显著。1000 mg/L乳化茶树油可显著延长香蕉货架期,其抑制香蕉采后还原糖转化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升的效果稍逊于复合农药,延缓香蕉硬度下降的效果与复合农药相当,抑制香蕉呼吸的效果明显好于复合农药。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酸性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SPI)的乳化性能,该文研究了物理-酶联合改性对SPI(pH值为4)的乳化性能影响,通过对比确定了物理-酶联合改性,即超声波-酶复合改性和挤压膨化-酶复合改性两种改性方法在酸性条件下的乳化性能效果最好;并通过对改性后 SPI(pH 值为4)进行溶解性、游离巯基、二硫键、粒径、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分析,从蛋白结构变化上进一步揭示了乳化性能提高现象的原因。结果表明:超声波联合植酸酶-酸性蛋白酶改性的 SPI (Uphy-aci-SPI)的乳化活性(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EAI)为0.53 m2/g,比未改性SPI(0.18 m2/g)显著提高了196%(P<0.05),乳化稳定性(emulsifying stability index,ESI)为17 min,比未改性SPI(13.5 min)显著提高了25.9%(P<0.05);挤压膨化联合菠萝蛋白酶改性的SPI(Ebro-SPI)的EAI为0.46 m2/g,比未改性SPI显著增加了155%(P<0.05),ESI为17 min,比未改性SPI显著增加了25.9%(P<0.05)。在pH值为4的条件下对物理-酶联合改性的SPI的性质分析发现,物理-酶联合改性的SPI与未改性SPI相比,物理-酶联合改性的SPI的溶解性显著增加(P<0.05);物理-酶联合改性的SPI的乳状液平均粒径减小,CLSM观察乳状液中油与蛋白溶液稳定共融,改善了油滴之间的空间排斥力。物理-酶联合改性的SPI游离巯基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二硫键含量显著降低(P<0.05)。SEM观察物理-酶联合改性的SPI为结构松散、破碎均一的微观结构。由此可见,乳化性能的提高是通过深层改变蛋白的结构来实现的。该研究可为探索提高酸性条件下SPI的乳化性能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